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中,活躍著無數奮力拼搏的小微企業。這些企業雖然規模有限,卻在城市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項政策如春風化雨,為小微企業撐起一片發展的藍天。然而,有些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卻存在著煩瑣的流程、復雜的審批,讓企業在實際享受政策紅利時面臨諸多困難。
如何破除這道政策與企業實際需求之間的壁壘,讓本應惠及職工的資金重新流動起來?市總工會從基礎工作入手,全面梳理沉淀多年的賬目數據,進而創新服務模式,推出了“虛擬公務卡”“網上審批留痕報銷”“工會財務一體化”等便捷措施。這些探索不僅簡化流程,讓沉睡的資金真正活起來、轉起來,還使政策的力度與溫度通過工會組織這座橋梁,真切地傳遞到每個小微企業的心中。
打開保險箱
“您好,工會經費返還虛擬公務卡已上線,請到您企業所在的街道聯合工會咨詢辦理。\"2025年1月,總經理宋景濤收到這條短信時,既驚喜又困惑。多年來,由于總公司財務管理制度嚴格,不允許墊付工會福利采購款項,企業積壓的工會經費已近10萬元,每次給職工發放福利都十分困難。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宋景濤走進了市和平區南湖地區總工會的大門。
讓宋景濤感到意外的是,這個困擾企業多年的難題,解決起來竟如此簡單高效。在工會工作人員耐心指導下,宋景濤了解到,只需以個人名義報備一張銀行卡作為虛擬公務卡,就能先行支付工會活動各項開支,“就像使用信用卡一樣方便。”南湖地區總工會副主席謝岐邊演示邊解釋,“采購辦公用品、組織文體活動、發放節日慰問,所有合規支出都能憑真實票據,最快當天到賬。\"這種“先消費、后報銷\"的模式,正是市總工會2025年推出的小微企業“虛擬公務卡\"制度。這項制度的誕生,要從4年前的一場改革說起。
2021年,市總工會在走訪調研中發現,各街道聯合工會賬面上沉淀著大量小微企業返還經費。“按照國家規定,小微企業繳納的工會經費應全額返還,由街道聯合工會代管。\"市總工會財務部部長楊金群說。然而,由于歷史原因,這些資金就像被鎖進了保險箱—自2007年實施聯合工會代管小微企業工會經費以來,手工記賬不清晰、企業變遷和人事變動等因素交織,造成賬目管理混亂。有的企業甚至不知道自己賬戶里還有多少錢可用。“這不僅是資金沉睡的問題,更是工會服務效能的短板。”
理清這筆“糊涂賬”談何容易。以沈河區朱剪爐街道總工會為例,2000多家分會企業、上千萬元沉淀資金,甚至不同年份的賬本記錄方式都是不同的:2008年用的是藍色橫格本,2012年換成紅色賬冊,2016年又改為活頁夾統計細則也皆有不同。然而,街道工會卻只有2名專職工會工作人員負責管理。翻開他們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記錄著十幾項日常職責,經費管理只是其中一項,人力與工作量嚴重失衡。
面對這一困境,市總工會打出了一套組合拳:一方面在職工大學開設標準化記賬培訓班,邀請專業會計師系統授課;另一方面,組建了市、區兩級工會財務部的幫扶小組,深人街道“一對一\"地指導工作,并協調各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獲取企業信息支持。“雖然企業登記信息屬于保密范疇,但經過充分溝通說明工作意義后,市場監管部門給予了天力配合。”楊金群回憶,那位領導的話讓她很受鼓舞,“都是為了服務企業”。
太原街是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之一,鼎盛時期,太原街街道的小微企業數量占全區三分之一。然而,隨著太原街的輝煌不再,這些小微企業也遭遇了經營上的困難,許多企業甚至已經關閉或搬遷,使相關數據的核實變得異常困難。“當時,我和街道工會的同事研究了很久,決定分工合作。我負責走訪周邊的商戶,他們負責查閱歷史檔案,聯系曾經的街道工作人員。我們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構建出了一份相對完整的數據記錄,基本理清了每項資金的來源。”
經過一年多的細致工作,市總工會累計處理了超過50萬條經費數據,終于成功地“打開保險箱”。這些原本因管理問題而沉睡的資金,終于可以重新用于服務職工。這次系統的經費清理工作,為后續工會服務創新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架起一座橋
小微企業如同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雖個體微小,卻是維系整體活力不可或缺的基礎單元。截至2024年6月,全國小微企業數量已突破5300萬家,占市場主體總數的 90% 以上。這些看似微小的經濟單元,承載著令人驚嘆的社會價值:它們吸納了八成的城鎮就業,貢獻了六成多的稅收和GDP,更在技術創新領域占據了 70% 的專利份額。可以說,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直接關系著國民經濟的生機與活力。
然而,這些在市場浪潮中奮力前行的小微企業,往往將全部精力都投到企業生存發展上,對工會組織的認知存在明顯的盲區。會費返還、經費使用等工會常規工作,對他們而言極其陌生。“剛開始接觸時,企業主一聽到工會經費返還,第一反應就是詐騙電話。”謝岐回憶。玉峰科技董事長李新智的比喻更為形象:“在工會工作面前,我就像個剛拿到駕照的新手司機,面對賬上近兩萬元的工會經費余額,完全不知道該怎么使用。”
“企業組織活動,可以用工會經費購買服裝嗎?”“可以為職工購買電影票,或者文藝演出和體育比賽門票嗎?”…面對企業的困惑與疑慮,市總工會專門組織了一系列培訓和答疑活動,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相關政策。通過面對面交流、線上咨詢以及發放《工會財務指導手冊》等方式,將政策解讀轉化為企業聽得懂的白話。值得一提的是,市總工會還定期舉辦經驗分享會,邀請一些已經成功落實經費返還政策的企業代表現身說法,“返還的經費不僅可以給職工購買慰問品,在婚喪嫁娶時還可以為職工提供慰問金,甚至還可以組織兩天一夜的團建活動\"工會用實實在在的案例打消顧慮。
變化悄然發生了。“過去,街道聯合工會的工作人員與企業職工之間可能都不認識,現在通過經費返還這項工作,雙方建立起了非常緊密的聯系。\"楊金群說,在這個過程中,工會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政策執行者逐漸轉變為服務者和引導者,“這是當初開展這項工作時沒想到的。”
2024年9月,遼寧安卡科技遭遇資金鏈斷裂危機時,南湖地區總工會的快速反應就是最好的例證。“我們第一時間聯系上下游企業牽線搭橋,同時協助對接銀行申請小微企業貸款。”南湖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南湖地區總工會主席張曼說,通過多方協調,最終幫助企業獲得了60萬元的救命錢。這種雪中送炭似的服務,讓企業真切感受到工會對企業發展的助力。
創新服務的腳步從未停歇。針對小微企業普遍反映的“活動組織難”問題,渾南區五三街道聯合工會搭建企業資源共享平臺,通過聯合舉辦活動實現規模效應。一場職工運動會就成功吸引了轄區12家小微企業共同參與,既分攤了成本,又增進了企業間的交流合作。此外,市總工會還引人專業第三方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法律咨詢、財稅規劃等增值服務,將服務觸角延伸到企業經營發展的各個環節。這種良性互動,不僅拉近了企業與工會之間的距離,也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數字化精準“滴灌
近年來,市總工會持續推進數字化建設,從最初的資金厘清工作,逐步轉向提升小微企業工會資金管理效率。雖然早在2021年就已將所有小微企業信息錄入系統,但在2024年深化數字化建設、提升管理效率的專項工作中,工作人員還是發現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
沈河區總工會財務部部長果林至今記得那個有趣的發現。他翻著手工賬本,上面記錄著“朝鮮冷面大王等8家飯店繳納會費12800元”,抬頭卻看見店鋪招牌早已改成了“韓國料理”。這讓他想起2023年參加標準化記賬培訓班時,老師強調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重要性一一原來一些企業因多次更名,在聯合工會中被當作不同分會核算。
這個發現倒逼市總工會升級錄入方式。他們借助遼寧省總工會提供的財務一體化平臺,開始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索引,重新核對整合小微企業信息。2024年,僅沈河區就完善了7835家企業的信息,整合更名、注銷企業1842家,涉及金額327.11萬元。
為了讓系統更實用,市總工會還主動聯系到開發一體化平臺的北京博思財信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兩個樸實的要求:把單機版升級為網絡版,把操作簡化成“傻瓜版”。“我們就是想讓每家小微企業都能一鍵查詢到工會經費情況,同時也讓基層工會工作能更輕松些。\"楊金群這樣解釋工會的初衷。同時上線的工會經費返還查詢系統,讓企業負責人坐在辦公室就能隨時查看經費的收入、支出和結余情況,解決了以往查詢不便、賬目不清的困擾。
這種處處為小微企業著想的理念,在報銷流程改造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過去,企業為職工購買慰問品時,要經歷“企業墊付一超市開發票一聯合工會報銷給超市一超市給企業轉賬\"的煩瑣流程,很多企業寧愿自掏腰包也不愿走這個流程。于是,借助一體化平臺,市總工會推出了“虛擬公務卡”功能,這才有了宋景濤收到短信的那一幕。
借助數字化工會系統,市總工會還推出了網上審批留痕報銷制度。小微企業辦理工會經費報銷時,可以先在線上完成審批,再到線下一次性辦結,大大減少了企業往返奔波的時間,真正打通了服務小微企業工會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3月,市總工會下發了《關于規范聯合工會所屬企業滅失后工會經費結余處置方法的通知》,組織街道聯合工會對注銷小微企業分會結余資金進行合規處置。“這些資金將被統籌用于惠及全市職工的保障項目,比如為更多職工提供互助保障服務。”楊金群說。這樣的安排,既確保了資金使用的合規性,又讓有限的工會經費發揮出更大的社會效益。
一路走來,市總工會始終聚焦小微企業的實際困難。他們用細致的梳理和務實的創新,讓沉睡的工會經費活了起來,順暢地流入服務職工的各項活動中。如今,清晰可查的賬單、簡便高效的流程,正實實在在地支持著萬千小微企業的發展,也讓小微企業切實感受到了政策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