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對高品質板栗的需求日益增長,板栗栽培管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逐漸成為農業領域關注的熱點。自推廣板栗優質豐產栽培技術以來,青龍滿族自治縣板栗種植面積從2018年的4.3萬 hm2 擴大至2023年的5.3萬 hm2 ,年產量從4.2萬t增長至6.8萬t,年均增長率達 10.2% 。其中,采用“自然開心形整形 + 配方施肥 + 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示范基地, 666.7m2 產突破 800kg ,較傳統種植模式提升35%~40%? 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并推廣板栗品質提升及豐產栽培管理技術,對于提高板栗產量、改善果實品質、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板栗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板栗栽植
1.1 園址選擇
板栗園地的選擇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① 地勢應相對平緩,坡度不宜過大,一般不超過 25° ,以便后期的管理和采收; ② 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pH值 5.5~7.0 ,有機質含量不低于 2% ; ③ 考慮到板栗樹喜光、怕風的特性,園地應選擇在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段,同時避免在低洼地、風口處或易受霜凍影響的地方建園; ④ 為降低病蟲害的傳播風險,園地應遠離其他果樹種植區,尤其是已知存在板栗病蟲害的區域。
1.2 品種選擇
在選擇品種時,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品種,如溫暖濕潤地區可選擇早熟品種,寒冷干燥地區則更適合晚熟品種,還要考慮品種的市場需求,優先選擇消費者認可度高、銷售價格穩定的品種[1]。同時注重品種的抗逆性,特別是對抗病蟲害、抗寒、抗旱等方面的能力。根據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的氣候與土壤情況,可選擇栽培青龍板栗品種(圖1),與傳統品種(如燕明、燕奎)相比,其抗逆性強、成花率高,盛果期 666.7m2 產穩定在 750~900kg ,較普通品種高 25%~35% ,平均單果重約 8~12g ,其中優質果單果重 ?10g 。經檢測,青龍板栗果肉糖度達 22% ,較普通品種( 18~ 20% )高 10%~20% ,屬于高甜度品種。筆者總結了該板栗品種的栽培管理技術,以供參考。

1.3 苗木選擇
苗木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板栗樹的生長速度和產量,因此在選購苗木時應嚴格遵守以下標準:苗木應來自正規的育苗基地,具有完整的檢疫證明和生長記錄;苗木應健壯、無病蟲害,根系發達,樹干直立,無機械損傷;優先選擇一年生或兩年生的實生苗,地徑不小于 0.8cm ,苗高不低于 80cm 。在苗木運輸和栽植前,應對苗木進行必要的修剪,去除病弱枝條和多余葉片,減少水分蒸發和養分消耗,并用生根粉或泥漿蘸根,以促進根系快速恢復生長。
針對選擇的一年生或兩年生實生苗,一般在其地徑達到 1.0cm 以上時進行嫁接,嫁接時間多選在春季(3月至4月初),此時樹液開始流動,氣溫穩定在 15°C 以上,有利于嫁接傷口的愈合。嫁接方法主要采用切接或芽接,確保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對接,嫁接后要及時用塑料條綁扎緊密,并涂抹接蠟或愈合劑保護傷口。
1.4栽植
根據土壤肥力、氣候條件以及品種特性確定株行距,一般栽植株行距設為 3~4m×4~5m ,每666.7m2 栽植 40~55 株,栽植前深翻改土,挖掘深寬各 60cm 的定植穴,并施入足量的基肥。基肥的選擇應以腐熟的農家肥或復合肥為主,每穴基肥的施入量不少于 50kg ,還可以根據土壤檢測結果,適量添加磷、鉀等營養元素,滿足板栗樹生長的需求。在栽植過程中,保證苗木根系舒展,回填土壤時應分層踏實,確保根系與土壤緊密接觸,澆足定根水,最后覆蓋一層薄土保濕,有助于減少水分蒸發,保持土壤濕潤[2]。定干高度 60~80cm ,促進側枝的生長和樹冠的形成,定干時應使用鋒利的修剪工具,確保剪口平整,減少傷口對樹體的影響。栽植過程中需要注意天氣變化,避免在高溫、干旱或寒冷等極端天氣條件下進行栽植,減少苗木的應激反應。
1.5 配置授粉樹
板栗雖然能自花授粉,但某些品種或特定環境下,異花授粉可以顯著提高結實率和果實品質,因此在板栗園中配置授粉樹是重要的技術措施[3]。授粉品種應與主栽品種花期相遇,花粉量大,親和力強,授粉品種本身應具有良好的果實品質和市場價值。授粉樹的配置比例應適中,一般每4~5行主栽品種配置1行授粉品種,或每隔 2~3 株主栽品種栽植1株授粉品種。授粉樹應均勻分布在板栗園中,以保證授粉效果。在實際操作中,可通過觀察或試驗確定最佳授粉組合,建立系統的授粉組合篩選與優化機制,同時注意授粉樹的更新換代,保持授粉效率和果實品質的穩定提升。
2栽后管理
2.1適時灌水
保證樹體水分平衡,對促進養分吸收和運輸、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板栗栽后灌水應遵循“少量多次、按需供給”的原則。萌芽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結合施肥進行1次透水灌溉,促進根系活動和新梢生長,灌水量以浸透根系分布層為宜,一般每 666.7m2 灌水量不少于 30m3 ;果實膨大期(7月至8月),此時氣溫高、蒸發量大,且果實迅速膨大,因此需水量大,應增加灌水次數和灌水量,一般每隔 10~15d 灌水1次,每次灌水每 666.7m2 灌水量 40~50m3 ,確保果實正常發育和樹體正常生理活動;采果后至落葉前(9月至11月),應適當控制灌水,促進樹體養分積累和枝條成熟,增強越冬能力,此期灌水應以保持土壤濕潤為度,避免過量灌溉導致土壤過濕;冬季休眠期(12月至次年2月),一般不需要灌水,除非遇到特別干旱的情況,如需灌水,應在土壤封凍前進行,灌水量不宜過大,防土壤結冰損傷根系。
2.2 科學施肥
板栗栽后管理中的施肥應遵循“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平衡施肥”的原則。基肥施用應在秋季采果后進行,以腐熟的農家肥或有機肥為主,配合適量的磷鉀肥。基肥施用量應根據樹齡、產量和土壤肥力的狀況確定,每 666.7m2 施用有機肥 2000~ 3000kg ,過磷酸鈣 50~75kg ,硫酸鉀 20~30kg 。
追肥應在板栗生長的關鍵時期進行,主要包括萌芽期、果實膨大期和采果后3個時期。萌芽期追肥應以氮肥為主,配合適量的磷肥,促進新梢生長和葉片擴展;果實膨大期追肥應以鉀肥為主,配合適量的氮肥和磷肥,促進果實膨大和品質提升;采果后追肥應以磷鉀肥為主,促進樹體養分積累和枝條成熟。追肥施用量應根據樹體生長情況和土壤養分的狀況確定,一般每次每 666.7m2 施用尿素 10~ 15kg ,過磷酸鈣 20~30kg ,硫酸鉀 10~15kg 。
葉面噴肥應在板栗生長的關鍵時期進行,以硼砂、硫酸鋅、硫酸錳等微量元素肥料為主,促進板栗的果實生長和品質提升。葉面噴肥濃度應適中,一般微量元素肥料濃度為 0.3%~0.5% ,早晨或傍晚噴施,避免高溫時段噴施對葉片造成傷害。
2.3 整形修剪
整形修枝應遵循“因樹修剪、隨枝作形、輕剪長放”的原則。幼樹期(1~3年生)應以培養樹形為主,采用輕剪長放的方法,促進樹冠快速擴展和枝條生長,此時應主要剪除密生枝、交叉枝和重疊枝,保留主枝和側枝,使其分布均勻、層次分明;初果期( 4~6 年生)應以調整樹體結構為主,采用疏剪和縮剪的方法,控制樹冠大小和枝條密度,應主要剪除病弱枝、枯死枝和過密枝,保留健壯枝和結果枝組,使樹體通風透光、結果部位外移;盛果期(7年以上)應以維持樹體平衡和延長結果年限為主,主要剪除老弱枝組、下垂枝和徒長枝,保留健壯枝組和更新枝,使樹體保持一定的生長勢和結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修剪過程中應注意保護傷口,及時涂抹愈合劑或蠟質物質,防止病菌侵入和水分蒸發,還需定期清理修剪下來的枝條和落葉,減少病蟲害的傳播風險。
青龍滿族自治縣地勢相對平緩,土壤疏松肥沃,且青龍板栗品種喜光、怕風,因此在修剪時,建議采用自然開心形或疏散分層形的樹形,這兩種樹形能夠充分利用光能,提高果實品質和產量,同時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有利于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2.4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是板栗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板栗樹的健康生長和果實的品質,重點介紹栗實象鼻蟲和栗疫病的防治策略。
栗實象鼻蟲。栗實象鼻蟲是板栗的主要害蟲之一,其幼蟲在果實內取食,導致果實腐爛,嚴重影響板栗的產量和品質[4]。防治過程中應加強果園衛生管理,及時清理落果、裂果和病蟲果,集中深埋或燒毀,建議在每年9月至10月(即果實成熟前)進行 1~2 次全面的果園清理。還可使用 25% 噻蟲嗪水分散粒劑,每 666.7m2 用藥量約為 20~30g ,重點噴灑果樹的樹冠和枝干,確保藥劑能夠均勻覆蓋,有效殺滅害蟲,噴灑間隔為 10~15d ,連續噴灑 2~ 3次,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種類的殺蟲劑,以防止害蟲產生抗藥性。也可利用天敵控制害蟲數量,比如投放寄生蜂和捕食性昆蟲,通過保護和引進天敵來減少害蟲危害。
栗疫病。栗疫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板栗的枝干和果實,導致樹皮潰爛、果實腐爛。為避免栗疫病發生,需要加強果園通風透光,合理修剪枝條,避免過度密植,建議果園的行距保持在 4~5m ,株距保持在 3~4m ,保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對于已經發病的枝條和果實,應及時剪除并深埋或燒毀,防止病菌擴散。發病初期噴灑殺菌劑,推薦使用 70% 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灑間隔為7~10d ,連續噴灑 3~4 次。
3果實采收及采后處理
板栗的成熟期一般在秋季,當板栗總苞顏色由綠轉黃,自然開裂并露出堅果時,即為適宜采收期。從總苞開始開裂到大部分開裂,持續約 7~10d ,為最佳采收窗口,此時堅果表皮光滑,顏色鮮艷,風味佳。若過早采收,果實未充分成熟,品質差;過晚則果實易脫落,且易受病蟲害侵襲。傳統的人工敲打法雖簡單易行,但易導致果實破損和樹枝傷害,因此推薦使用振動采收機或人工手持振動桿進行采收,采收時應避免雨天或雨后立即進行,減少果實吸水膨脹導致的開裂。采后的板栗應及時進行脫苞、分級、清洗和干燥處理。脫苞應在采收后 24h 內完成,避免果實變質。分級時,根據果實大小、色澤、完整性進行分級。清洗時使用流動清水,避免使用化學洗滌劑。干燥時控制溫度在 25~30°C ,相對濕度不超過 70% ,干燥至果實含水量低于 13% 為宜。
4小結
板栗在經濟林木種植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提高板栗的產量和品質,促進板栗產業的健康發展,應當從板栗栽植、栽后管理、病蟲害防治、果實采收及采后處理等方面采取優質豐產栽培管理技術,為板栗栽培管理提供科學依據,進一步推動板栗產業的持續發展和繁榮。
參考文獻:
[1] 馬家驛.板栗栽培技術要點探討[J].種子科技,2022,40(4):79-81.
[2] 王濤.板栗栽培管理與修剪技術分析[J].山西農經,2020(13):94-95.
[3] 王海霞.淺談板栗高效栽培途徑[J].園藝與種苗,2022,42(6):33-34.
[4]王倩.板栗的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策略[J].河北農機,2023(17):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