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2-0094-03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側重于課本內容的講解與分析,難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其內涵豐富,涉及多個領域,但僅依靠課本內容難以全面展現其魅力,跨學科整合成為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中學語文教學現狀與跨學科整合的必要性
(一)拓寬知識視野,增強學習興趣
中學語文教學在傳統模式下通常側重于課本內容的講解與分析,容易使學生陷入知識視野的局限,難以激發其廣泛的學習興趣。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其內涵豐富,涉及歷史、文化、哲學等多個領域,但僅依靠課本內容難以全面展現其魅力。
跨學科整合的引人,為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通過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語文教學不再局限于課本,而是能夠拓展到更廣闊的知識領域。例如,在講解古典文學作品時,可以融入歷史背景、地理知識等,使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對相關的歷史事件、地理環境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還能夠激發其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從而增強學習興趣。
(二)促進思維發展,提升綜合素養
語文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能夠獨立思考、深人分析問題。通過跨學科整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相結合,進行跨領域的思考和分析。例如,在講解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文學作品時,可以引入哲學、倫理學等學科的觀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思想意義和價值觀念,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提升其綜合素養。
(三)適應社會需求,培養創新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未來創新人才的重任。跨學科整合的實施,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過跨學科的學習,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方法,從而打破傳統思維定勢,產生新的思想和觀點,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還能夠使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跨學科整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路徑
(一)課程內容整合策略
1.與歷史、地理等人文社科的融合
語文作為文化的載體,與歷史、地理等人文社科有密切的聯系。在語文教學中,融人這些知識,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背景和內涵。《觀滄海》是曹操的一首名詩,描繪詩人東臨碣石,遠眺大海的壯闊景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跡和時代背景。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其生平充滿傳奇色彩,而《觀滄海》正是在他統一北方、志得意滿之時所作。通過介紹這些歷史知識,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詩中的豪情壯志和博大胸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渤海的地理位置、特點以及它在古代交通和軍事上的重要性。渤海是中國北方的重要海域,古代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對中國的海洋文化和經濟發展有深遠的影響。通過了解這些地理知識,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詩中“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意境,感受到詩人站在海邊,遠眺大海時的那種胸懷天下的氣概。
2.與科學、技術等自然科學的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融人科學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精神。《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類文章,介紹如何通過觀察云的種類和特征來預測天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氣象學知識,講解云的種類、形成原因以及它們與天氣的關系。例如,教師可以介紹積云、層云、卷云等不同種類的云,以及彼此各自的特點和預示的天氣情況。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云的特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不同種類的云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觀察云的形狀、顏色、厚度等特征,并嘗試根據這些特征預測天氣。
3.跨文化藝術元素的融入
語文作為語言藝術的載體,與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有著天然的聯系。在語文教學中融入跨文化藝術元素,可以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口技》是一篇描寫口技表演的文章,通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口技表演者用口哨、口腔發聲等技巧模仿各種聲音的場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音樂知識,介紹口技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起源、發展以及在現代的應用。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口技表演的視頻或音頻,引導學生欣賞口技表演者的技藝和創造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模仿一些簡單的聲音,如鳥叫、蟲鳴等,讓其親身體驗口技的樂趣和難度。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
1.項目式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完成具體項目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項目式學習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提升其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蘇州園林》是一篇介紹蘇州園林建筑特點和文化內涵的說明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項目式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模擬設計一座蘇州風格的園林。任務包括:調研蘇州園林的歷史背景、建筑特點、園林布局等;討論并確定設計理念和方案;繪制園林設計圖紙;制作園林模型或進行數字化建模;最后進行小組展示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入閱讀課文,查找相關資料,討論和協作,最終完成設計任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鍛煉其調研能力、設計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2]
2.跨學科合作教學模式的探索
跨學科合作教學模式是一種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相互融合,共同解決教學問題的教學模式。《竹影》是一篇描寫兒童畫竹影的散文,充滿了生活情趣和藝術美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與美術學科進行合作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感受作者筆下的竹影之美;美術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竹影的繪畫創作,讓其親手描繪出心中的竹影。
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講解課文中的語言藝術、表現手法等語文知識,美術教師可以傳授繪畫技巧、色彩搭配等美術知識。學生則需要將語文知識和美術知識相結合,創作出既符合課文意境又具有藝術美感的竹影畫作,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鍛煉其繪畫能力和創造力,實現了語文與美術學科的有機融合和相互促進。
(三)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1.多元化評價標準的制定
傳統語文教學評價往往側重于學生的考試成績,這種單一的評價標準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制定多元化評價標準顯得尤為重要。多元化評價標準應涵蓋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文學欣賞能力、思維品質、創新能力等多個方面。在《背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制定以下多元化評價標準:一是語言運用能力,包括學生能否準確理解課文中的語言表達,能否運用恰當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二是文學欣賞能力,看學生能否深人體會文章中的情感,能否對文章的寫作手法進行賞析;三是思維品質,考查學生能否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四是創新能力,看學生能否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表達。
2.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結合
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努力,而結果性評價則側重于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果,將兩者結合,可以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孔乙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既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又重視其學習成果。過程性評價方面,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討論中的發言情況、作業完成的質量等。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就孔乙己的人物形象進行小組討論,并根據學生的發言情況和討論成果進行評價。
結果性評價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期末考試、課文背誦、寫作練習等方式,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道關于《孔乙己》的寫作題目,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撰寫一篇關于孔乙己人生悲劇的分析文章,從而評價其文學欣賞能力和寫作能力。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結合,可以使學生更加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激發其學習動力,也有助于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后續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
3.學生自我評價與互評機制的建立
學生自我評價與互評機制是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和批判性思維,提高其自我評價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自我評價方面,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撰寫一篇學習心得,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總結自己的收獲和不足。例如,學生可以就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閱讀技巧的運用、寫作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互評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相互評價彼此的學習成果。例如,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就其他同學對課文的理解、寫作練習的質量等方面進行互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建立學生自我評價與互評機制,可以使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已的學習情況,明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互評過程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跨學科整合為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機遇,通過課程內容整合、教學方法與手段創新以及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能夠有效地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學習興趣,促進思維發展,提升綜合素養,并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楊艷妮.初中語文跨學科閱讀活動的實施策略[J].格言(校園版),2025(6):44-46.
[2]孫燕.基于核心素養視域的初中語文跨學科學習策略[J].語文世界,2025(6):6-7.
[3]李新民.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語文融創課堂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5(3):72-74.
作者簡介:
曾珂(1997年5月一),女,漢族,人,本科學歷,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教學。
趙藝蓮(1997年10月一),女,藏族,人,本科學歷,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教學。
范丹(1996年9月一),女,漢族,人,本科學歷,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