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590-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699(2025)02-0131-006
2022年1月1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指出要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這為旅游業從傳統產業向數字化產業轉型進一步提供了政策扶持,也為數字文旅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一、我國中西部地區數字文旅人才培養需求分析
中國旅游研究院聯合騰訊文旅發布的《2023年中國數字文旅產業發展報告》顯示,中西部地區數字文旅市場規模約為4000-5000億元,占全國 30%-35% 。隨著數字文旅經濟的快速發展,中西部地區旅游業對數字文旅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數字文旅經濟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融合與創新發展,形成新業態、新模式,催生了大量的數字文旅人才需求。
當前,中西部地區旅游業對數字文旅人才的需求正處于高速增長期,但人才供給顯著滯后,尤其是高層次、專業性強的數字文旅人才更為稀缺。從中西部地區各省的舉措,能看出對數字文旅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如: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舉辦了旅游商品和數字文化人才研修班,制定了《數字文化街區建設指南》《數字文化旅游企業建設指南》;河南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聯合幾所高校開展南陽數字文旅文創進校園活動;湖北文旅集團與湖北省旅游學校洽談校企合作;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全省數字文旅建設人才專題培訓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新疆數字文旅培訓班。
調查發現,對于數字文旅的需求,存在地區的不平衡,人才供給也存在結構性矛盾和區域性失衡。如:新疆在數字文旅培訓中,60名學員僅5人具備跨領域項目經驗,反映出領軍人才的匱乏。河南4萬多個旅游單體資源中, 80% 的從業者未接受過系統數字化培訓,導致“有設備無能力”。部分高校旅游專業學生對“云旅游”“虛擬IP”等新業態認知不足,畢業生需企業二次培養。
二、相關研究進展
近年來,數字文旅人才培養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共同關注的熱點議題。學者們立足文旅新質生產力、新時代發展背景,結合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優勢、高校數字化轉型趨勢及新文科建設方向,圍繞數字文旅人才培養展開多元研究。有學者提出,文旅新質生產力作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強調通過立體式育人體系和多元化培養模式,賦能數字文旅人才創新培養[1]。從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及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角度,探討新時代數字文旅人才的培養路徑[2],強調數字技術與文旅知識的深度融合[3]。也有學者依托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實踐教學和“雙師型”師資方面的優勢,提出通過跨學科體系和產教融合培養數字文旅人才[4]。另有學者聚焦高校數字化轉型,提出構建以創新能力、跨界合作能力和數字技術應用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框架5,認為數字化時代,文旅人才的培養需結合當前文旅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數字化技術的突破進展來重構現有的高校文旅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5],從新文科建設視角,總結“旅游管理+人工智能+雙外語\"等創新培養模式[7],強調跨學科融合和緊缺人才培養的重要性[8]。總體而言,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研究逐步從理論探討轉向實踐創新,未來需進一步探索長效機制、跨學科深度實踐及區域特色與行業需求的精準對接。
三、我國中西部地區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現狀
(一)中西部地區高校總體情況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公示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中可知,截至2024年6月2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117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868所(含本科學校1308所、高職(專科)學校1560所),成人高等學校249所。名單未包含港澳臺地區高等學校。通過對該公示具體名單的梳理可知,截至2024年6月,我國中西部地區高等學校共1543所,占全國高等學校總數量的49.5% ,中西部高等教育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中西部地區數字文旅相關專業高校情況
我國中西部地區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學校總共220所。在這些學校中,明確以數字文旅為專業方向進行設置的學校只有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鄭州升達貿易管理學院、江西財經大學、衡陽師范學院、寧夏大學等院校。有些高校設立了數字文旅產業學院,開設數字文旅相關專業,如:洛陽師范學院開設智慧旅游與旅游大數據專業,山西大學聚焦文化旅游信息化方向,三峽大學設置智慧文旅與設計專業方向,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側重旅游信息化技術與管理方向,巢湖學院布局智慧旅游方向,長沙學院開展虛擬旅游方向,桂林理工大學打造智慧旅游管理方向等。
更多高校則在傳統旅游管理專業課程中,嵌入1-2門數字文旅關聯課程,主要涵蓋四類:一是旅游大數據分析類,如《旅游大數據分析/爬取/應用》《旅游大數據與智慧旅游》;二是智慧旅游理論類,如《智慧旅游概論》《人工智能與智慧旅游》;三是數字技術基礎類,如《人工智能導論》《數據分析可視化》《元宇宙導論》;四是新媒體與內容創作類,如《小紅書/新媒體運營》《旅游電子商務》《Premiere視頻剪輯》等。
由此可知,中西部地區直接開設數字文旅專業的高校共7所,開設數字文旅相關專業的有8所,在傳統旅游管理專業中嵌人數字文旅課程的高校達15所,三類院校總計30所,約占中西部開設旅游管理專業高校總數的 14% ,反映出數字文旅專業在中西部旅游管理類專業布局中仍處在初步探索階段。
(三)我國中西部地區高校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現狀
一是呈現出差異化路徑,部分院校基于區域產業需求定位培養方向:山西財經大學、三峽大學、江西財經大學等,通過“科技 + 文旅”跨學科融合,培養復合型人才;新疆師范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聚焦文旅資源數字化開發,兼顧自然保護地管理;貴陽學院、寧夏大學則緊扣地方戰略,定向培養基層管理人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重慶理工大學等院校,以職業能力為導向,聚焦數字文旅實操技能訓練,培養應用型人才。二是課程體系注重融合學科基礎與數字應用,普遍整合管理學、經濟學基礎模塊,嵌入數字技術應用課程。如長沙學院開設《區塊鏈技術與旅游》《數據挖掘》,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布局《智慧旅游管理》《元宇宙應用》,江西財經大學引入《VR文旅產品設計》《AI文旅應用導論》等前沿內容。三是實踐環節以校企合作為抓手推進產教融合:巢湖學院建設3D模擬導游實驗室,山西財經大學與科技企業共建數字文旅產業學院,河南理工大學與云臺山景區共建產業學院,長沙學院與湖南廣電芒果文旅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四是師資隊伍強化“雙師型\"結構,河南理工大學安排教師赴文旅部門掛職、引入企業導師(如江西財經大學聘請行業精英參與教學);五是教學評價構建多元維度,涵蓋實戰化考核(如洛陽師范學院以“文創產品開發\"作為實戰化考核內容)職業證書銜接(鄭州升達學院推進“ 1+X ”認證實現職業證書銜接)及就業反饋(江西財經大學參照名企就業率開展就業評估)。
四、我國中西部地區高校數字文旅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為更好了解我國中西部地區高校數字文旅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對中西部地區100所開設旅游管理專業、數字文旅專業及相關專業的高校開展調查,同時訪談企業和業界專家,發現存在以下幾方面待完善的問題。
(一)數字文旅專業高校覆蓋率低
在我國中西部地區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220所高校中,直接開設數字文旅專業方向的學校屈指可數,總計不足10所。多數高校仍依賴傳統旅游管理、數字媒體技術等專業。從我國中西部地區對數字文旅人才的需求來看,這些學校培養出的數字文旅人才遠遠無法滿足需求,且還涉及人才是否愿意留在中西部地區服務文旅行業的問題。在220所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高校里,部分高校僅增設一兩門相關課程,若推進向數字文旅專業轉型,可快速提高覆蓋率。
(二)已開設數字文旅專業人才培養的高校存在問題分析
1.培養定位差異化,但精準度不足
中西部地區高校已初步形成差異化培養方向,但部分定位仍顯寬泛。部分高校對培養方向的描述較模糊,如提出“培養復合型管理人才,服務政企中高層需求”,卻未明確對應具體崗位,目標空泛;或定位“卓越管理人才”,但未細化“科技 + 文旅”融合場景下的核心技能,缺乏與具體崗位的精準銜接,易導致畢業生技能與市場需求脫節。新疆部分高校定位“邊疆文旅創意與智慧旅游公共服務”,課程設置卻未體現邊疆旅游特殊性,仍以傳統智慧旅游理論為主;部分高校雖結合貴州“山地旅游與康養產業”地域性特征,但未開設低碳旅游、山地生態數字化監測等新興課程,與貴州“國際山地旅游目的地”戰略銜接不足。大部分高校對新興業態課程的響應存在明顯滯后性。各大高校差異化培養方向雖初步形成,但定位精準度不足,導致人才技能與區域產業需求、新興業態發展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課程設置不能很好地滿足行業需求
盡管各高校課程設置體現了學科交叉與數字技術的融合性,但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比有限(不足 30% )。調查顯示, 54.55% 的受訪者認為課程“不太滿足”行業需求,專家指出問題集中在“新瓶裝舊酒”—課程內容滯后于行業技術迭代。具體來看,部分高校雖開設元宇宙相關前沿課程,但未涉及生成式AI、AIGC等文旅行業熱門元宇宙技術實操,仍停留旨在概念講解;部分技術課程表面化,學生以理論模擬為主,缺乏真實項目操作,且無實踐配套課程、實驗平臺或真實項目支撐,導致核心技術應用能力難掌握。例如,有些高校開設旅游大數據相關課程,但大多是使用模擬數據,未接入真實企業數據源,學生無法掌握數據清洗、實時分析等核心技能;部分高校圍繞中西部地區資源優勢開設文化遺產學等課程,但未配套數字化技術實踐,學生僅完成文案策劃,難以實現技術落地。
盡管高校課程體系初步體現“學科交叉 + 數字技術\"特征,具備一定針對性,但存在課程技術深度不足、實踐配套薄弱、內容更新滯后等問題,致使學生難以滿足行業對數字化分析、創新、實操能力的復合需求。
專家指出,當前企業對人才需求呈現多元化,要求學生即具備基本數字化思維與分析素養,又需掌握數字化創新能力。但高校課程設置與行業發展需求的匹配度仍待提升,建議高校增加相關課程占比、強化實操訓練,縮小學生能力與行業真實用人需求的差距。
3.校企合作實踐教學不夠深入
調查顯示,能實現校企深度融合、校內實訓設施設備完全滿足人才培養需求的高校較少。具體表現為:部分高校雖設立“智慧旅游虛擬仿真實驗室”,但設備陳舊,僅支持基礎景區管理模擬,難以滿足元宇宙旅游、AI導覽等新前沿技術的實訓需求;同時,部分高校面臨資金不足問題,無法及時更新實訓室設備和軟件。數據層面, 81.82% 的高校存在實踐機會不足的問題,認為學校缺乏實驗室設備與實踐型教師,學生缺乏數據分析、AR/VR應用等技能。
部分產教融合項目存在“重協議、輕落地”現象:企業導師年均到校指導不足2次,且以講座為主,未參與課程設計、項目指導;企業導師駐校機制缺乏常態化運作,技術研發與教學轉化脫節。合作多停留在實習推薦層面,缺乏技術共享、項目共建的深度協同。
盡管高校普遍開展校企合作,但協議形式化、企業參與淺層化、實訓資源不足等問題突出,導致學生數字化技能培養效果受限,難以滿足行業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4.師資結構復合化,但實戰能力不足
很多高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在提升,“雙師型”教師認證偏重證書獲取,證書導向明顯,師資實戰能力薄弱,行業經驗深度不足,數據顯示,僅 40% 教師具備半年以上企業掛職經歷,且掛職流于形式,未接觸數字技術,難將行業最新經驗反哺教學。比如,有的高校與企業共建數字文旅產業學院,但教師參與企業AR/元宇宙項目僅停留在技術觀摩階段,未主導或深度參與開發,技術轉化能力不足;企業導師到校授課次數少,多以案例分享、講座為主,未介人課程設計或項目指導;引入本地文旅企業專家,也僅聚焦理論授課,未帶領教師團隊開展旅游數字化管理技術研究。此外,跨學科團隊依賴柔性引進專家,校內教師協同攻關能力弱,科研成果轉化率低。調查顯示, 72.73% 受訪者反映師資力量薄弱,專家強調需強化“雙師型”教師實戰能力培養。
5.評價機制趨向實戰化,但標準參差不齊
部分高校嘗試創新評價體系,然而科學性有待提升,存在企業項自考核形式化、職業認證含金量低、過程性評價缺乏量化標準等問題,易受主觀因素干擾。比如,部分高校將企業項目成果納入考核,卻僅要求提交書面報告(如AR技術應用認證,未要求實際產品開發或用戶測試),未評估技術落地實效;還有高校設置調研活動類“第二課堂積分”,因未明確量化評分規則,依賴教師主觀判斷,引發評價公平性質疑。此外,部分高校“創新創業學分”流于形式,教學評價標準模糊,行業認證含金量差異明顯。如部分高校將“旅游項目策劃方案評審”貫穿教學全程,評審標準卻未與市場回報率、技術壁壘掛鉤;還有高校以“互聯網 + 大賽獎項”為質量指標,然而獲獎項目多聚焦商業模式創新,未能充分體現技術應用能力。此類評價機制難以真實反映教學效果,不利于反向推動問題改進。
五、我國中西部地區高校數字文旅人才培養對策
(一)按行業需求精準定位,強化區域特色
人才培養定位需精準對接行業需求,動態關注并優化數字文旅人才培養方向。可聯合文旅企業構建崗位能力矩陣,例如智慧景區運營師需掌握“大數據分析 +AR 導覽設計”等技能。同時,結合學校優勢與所在區域資源,摒棄“技術至上”思維,以“文化價值重構”為導向,讓人才不僅是技術執行者,更成為文旅新場景的“編劇”與“導演”,打造獨特區域數字資產,形成”以數彰文、以文促旅“的生態閉環,適配中西部數字文旅人才需求。如貴州高校增設“山地元宇宙旅游開發”方向,課程涵蓋無人機測繪、虛擬場景搭建;新疆高校開設“邊疆文化遺產數字化修復”,融人3D掃描、數字版權管理技術等。
(二)優化課程體系,強化“技術 + 文旅 + 區域特色\"融合
高校課程體系需從“理論導向\"轉為“需求導向”,增設短視頻制作、直播運營等數字化工具課程,同步嵌人實操模塊;開發Python文旅數據分析、GIS空間規劃等技術應用課程,按“數字技術基礎(Python、GIS)-行業場景應用”模塊化設計,支持學生按需選修。引入攜程旅游數據挖掘等企業真實課題,要求學生完成“需求分析-成果落地\"全流程實踐;加大數據分析、VR/AR技術、數字營銷等核心課程占比,確保技能培養與行業需求同步。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區域性共享課程庫;結合中西部地域特色,增設特色模塊;建立高校-企業-行業協會協同機制,每年依據行業需求更新課程,納入AI文旅應用、低碳旅游監測等前沿技術,推動課程內容與產業技術深度對接。
(三)產教深度融合,深化協作機制
當前,高校產教融合實踐呈現分化:部分高校已開展實質合作,但仍有大量高校停留在協議簽署、掛牌實踐基地的表層協同。需構建全流程、強綁定、廣協同的產教融合體系,推動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閉環: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到課程體系設置,再到教學過程實施,企業需全方位介人,打破“理論教學-實訓-實習\"環節與產業需求的割裂,摒棄“簽協議、掛牌子”的形式化合作。建立“企業導師與高校教師雙軌考核”機制,企業技術骨干每周進校授課 ?2 次,納入企業KPI;高校教師每年赴企業掛職 ?3 個月,需提交技術研發報告、聯合開發教學案例庫等成果,以“利益綁定”替代“松散聯動”。推進政產學協同平臺建設:校企共建產業學院,以真實項目驅動教學;政企校三方共建實訓基地,落地“項自進校園、學生進企業”模式;搭建區域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如虛擬仿真實驗室云端共享、企業案例庫開放),聚合優質資源服務人才培養。
(四)提升“雙師型”教師的含金量,構建跨學科實戰型師資隊伍
采用雙管齊下的方式打造跨學科實戰型師資隊伍。通過校企合作培養教師,如教師參與企業項目開發、考取數字證書等,邀請行業精英進課堂,彌補高校教師實踐經驗短板。同時,結合學校的資源,整合計算機、設計、管理學等學院師資,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
具體來說,要求教師每兩年至少參與1個文旅企業真實項目(累計時長 ?3 個月),并要通過企業考核;“雙師型”涉及的相關證書必須是與數字文旅匹配度高的數字類證書,如旅游大數據分析師認證、CDA數據分析師認證等,推行“雙證驅動”機制,將“教師資格證 + 行業高級認證”作為職稱評聘條件,學校可以聯合行業協會提供認證培訓與考試補貼;引入企業真實數據與案例,如景區客流分析系統,由教師與企業導師聯合研發教學工具,成果納人科研考核;建立跨學科“項目導師團”,由信息技術、旅游管理、文化傳播等領域的教師組成聯合教學組,共同指導學生完成文旅數字孿生、沉浸式體驗設計等綜合性項目,按成果質量給予團隊績效獎勵;將教師行業項目參與度(占比 30% )、跨學科課程開發(占比 25% )、學生實戰成果轉化率(占比25% )及企業評價(占比 20% )納入年度考核。通過以上措施,打造既懂理論又通實戰、兼具多學科視野的師資隊伍,支撐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產教深度融合。
(五)完善評價體系,量化標準結合權威認證當前高校教學評價體系呈現多元化、實戰化趨勢,部分高校已嘗試將實踐成果與行業標準銜接,或把競賽與就業反饋作為評價依據,但仍存在標準參差不齊、流于形式化等問題。可通過以下措施優化:第一,建立“行業導師 + 高校教師”雙軌評價機制,聯合文旅企業及行業協會制定核心能力指標(數字技術應用、文旅項目策劃等),將景區數字化改造等真實項目,納入課程考核,設置量化評分細則(項目完成度 30%+ 行業反饋 30%+ 創新性 20%+ 團隊協作 20% ),記錄學生實踐全過程,確保評價透明可追溯;第二,推行“認證白名單 + 學分置換”制度,篩選文旅部認證的“數字文旅規劃師”“智慧旅游工程師”等高含金量職業證書,將其考核標準嵌人課程模塊,學生通過認證可直接兌換相應學分,并優先推薦至合作企業實習;第三,實施“動態過程檔案”評價,借助大數據平臺實時跟蹤學生在虛擬仿真項目、行業競賽、創新創業實踐中的表現,生成能力雷達圖,結合企業導師的階段性反饋,形成個性化改進建議;第四,強化“成果轉化”導向,要求“創新創業學分”必須基于實際落地項目(如文旅小程序開發),由企業、投資方、用戶三方參與終審答辯,未達到市場驗證標準的項目不予認定。通過以上措施,推動評價標準與行業需求精準對接,真正提升人才培養的實戰性與競爭力,提高評價方式的科學性。
六、結論
數字文旅人才培養與中西部地區文旅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需求高度契合,數字文旅人才是推動區域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要有效解決當前中西部地區高校數字文旅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必須找準行業需求與高校教育的結合點,明確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與實施路徑。在數字經濟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結合中西部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特點和文化特色,以數字技術為驅動、以文旅融合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無疑是推動區域文旅產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目前中西部地區數字文旅專業的高校覆蓋率低,為了更好地滿足產業發展需要,應當提升其占比,可將現有傳統旅游專業向數字文旅專業進行轉型。已有數字文旅專業的高校應當以數字技術為核心、文旅融合為導向,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強化數字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校企共建產業學院、實訓基地,實現“項目進校園、老師和學生進企業”的雙向互動;提升師資隊伍的實戰能力,構建跨學科教學團隊,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優化評價機制,引入行業標準和權威認證,確保人才培養的實戰性與競爭力。通過多方協作、資源共享、品牌塑造,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數字文旅人才培養模式,助力中西部地區文旅產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賈衍菊,李思雨,李柯臻,等.文旅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校數字文旅人才創新培養的邏輯與路徑研究[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25(01):92-97.
[2]吳佩瑩.新時代數字文旅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吉林農業科
技學院學報,2024,33(05):79-83.
[3]毛峰.新時代數字文旅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3,42(01):94-97.
[4]秦艷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數字文旅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西部旅游,2024(13):93-95.
[5]勞譯敏.高校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數字文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西部旅游,2024(09):105-108.
[6]宋天含,楊凡.數字文旅,賦能人才培養[J].人力資源,2024(03):34-36.
[7]黃清燕,趙靜.新文科背景下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實踐:以A高校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3,26(24):215-217.
[8]邱漢琴,杜瑩瑩.新文科背景下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J].旅游學刊,2022,37(08):1-3.
責任編輯:羅怪欖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igital Cultural Tourism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HE Yanyan
(School of Economicsand Management,Jiangxi Universityof Scienceand Technology,Nanchang 330098, Jiangxi,China)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and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digital cultural tourism talents in co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prominent.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cultural tourism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se region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talent cultivation,suchaslow coverage of relevant programs,disconnect between curriculum design and industry needs,superfici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and insuficient practical experience among the faculty.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proposed that include precise positioning of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deepening industry
academiaintegration, enhancing thepractical capabilitiesof the teaching staff,and improving evaluation mechanisms.Allthis isaimed at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cultivation of digital culturaland tourism talents in collgesanduniversiti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and thereby facilita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Keywords: digital cultural tourism; talent cultivatio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 -a cademia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