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718.56;F3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13-0047-05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1
Analysis of fores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value measurement based on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cost method
YUBoLILianyang
(School of Resourceand Environmentand Chemical Science,Chuxiong 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ooo,China)
AbstractThe 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ecise implementation of compensation policies.This study takes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as its research area.Toaddresstheissueofcalculatingregionalforestecologicalcompensationstandards,itemploysthe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cost methodcombined with qualitative analysis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Key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 indicators such aswater conservation,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oxygen release,air purification,andsoil conservation were selected to constructanevaluation model foraccountingthefores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value in the region for 2022.The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forest ecologicalcompensationvalue in the studyarea in 2022 was176 milion yuan,with the values of water conservation,carbon sequestrationand oxygen release,air purification,and soil conservation functions was 64.4701,92.3555,1.695 9,and17.7032 milion yuan,respectively.Forest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s based onthe average forest growth area andthe growth rateof forest coveragerate ineach county.ML County has the largest average forest growth area and the highest forest coverage rate,so itcanreceiv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undsaccording to thealocation weight.Theaverage forest growth areasofJCityandMHCounty are negative,but their forest coverage ratesarerelativelyhigh;thus,flexiblecompensation should be provided based on changes in their forest quality,structure,andotherfactors.Inconclusion,theaccountingresults align with thepractical context ofregional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are deemed operational.Based on these finding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including formulating reasonabl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s, broadening the source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unds,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and strengthening policy communication.These recommendations aim to providea foundation for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formulate and optimize loc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Keywords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cost method; fores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value measurement;evaluatior index
生態補償作為調節生態環境利用、保護和建設過程中利益相關方關系,維護和改善生態系統服務的手段而日益受到重視,其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成為生態學、環境經濟學等領域的熱點方向之一Ⅲ。其中,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不僅是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區域間實現碳平衡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當前,相關學者圍繞生態補償問題進行了多維度研究,主要從省、市、縣、流域、主體功能區劃等維度展開,聚焦碳匯生態補償領域2。區域森林生態補償標準測算方面的研究與探索仍有較大空間。從森林生態補償的相關研究內容與方法來看,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碳收支數學模型構建與計算,基于面板數據或地理信息模型數據對森林生態補償標準進行確定等方面3。此外,部分研究聚焦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對生態補償對象和空間進行界定與選擇4。然而,早期的研究因未充分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常出現測算結果遠超所在區域補償能力,補償資金規模過大導致政策難以落地等問題;后改進的模型則有效規避了上述弊端。云南省西雙版納州作為我國西南邊境重要的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高達81.34% 。本文以該地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定性分析與量化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探討其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為相關部門制定合理有效的生態補償政策提供依據。
1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基本情況
研究區位于云南省南部 E,21°10′-22°40′N) ,面積約 11 245km2 ,是通往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其擁有較大的熱帶雨林保護區和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是西南邊境重要的生態保護區。
1.2 研究方法
基于環境重置成本法的森林生態補償價值評估模型,旨在衡量將受損的森林生態環境恢復至其原始(理想)功能狀態或進行等效替代所需投入的總成本。森林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其在分布和功能發揮上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GB/T38582—2020《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選取涵養水源、固碳釋氧、凈化空氣、土壤保育等主要的森林生態服務功能評價指標,以核算森林資源保護的外部性成本[5]。
1.2.1涵養水源功能價值 選擇森林的調水指數GijiE 對其水分涵養能力進行測度。其受損程度與水資源涵養能力的喪失程度相等,其修復價值以調整林水的調蓄價值 Uij? 作為衡量標準。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種用水量平衡法進行計算的方法。在計算過程中,因估算值與觀測值非常相近,其校正值為1,且無實際意義,故不作說明。其計算如式 (1)~(2) 。
Giji=10A×(PX-E-C)
式 (1)~(2) 中, Gij# 代表森林的年用水量, m3/a 表示年調整用水的經濟價值,元/a; Pκ 指森林外部區域的降水量, mm;E 反映森林區域的平均蒸散量, mm;C 表示森林表面產生的徑流量, mm;A 為林地的總面積,
表示終端自來水價格,元 /m3 。1.2.2固碳釋氧功能價值以固碳和產氧為評價指標,評估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釋氧能力,其受損程度與固碳釋氧能力和含氧量相關。因此,當人工林恢復到其原始(理想)功能狀態時,其固碳釋放的費用與其所能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相等。
根據植物的光合方程 6CO2+6H2O-C6H12O6+ 602 ,植物生產 1g 光合產物時,可以固定 1.63g 二氧化碳并釋放 1.19g 氧氣。相關計算如式(3)\~(6)。
GHKu=1.63RHKu×A×B
UH=GH×CH
式 (3)~(6) 中, Gtilc 為森林年固碳量, t/a;G?( 為森林年氧氣釋放量, 為森林年固定二氧化碳的價值,元 /a
為森林年釋放氧氣的價值,元/a;R☉ 為二氧化碳中的碳含量,按 27.27% 計算;
為固體碳市場單價,元/t; C? 為氧氣市場單價,元/t; B 為森林凈生產量, Δt/hm2 。
1.2.3凈化空氣功能價值 考慮到不同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獨特性,為簡化計算流程,選取森林吸收二氧化硫量、氟化物量及滯留塵埃量作為評估大氣凈化能力的關鍵指標。森林凈化空氣功能的受損程度可通過這些物質吸收減少的量來衡量。而恢復后的價值,則通過累加森林在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及滯留塵埃方面的價值來計算,即U二氧化硫十 (204號
(1)吸收二氧化硫和氟化物功能價值,計算如式(7)\~(10)。
G=∞,?angleBGE=Q=∞,?angleCEB×A/1000
G344(kΦ)=Q344(kΦ)×A/1000
式(7)\~(10)中, Q=ficinfic,Qfificiff 分別表示森林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的量,kg/hm2;K二氧化硫、K氟化物分別表示二氧化硫和氟化物的治理費用,元/kg
(2)滯塵功能價值。森林滯塵功能價值計算如式(11)。
U???rosun=A×D×T
式(11)中, D 為森林吸收粉塵的能力, t/(hm2?a) :T為大氣污染排放收費標準。
1.2.4土壤保育功能價值 森林土壤保育功能的評估,主要依據固土量G固±和多種育肥量(GN、Gp、GK) 來進行評估,土壤保育功能的受損程度等同于其喪失的固土能力和育肥能力的總和。恢復后的土壤保育價值,則通過森林在固土和育肥方面的貢獻相加來計算,即 U⊥⊥⊥+U⊥⊥ 。在森林復原過程中,水土保持功能的恢復成本約等同于森林回歸原始狀態時所能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1)固持土壤價值。森林固持土壤功能價值計算如式(12)\~(13)。
G⊥⊥⊥=A×(X2-X1)
式(12)\~(13)中,G固±為森林年固土量,t/a;U固土 為森林年土壤固持價值,元 /a;X1 為有林地土壤侵蝕模 數, U(hm2?a);X2 為無林地土壤侵蝕模數, Δt/(hm2?a);C± 為挖掘和運輸單位體積土壤的成本,元 /m3:ρ 為林地土 壤的容重, t/m2 。
(2)保育肥力價值。森林保育肥力功能價值計算如式(14)\~(17)。
U?R?U=G?N×C1/R1+G?P×C1/R2+G?K×C2/R3(17)
式(14) ~ (17)中, UH 是以元/a為單位的林木保肥值, t/a;N,P 和K表示土壤中氮、磷、鉀的含量; Gv 、Gp 和 Gk 分別代表森林土壤固持后N、P和K的減少量; 分別表示磷酸二銨和氯化鉀肥料的價格,元/t; R1,R2,R3 表示肥料中的氮、磷、鉀的含量, % 。
在環境重置成本法框架下,森林生態補償價值為涵養水源、固碳釋氧、凈化大氣、水土保育各項服務功能的綜合價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涵養水源功能價值
截至2022年研究區新增森林面積8 552.5hm2[6] 。根據當地氣象數據,2022年該地年平均降水量為 1064.9mm 。由于該地區林區以熱帶雨林為主,林區蒸散量取熱帶雨林蒸發量,為795.68mm ;水資源的市場價以第一階梯終端自來水價格2.8元 /m3 為基準。森林地區的地表徑流非常少,可忽略。由式(1)\~(2)計算可得 Uij?=10× 8552.5×(1064.9-795.68)×2.8=6447.01 萬元,即2022年森林涵養水生態功能價值為6447.01萬元。
2.2 固碳釋氧功能價值
選取西南地區林地凈生產力 11.98t/hm2 作為參考值7。根據課題組相關核算結果,確定 CO2 排放稅20元/t,工業制氧成本750元/t。因此,由式(3)\~(6)可得 Ufix=1.63×27.27%×8552.5×11.98×20=91.09 萬元;而 U?‰=1.19×8552.5×11.98×750=9144.46 萬元。研究區2022年森林固碳釋氧功能價值 為9235.55萬元。
2.3凈化空氣功能價值
2.3.1吸收二氧化硫和氟化物 按統一標準,林區樹木對二氧化硫和氟化物的平均吸收量分別為152.125和 2.575kg/hm2 。按照排污費的有關管理規定,氟化物治理費用為0.69元 /kg ,二氧化硫排污費用為1.26元 /kg[8] 。由式(7)\~(10)可得 152.125×8552.5×1.26=163.93 萬元;
552.5×0.69=1.52 萬元。
2.3.2滯塵能力 經過計算,研究區森林平均滯塵能力為 24.95t/(hm2?a) ,若以每項污染物排放費用0.6元作為污染當量的計算基準,同時假設森林滯留塵埃的當量為普通塵埃與煙霧當量的平均值,即3.09 。由式(11)可得 4.14萬元。
綜合計算,研究區2022年森林生態系統凈化空氣功能價值( 為169.59萬元。
2.4保育土壤功能價值
2.4.1固持土壤 以吳水榮等關于土壤侵蝕系數的研究為基礎,采用無林地的平均土壤侵蝕系數17.66t/(hm2?a) ,在評估林地土壤特性時,采用針葉樹與闊葉樹混合林地的平均土壤容重值,即1.235t/m3 ;根據當前最新的市場價格數據,土壤開挖成本被確定為12.6元 /m3 。采用公式(12)\~(13)計算出土壤固持功能價值為 UE1±=8552.5×(17.66- 0)×12.6/1.235=154.09 萬元。
2.4.2保育肥力 采用全國土壤氮、磷、鉀平均含量作為研究區土壤氮、磷、鉀的參考值(表1)。據調查,市場上磷酸二銨的主流價格是3300元/t,優質產品中氮含量 ?13% ,磷含量 ?38% ;市場上氯化鉀價格是2100元/t,符合標準的鉀含量在 55% 以上。為方便計算土壤中氮、磷、鉀含量選取我國土壤中氮、磷、鉀含量變化幅度中位數計算。由公式(14)\~(17)可得 13%=805.14 萬元; U#≡8 552.5×0.06%×(17.66-0)× 3 300/38%= 78.70萬元; U??=8 552.5×1.27%× (17.66-0)×2100/55%=732.39 萬元。保育肥力價值
萬元。
綜合計算,研究區2022年森林保育土壤功能價值 (UElf+U(fig)) 為1770.32萬元。
2.5 2022年研究區森林生態功能價值
采用環境重置成本法構建恢復層成本計量模型,對研究區2022年森林生態補償價值進行核算,得到其森林生態功能價值為6447.01萬 +9 235.55 萬+169.59 萬 +1770.32 萬 =17600 萬元,符合該區域在林業生態建設方面的實際情況。在實際補償過程中,可根據每縣的森林變化情況,來確定補償數額。以研究區各縣市2019—2022年的森林平均生長面積為基礎,并參照森林平均覆蓋率增長速度對其進行加權分配(表2),對各縣市在森林生態建設中所投入的資金和機會費用進行科學測算,具有可操作性。
經測算,ML縣森林平均增長面積最大,森林覆蓋率最高,按照分配權重,ML縣可獲得最高生態補償資金。J市與MH縣的森林平均增長面積呈負值,鑒于兩地的森林覆蓋率持續維持在較高水平,在實施生態補償的具體操作中,可根據其區域內的森林品質、結構等動態變化因素,靈活調整并提供相應的補償措施。
3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采用環境重置成本法構建的恢復層成本計量模型對云南省X州森林生態補償價值進行核算,2022年該地森林生態環境的成本為蓄水、固碳一釋氧、凈化大氣、水土保持費用相加總和。經計算,研究區森林生態功能價值為17600萬元;其中,ML縣的森林平均增長面積最大,森林覆蓋率最高,因此,按照分配權利可獲得生態補償資金;J市、MH縣的森林平均增長面積為負數,但其森林覆蓋率較高,應根據森林質量、結構等因素的變化提供靈活的補償。
3.2森林生態補償對策建議
3.2.1制定合理的林業生態補償標準 建立合理的森林生態補償標準體系,保障林業投資主體在建設過程中的投資收益,對補償資金進行嚴格管理,確保其運作過程透明、高效,保證補償資金能夠及時準確發放。此外,在確定補償標準時,需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充分考慮補償地的經濟發展狀況,這直接關系到實際的造林、護林費用投人水平。不同樹種具有的生態價值各異,其管理費用也不盡相同,需依據樹種及其功能確定補償標準。針對生態敏感區域及重點生態保護區,適當提升補償標準,以有效提升當地生態環境的實際改善效果。
3.2.2拓寬生態補償資金來源渠道 研究區森林生態補償的資金來源渠道較為單一,難以充分滿足受補償方的實際需求。現階段,需積極探索以市場為導向的資金籌集方式,對現有資金進行補充。例如,發行長期公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到生態建設中來,使生態補償資金得到長期安全保證。此外,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推進林下經濟發展,以提高林區居民生活水平。在適宜發展森林旅游產業的區域,從旅游開發或工程建設等項目中提取專項補償基金,用于區域森林生態補償工作。
3.2.3建立健全森林生態補償制度 確立清晰的生態補償工作指導準則與標準,并針對自然資源的管理及生態環境的建設目標設定具體規范和要求,明確責任主體,建立有效的責任追究機制。在此基礎上,深入開展生態補償資金來源、補償渠道、補償方式、保障體系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全面的綜合性生態補償機制[11]。
3.2.4加強森林生態補償政策宣傳 森林生態價值有強烈的正外部性,森林的建設與保護屬于公共利益,在制定有關的政策時,需充分考慮群眾的意愿,特別是獲得林農的認同,補償主體與客體需充分溝通和協商,以提升其參與度和積極性[12-13]。同時,加大宣傳和政策解讀力度,讓當地群眾了解森林生態補償政策。
參考文獻
[1]中國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生態補償原理與應用[M].北
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李琪,溫武軍,王興杰.構建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的關鍵問題[J].生態學報,2016,36(6):1481-1490.
[3]李芬,李文華,甄霖,等.森林生態系統補償標準的方法探討:以海南省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5):735-745.
[4]李文華,李世東,李芬,等.森林生態補償機制若干重點問題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2):13-18.
[5]孔凡斌,曹露丹,徐彩瑤.基于碳收支核算的錢塘江流域森林碳補償機制[J].林業科學,2022,58(9):1-15.
[6]云南省生態環境廳.2022年云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R].昆明:云南省生態環境廳,2023.
[7]林友興,張一平,費學海,等.云南不同森林生態系統蒸散特征的比較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1(1):205-218.
[8]張懷全.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15.
[9]吳水榮,馬天樂,趙偉.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進展與經濟分析[J].林業經濟,2001,23(4):20-23.
[10]魯如坤.我國土壤氮、磷、鉀的基本狀況[J].土壤學報,1989,26(3):280-286.
[11]王會.森林生態補償理論與實踐思考[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9,32(7):25-33,51.
[12]李泠穎.基于碳匯核算的湖南省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9
[13]劉冬古,劉靈芝,王剛,等.森林生態補償相關研究綜述[J].湖北林業科技,2011,40(5):36-40,54.
(責任編輯:何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