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4289(2025)08-0037-06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成長的核心,獨立自主創新必須依賴高精尖技術型人才,而職業教育育人的宗旨是為國家和社會輸送技術型人才。培育中職生和諧心理、健全人格和職業生涯發展能力,能為其順利成長為技術型人才保駕護航。從教育教學實踐的角度出發,解決困擾中職生的心理健康與成長、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的難題,有助于中職生解除自身認識與情緒的混亂狀態,建立積極平和的內心秩序,實現其成長為技能型人才的目標。
《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將“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程確立下來,并鼓勵一線教師積極開發配套的教學資源。中職“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以下簡稱“課程”)要秉持教學實踐導向,與學科課程教學實踐的實際學情、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結合起來。3本研究以課程標準為引領,以學生實際情況為依據,以期促進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探索促進中職生心理困境突圍的課程教學實踐策略。
一、中職生心理成長與職業生涯發展困惑調查
(一)研究方法與過程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綜合選取了某市5所中職學校2021級、2022級和2023級不同專業和班級的學生,借助問卷星網絡平臺,進行問卷調查。采用封閉式選擇題收集學生人口學相關信息,采用開放性問題收集中職生心理健康與成長、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的最大困惑。根據平臺統計,回收填寫完整的問卷共3192份,得到有效問卷3050份。將被試相關情況匯總得到表1。使用EXCEL電子表格對數據進行分類整理,使用SPSS25.0對中職生自我報告的心理健康和職業生涯發展的最大困惑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
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描述性統計與分析,發現中職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的困惑主要分布在日常學習 22.9% )、考試應對 (6.7% )、目標方向( 15.6% )、如何規劃 3.6% )、實習就業 (12.6% 等方面。中職生心理健康與成長的困惑主要有情緒健康 (5.8% )自我認同( 1.2% )、壓力應對( 1.6% )、家庭支持1 1.45% )同伴交往 (4.9% )、學校適應 (9.5% )價值意義 (6.6% )等方面。比例分布情況詳見表2。


各類困惑按百分比大小往后排序依次是日常學習、目標缺乏、實習就業、學校適應、考試應對、價值意義、情緒健康、同伴交往、如何規劃、壓力應對、自我認同和家庭支持不足。調查結果體現了中職生心理健康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4綜合看,可以總結為學業與職業困惑、應對與情緒調節困惑、價值意義困惑。
二、多重現實困境的分析
(一)學業與職業困惑分析
學業與職業困惑是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和職業生涯發展問題中最主要的方面,占比高達 61.0% 。
其中,排在首位的是日常學習困惑,主要表現為學習興趣缺乏、畏難情緒、焦慮情緒和方法缺之;其次是因缺乏目標而導致的迷茫狀態;再次是實習就業困惑,主要表現為對怎樣實習、實習考核、能否順利就業以及專業與就業匹配度的困惑;最后是如何規劃的困惑,主要表現為個人優勢如何確定、專業發展是否有前景、發展方向如何選擇等。具體表現及分布情況如表3所示。

中職生對學習普遍存在一些不正確的認識,或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擾。學習動機過弱的現象在中職生中較為常見,如常出現覺得讀書沒意思、課本知識不值得學、不如找個工作等想法。也要重視中職生學習動機過強現象的普遍存在,一些中職生強烈希望能快速提高學習成績,但因脫離自身個人實際而導致焦慮與壓力,表現為學習目標制定過高過多,常因達不到而放棄或身心疲憊,為短時間內未能提高成績而煩惱等。
(二)應對與情緒調節困惑分析
應對與情緒調節能力不足導致的困惑是中職生心理健康成長和職業生涯發展的普遍困境,占比26.6% 。主要表現為學校適應、同伴交往困惑和家庭支持不足應對困惑,及與之伴隨的情緒后果與調節困惑。具體表現及分布情況如表4所示。

學校適應困惑主要表現為住校生食堂就餐擁擠、睡眠不足問題,不認可班主任或教官的管理方式,不能適應晨跑、不發手機等學校規定;同伴交往困惑主要表現為不會或不敢交往、過分在意他人評價、宿舍矛盾處理、如何面對他人背后議論、志同道合很難、青春期的異性交往等。家庭支持不足的困惑主要表現為父母離異、父母關愛不足、家庭經濟困難。由以上三個顯性困惑引發的情緒健康困惑主要表現為情緒易激惹、過度焦慮和煩躁、精神內耗而心累。與此關聯的是壓力感受高于現實刺激的現象,主要表現為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父母期望壓力、時間緊迫感等。
(三)價值與意義困惑分析
價值意義困惑包括金錢物質困惑、生命意義困惑和自我價值困惑,占比 12.4% 。價值意義困惑主要表現為無法感受到生命意義、金錢與物質渴望、如何賺到錢、過分重視將來的工資待遇情況等。自我價值認同困惑主要表現為自信心不足、容貌焦慮、自我價值感缺乏等。具體表現及分布情況如表5所示。

生命無意義感易帶來抑郁情緒,因此要引導中職生從精神層面尋找個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金錢物質困惑是中職生由盲目對比帶來的價值觀念偏差與心態失衡,對金錢的盲目崇拜容易導致中職生忽視個人職業素養的提升。自我價值認同困惑使得一些中職生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容易產生暫時性的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產生差距,并衍生人際交往困難、過分注重外表、自卑與孤僻等問題。
三、關注困境突圍的課程教學實踐策略
學校的學科實踐要立足學科立場、思維和方法,發揮學科育人功能,立足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心理困境突圍是課程教學應達到的自標。學生困惑是教學重難點,更是寶貴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如何突圍決定了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困境突圍的成效如何是教學結果性評價的重要指標。課程教學實踐中要把握課程定位,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實踐導向,關注困境突圍的一般科學過程與有效因素。
(一)關注困境突圍的一般實踐策略
1.拓展內容選擇的廣度與深度
關注困境突圍,課程教學實踐中要拓展內容選擇的廣度與深度,尤其要注重充實與創設一些較易出現的問題情境,從而為困境突圍創造機會與可能性。通過拓展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適應中職生不斷變化的、復雜的內心與現實困境解決的需要,可以對統編教材進行恰當補充,提升課程教學的貼合度與實效性。
2.關注心理刻畫的直觀與真實
關注困境突圍,課程教學實踐要關注學生心理刻畫的直觀與真實。心理是復雜且抽象的,只有將其直觀化、可視化呈現才能增強教學的可操作性,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帶來突圍的力量。真實才能打動人,要避免出現片面和拼湊的案例、故事,否則不僅毫無指導價值,還會加深中職生的自我懷疑。圍繞學生困惑設計的案例分析、情境創設、在線趣味微課等教學素材都應當做到直觀與真實,例如以同齡人職業生涯發展的真實故事作為榜樣示范幫助其突破困境,以真情實感表露的心理情景劇促使其直面轉變的心路歷程。
(二)關注困境突圍的具體實踐策略
1.圍繞學習與職業困惑解決的拓展
圍繞中職生學習與職業困惑的突圍,可以拓展包括學習與職業發展的觀念轉變、學習與職業相關的知識充實、學習動機激發、方法策略運用和學習意志品質培養等在內的教學素材。
課程教學實踐要關注學習與職業的觀念轉變和知識更新。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偏差如“讀書無用”“學習是為了考分”“學習都是枯燥的\"等,這些觀念偏差常常是導致學習心理與行為問題的源頭。通過將這些觀念體現在辯題設計上,融人學生案例中,做成引人深思的視頻微課等,讓學生有機會以自主探索的方式轉變觀念。課程教學實踐可以圍繞統編教材已呈現的經典學習科學的理論知識,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其應用的具體情境;結合中職生專業實際補充心智技能與操作技能練習的方法知識,如關于學科的一些前沿與最新理論知識,充實各行業與專業發展方向、職業教育發展前景、中職生發展路徑的知識與觀念等。
此外,課程教學實踐要關注學習動機激發的多層次路徑。學習動機激發的路徑包括樹立學習自信心,培養學習興趣、給予目標激勵等。維持適當的動機水平還須歸因風格對學習動機水平的影響等。課程教學實踐要關注學習與職業規劃的方法策略運用和意志品質培養的課后實踐與增值評價,可以設置相關的課后實踐活動和評價方案來引導學生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形成。
2.立足應對與情緒調節能力培育的深化
在應對與情緒調節能力的培育上,課程教學實踐可以拓展中職生可能面臨的壓力情境,深化積極應對和情緒調節能力與方法的指導。壓力情境可以包括學校管理與環境適應、同伴交往、家庭支持不足、未來升學就業等,可具體到一個場景或問題的分析與解讀,如學校手機管理制度、面對他人背后議論、對父母離異的應對、青春期的異性交往、重大危機事件等,充分分析壓力及情緒后果產生的多方原因。
中職生已具備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深化積極應對和情緒調節能力與方法的指導,可以引人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如正念、接納承諾療法和希望療法等,設計相關課堂訓練活動。注重心理韌性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心理韌性是個體在遭遇壓力、逆境、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危機事件時的良好適應能力,它意味著在困難經歷中個體仍能調動積極資源有效應對,是維護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護變量。良好的心理韌性有助于中職生更好地適應未知環境,在內心及外界壓力下,始終持有良好的生活態度。
3.重視價值與意義感重建的引領
在價值與意義感的重建方面,主要關注中職生自我價值與存在感、生命價值感、金錢價值觀的培養和塑造。通過課程教學實踐,為中職生提供一個重新審視自我、探索生命意義、樹立正確金錢價值觀的機會。
中職生在成長過程中往往因學業成績、社會認知等因素而產生自我價值感缺失和存在感淡化的現象。因此,課程教學實踐應關注如何提升中職生的自我認知和自信心,引導中職生正確看待自我,發現自身的優點和潛力,讓中職生在實踐中體驗成功,增強自我價值感和存在感。生命價值感是個體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認識和體驗。對于中職生而言,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是其成長發展的重要基礎。課程教學實踐應圍繞生命教育展開,通過講述生命故事、探討生命意義等方式,引導中職生珍視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從而重建生命價值感。在當今社會,金錢價值觀對個體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中職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讓中職生認識到金錢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而是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一種手段。
四、中職“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教學實踐路徑—以\"發現自我完善自我\"主題為例
自我同一性構建是中職生心理成長的關鍵任務,也是中職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要完成的重要方面,可以說“發現自我完善自我\"的教學主題和內容對本門課既有統領作用,也是教學目標實現的落腳點?;谄拗?,同時為了將課程教學實踐落實到最小單元,也為了使本課程教學實踐具有典型代表性,找準切入點,以小見大,故選取“發現自我完善自我\"這一主題加以實踐論證。
(一)“發現自我完善自我”主題教學實踐
依據上述課程教學實踐策略,尋求“自我價值感與自我認同不足\"的困境突圍,對“發現自我完善自我”主題課程教學環節進行設計,綜合考慮深度與廣度、客觀與真實兩個維度的策略,使用了如表6所示的教學素材。
“發現自我完善自我\"主題教學實踐達成了課內外延伸,做到云端共享與拓展。給學生提供了專業科學的心理測評資源和微課學習資源;進行了內景團體沙盤游戲、課內外活動啟迪專題設計;政校行企四方共建“思政大課堂”,引入企業導師資源、家校共育資源,進一步增強了思政價值引領;關注課后實踐與學生評價,促進學生自我觀察與自我完善。

從突破中職生自我認同價值困境來看,“發現自我完善自我”主題課程教學實踐關注了自我多維度,考慮了三維目標的貼合度。幫助中職生形成積極自我認知是衡量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也有助于突破“何為接納自我\"這一認識難點。引導中職生全面、深入認識自我,結合職業、專業深入探索自我,為解決中職生常見的外貌焦慮、自我個性表達與規則的矛盾等問題提供方案。引入榜樣,通過榜樣自我成長歷程的示范,啟發中職生模仿學習、發展自我。同時關注中職生自我與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如幫助中職生明確與父母溝通方式的需求,促進積極自我的形成。
(二)“自我認同\"困境突圍的教學實踐效果驗證1.驗證方法
(1)步驟與過程
邀請兩位思政課教師甲和教師乙,選取上學期學業水平考核成績相近的兩個班級(A班和B班)開展教學。在接受研究者的培訓后,教師甲和教師乙結合以上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設計,分別對A班和B班開展3周的教學。A班人數為45人,B班人數為44人。基于困境突圍視角,采用面向學生問卷調查的前后測對比及數據分析,來驗證教學策略運用的效果。
(2)量表與工具
自尊是個人對自己的較穩定的評價,它表達了對于自己的肯定或否定的態度,表明個人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價值的。自尊概念包括了自我認同與價值,羅森博格在1965年開發了《自尊量表(RESE)》]。RESE在中國學生各學段施測的Cronbachα系數在0.85以上,重測信度在0.72以上,因此可以使用該量表對參與教學的89名學生進行教學前后測,驗證學生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感的改變情況。使用SPSS25.0對回收的數據進行整理,并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
2.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分析
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去研究A、B兩個班89名學生RESE前后測實驗數據的差異性,干預組前后測的自尊水平呈現出顯著差異性,具體見表7。兩個班89名學生RESE前后測數據之間在 p=0.01 水平上呈現出顯著差異 (t=0.294,p=0.003 ,自尊水平后測的均分(7.00),明顯高于前測的均分(5.72)。

以上數據分析結果充分表明,本教學資源的使用在尋求中職生“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困境突圍方面效果明顯。
3.結論與思考
通過精準結合學情分析的教與學,學生充分探索了多種方式認識自我,理解了怎樣自我接納,以榜樣為動力激發了自我完善的動力,并落實在行為習慣養成上,實現知行合一,促成學生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感的形成?;诶Ь惩粐恼n堂教學,提升了思政課堂的吸引力和活力,幫助達成健全人格的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目標。
這也表明在課程教學中,教師不能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很了解中職生學情,而是要突破消極、片面的“刻板印象”,依據學科邏輯來開展多角度、全方位的科學調研,并以此為依據,建設豐富的、適切性高的配套課程資源,優化教學策略,從而為通過有效教學實現中職生心理健康成長和職業生涯發展搭建暢通橋梁。
五、結語
“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面向的是每一位鮮活、真實的中職學生,從人本主義角度做到對每個個體的心理關懷與滋養,才談得上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每一個中職生都有不同的成長環境,并帶著各自不同的成長經歷進人這門課程的學習中。課程教學實踐首先要從多個角度精準判斷學生是“怎樣”的,然后對“為什么\"的問題多做一些思考,才能最終呈現優質的課堂體驗和高效的教學效果。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職生的心理發展也會出現新動態、新問題,本課程教學實踐也應當是一個動態發展、不斷充實的狀態。作為中職思政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我們要對中職生群體出現的心理變化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和敏感度,并通過開展持續的教育科學研究,永葆課程教學的蓬勃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韓飛,郭廣帥.職業教育驅動新質生產力:邏輯意蘊與實踐路徑[J/OL].職業技術教育,2024,(04):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蘇尚鋒.學科課程課程教學實踐的三個視角及其理性分析U].課程·教材·教法,2011,31(06):3-8.
[4]俞國良,侯瑞鶴,姜兆平,等.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特點的調查研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32):34-37.
[5]段兆兵.實踐育人:學科實踐的真義辨析與路徑選擇Ⅲ]當代教育科學,2023,(12):3-10.
[6]俞國良.中職“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標準的解析與建議[].教育科學研究,2020,(01):73-79.
[7]李同吉,徐朔.中職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自我調節和歸因風格特點研究[].職業技術教育,2009,30(01):68-71.
[8]宋淑娟,許秀萍,尤金鳳.農村大學生的留守經歷與心理韌性及逆境認知的關系Ⅲ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0,34(04):373-378.
[9]戚亞慧,韋雪艷.不同學業成績中職生學業自我效能感、希望特質和心理韌性的關系分析].職業技術教育,2016,37(14):69-73.
[10]James W.Theprinciples ofpsychology[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296.
[11]Rosenberg M.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M].Prince-ton,NJ:University Press,1965.
[12]閆艷,謝笑春,蓋笑松,等.中國大中學生的羅森伯格自尊量表測評結果].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1,35(10):863-868.
(作者單位:1.蕪湖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安徽,蕪湖241000;2.蕪湖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安徽,蕪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