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2-0163-03
一、科學活動的現狀與問題
(一)主動探索時間和機會不夠充分
在科學活動中,由于教師過多的主導,導致幼兒更多地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開動腦筋嘗試將想法進行實踐的機會較少。同時,幼兒提出問題后缺少一定的時間前往操作、試誤以及驗證猜想,科學活動探究的完整性不足。
(二)科學探究方式的運用不夠廣泛
班級幼兒利用新工具、新材料以及新技術進行探究的意識不強,自主設計以及選材制作的嘗試不夠。同時,幼兒的科學探究沒有嘗試和其他領域進行融合,如藝術、數學等,主要以個體探究和兩人合作的探究形式為主,缺乏在團隊中的科學探究商討、分工和協作等經驗。
(三)科學資源的持續挖掘不夠深入
由于一日流程中教師需要投入觀察的領域內容居多,對于班級科學探究活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未能及時解決,如材料資源及時替換、經驗墻面的補充更新等,隨著時間推移,幼兒的興趣點就會發生轉移,無法持續向下向深挖掘。
(四)過程性的評價易忽視且不夠完善
評價往往容易滯后而被忽視,時常以最后一步的簡單交流分享便匆忙結束。在評價目標和方法的應用上較為單一,沒有完全跟隨幼兒的探究路徑,沒有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創客教育在科學活動中的應用
(一)創設思路
基于大班幼兒年齡特點以及結合班級區域布局,在空間規劃方面,利用墻面、柜面以及邊角位置劃分出了不同的功能區域。有可供幼兒進行頭腦風暴的\"議事\"區域—創\"思\"空間,供幼兒自由繪制表達“創意\"的區域—創“設\"空間,供幼兒組合拆裝充分實踐的\"操作\"區域—創“做\"空間,還有可供幼兒展示作品和經驗分享的區域—創\"果\"空間以及創“享”空間。“創”系列空間的重新打造和投入使用確保了每個區域都能滿足幼兒的探索實踐需求。
在班級科學區域環境的優化中,處處滲透了創客教育理念。比如,創“做\"空間里提供了豐富多樣、便于拆裝組合和重復利用的材料,激發了幼兒的創造力和探索欲。創“思\"空間里孩子們在頭腦風暴中產生了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多元思維得到了創新式的碰撞。創“設\"空間里孩子們能夠發揮充分的自主意識,依據自己的創意想法來設計作品。創“享\"空間是孩子們實踐經驗的很好呈現,可供幼兒隨時記錄自己新的想法和發現。創“果\"空間為孩子們的成果展示提供了立體化的平臺,促進了同伴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
(二)深入研討
在\"案例研讀\"中,通過勾畫重點和學習單梳理的方式提煉了案例中的創新點和價值體現,學會了以案例中教師的視角試想如果是自己該怎樣將理念應用于實際的觀察指導中。同時,針對于案例中的問題嘗試以詢問交流的方式進行再度剖析,鞏固提升了研讀后的經驗。其次,“圍圈匯報\"的形式讓我在傾聽組員同伴分享的同時也能反觀自己的認知想法,在傾聽大家的匯報交流中,從不同的視角看到創客理念的融入,有效學習了他人眼中的好方法。最后,通過撰寫和聽取“觀點報告\"的形式讓我接觸到了更多樣的創新方法。
三、創客教育在科學活動中的實踐案例
(一)班本案例的觀察
“燈光世界”這一游戲案例起初來源于一次值日生活動中幼兒對“家中的燈\"的分享,由此引發了班級眾多幼兒對“見過的燈\"的熱烈討論,從而激發了動手制作“各種燈\"的興趣?;顒又酰變和ㄟ^自由商討提出了“燈造型”\"燈材料”“燈結構\"方面的問題,幼兒初步嘗試對于“燈結構\"的共性進行了梳理,即大多燈都是由“燈座\"\"燈臂”\"燈罩\"“燈泡”組成。對燈結構有了大致了解后,幼兒走進班級創“設\"空間,將自己想做的燈進行了繪制和集中分享。
整個制做燈的過程共經歷了四個不同階段,第一階段中幼兒制作了“立式燈”,即簡單常規的臺燈造型。幼兒在制作中遇到了“底座穩定性\"和“材料連接”兩大問題,通過多次嘗試不同的材料和連接方式,綜合使用了接觸面積較大、自身體積較重的物體當底座解決了“穩定性\"問題,使用了更具粘性的泡沫海綿膠、黏土、膠槍等材料以及實踐了粘貼和捆綁的固定方法解決了“材料連接\"問題。[3
第二階段,幼兒制作了“可調節燈”,靈感來源于第一階段中幼兒發現燈臂除了直直的還可以是彎曲、可變角度的。制作中幼兒嘗試運用鐵絲來實現燈臂的彎曲,并探索了各種固定鐵絲的打洞方式。因此,“如何快速打洞”成為了幼兒組裝中的關鍵問題,他們依次使用了剪刀、圖釘以及更尖銳一些的工字釘解決了“打洞問題”。伴隨著幼兒做燈經驗的持續增加,越來越多的幼兒走進科學區創“做”空間,對于家長資源提供的各種電子燈進行了拆裝,在拆裝過程中,孩子們認識了電線、電池、太陽能板等多種材料。
第三階段,幼兒決定進行“智能燈\"的制作,共同邀請了科學家爸爸們走進課堂進行了電路知識方面的普及分享。在組裝階段,幼幾遇到了“電池組裝”和“電線連接\"方面的問題,通過不斷摸索進行對應正負級的匹配、掐去電線最前端的橡膠管以及將電線手動擰成線穿過前端小洞,最終解決了“電池和電線組裝\"的難題。制作過程中,幼兒同樣有了新的發現:原來沒有觸碰開關,燈也是可以點亮的。
第四階段,在“創意燈\"的制作中,搜集并采用了更多類型的材料,如蛋托、瓶蓋、紙等等,制作出了可懸掛的、鏤空的、多形狀的各種創意燈。在這一階段,幼兒在制作梯形燈時發現最先選用的卡紙當燈罩,測試燈光的效果很暗。于是,幼兒將透光性弱的卡紙更換為又薄又透的鞋盒內襯布從而有效解決了“亮度較暗”的問題。
結合以上“燈光世界\"的班本案例,我對應梳理了創客理念在班級科學區實踐的相關路徑,如下。
① 興趣激發——做燈的想法來源于幼兒對“家中的燈”進行的分享討論,以此激發了更多幼兒的興趣。② 前期調查—前期幼兒借助家長資源和使用調查表,從多渠道中了解到了各種燈的樣式和結構。③ 設計分享一—幼兒將想法加之創意在班級創\"設\"空間中得以了進一步的落地。④ 材料收集一一既有對現有材料的選擇,也有對來源于不同地方新材料的收集。
⑤ 問題發現和解決一一制作燈的四個階段,對于“底座穩定性\"“材料連接方式\"“快速打洞技巧”“電池電線組裝”“透光性亮度\"方面的問題有著不同方式的對應解決。
⑥ 知識拓展——在創“做\"空間中進行電子燈的拆裝,認識了燈的不同功能和結構。家長進課堂的形式輔助幼兒拓展了電路方面的相關知識。
⑦ 改進創新—一幼兒延續做燈的興趣,不斷發揮創意豐富了燈的造型,依據燈光的測試效果及時更換材料改進作品。
(二)班本案例的追蹤跟進
在“燈光世界\"這一班本游戲案例中,通過幼兒的興趣驅動、主動探索、問題解決和知識拓展,實現了持續性的生成和發展。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幼兒實現了從單一想法到作品的轉化落地,收獲了成就感和自信心。與此同時,也促進了幼兒合作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從燈造型、材料和結構上的初步探索到可調節、智能和創意燈的制作,幼兒不斷挑戰自我,將新的發現和創意融入到了燈的系列作品中。
四、優化推進
(一)內容的重新架構
在“智能清掃\"新案例中,在一次區域游戲結束后幼兒發現美工區桌面和地面存在大量的亮光紙、折紙碎紙,因一定的吸附性而無法手動撿起或是順利掃入簸箕當中。在討論中孩子們有了制作吸塵器和電動掃地工具的想法。基于前期做燈過程中對于電路連接方式的掌握,幼兒將搜集來的瓶子、紙盒、扇葉等材料進行組裝利用制作出了掃地鏟、電動吸塵器以及掃地機器人。制作過程中幼兒對“風力方向\"“測量與裁剪技術\"“測試清掃性能\"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將清理較碎小物體的目標得以落地。
(二)經驗墻面的更新
為了更好地展示創客教育實踐成果和便于幼兒及時分享經驗,班級在原先創“享\"空間的留白處新增了“分類表征墻\"和\"經驗共享墻”。其中,“分類表征墻\"是以幼兒的“問題\"作為導向,依據“材料方面\"“制作方面”“測試方面\"等問題進行了對應畫袋的分類投放?!敖涷灩蚕韷"是將幼兒的調查表、設計圖和實踐照片、表征等參與形式進行整合,通過展示可以幫助幼兒進行實踐歷程的探索回顧,同時也能從同伴的經驗中互相學習、獲得啟發。
(三)評價的多元形式
為了較為全面地評估幼兒創客實踐過程中的學習與發展,同樣進行了多種形式的評價活動,如燈光制作交流會、智能清掃小組分享會以及親子制作展覽會等等。幼兒積極展示了自己的創意,通過對于制作問題和過程的介紹并結合成果作品介紹了功能和優勢,在個體和同伴的評價方式中收獲了不一樣的建議。同時,教研組《創客游戲BESMART素養評價表》的投放使用,輔助我自身結合二級指標對于幼兒創客游戲中的關鍵能力和具體行為表現方面進行了不同等級的評估,對于幼兒創客游戲后的指導建議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五、結語
在“互聯網 + \"背景下,創客教育理念的融入為幼兒園科學活動帶來了新的變革,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專業能力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發展,為幼兒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元的探究體驗。我們期待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建立更加完善的創客教育體系,讓幼兒在自由探索和創造中獲得成長,為未來的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顧佳靂.小創客教育視闕下幼兒科學活動課程的開發路徑[J].智力,2023(10):183-186.
[2]趙書藝.創客教育理念下大班幼兒科學學習活動的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2
[3]吳婷.匹配與創生:幼兒科學繪本蒙學活動的探索[J].早期教育(教育教學),2019(5):13-15.
作者簡介:
齊琦(1998年9月一),女,漢族,淮南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