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箱里的心聲
信件輔導通道開通后,每天都會收到很多學生信件。去年10月的某個周一,我如往常一樣打開信箱,一個粘著糖果的信封映入眼簾。信件的主人是一個眼睛圓圓的女孩,內向的她在“逆境中的尋寶之旅”活動中撞見了成長困惑——“為什么大家都有夢想,只有我迷了路?”她在信件里詢問人生的意義,“努力是為了重復‘求學、求職’的既定軌跡,還是為了實現父母預設的體制內人生?希望您能為我提供一個答案。”
“圓眼睛女孩”或許不是個例,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關鍵期,他們嘗試用腳步丈量世界,但又被困于選擇之中。于是,我在信中回復道:“感謝你愿意把最柔軟的困惑托付給我,人生很美好,為了感謝你的糖果和信任,我會在下節課陪著你一起去解開謎題。”
探索人生旅程
結合學生們的表現,我決定把《探索人生旅程》生涯規劃課變成一場奇幻的冒險之旅。請學生用彩筆在屬于自己的時光軸中回溯過往,把童年的趣事、重要時刻都標注出來。等他們完成之后,我輕聲說:“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每個人手中都有一張神奇的時光列車票,它將帶你們穿越到十年之后的2035!”伴隨著背景音中的火車汽笛聲,仿佛真的能看見時光列車“哐當哐當”地前行。我繼續說:“現在,列車到站,打開車門,你看到了2035年的自己,快問問他(她):2035年的你正在做什么?為了成為現在的你,又付出了哪些努力?”兩個“我”對話之后,我要求學生試著在屬于自己的時光軸中將十年間的重要時刻一一標注。問題拋出后,教室里瞬間熱鬧起來,有的學生在小聲討論,有的在作業單上涂涂抹抹地記錄靈感。到了分享環節,學生興奮地講述自己的“未來故事”:“我要成為最有名的甜品店老板。”“我想當賽車手,拿到很多冠軍。”“我什么都不想做,就想躺在三亞的海灘上曬太陽。”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令教室里歡笑聲不斷。在熱鬧的討論中,那個“圓眼睛女孩”依舊安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用彩筆輕輕描繪,勾勒著自己的夢想,也把同學們的奇思妙想都默默記進心里。下課鈴響,她臉頰紅撲撲地湊到我的身邊:“老師,我好像找到方向了!”她小心翼翼地展開自己的作業單,時光軸上工工整整地記錄著屬于她的夢想藍圖。“十年后,我會成為一名漫畫家,畫稿鋪滿我的房間。”她小聲但堅定地一點點解釋給我聽。為了實現夢想,她詳細規劃未來的每一次人生選擇。“我計劃三年后沖刺區里最好的高中,高中階段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同時認真練習繪畫技巧,爭取考上美院,大學四年專心畫畫,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她的眼睛亮晶晶的,繼續跟我分享:“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幸福的孩子,每次去學畫畫,不管刮風下雨,爸爸媽媽都會準時接送我;老師也經常給予我展示作品的機會;還有朋友們,他們總是夸贊我的畫冊很漂亮。他們讓我感受到自己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她的聲音不自覺上揚,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就算當不了漫畫家,教小朋友把彩虹畫進作業本也超棒!只要拿著畫筆,迷路也是探險!”聽到她的話,我忍不住為這個勇敢面向未來的女孩鼓掌。
她的分享讓我想起大學時寫給未來自己的那封信。當我拆開信封,驚喜地發現17歲的憧憬竟與24歲的人生完美重疊,這個奇妙的巧合讓我產生新的靈感。第二周,我帶著漂亮的信封走進教室,神秘地說:“同學們,想不想給三年后的自己寄一份驚喜?讓我們把心理信箱變成時光郵局怎么樣?”學生們興奮地歡呼,眼中滿是期待。
又是一個周一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打開信箱,熟悉的信封靜靜躺在箱底,為了感謝我幫她保管這封信,信封上依舊粘著一顆糖果。沒有人知道信件里承載了哪些美好的愿望,但我相信,這不僅是一份寄往未來的期許,更是一顆在時光中靜待綻放的“彩蛋”,終有一天會綻放出最絢爛的花朵。
“圓眼睛女孩”帶給我們的思考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青少年同一性發展理論中指出,青春期是個體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時期,處于初中階段的孩子們開始構建自我認知、探索人生方向。“圓眼睛女孩”并不是個例,他們在“從眾”與“父母期待”中失去了對自我價值的探索。因此,生涯指導課程應當成為初中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也不應局限于職業選擇,應貫穿整個成長過程。而這份教育責任,需要學校與家庭協同努力、共同托舉。
一是學校構建生涯體驗體系,助力學生尋找“最佳自我”。學校作為青少年求知和成長的重要場所,在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發展進程中占據著核心地位。現行教育評價需要打破“唯分數論”,不能再將學生的智力發展狹隘地框定在“學業評價”范疇,而應全力轉向全方位的能力培養,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什么樣的“我”才是最好的“我”。
依據青少年同一性發展理論,學校應積極構建完善的初中生涯體驗體系,通過定期開展《探索人生旅程》這類生涯體驗課程,為學生創設虛擬對話、情景模擬等多元互動環節,把抽象的生涯規劃轉化為具象的人生體驗。在“時光軸回溯” 環節,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自己過往的經歷、成就與挫折,深入挖掘自身的優勢與不足;通過“與未來自己對話”環節,引導學生暢想未來,反向思考為了達成預期目標需要在當下作出哪些努力,從而搭建起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橋梁。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在不斷探索中逐漸明確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促進自我同一性的發展。
二是從“人生規劃者”到“成長陪伴者”的角色重構。家庭是青少年自我認知形成的第一課堂,家庭環境和家長的教育方式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與“圓眼睛女孩”接觸的過程中,她反復提到在家庭中獲得的支持,家人并沒有因為初中學業繁重而阻止她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些支持促使她在第一次生涯探索中形成初步的人生規劃。
家長需要嘗試在孩子初中階段從“人生規劃者”轉變為“成長陪伴者”。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遵循安排好的人生發展軌跡,可能會導致他們陷入“同一性閉合”的困境,使孩子缺乏對自身及外部世界的充分探索。而那些被允許探索興趣、擁有試錯空間的孩子,更有機會突破這一困境,在不斷探索中發現真實的自我,形成穩定的自我同一性。
家長可以通過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引導他們逐步探索自己的興趣、能力與價值觀,在實踐中明白人生中的每一個選擇都需要綜合考量。除了參與家庭決策,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提供職業體驗,幫助孩子進一步探索未來。在職業體驗過程中,孩子會接觸到不同的人和事,面臨著各種實際問題和挑戰。這些經歷能夠讓孩子跳出課本知識,真切感受到不同職業的特點和要求,進而發現自己感興趣或擅長的領域,體會到不同人生選擇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與責任。孩子們在探索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但這也是增加人生新體驗、修正人生選擇的必經之路。為此,家長要引導孩子感知不同的人生選擇,理解“探索即成長”的真諦,為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青少年的發展離不開對未來的夢想和展望,當學校與家庭遵循青少年同一性發展規律,形成強大的合力為初中生提供全面、系統的生涯教育時,將會有更多的“圓眼睛女孩”積極探索未來,并能夠鄭重且堅定地向自己發問:“我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場溫暖的雙向奔赴,正是家校共育合力作用下給予青春期孩子最珍貴的成長禮物,也將為更多青少年在紛繁的世界中指引方向。
(作者系天津市靜海區實驗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