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力量
在我國經濟生態中,小微企業就像毛細血管般遍布各個角落。這些平均用工規模不足10人、年營收中位數在100萬至200萬元之間的經濟單元,構成了市場活力的重要基礎。然而由于規模限制,它們往往面臨著中型企業難以想象的生存壓力:單位產品成本要高出 20%-30% ,這使得在原材料采購、設備更新等關鍵環節都處于明顯不利地位。
深人觀察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會發現更多值得關注的現實困境。超過半數的小微企業集中在餐飲、零售等競爭行業,這些行業本就利潤微薄,加之市場波動頻繁,導致小微企業平均生命周期僅有2.8年,遠低于其他類型企業7一8年的平均水平。與之相伴的是,小微企業占中國企業總數的九成以上,但獲得的銀行貸款占比卻不足一半。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小微企業平均融資成本高達 7.6% ,比大型企業高出3.3個百分點。這種資源獲取的不平等形成惡性循環:融資難制約發展,發展不足又進一步削弱融資能力。
要破解這個困局,需要跳出傳統的思維框架。過去的經濟學討論往往局限于“政府干預\"或“市場調節\"的二元對立,忽視了“第三力量”的獨特價值。在這方面,作為黨和政府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工會組織展現出了獨特的制度優勢。
工會先是鋪就了一張四通八達的“網”。以沈陽市總工會為例,他們建立的“工會財務一體化平臺”,讓原本分散的財務數據變得清晰透明,有效解決了小微企業工會經費管理中的信息孤島問題,不僅企業管理者能精準查詢企業工會經費結余,區、市總工會也能實時掌握企業動向。這種信息整合,為小微企業節省了大量原本用于信息搜尋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這張工會的“網”還帶來了顯著的規模效應。當單個小微企業無力承擔專業服務的高額費用時,工會通過組織集體采購、聯合培訓等方式,將分散的需求匯聚成規模優勢。這不僅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更讓小微企業獲得了原本難以企及的專業服務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工會還在促進企業間合作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小微企業之間常常因為缺乏信任而錯失合作機會,工會就像一針“信任強化劑”,通過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制定合作規范等方式,為小微企業創造了穩定的合作環境。沈陽工會的實踐表明,這種制度安排有效減少了違約風險,讓企業更愿意開展長期合作,最終實現了多方共贏的局面。
乘數效應
工會服務對小微企業產生的經濟影響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一個具有乘數效應的動態過程。這種效應類似經濟生態系統中的良性循環,初始投入通過層層傳導最終形成遠超原始投入的經濟價值。當工會通過經費返還、技能培訓等服務直接惠及小微企業時,會產生第一輪經濟刺激;而企業將這些資源用于生產經營和職工福利,又會引發消費、投資等后續輪次的經濟活動。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傳導過程存在明顯的區域集聚特征,在產業配套完善的地區,乘數效應往往更為顯著。
凱恩斯的乘數理論可以幫助理解這一過程。沈陽市總工會清理并返還的327.11萬元沉淀資金看似不大,但是通過企業再支出,預計可產生3一5倍的消費和投資增量。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家飯店原本需要自掏腰包為職工發放節日福利,占用了本可用于設備更新的資金。通過工會經費返還政策,飯店現在可以用返還的工會經費發放職工福利,而將節省下來的自有資金用于廚房設備升級。在購買新設備后,不僅提高了出餐效率,還因此獲得了更多訂單。設備升級帶來的標準化生產還降低了食材損耗率。隨著生意好轉,老板不僅給職工加了薪,還新招了兩名服務員…乘數效應就是這么而來的。
工會服務的影響遠不止于資金層面,它還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一方面,工會組織的技能培訓提升了勞動者素質,產生了人力資本積累效應;另一方面,工會促成的企業間合作網絡,降低了區域內的創新成本。這些正外部性使得工會服務的邊際社會收益大于邊際私人收益。
從長期經濟增長理論看,工會通過提高小微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持久動力。新增長理論強調,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工會組織的培訓項目和知識共享平臺,恰恰在這兩個維度上促進了小微企業轉型升級。
廣覆蓋,精服務
在探索工會助推小微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提升服務效能需要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優化體系。從制度設計角度看,關鍵在于建立具有自我實施特性的激勵機制。工會作為橋梁紐帶,其制度安排應當能夠自動協調企業、職工訴求與政策的契合點。沈陽市總工會開發的“虛擬公務卡\"機制就是一個典型范例。該制度通過簡化審批流程、提高資金使用透明度,不僅解決了小微企業經費使用難的問題,還形成了工會監督、企業自主、職工受益的良性循環。這種制度創新充分體現了激勵相容原則,既保障了各參與方在追求自身利益時的權益,也實現了集體利益的最大化。
數字化轉型為工會服務效能提升提供了技術支撐。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使工會能夠精準識別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小微企業的差異化需求;人工智能算法的部署,則優化了有限服務資源的配置效率。正如沈陽市總工會財務部部長楊金群所說,工會希望制作的“傻瓜式\"財務平臺,即通過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推動工會服務模式發生變革一一從傳統的響應式服務,逐步轉向基于數據驅動的精準服務。當然,技術應用必須與服務場景深度融合,避免陷人“為技術而技術\"的誤區。
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服務內容的拓展上,更體現在服務理念的升級中。工會應當完善自身橋梁作用,為小微企業提供涵蓋法律風險防范、市場渠道拓展、技術創新支持等全方位的專業服務。這種深度服務不僅能夠提高小微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也能增強工會組織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從優化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工會組織應當立足自身優勢,發揮貼近職工、服務企業的橋梁作用。具體而言,一方面要擴大服務覆蓋面,讓更多小微企業受益;另一方面要聚焦企業實際需求,提供精準有效的幫扶。這種“廣覆蓋”與“精服務”的有機結合,正是工會組織發揮獨特價值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