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屬于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生的藝術啟蒙也屬于重要教育內容,作為培養學生藝術表現力和審美創造力的主要學科,美術對于小學生未來學習和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但美術知識點帶有較強的抽象化特征,而小學生多處于直觀化思維狀態下,較難深度理解美術課程。情境特別指向學生所處的物理環境,也包含教師創設的情感氛圍,在情境的輔助下,學生更容易進入深度學習狀態,在感知美術概念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藝術表現和創造力。為此,聚焦于情境教學法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實踐具有一定意義。
一、打造游戲情境,喚醒學習欲望
傳統的小學美術課堂更多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多處于被動狀態下,較難主動且深層次地思考學科知識點。而小學生年齡尚小,對于新穎且具有趣味性的事物充滿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打造游戲情境更能喚醒學生學習欲望,增強其學習動力。為此,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嘗試在美術課堂中引入一些游戲活動,以活動打造情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選擇的游戲需要符合學生的興趣,并且具有美術育人效果,避免因游戲趣味性過高或過低,影響情境育人效果。
以小學美術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彩泥世界快樂多”為例,本課教學主旨在于幫助學生了解彩泥的基本技法,經歷泥藝的制作過程,把握泥塑的操作方法,使學生形成正向的創新意識與審美情趣。針對本課,教師可以嘗試從如下幾個方向打造游戲情境。首先,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并選擇一位成員擔任小組長。其次,引導小組長在規定的時間內,圍繞教師提供的捏泥人主題完成操作,其他成員按照順序輪流猜測捏的擬人形象是什么,并基于自身理解,繼續塑造擬人形象。最后,由小組的最后一位成員猜測擬人形象。這個游戲過程帶有較強的互動性特點。學生需要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捏泥人技能參與游戲。這一過程為學生提供更多想象和創新創造的空間,幫助學生在游戲的同時掌握更多捏泥人的技巧。除此之外,在游戲的帶領下,學生也能產生美術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發揮情境育人價值的基礎上,驅動學生在美術學習領域的持續性發展。
二、創設故事情境,營造體驗式課堂
體驗式課堂能幫助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衍生、發展過程,從而逐步實現理解和應用的目的。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營造體驗式課堂,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美術內容的期待,并在體驗和實踐中把握美術技能。故事情境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提高美術教學內容的感染力。同時,小學生頗具童心,對于故事大多具有較強的好奇心,以創設故事情境的方式營造體驗式美術課堂,能增強學生學習效果,幫助學生獲得美術創作靈感。為此,教師有必要積極引入與美術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并打造故事情境,帶領學生經歷美術體驗活動,以此提升小學生美術學習水平,增強情境育人效果。
以小學美術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大人國與小人國”一課為例,結合本課主題分析不難發現,與名著故事《格列佛游記》存在相似性,因此,教師可以引入該故事作品,以創建故事情境為目的傳遞導語內容,如“在故事中包含一位名叫格列佛的人,他不幸在航海時遇難流落到小人國,該國家居民的身高均較為矮小,甚至只有15cm左右,格列佛僅用一只手便可以抓起一把小人;后來格列佛又漂流到大人國,他反而變成‘小人’,為了生存下去,只能無限地討好國王……”以該故事的導語內容輔助學生進入體驗式學習狀態。隨后,為了聯系本課內容,教師可以提出“接下來大家學習的內容與該故事息息相關,請大家思考物體的大小是通過哪些方式對比得來的?大家能否結合自身想象,繪制下你們眼中的‘大人國’和‘小人國’?”這種故事情境的創設在無形之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也調動其趣味性學習體驗。同時,在故事的輔助下,學生也能理解美術課程傳遞的概念,并在學習實踐中獲得美術技能。
除此之外,諸多信息化資源和設備均可輔助教師完成故事情境的創設。例如,在小學美術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星空的聯想”一課的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先結合信息化資源,以電子書的形式展現《七彩的星空》的故事。同時,配合故事提出相關問題,如“故事主要敘述哪些內容”“大家在故事中學到什么”“大家是否觀察過星星”“覺得星星是否代表浪漫”等,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配合展現一些星空圖片和舒緩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設想在“星空下完成美術創作”的場景等。這個過程營造了一種相對真實的故事情境,有助于喚醒學生的學習欲望、拓展其創作空間。同時,信息化資源和設備也增強情境的故事感和畫面感,使美術創作成為故事的具象化表達,為增強美術育人效果奠定基礎。
三、依托歌謠情境,拓展育人內容
美術屬于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界也大力提倡跨學科教育活動的實施,將其他藝術教學學科與美術學科融為一體,更能在拓展學生知識范圍的基礎上,拓展美術育人內容,借助其他藝術學科知識,深化學生對美術概念的理解。音樂與美術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從跨學科教學視角,將音樂資源引入美術課堂,能創設一種歌謠情境,輔助學生在情境中把握更多美術知識,形成對美術創造的多元化理解。同時,結合小學生思維與認知特點分析,受到年齡、閱歷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小學生面對晦澀難懂的概念內容,常產生思維阻礙,而通過歌謠情境直觀傳遞美術內容,可以減少學生對美術學科的陌生感和畏難心理。為此,教師有必要積極創設歌謠情境,將音樂和美術有機融合到一起,借助音樂帶有的互動、多元氛圍,驅動學生進一步探索美術知識,為豐富學生美術認知儲備,帶動學生在美術學習領域的發展提供助力。
以小學美術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彩泥世界快樂多”為例,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引入學生以往接觸過且符合本課教學主題的兒歌,如“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以動聽且學生較為熟悉的旋律,減少學生對本課內容的陌生感,調動學生學習欲望。同時,組織學生回憶兒歌描述的動物形象,并圍繞動物形象參與捏泥人實踐。為了幫助學生獲得更多自主實踐的機會,也為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結合兒歌完成美術創作,在此期間,學生需要提取兒歌中的關鍵信息,即“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等。同時,提取捏泥人相關材料,探索捏塑動物的基本知識、藝術特征和操作方法等,這個過程不僅能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在歌謠情境的帶動下,拓展學生藝術創作范圍,增強小學美術育人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學習能力也有明顯的不同,歌謠情境下的美術創作活動更多地以學生為主體。在這個過程中,不免出現一些學生因自主實踐能力不足而影響情境育人效果的情況。針對此,教師應在恰當的時機為學生提供指導,如引導學生思考兒歌中兔子的基本特征,分析如何選擇捏泥人的材料、如何調整顏色等。這個過程不僅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還增強了教師教學干預的有效性,也輔助學生在歌謠情境下經歷自主學習和實踐過程,為提升小學生美術綜合學習水平奠定基礎。
四、借助現實情境,鍛煉美術思維
事實上,情境教學屬于小學美術教育中較為常見的育人方式,許多美術教師也嘗試通過創建情境的方法傳遞美術知識,但結合實踐效果而言并未達到理想狀態。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師所創設的情境缺乏真實性,難以與美術課程有機聯系起來。同時,在情境中教師也大多以創作示范的形式講述美術課程,單一化的情境主題與教學方法較難輔助學生進入情境空間,限制了情境育人價值的發揮。知識來源于生活,美術也來源于生活。事實上,生活中包含諸多美術資源,這類資源均能減少學生對美術課程的陌生感,推進美術課堂活動的有序開展。但生活中美術元素更多以隱性的方式存在,小學階段的學生較難將實際生活與美術課程有機聯系到一起,這就需要教師嘗試創設現實情境,并在情境中鍛煉學生美術思維。實踐中,教師可以提取生活中的美術元素,結合這類元素創設情境,并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形成對現實問題、美術知識的深度思考,以此提升情境育人效果。
具體而言,以小學美術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古建筑的保護”一課為例,本課中向學生展示諸多經典的古建筑,學生需要在了解古建筑特點的基礎上,建立起保護古建筑的思想意識。針對本課,教師可以結合微課資源,將現實與美術課堂相結合,由此創建情境。首先,以微課視頻的形式展現經典古建筑,包括黃鶴樓、布達拉宮、圓明園等,在視頻展示的同時向學生普及關于古建筑相關知識,以此豐富學生美術認知儲備,為后續美術創作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其次,引導學生對比“圓明園”摧毀前后的圖片,并思考“如何還原圓明園古建筑”。同時,嘗試結合被摧毀后的“圓明園”圖片完成美術創作。最后,以個人比拼的形式考查哪位學生創作內容更具新穎性,更符合“圓明園”古建筑特點。這個過程以情境為依托,將現實與美術內容有機結合,從美術視角引發學生對現實中古建筑的深度思考。同時,也從側面傳遞古建筑基礎知識,減少學生對概念內容的抵觸情緒,提高學生對美術知識點的熟悉感。除此之外,結合“圓明園”摧毀后的圖片展開美術創作的過程,也在無形之中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學生需要在把握“圓明園”基礎特征基礎上,加入自我理解完成美術創作,這一過程也拓展學生學習思維,更打造相對自由且廣闊的美術實踐空間。而小組比拼的環節也能從側面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優勢和不足,明確下階段學習實踐方向,為提高小學生美術綜合學習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奠定堅實基礎。
五、設置討論情境,延伸創作空間
結合上述分析不難發現,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多個方面。例如,有些學生在面對美術問題時可以形成獨立思考,有些學生則需要尋求教師或其他同學的幫助,還有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在同伴的帶動下進入學習狀態。針對學生此類差異,可以通過討論情境的方式形成課堂指導。在討論情境的幫助下,學生之間可以展開關于美術知識、美術創作上的交流和互動,并獲得更多關于美術作品的創新靈感。除此之外,討論情境也能在無形之中營造一種合作學習氛圍,拓展學生的創新創造空間,促進學生在美術學習領域的持續性發展。為此,教師應結合美術育人主題,圍繞學生學情,創設帶有討論特點的美術情境,以此穩步增強學科育人效果。
以小學美術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最受尊敬的人”一課為例,結合教材內容分析不難發現,向學生展示諸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如吳強年、羅中立創作的《雷鋒》版畫和《父親》油畫,還展示楊衛華及其學生的作品,如《生命的敬禮》《救援隊》《教師》《交通警察》等。每個角色人物形象均較為鮮明且令人敬佩,并且呈現出一種敬業精神。針對本課,教師可以從如下幾個方向創設討論情境。首先,組織學生先自主繪制一幅“我心中最尊敬的人”作品;其次,引導學生扮演創作作品中人物的身份,與其他同學展開演繹互動,感知不同場景下人物需要承擔的崗位職責等;再次,組織學生展開關于“我心中尊敬的人”作品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每位學生需要以創作者的身份介紹自己的創作靈感,其余學生需要相繼提供自己的改善與優化建議,向創作者提供更多創新素材;最后,組織學生對“我心中最尊敬的人”作品進行優化,嘗試增加細節補充,以形成更優質且完整的美術作品。這種討論情境帶領學生經歷多種學習和實踐過程,如第一環節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與實踐空間;第二環節以角色演繹的形式,深化學生對“最受尊敬的人”主題的理解;第三環節為學生之間提供互動討論的契機,還促進學生交流關于美術創作的靈感,使學生了解自身優勢和不足,并明確學生美術作品的優化方向;第四環節為學生提供反思和完善的契機,也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美術作品創作技巧。四個環節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拓展學生創作空間,讓學生獲得更多實踐靈感,為帶動學生在美術實踐領域的發展,為突出情境育人優勢和價值奠定基礎。
六、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生處于認知與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美術教育能綜合發展學生審美創造、藝術表現等多項能力。但美術教學實踐并非一蹴而就,特別對于小學生而言,美術學科中包括諸多具有抽象化特點的內容,較容易限制學生認知與理解。情境教學迎合小學生直觀化思維,能將美術學科知識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現,為此,教師有必要基于情境教學打造小學美術育人課堂,以游戲情境、故事情境、歌謠情境、現實情境與討論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造體驗式課堂,并拓展美術學科育人內容,鍛煉學生學習思維,拓展其創作空間,在發揮情境育人效果和價值的基礎上,提升小學生美術綜合學習能力,以此帶動學生在美術實踐領域的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