在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工程施工企業的財務管理模式正經歷深刻變革。傳統的財務管理方式在數據處理、信息流轉、成本控制及風險防范方面存在諸多局限,而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為企業提高財務管理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和降低運營風險提供了有效路徑。然而,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企業財務管理在數據安全、系統穩定性、內控合規及人才管理等多方面面臨風險挑戰,如何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成為工程施工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進程的關鍵問題。本文深入探討工程施工企業在財務管理信息化進程中可能面臨的主要風險,結合行業實踐,提出一系列針對性的風險管控策略,助力企業構建穩健、高效、安全的財務管理信息化體系。
一、工程施工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影響因素
(一)企業信息化水平
企業的信息化程度直接決定了財務管理系統的成熟度與適配性。在信息化水平較高的企業,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財務共享中心、云財務等工具能夠實現高效的財務數據處理、實時監控和智能分析。然而,信息化基礎較弱的企業,仍依賴傳統的手工財務管理模式或低度集成的信息系統,導致財務數據整合能力差、核算效率低、管理滯后。此外,信息化系統應用還受到企業的IT基礎設施、數據整合能力和系統兼容性的影響,信息化水平較低的企業在財務管理信息化轉型過程中往往面臨更大挑戰。
(二)企業規模與業務復雜程度
工程施工企業的規模和業務復雜程度,直接影響財務管理信息化推進節奏。大型企業規模龐大,業務流程復雜,需要高效的財務管理系統來整合各項財務數據,優化資金流、成本控制、合同全流程管理等。而中小型企業業務相對單一,財務管理要求簡單,可能僅依賴基礎會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信息化程度較低。此外,業務復雜度越高,財務管理信息化的需求越強烈,如涉及國際工程、PPP項目(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總分包模式等業務的工程施工企業,需要構建更精細化的財務管理信息化體系。
(三)企業管理層戰略重視程度及資金投入力度
企業管理層對財務信息化的戰略重視程度及資金投入力度是影響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因素。實施財務管理信息化需要購置專業財務管理軟件、升級IT基礎設施、招聘和培訓信息化財務人才,這些都需要管理層提供充足的資源和資金支持。如果企業管理層對信息化的認知不足或投入有限,財務管理信息化的推進將受到阻礙,可能引發系統功能受限、數據處理能力不足,甚至導致信息化項目失敗。相反,若管理層積極推動信息化轉型,合理規劃IT架構、數據治理、信息安全等工作,并采納專業建議,企業可快速實現財務管理信息化,提高運營效率。
(四)財務管理人員信息化能力
財務管理人員的信息化能力是影響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應用效果的重要因素。隨著財務管理信息化的發展,財務管理工作已從傳統的記賬核算,轉向智能分析、戰略決策支持,這對財務管理人員的數字化思維、數據分析能力、系統操作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如果財務管理人員缺乏信息系統應用能力,如無法熟練操作ERP系統、財務共享系統、云計算技術等,則削弱財務管理信息化系統的應用效果,甚至引發錯誤操作或數據安全隱患。
二、工程施工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風險管控策略
(一)完善財務制度,健全監管體系
工程施工企業項目周期長、合同金額大、資金流動頻繁,因此需要從內部制度設計、信息化工具引入、跨部門協同及外部監管等多個層面入手,構建既符合行業特點又具備實時動態監控能力的財務管理體系。
首先,在完善財務制度方面,企業應結合工程施工的特性,制定專門的內部控制規定。具體來說,企業應建立覆蓋預算管理、工程項目成本核算、合同審批、資金支付、應收應付管理等環節的制度體系。例如,針對工程款支付環節制定嚴格的合同審核和付款節點控制機制,要求在項目進度達到預設節點時才允許撥付對應資金,規避因資金滯后或提前撥付引發的風險。同時,借助信息化手段,如ERP系統或財務管理軟件,將各項財務制度嵌入系統流程中,實現自動化審批和預警。系統自動比對實際數據與預算、合同約定的偏差,出現異常時及時通知相關管理人員進行核查和調整,以確保各項制度得到切實執行。
其次,建立健全內部監管體系。企業可設立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定期檢查財務數據、評估內控執行效果和分析潛在風險,并將審計結果反饋至管理層。在此基礎上,還應構建跨部門聯動機制,推動財務、項目管理、采購及法務等部門協同參與風險識別和應急處理,形成多層級、全方位監督網絡。此外,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工具,實時監控資金流、合同執行、成本支出等關鍵指標,在大幅提升數據透明度的同時,通過模型預測潛在風險,及時發出預警信號。
再次,企業可以與獨立第三方審計機構及專業咨詢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定期進行獨立審計和風險評估,借助外部視角排查內部制度執行中可能存在的漏洞與不足。同時,關注行業監管部門及相關法律法規的最新動向,及時將國家或地方出臺的新規定、新要求納入企業內部制度,確保制度合規性與企業運營適配性。對于工程施工企業來說,需針對項目資金監管、工程進度與付款掛鉤機制等敏感事項,制定更為細致的管理辦法,以響應外部監管的具體要求。
最后,企業應建立定期評估與修訂制度的流程。根據內外部審計及監管反饋,及時修正制度漏洞;由信息化平臺收集各項數據,實現風險實時監控,并根據數據分析結果調整優化財務制度。
(二)強化信息系統控制,構建信息化平臺
工程施工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風險管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構建一體化的信息化平臺,將財務管理、項目成本核算、采購支付、合同管理等多個業務模塊整合到統一的系統中,實現數據共享和流程協同。引入先進的ERP或定制化財務管理系統,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和信息實時傳遞。系統中可嵌入預算管理、資金流監控與合同審核等控制點,利用預設的規則自動比對實際數據與預算或合同約定的差異,實時反饋異常信息,確保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
其次,完善內部權限管理和操作審計機制。企業應實施嚴格的角色分離制度,細致劃分系統各項操作權限,以確保敏感操作(如資金劃撥、數據修改、報表生成)由多方審核與授權。同時,通過日志記錄與審計追蹤功能,全程監控和存檔所有關鍵操作,以便在發生異常時及時查明原因和責任歸屬。此外,結合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智能預警機制,對異常操作或數據波動進行自動報警,以進一步提升內部控制的實時性和準確性。
再次,構建信息化平臺時,應充分考慮網絡安全和數據保密問題。采取數據加密、網絡隔離、入侵檢測和安全漏洞掃描等多層防護措施,保障系統抵御外部攻擊及內部泄漏風險。同時,工程施工企業往往具有多個業務系統和子系統,信息化平臺應支持與外部系統的數據接口對接,實現跨系統、跨部門的數據整合與共享,避免信息孤島現象。借助模塊化設計和標準化接口,企業能夠在業務需求變化時迅速進行系統升級和擴展,保持平臺的長期穩定性與靈活性。此外,平臺應具備直觀的操作界面和數據可視化工具,方便管理層實時監控財務狀況、項目進展和資金流向,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最后,企業需制定系統使用和維護的相關制度,并定期組織員工培訓,提高其系統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識。同時通過內部定期審計與第三方評估,持續優化平臺功能與安全控制措施,構建從規劃、建設、監控到運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確保信息化平臺始終符合企業發展需求和外部監管要求。
(三)注重企業內部審計,確保數據信息安全
在工程施工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風險管控中,內部審計是確保數據信息安全的重要防線。只有在制度、技術、管理和外部監督等多方面加強協同,才能真正構建一個安全、可信賴的財務管理信息化環境,從而保障企業運營和資金安全。
首先,企業應構建立多層次、跨部門的內部審計體系,將傳統的財務審計與信息化技術審計相結合。內部審計部門不僅要定期檢查財務數據、合同執行、資金流向等常規內容,還需深入了解信息系統的運作機制,針對系統的權限設置、數據傳輸、備份和恢復流程進行專項審計,確保各項安全控制措施落實到位。憑借這種綜合性審計,企業可及時識別系統漏洞或不規范操作,為后續整改提供依據。
其次,企業可以制定詳細的內部審計計劃,明確審計周期、范圍和責任分工,確保審計覆蓋核心系統和關鍵業務環節。例如,在項目成本核算、采購支付及合同管理等模塊中,設立專門的審計檢查點,利用自動化審計工具和數據分析技術,實時查驗系統日志、用戶操作記錄與異常交易,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啟動調查程序。借助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技術,內部審計部門還可以提前預警潛在風險,并對數據流、權限變更等關鍵指標進行趨勢分析,生成動態監控報告,推動管理層及時調整策略。
再次,加強內部審計部門與信息技術部門的協作。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共享安全事件、漏洞掃描和風險評估的最新信息,聯合制定并迭代優化數據安全防護策略。這種跨部門協同,不僅能夠確保雙方準確掌握審計過程中的技術細節,還能促進信息安全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升級。同時,企業還應制定嚴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范,針對敏感數據的訪問、處理和傳輸,建立權限分離和日志記錄機制,確保每一次操作都有據可查,為內部審計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最后,企業可以引入第三方審計機構,定期對信息系統開展獨立評估和滲透測試,彌補內部審計盲區。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相互配合,形成全面、立體的信息安全監管體系,確保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進程中各項安全措施落實到位,降低因系統漏洞、操作不當或權限濫用引發的風險。
(四)提升財務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引進機制
首先,在戰略規劃層面,企業需要將財務管理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納入企業整體戰略規劃,制定中長期人才培養規劃和詳細實施方案。規劃中應明確信息系統、數據分析、網絡安全、內部控制等關鍵領域的人才需求,確定人才梯隊建設的目標和時間節點,并將相關培訓與考核機制嵌入企業的績效評估體系,以及時調整和優化人才戰略。
其次,在內部人才培養方面,企業應設立專門的財務管理信息化培訓制度。可定期開展內部培訓、專題講座和研討會,邀請行業專家、學者和合作伙伴分享最新財務信息化理念、信息安全規范與風險防控案例。同時,推動財務人員與IT部門的跨部門協作,開展聯合項目實戰演練,助力財務人員提高技術應用能力,增強風險意識。此外,企業可以支持員工參加專業認證和行業研修,鼓勵員工考取國際認可的ERP、數據分析或網絡安全等相關證書,提升整體業務水平與創新能力。
再次,在外部人才引進方面,企業應積極拓展招聘渠道,吸引兼具財務管理、信息技術、數據分析及風險控制等綜合能力的高端人才。除了通過傳統的招聘平臺和獵頭機構尋覓專業人才,還可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設立實習基地、合作研發項目和專項獎學金,吸引優秀畢業生及研究人員加入企業。企業也可引入外部顧問和行業專家,由其對現有系統進行診斷、優化,并提供前瞻性的戰略建議,從而推動內部人才與外部智庫形成良性互動。
最后,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是確保人才持續成長和留任的重要保障。企業應制定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和晉升通道,結合業績考核、技術成果和風險管理表現,為財務信息化專業人才提供明確的發展路徑。同時,通過項目獎勵、股權激勵等多種方式,激發員工創新和改進的動力,使員工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學習、實踐并提升專業技能。此外,定期舉辦內部技術交流和經驗分享活動,促進知識傳播和技能傳承,助理人才梯隊傳承,助力人才梯隊建設。
三、結語
本研究圍繞工程施工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風險管控展開,深入分析了企業在財務管理信息化進程中可能遭遇的各類風險,并結合實踐案例,提出完善財務制度、強化信息系統控制、健全內部審計監管體系、提升財務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人才培養與引進機制等對策建議,以確保財務數據的安全性和準確性,從而提高企業運營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作者單位:鄭州市數字化城市運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