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22-0056-04
一、引言
近年來,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將其視為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相繼出臺,明確提出要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中職教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發展機遇。
在此背景下,中職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陣地。然而,現實中中職生在生涯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境。
首先,中職教育的專業設置緊密對接產業需求,涵蓋制造、信息技術、交通運輸、財經商貿、藝術表演等眾多領域,專業類型豐富、技術細分程度高。對于剛從中等教育階段過渡而來的中職生而言,他們既缺乏對職業世界的系統認知,也尚未形成成熟的自我探索方法。面對復雜多樣的專業選擇和職業方向,許多學生難以清晰界定自身興趣與能力的邊界,無法將個人特質與職業要求有效匹配。加之部分中職院校的生涯規劃教育起步較晚,未能及時引導學生開展科學的自我評估,進一步加劇了學生在職業適配性判斷上的迷茫感。
其次,職業認同感低嚴重制約著中職生的生涯發展。社會上長期存在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偏見,認為中職教育是“二流教育”,中職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前景有限。這種偏見不僅影響了中職生的自我認知,也導致他們對自己所學專業和未來職業缺乏信心與熱情,成長動力不足,進而影響學習積極性和職業規劃的主動性。
敘事療法的理論與生涯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敘事療法強調通過故事的講述、解構與重構,幫助個體重新認識自我、理解生活。生涯發展本質上是個體生命故事的展開過程,中職生在探索職業發展道路的過程中,同樣在書寫屬于自己的生涯故事。在生涯輔導中,教師應用敘事療法的核心理念和技術幫助中職生梳理生涯故事,有助于其發現其中的積極元素,打破消極認知,從而更好地規劃職業生涯,實現個人成長與職業發展的有機結合。
目前,敘事療法在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等領域應用廣泛,但在中職生生涯輔導方面的研究和實踐相對較少。本文將結合實踐,深入探討敘事療法與中職生生涯輔導的關聯,通過分析中職生生涯故事現狀與問題,結合敘事療法的核心技術,設計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教學策略,幫助中職學校教師更好地開展生涯輔導工作,引導中職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人生觀,激發其內生成長動力,提高生涯規劃能力和職業競爭力,促進中職生全面發展和順利就業。
二、敘事療法應用于中職生生涯輔導的可行性
(一)敘事療法與生涯輔導的核心概念
敘事療法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由澳大利亞的麥克·懷特和新西蘭的大衛·愛普斯頓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這一方法主張咨詢師通過傾聽來訪者講述自己的故事,幫助他們重新審視生活經歷,解構消極故事,重構積極故事,從而改變其對自身和生活的認知,達到治療目的。敘事療法的核心技術包括問題外化和重構故事等l。問題外化是將問題與個體分離,把問題看作獨立于人的外部存在,從而減少個體對自身的負面評價;重構故事是指幫助個體挖掘生活中的積極元素,重新構建更積極、更有力量的故事。
生涯輔導是以幫助個體實現生涯發展為目標的教育活動[2。中職生正處于職業探索和職業定向的關鍵時期,需要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變。因此,中職生生涯輔導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更要注重其職業價值觀塑造、職業興趣引導和職業規劃能力提升,以幫助他們明確職業發展方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就業觀。
(二)敘事療法應用于生涯輔導的可行性
敘事療法認為故事建構身份,個體通過講述和理解自己的故事來認識自我、定位自我,并對未來進行規劃。每個人的生活經歷都是一個獨特的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個體的價值觀、信念和目標。通過敘事,個體能夠梳理自己的生活軌跡,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潛力,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與未來的關系。而生涯發展本質上是一種“生命故事”的展開過程,個體從出生開始,在成長的不同階段經歷的各種事件和選擇,共同構成了其生涯故事。敘事療法可通過引導個體講述、分析和重構這些故事,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涯發展軌跡,發現潛在的發展機會和方向。
敘事療法的問題外化技術在對中職生消極信念的干預中具有重要作用。中職生在生涯發展過程中,常常會產生諸如“我學習不好,未來沒有出路”“職業學校不如普通學校,我的前途黯淡”等消極信念。教師可運用問題外化技術,將這些消極信念從學生自身分離出來,如將“我成績差”轉化為“分數暫時影響了我的選擇”,由此幫助中職生擺脫自我否定的束縛,以更客觀、理性的態度看待問題,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中職生對故事化表達具有較高的接受度。相較于傳統的說教式教育,故事化的案例、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更能吸引中職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故事化表達,中職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職業情境,從而更好地參與到生涯輔導活動中,提高生涯輔導的效果。
三、中職生生涯故事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中職生生涯故事常見敘事特征
中職生的生涯故事往往呈現出被動性特征。許多中職生選擇職業學校并非出于自身興趣和職業規劃,而是由于中考成績不理想等原因,無奈之下接受“被選擇”的生涯路徑。在他們的故事中,缺乏主動探索和自主決策的元素,他們對未來職業發展也缺少積極的規劃和期待,更多表現出一種被動接受的態度。
此外,中職生的生涯故事還存在斷裂性特征。由于對自身和職業世界的認知不足,中職生往往難以對未來形成連貫的想象。他們對未來的規劃常常是模糊、碎片化的,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無法清晰地描繪出自己未來職業發展的藍圖,導致在學習和生活中缺乏明確的目標和動力。
(二)中職生生涯故事影響因素
社會偏見是影響中職生生涯故事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社會上對職業教育存在諸多刻板印象,認為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習成績差、職業發展前景有限。這種偏見不僅影響了中職生的社會形象和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職生對自身的認知和評價,使他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缺乏信心和動力。
個體心理因素同樣對中職生生涯故事有著重要影響。中職生普遍存在低自我效能感,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認為自己難以在職業領域取得成功。此外,歸因偏差也是常見問題,他們往往將學習和生活中的失敗歸因于自身能力不足等不可控因素,而忽視了努力等可控因素,這進一步加劇了消極情緒和自我否定,阻礙了積極生涯故事的構建。
四、基于敘事療法的生涯輔導教學策略設計
策略一:幫助中職生解構消極生涯故事
問題外化對話是解構消極生涯故事的重要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深入對話,引導學生將自身面臨的問題與自身分離。通過這種方式,將學生的目光由關注自身問題轉向對問題的客觀分析,避免其陷入消極情緒和自我否定中。
例如,面對因身段訓練進度慢而對戲曲表演失去信心的學生,教師這樣引導:“身段訓練進度慢只是暫時的‘小狀況’,不能說明你不適合戲曲表演。請仔細想想,是不是訓練時的發力技巧還沒完全掌握,或者練習的節奏需要調整?記得上次排練《西廂記》時,你一個水袖拋出,動作舒展又帶著韻味,連隔壁班同學路過都停下來夸贊,這充分說明你在肢體表現力上有著獨特的天賦。只要找到適合的訓練方法,攻克這個“小狀況’,你一定能在戲曲舞臺上大放異彩。”由此,通過將“身段訓練進度慢”外化為可解決的“小狀況”,同時關聯學生擅長的方面,幫助學生剝離消極的自我標簽。
挖掘例外事件也是解構消極生涯故事的有效方法。教師可幫助學生尋找過往生活中的成功經驗和積極事件,以此對抗負面標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在學習、生活或實踐活動中取得的小成就,哪怕是一次小小的進步。
例如,一位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學生因自己“總是記不住復雜的臺詞及動作,肯定成不了優秀的演員”而煩惱,教師通過提問啟發她發現成功的例外事件:“記得校園文化藝術節晚會上,你參演的話劇《中秋月》收獲全場歡呼,連校外評委都稱贊你的臺詞極具感染力,這能否說明你擁有話劇演員必備的舞臺魅力?”通過對這些例外事件的挖掘和強調,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并非一無是處,而是具有很多優勢和潛力,從而打破消極的自我認知,為重構積極生涯敘事奠定基礎。
策略二:重構積極生涯敘事
生涯故事寫作是重構積極生涯敘事的重要方法。教師可以布置“未來的我的一天”等主題寫作任務,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描繪自己未來理想的職業生活場景。在寫作過程中,學生需要思考自己的職業目標、工作環境、工作內容等,從而對未來形成更清晰、更積極的想象。通過對未來積極故事的構建,學生能夠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強學習動力和職業規劃的主動性。
例如,對于器樂表演專業學生,教師設定了“國際器樂大賽領獎時刻”主題寫作任務,鼓勵學生構思自己在國際舞臺上展現獨特魅力、斬獲大獎的情節。從編曲靈感的來源、艱苦的訓練過程,到站上領獎臺時的內心感受,學生通過文字將自己的音樂夢想具象化,明確為實現夢想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具備的品質,進一步強化積極的生涯敘事。
角色模型訪談也是重構積極生涯敘事的有效方式。教師可邀請優秀畢業生或行業成功人士走進課堂,分享他們的生涯故事。例如,我校曾邀請優秀校友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平到校開設戲曲專題講座,分享其從默默無聞的學員成長為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的生涯故事。王平講述了自己在面對戲曲唱念做打的復雜訓練難題時,如何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獨特的學習方法克服困難;在演出機會寥寥時,怎樣抓住每一次登臺的機會打磨演技,最終獲得行業認可。這類成功人士的生涯故事能為學生提供真實、生動的榜樣,讓他們看到職業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和成功路徑。通過與榜樣的交流和互動,學生能夠汲取經驗和力量,激發自身的潛能,重構自身更積極、更有希望的生涯敘事。
策略三:強化新故事的實踐驗證
短期目標實驗是強化新故事實踐驗證的重要行動導向策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定短期目標,如通過一個月的技能訓練驗證“我能行”的敘事。學生在設定目標后,按照計劃進行技能訓練,并在過程中不斷記錄自己的進步和收獲。通過實現短期目標,學生能夠親身驗證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的成果,進一步鞏固積極的自我認知和生涯敘事,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
例如,對于戲曲表演專業的學生,教師為其設定了“一個月攻克經典戲曲片段”的短期目標。學生自主選擇一段具有挑戰性的戲曲選段,在一個月內完成從唱腔打磨、身段練習到表情演繹的全方位訓練。每周記錄自己的訓練進度和心得,邀請同學、老師進行點評反饋。通過完成這一短期目標,學生不僅能提升戲曲表演技能,更能在實踐中驗證“我可以成為優秀戲曲演員”的積極敘事,增強自信心。
生涯愿景板是可視化的故事成果展示工具。例如,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教師指導全班同學制作生涯愿景板,讓學生將自己的職業自標、理想生活場景、激勵話語等通過圖片、文字等形式在愿景板上呈現,并將愿景板放置在學生日常可見的地方,如教室、畫室及宿舍里,時刻提醒學生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激勵他們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同時,引導學生定期回顧和更新愿景板,根據自身發展情況調整目標和計劃,使生涯敘事更加貼合實際,不斷推動自己向理想的生涯方向前進。
五、結語
(一)敘事療法對激發中職生內生動力的價值
敘事療法通過幫助中職生解構消極生涯故事、重構積極生涯敘事并強化實踐驗證,能夠有效激發中職生的內生成長動力。它有助于中職生重新認識自我,發現自身優勢和潛力,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人生觀,增強職業規劃能力和信心。在重構故事的過程中,中職生不再是以往那個“被動接受命運安排的自己”,而是主動探索職業生涯的主體,積極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生涯故事,為未來的職業發展積蓄力量。
(二)優化建議
首先,為了進一步提高敘事療法在中職生生涯輔導中的應用效果,教師可開發本校生涯故事素材庫用于教學,收集和整理符合中職生實際情況、具有地域特色和行業特點的生涯故事,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和認同感。
其次,構建“學校一家庭一企業”多元敘事支持系統。學校、家庭和企業應加強合作,共同為中職生構建積極的生涯故事提供支持和引導。學校發揮主導作用,開展系統的生涯輔導課程和活動;家庭給予情感支持和鼓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企業提供實踐機會和職業指導,讓學生了解真實的職業環境和需求,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生涯輔導體系。
最后,挖掘數字化敘事的巨大應用潛力。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短視頻等數字化媒介深受中職生喜愛。利用短視頻等形式開展生涯故事分享、職業體驗展示等活動,能夠以更生動、直觀的方式吸引學生參與,豐富生涯輔導的形式,提高生涯輔導的趣味性,有效激發學生的成長動力。
參考文獻
[1]高燕.敘事輔導法理論與實踐研究[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3(6):46-50.
[2]方佳.敘事療法在初中生涯教育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5(8):55-58.
[3]鄧慶民.敘事中的理性:生涯輔導教學中的故事解讀[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18):29-31.
[4]蔡妮娜.敘事療法在生涯咨詢中的應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3,29(9):147-148.
編輯/衛 虹 終校/李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