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幼兒認知世界、表達自我、與他人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培養幼兒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基礎。良好的語言教學能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然而,傳統幼兒語言教學存在一定的局限,如教學方式多以教師講述、幼兒傾聽為主,缺乏互動性和趣味性;教學資源相對有限,較難呈現豐富多樣的語言情境等。隨著信息化技術的迅速發展,其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強大的交互功能和個性化的學習體驗等特點,為幼兒園語言教學注入了新活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密切結合幼兒的語言學習特點,探究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的優勢,克服傳統語言教學的局限,為幼兒打造更優質、高效、富有樂趣的語言學習環境。
一、幼兒語言學習的顯著特點
(一)基于語音模仿構建語言體系
幼兒的語言學習并不是被動的,而是一個主動探索和積極構建的過程。在語言學習初期,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語言會展現出強烈的敏感性和極高的吸收能力,尤其是對富有情感色彩、節奏明快、語調起伏明顯的語言。例如,幼兒會格外留意父母、教師的講話方式、動畫片中角色的配音,以及兒歌里歡快的旋律。這種模仿并非機械的重復,而是在幼兒在嘗試理解語言所承載的意義和情感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不斷模仿,幼兒將逐漸掌握語音的基本規律,從簡單的發音到復雜的詞匯和句子的語言變化,這一過程中,幼兒不僅在塑造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在構建對語言背后的文化和社會規則的初步認知,他們會根據模仿的效果和得到的反饋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模仿方式,不斷完善語言體系。
(二)語言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
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是一個清晰且可觀察的過程。在初始階段,幼兒通常從簡單的咿呀學語開始,主要通過哭聲、笑聲和一些無意識的發音來表達基本的情緒和需求。在進入詞匯階段后,幼兒能說出單個的詞匯,如“媽媽”“爸爸”“球”等。接著,幼兒會逐漸進入雙詞和短句階段,開始將單詞組合起來表達更復雜的意思,例如“要喝水”“我餓了”等。此時,幼兒對語法的理解還處于萌芽狀態,但已經能用簡單的結構傳達自己的想法。再往后,幼兒的語言能力進一步提升,能使用更豐富的詞匯和更復雜的句式,開始講述簡單的故事和描述經歷。在這個階段,幼兒對語言的掌握更熟練,開始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并能根據不同的語境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
語言發展的階段性過程并非跳躍式的,而是逐步遞進、相互關聯的。每個階段都為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奠定基礎,反映了幼兒認知能力和思維方式的不斷成長和演變。
(三)語言表達具有情境依賴性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難發現,幼兒在不同情境中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內容也會有明顯差異。從家庭環境來說,面對親人,幼兒一般以最本能的方式傳遞內心的渴望和感受,語言表達往往是直覺式的、隨性的,用詞或許不夠精確但飽含親近感,語氣柔軟且直接。
但在幼兒園這個集體空間中,面對教師和眾多同伴,幼兒會敏銳地感知到社交規則和規范的存在,語言表達也會變得更具規范性和禮貌性,努力組織更完整、邏輯更清晰的語句來展現自己、與他人互動,以適應公共交流的需求。當幼兒沉浸在游戲情境中時,想象力被充分激發,語言就會充滿奇幻色彩和創造性,幼兒會大膽模仿游戲中的角色口吻。在嚴肅的學習情境中,幼兒的語言則聚焦于知識的探索,表現為清晰地描述問題、精準地尋求幫助或有條理地回答教師的提問。
這種情境依賴性反映了幼兒語言發展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緊密關聯。不同的情境不僅能為幼兒帶來豐富多樣的語言刺激,還塑造了特定的交流模式和需求。
二、信息化技術賦能幼兒園語言教學的具體
策略
明確幼兒語言學習的特征是教師順利開展幼兒語言教學的重要前提。在探究信息化技術賦能幼兒園語言教學的策略之前,教師對幼兒語言學習習慣的分析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的關鍵作用,通過仔細剖析幼兒的語言學習習慣,教師能精準把握幼兒語言發展的特性和規律,從而為后續運用信息化技術制定教學計劃指明方向,這既能激發幼兒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又能顯著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而且,清晰認識幼兒語言學習習慣,能讓教師提前預料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挑戰,做好充分準備,保證信息化技術在語言教學中順利融合和有效運用。
(一)設計語言互動訓練游戲,趣味糾正幼兒的語言差錯
在幼兒語言教學中,對于幼兒而言,準確清晰的口語發音既是精準表達自身想法、與他人實現有效交流的關鍵要素,又是構建扎實語言能力的基石。在傳統語言教學中,教師一般會采用直接指出幼兒錯誤并反復進行糾正的糾錯方式,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讓幼兒明確自身存在的問題。然而,由于幼兒年齡較小,認知能力尚在發展之中,這種糾錯方式容易給幼兒帶來心理壓力,導致幼兒在進行語言表達時產生緊張和恐懼的心理,進而對語言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信息化技術所具備的互動性、趣味性和多樣性等顯著特點,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創設出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語言互動訓練游戲,基于幼兒愛玩的天性,吸引幼兒的注意,在充滿趣味的提示和鼓勵的游戲環境中,糾正幼兒的語言差錯,最終提高口語發音的準確性和流暢性。
在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中,對于幼兒來說,“s”和“sh”的發音區別較為細微,需要幼兒對舌尖的位置和氣流的控制有較好的把握,這對于他們協調發音器官是個不小的挑戰。在日常生活和語言環境中,包含“s”和“sh”發音的詞匯較為常見,幼兒在學習和模仿過程中容易出現混淆。教師想要幫助幼兒糾正“s”和“sh”的發音錯誤,可利用信息化技術設計一個名為“小動物找家”的互動訓練游戲。在開展糾錯訓練時,教師通過動畫軟件創建了一個充滿趣味的森林場景,森林里有兩座房子,一座標著“s”,一座標著“sh”。隨著輕快的音樂,畫面中出現了許多小動物,有“獅子”“松鼠”“蛇”“老鼠”“鯊魚”“勺子”等,每個小動物身上都帶有發音的標識。
幼兒需要根據小動物名字的發音,將它們送進對應的房子。當幼兒點擊小動物時,會有語音提示其正確的發音,如果幼兒選擇錯誤,系統會用可愛的聲音說:“哎呀,再想一想,這個小動物名字的發音是‘s’還是‘sh’呢?”如果選擇正確,系統會給予鼓勵:“太棒啦,你送對啦!”在游戲過程中,教師會在一旁觀察和引導,對于多次出錯的幼兒,教師會單獨給予輔導和示范。同時,教師還會根據幼兒的表現,通過增加更多容易混淆的詞匯等方式適時調整游戲的難度。
通過這個游戲,幼兒在充滿樂趣的氛圍中不斷練習和糾正發音,既不會感到枯燥,又能提高發音的準確性。這種基于信息化技術的語言互動訓練游戲,充分利用了多媒體的生動展示和及時反饋功能,真正實現了讓幼兒在學中玩、在玩中學,輕松幫助幼兒克服語言學習中的障礙。
(二)建立個人語言發展檔案,推動幼兒語言能力持續進階
已知幼兒的語言發展具有階段性的特征,而信息化技術的大數據分析和云存儲功能為滿足幼兒語言能力階段性發展的需求提供有力支持。具體而言,大數據分析能對幼兒語言表現的各項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精準分析,如詞匯量的增長、語句結構的復雜程度、語言表達的流暢性等方面。通過對這些數據的詳細分析,教師可以清晰地了解每個幼兒在不同階段的語言發展特點和優勢、不足。云存儲技術則能為海量的語言發展數據提供安全可靠的存儲空間,方便教師隨時調取和查閱。
在信息化背景下,幼兒教師可以充分發揮這一技術優勢,基于信息化技術建立幼兒的個人語言發展檔案,基于對幼兒語言發展規律的科學認知,采取數據化、系統化的方式,全面記錄幼兒語言發展的歷程和細節。然后通過定期更新和分析這些檔案,精準把握班級中每個幼兒的語言發展階段和語言學習需求,從而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培養計劃和教學策略,實現推動幼兒語言能力持續進階的目標。
例如,教師可以基于信息化技術搭建一個班級語言教學平臺,為每個幼兒創建獨立的賬號和專屬頁面,在開學第一周,教師準備一支高清晰度的錄音筆和一臺便攜的攝像機,在日常的課堂活動中,對幼兒參與語言交流的時刻進行隨機錄制。與此同時,教師可設計一份電子表格,在表格中涵蓋幼兒語言教學中每周新增詞匯量的統計,詳細記錄常用句型的使用頻率。對于幼兒語言表達的流暢度,設定1到5的評分標準進行評估,1代表非常不流暢,5代表極其流暢。發音的準確度方面,教師可利用電子標簽標注出平舌音、翹舌音、鼻音等的發音情況。
另外,教師還在平臺上設置家長反饋專區。每個月初,教師需為家長發放關于幼兒在家中語言表現的詳細問卷,了解幼兒在家是否主動與家人交流、交流的頻率和時長、幼兒是否喜歡復述在幼兒園聽到的故事、能否清晰、完整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家庭聚會等場合中的語言表現等多個方面。在家長完成填寫之后,這些數據會通過平臺的智能整合功能,自動且精準地整合到幼兒的個人檔案中。每學期的期中,教師即可依托于大數據技術的分析功能,對積累的大量錄音資料進行全面、深入地分析,生成關于幼兒發音的頻率、時長、語調變化、語速等多個維度的詳細報告。
通過對幼兒語言發展檔案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教師發現一幼兒在詞匯量方面進步顯著,每周都能掌握數個新的詞匯。然而,他在語言表達的邏輯連貫性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針對這一情況,教師為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訓練計劃。在課堂上,特意安排他其參與小組討論,并給予充分的時間和引導,讓他學會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因果關系等邏輯線索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教師向家長推薦一系列有助于培養邏輯思維的繪本,如《首先有一個蘋果》《好餓的小蛇》等,并附上詳細的閱讀指導建議,建議家長每天在固定的時間與其共同閱讀和討論這些繪本,引導孩子觀察畫面中的細節,按照一定的順序講述故事內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通過這種方式,家園雙方能保持密切溝通,形成教育合力,為幼兒創造一個連貫、統一且充滿支持的語言學習環境。
通過構建系統、全面、精細且持續更新的個人語言發展檔案,教師能極其精準地把握每個幼兒的語言發展狀況,從而有的放矢地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切實有效地推動幼兒語言能力不斷向前邁進,實現持續進階的語言教學目標。
(三)創設多樣化虛擬語言情境,打破幼兒的交流認知局限
幼兒的認知水平和經驗有限,他們對世界的理解主要通過直接的感知和體驗。而且幼兒的注意力不易長時間集中,單一的語言環境容易讓他們感到枯燥乏味。信息化技術具備直觀性、交互性和沉浸感等特點,直觀性使抽象的語言知識通過圖像、動畫等形式變得生動形象,讓幼兒更容易理解;交互性允許幼兒與各種情境中的元素進行互動;沉浸感則能讓幼兒仿佛身臨其境,全身心投入語言學習。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創設多種豐富生動、接近真實生活的交流場景,實現拓寬幼兒視野、豐富其語言認知、打破交流認知局限的目標,讓幼兒在虛擬情境中感受多樣的交流方式和文化背景,從而提升語言運用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開展“動物”主題的語言教學時,教師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為幼兒創建一個“非洲大草原”的虛擬情境。幼兒戴上VR眼鏡后,仿佛置身于廣袤的草原,能看到奔跑的獅子、長頸鹿吃樹葉、斑馬成群遷徙等場景。教師在旁邊引導幼兒描述所看到的動物的特征和行為,鼓勵幼兒模仿動物的叫聲,并用簡單的語言交流自己的感受,如“獅子好威風”“長頸鹿的脖子真長”等。在“職業體驗”的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軟件展示一個虛擬的“消防局”場景。畫面中有消防員訓練、出警的動畫,還有模擬的火災現場。幼兒可以點擊不同的元素,了解消防員的工作流程和裝備使用。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交流,如“如果發生火災,我們應該怎么做”“消防員叔叔是怎么滅火的”等問題,讓幼兒在虛擬情境中學習相關的語言表達。
在學習“節日”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增強現實(AR)技術,為幼兒呈現一個“春節”的虛擬場景。幼兒可以看到張燈結彩的街道、舞龍舞獅的表演,還有人們互相拜年的場景,教師可鼓勵幼兒用語言描述自己看到的節日景象,并和虛擬人物進行拜年的互動交流,學說吉祥話。
這種方式可以打破幼兒在語言學習中對特定情境的依賴,培養幼兒適應不同場景、對象和話題的能力,使幼兒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能自信、準確、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三、結語
總之,在基于信息化技術開展幼兒園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肩負著重要的責任。教師應深入了解幼兒語言學習的特點,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和發展節奏;要善于發揮信息化技術的優勢,設計有趣的語言互動訓練游戲,使幼兒在愉悅輕松的環境里形成優良的語言習性;構建多元的語言情境,使幼兒在多彩的場景中領略語言的吸引力,突破交流認知的束縛;創建并優化幼兒個人語言發展檔案,依托信息化技術對檔案展開科學剖析,為幼兒擬定更有針對性的教學規劃,推動其語言能力持續提升。通過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以更專業、更創新的方式為幼兒的語言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