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2-0112-03
傳統文化教育在幼兒園階段的實施,不僅有助于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還能培養其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愛國情懷。然而,面對抽象的“傳統文化”,如何通過有效的方式幫助幼兒獲取認知經驗,支持其在傳統文化習得過程中的表達,成為當前幼兒教育的重要課題。本文以“端午節\"為例,探討如何通過五育融合實施,共育幼兒文化自信。
一、五育融合的實施路徑
(一)以繪本分享為契機,思傳統文化之涵養
繪本是幼兒認識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通過繪本分享,幼兒能夠初步了解傳統節日的習俗和文化內涵。以端午節為例,教師選擇繪本《端午粽米香》與幼兒進行閱讀分享。通過繪本,幼兒了解到包粽子、賽龍舟、紀念屈原、掛艾葉、掛菖蒲等傳統習俗,激發了幼兒對端午節的好奇心。
1.對話繪本,初步了解傳統習俗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隨著端午節的臨近,選擇繪本《端午粽米香》與幼兒進行閱讀分享。這是一本充滿了濃郁鄉村情調的原創繪本,故事中的妞妞愛吃粽子,但是媽媽一年只包一次。爸爸開始漆龍頭了,馬蓮草一點點長高了,村里的男人每天都在談著賽龍舟的事情
2.對話自己,拓展傳統認知途徑
對于承載了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端午節,幼兒們產生了好奇,端午節難道只有包粽子和賽龍舟嗎?還會有其他的活動嗎?端午節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幼兒之間互相發起了提問,然而從繪本中獲得的信息量還是太少了,我們可以請教哪些人呢?是不是能讓爸爸媽媽來告訴我們一些關于端午節的秘密呢?
3.對話家長,深人挖掘傳統文化
帶著幼兒們的好奇,我們展開了一場關于端午節的大調查。通過問卷的形式,協同家長和幼兒一起去了解關于端午節的文化習俗。利用周末時間,一起和幼兒觀看熱鬧的賽龍舟現場,通過網絡資源收集關于屈原的小故事,滿足幼兒對端午節的好奇心,支持幼兒在活動中的主動性,對民族文化的思考和踐行。
(二)以兒童視角為起點,尋傳統文化之多元
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幼兒的主體性應得到充分重視。通過引入各種游戲、傳說和故事,教師可以創設豐富的課堂情境,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創新力。同時,家園共育是推動幼兒園活動開展的有力支持。通過親子問卷調查、親子傳統文化體驗日等方式,家長與幼兒園共同推動傳統節日文化融入課程,
1.重視幼兒主體性,推動幼兒參與
每個幼兒對傳統文化認知的原有水平是各不相同的,為了滿足幼兒心理發展的需求,我們在討論優秀傳統節日文化時,可以通過引入各種游戲、傳說和故事來建立相應的課堂情境。良好的體驗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創設氛圍濃郁的傳統節日文化氛圍,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創新力、觀察能力以及共情能力。
2.鼓勵家長參與,共同商討融合
家園共育是推動幼兒園活動開展的有力支持,家長作為幫助幼兒認識世界的重要群體,他們的參與為幼兒獲得新的經驗提供了間接支持,家長與幼兒園要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及時交流孩子的情況和傳統節日的教育需要。教師與家長共同討論傳統節日文化融人幼兒園課程,引領家長做好配合工作,推動融合順利開展。
3.建構文化環境,加強宣傳力度
在開發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教學資源過程中,須因地制宜地利用家長及社區資源,系統地了解傳統節日,挖掘其文化內涵。我們通過親子問卷調查、親子傳統文化體驗日、家長老師進課堂等方式,家長與老師的良好合作更為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提供了外部支持,讓課程變得更加具有實施性,推動傳統節日文化順利融合。
(三)以課程理念為導向,擇傳統文化之精粹
課程理念的引導是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的重要方向,通過預設主題網絡圖,教師可以將幼兒的已有經驗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以端午節為例,教師根據幼兒對端午節的經驗,預設主題核心網絡圖,并將端午活動融入大班幼兒的一日生活。通過生活化的活動情境,幼兒能夠在行動中感受傳統文化,并在行動中發展。
1.預設主題網絡圖外化前期經驗
主題網絡作為主題開展的思維方式的外化形式,它不是一種預設過程中隨意的計劃,而是有意識的規劃。通過前期討論,了解到大班孩子對端午節的經驗:吃粽子、吃五黃、掛艾草…于是,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經驗,預設主題核心網絡圖,如圖1所示。
綜合幼兒已有經驗,從幼兒的興趣點和可操作性出發,我們重點將習俗細化到可操作層面。整合家校社教育資源,將主題網絡圖又細化成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思維導圖,并制定主題系列活動方案,如圖2所示:
2.創設生活化情境支持幼兒經驗發展
生活化的活動情境需要將知識、技能還原為經驗,讓幼兒在行動中感受,在行動中發展。我們班孩子們對香囊特別感興趣,我們圍繞香囊展開一系列活動。(1)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充分思考與討論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多提發散性問題,讓幼兒養成勤思考、勤動腦的良好習慣。我們將問題拋給幼兒,讓幼兒分析與思考“香囊怎么做?\"“哪里可以得到這些材料?\"孩子們通過小組討論給出各種方案。通過討論,我們發現正值夏季,太濃郁的香料不適宜,蚊蟲較多,選擇一些驅蚊的草藥佩戴最適宜。我們更多是鼓勵幼兒去思考,并給予幼兒思考的經驗鋪墊以及輔助支撐。[2]
(2)提供動手機會,支持親身經歷與探索
孩子們制作香囊時,又一個問題出現了,敞開的香囊袋子如何將它封閉起來?需要用針縫制起來嗎?用針安全嗎?除了用針還有其他辦法嗎?在不斷的討論中我們發現可以用絲線把香囊的袋口扎緊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既安全又牢固。這些問題的出現,反映了生活化的主題活動是孩子在反復操作、多次試錯的行動中獲得經驗,我們要用好經驗,讓每一次的“過程\"都有意義。
(四)以親身經歷為積淀,潤傳統文化之自信
親身經歷是幼兒獲取傳統文化認知的重要途徑,通過多感官體驗,幼兒能夠在聽到、嘗到、摸到、聞到等過程中重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獲得新的經驗發展。在端午節系列活動中,幼兒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有趣的游戲以及富有挑戰的運動,深入了解了端午的文化習俗。通過傾聽幼兒的聲音、支持幼兒的想法、追隨幼兒的發展,教師能夠幫助幼兒在潤知、潤行、潤思中獲得整體發展。
1.潤知- 傾聽幼兒的聲音
一次次與端午有關的活動陸續開展,孩子們對端午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繪本故事里面,他們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有趣的游戲以及富有挑戰的運動等,深入了解到關于端午的文化習俗。深入地關注孩子在做什么,才能明白孩子們可以做什么,教師可以做什么,在幫助孩子們深化經驗時,我們需要進行持續的觀察,發現孩子們的最近發展區,能夠正確地引導孩子們在現有的基礎上“跳一跳,摘個桃”,從而獲得新經驗。[3]
2.潤行——支持幼兒的想法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本次班級端午系列活動的源頭一五彩繩,我們也將其編織活動投入到了區域里,給孩子們錄制了編織視頻,有三股辮、有六股辮、有八股辮…一系列的活動下來,孩子們邊想邊做,這種身體力行的愉悅感,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也充分利用了各種教育資源,使得幼兒學習范圍更加廣泛。
3.潤思- -追隨幼兒的發展
基于兒童生活經驗的端午節系列活動給孩子們帶來樂趣、挑戰、成長和新經驗。老師、同伴、保育員、家長等關于端午的經驗分享,讓孩子們的前期經驗與當前的經驗產生聯系,教師抓住合適的教育契機進行梳理與引導,使之成為有效經驗,幫助幼兒獲取新經驗。端午節活動告一段落,孩子們的收獲與成長還在繼續著,在接下來的各項活動中,我們要繼續追隨兒童的生活經驗,去發現、引導、支持兒童,并緊跟兒童的腳步,想他們所想,應他們所需,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心靈,與孩子們共成長。
二、結語
通過五育融合實施,幼兒能夠在潤知、潤行、潤思中獲得整體發展,培養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教師與幼兒共同構建課程內容,以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支持幼兒獲得傳統文化的新經驗,并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讓兒童成為活動的核心。通過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課程,推動兒童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最終幫助幼兒成為一個全面而完整的個體。
參考文獻:
[1曹夢嬌.基于“傳統節日文化\"的幼兒園節日主題課程的建構與實施—以中班\"端午節主題課程\"為例[J].中文交流,2021(5):64-65.
[2]李燕.用情感打開幼兒學習之門[J]山東教育,2022(Z7):101-102.
[3]蔣紅燕.芻議端午節主題活動中幼兒前期經驗的價值[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