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40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2096-9651(2025)03-0051-07
一、引言
鄉村文化是鄉村延續發展、經久不息的精神之魂,發展和繁榮鄉村文化可以對鄉村各方面振興起到培根固本的作用,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持久動能。黨建引領是實現鄉村文化繁榮發展的政治保障,黨組織對鄉村發展什么樣的文化、怎樣發展文化起到舉旗定向的關鍵作用。近年來,數字技術的迭代更新和普及應用正在深刻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數字技術在鄉村治理領域的嵌入,為繁榮鄉村文化提供了新途徑,也開辟了嶄新的應用場景。基層黨組織通過數字技術應用,不斷提升黨建引領鄉村文化建設工作科學化、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通過供給、服務、反饋等功能于一體的數字化平臺,促進文化事務共治和文化服務共享,積極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因此,立足數字鄉村戰略深人推進的現實背景,系統分析數字時代黨建引領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邏輯,對探究黨建引領鄉村文化振興的數字進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數字時代黨建引領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邏輯
鄉村文化發展是鄉村文化系統與諸多環境因素互動交融的持續性過程,有其內在的發展邏輯。
(一)文化惠民的價值邏輯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鮮明的底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鄉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所以,文化惠民構成了鄉村文化建設的價值主線,數字時代黨建引領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歸宿在于,讓文化發展的碩果真正惠及億萬鄉村群眾。其一,鄉村文化創作貼近鄉村群眾的實際生活。鄉村群眾是鄉村文化成果的主要受眾。因此,鄉村文化作品要反映鄉村生活,讓鄉村群眾更具歸屬感和獲得感。通過黨建數字平臺了解鄉村群眾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創作出反映鄉村生活、貼近鄉村群眾、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促使其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與幸福感。其二,鄉村文化建設的效果有益于鄉村群眾精神風貌改善。鄉村振興不僅要解決鄉村群眾的物質短缺問題,更要解決其精神貧瘠難題。內容上,基層黨組織借助數字平臺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宣揚,推動改造鄉村落后文化、抵制低俗和腐朽文化;形式上,基層黨組織應借助數字化新媒介豐富鄉村文化的表現形式,提升鄉村文化的傳播力和感染力,讓鄉村文化成果真正惠及全民,促使其精神富足。其三,鄉村文化服務不斷滿足鄉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鄉村群眾對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由追求數量到注重質量。為適應這一變化,鄉村基層黨組織應及時回應鄉村群眾的不同需求,特別是充分考慮老年人、兒童等數字弱勢群體的文化權益,實現文化服務的靶向遞送。
(二)黨建引領的政治邏輯
中國共產黨是鄉村建設的領導核心,黨建引領成為破解鄉村文化建設難題的關鍵。其一,厚重的使命擔當。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承擔著責任與使命的政黨,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是其重要的歷史使命。在數字時代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群眾加強鄉村文化建設與中國共產黨的使命與擔當耦合。其二,迫切的現實需求。關注社會發展問題、解決時代矛盾是中國共產黨的實踐任務。當前,農村經濟條件盡管得到明顯改善,但是鄉村文化中重仁愛、重家庭、重血緣、重鄉土的優良傳統受到不同思想觀念的沖擊。這種情況下,鄉村基層黨組織必須把握好鄉村文化的發展方向,依托數字技術進行賦能,推動鄉村文化在賡續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重新煥發生機。
(三)數字賦能的技術邏輯
數字時代鄉村文化振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數字技術正以一種全新的理念、業態、模式融入鄉村文化建設全過程。其一,數字技術的融人,為盤活鄉村現有優秀文化“存量”,重構鄉土文明價值提供加持。數字技術有利于推動鄉村文化由抽象轉向具象,將抽象的鄉村文化元素融入到鄉村實體經濟發展中,打造一批鄉村文化數字產業,既可以展示、傳承鄉土特色,又可以激發鄉村實體經濟的活力。同時,可借助數字技術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保護,通過數字書寫、云端遷移等方式賦予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其二,數字技術嵌入鄉村文化建設體系,豐富鄉村文化的“增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短視頻、電子書等新型文化媒介日益融入鄉村群眾的日常生活,極大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數字技術的應用亦可豐富鄉村文化發展的形式,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將鄉村文化以VR、3D全息成像的新形式展現出來,有效促進鄉村文化實時傳播、鄉村文化產品數字化轉型等。其三,數字技術在鄉村的應用普及,有效激發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在以往的文化建設過程中,鄉村文化的式微和農民文化生活的匱乏使農民成為鄉村文化的旁觀者。在數字時代的背景下,鄉村群眾可以借助數字技術的賦能效應,打破鄉村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界限,通過線上文化創意征集、意見反饋平臺等方式,加強與基層黨組織的互動。
三、數字時代黨建引領鄉村文化振興的作用機理
數字賦能黨建引領鄉村文化振興,具體作用于黨建理念的數字宣揚、多元參與主體的數字吸納、文化活動開展的數字協商以及文化服務供給的數字遞送等過程,從而形成共識、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文化振興多元實現機制。
(一)共識機制:黨建理念的數字宣揚
鄉村文化建設應借助數字媒介、智慧平臺等實時宣揚黨建理念,引導鄉村群眾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積極向善,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一是強基固本,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重塑良好的文化生態。基于黨建數字平臺以及“兩微一端”等自媒體平臺,圍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法治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思想進行宣傳,著重發揮黨建理念“潤物細無聲”的育人作用,引導廣大鄉村群眾自覺抵制落后腐朽文化,批判傳統鄉村道德中的不合理部分,挖掘傳統鄉村道德中的積極部分,重塑鄉村社會的文化環境。二是賡續血脈,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留住鄉土特色。通過數字化手段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進行全方位展示和傳播,營造良好氛圍。同時,利用數字技術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梳理,將其置人新的歷史發展潮流和歷史語境之中,不斷賦予其鮮活的時代內涵,不斷煥發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力。三是弘揚主旋律,鞏固拓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網絡空間,凝聚價值共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數字終端的普及,跨境交流的網絡信息、宣泄情緒的網絡輿論以及形形色色的網絡負面思潮正在侵襲鄉村社會。對此,可通過在線平臺對社會主義先進理念進行系統宣傳,積極主動地擴大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聲量。
(二)共建機制:多元參與主體的數字吸納
鄉村基層黨組織可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實時性與高效性,積極構建鄉村群眾、外來人才和社會力量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鄉村文化共建格局。其一,發揮鄉村群眾的主體作用。農民主體性的提升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基礎和本質要求,農民是鄉村的主人,是鄉土文化記憶的保存者與傳承者,是鄉村禮俗、村規民約的踐行主體,應扮演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角色。借助方便快捷的數字化平臺,鄉村群眾可隨時表達自身文化訴求,參與創作文化作品和組織文化活動,并進行針對性評價。其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密切聯系與鄉村相關的企業、社會組織等,為其搭建便捷的數字化參與平臺,促進鄉村文化振興資源的供給。
(三)共治機制:文化活動開展的數字協商
目前,鄉村文化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存在著形式單一、內容質量不高等問題,可從文化活動編排選定、文化活動開展空間和文化活動演出形式等方面開展數字協商,切實提升鄉村文化活動質量。其一,做好活動內容的編排與選定。鄉村文化活動具有自主性、分散性的特點,部分鄉村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內容質量較低,難以起到豐富群眾精神世界的作用。基層黨組織可以通過數字平臺收集群眾的文化需求,并牽頭組織村民代表、文化骨干等對收集的需求進行篩選。重點選取體現主流價值觀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群眾參與度高的活動。其二,強化平臺監管與內容審核。建有數字文化平臺的鄉村,黨組織可以指定專職審核員負責本村平臺的日常內容監管。
(四)共享機制:文化服務供給的數字遞送
鄉村文化服務供給長期存在著“缺位”“錯位”等現象,數字時代背景下可從需求識別、資源擴容和精準供給三方面入手,實現鄉村文化服務供給的精準化遞送。其一,需求識別是鄉村文化服務精準遞送的起點。需面向鄉村群眾建立反饋平臺,讓農民可以便捷表達文化訴求,從而建立起鄉村文化服務清單,為實現“智能化服務”“個性化定制”和“精準化供給”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撐。其二,文化資源擴容是實現鄉村文化服務精準遞送的基礎。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可以將紙質圖書、報刊等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對傳統民俗活動等進行數字化記錄,構建起內容豐富、實時共享的數字文化資源庫,拓展鄉村文化的服務范圍,為鄉村文化的精準遞送提供堅實的資源支撐。其三,精準遞送是做好鄉村文化服務的關鍵。鄉村文化供給端與數字技術相結合,打破了原有供給服務的種種壁壘,擴大了鄉村文化服務的供給范圍。鄉村群眾可以在數字平臺進行點單或預約文化服務,供給主體則根據鄉村群眾的需求合理調配文化資源,對文化服務進行精準遞送。
四、數字時代黨建引領鄉村文化振興的保障路徑
當前,數字賦能黨建引領鄉村文化振興仍存在著諸多痛點、難點和堵點,可從政策、技術、安全和能力等方面協同推進,從而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政策保障:強化政策制度支撐
鄉村社會在文化發展方面的配套政策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現有政策內容較為籠統,需進一步細化實施方案,提升可操作性。二是部分政策與鄉村文化建設實際脫節,或存在執行偏差,弱化了政策效果。
一方面,鄉村文化建設需要完善政策細則。應立足上級政策框架,配套出臺符合當地實際的實施細則,并通過人戶走訪、數字平臺問卷調查等方式,全面收集村民關于傳統文化保護、文化活動形式創新等方面的意見。另一方面,鄉村文化建設需要規避政策負效應。鄉村文化建設政策從制定、試驗、反饋到執行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偏差都會導致結果異化。基層黨組織應借助數字技術拓寬反饋渠道、暢通反饋路徑,定期評估鄉村文化發展政策的執行效果,并及時向政策制定部門進行反饋。
(二)技術保障:完善數字基礎設施
數字時代的鄉村文化建設,要以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為依托,以數字文化服務平臺為載體,以智能手機等數字終端為工具,進行實時、高效的文化信息傳播和文化服務遞送。這就要求鄉村地區必須具備完善的數字硬件基礎設施。當前,城鄉間的基礎設施建設狀況不均衡,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數字基礎設施不能滿足鄉村文化建設的需要,導致數字文化資源匱乏。
首先,應加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鄉村基層黨組織應全面調查本村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向上級提出相應的財政支出政策建議。相關部門對鄉村地區設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確保順利推進數字化建設。同時,鄉村也要扎實做好自身經濟建設,通過開發特色產業、招商引資等方式增加集體收入,為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物質保障。其次,推進數字基礎設施的協同發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單依靠鄉村自身力量難以完成。各級黨組織要強化統籌協調作用,建立“黨建 + 幫扶”結對機制,鼓勵城鎮、高校等對鄉村進行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援助。對于具備共享條件的設施,可探索共建共享模式。最后,重點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黨組織應主動加強與相關部門合作,深入實施“光纖人戶”等基本保障性工程,打通數字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三)安全保障:規避數字安全風險
數字時代的鄉村文化建設廣泛運用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數字技術,既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新的引擎,也帶來了技術風險與挑戰。
一是提高鄉村群眾安全防范意識。通過開辦講座、人戶宣講、平臺推送等形式,圍繞個人信息安全、電信詐騙等風險重點宣傳。二是在技術應用層面提高風險防范能力。鄉村基層黨組織應聯合公安、網信等部門,對數字文化平臺運營管理者開展培訓,切實增強其安全防范意識與應急處置能力。三是健全數字風險防范機制。相關部門應制訂相應的規章制度,從制度源頭保障數字安全,讓風險防范工作有據可循、有制可依。
(四)能力保障:加強文化治理能力
鄉村群眾的數字素養普遍不高,不僅數字文化能力不足,更難以借助數字技術進行文化生產。同時,鄉村地區的黨員干部大多為本村居民,自身數字化水平有限,制約了借助數字技術發展鄉村文化的效果。
第一,強化干部數字化培訓。鄉村基層黨組織應制定黨員干部數字化應用能力培養方案,向上級組織申請支持,開展黨員干部數字化培訓,并針對部分崗位建立常態化長效培養機制。第二,培育群眾文化自治力量。可由鄉村基層黨組織牽頭實施“文化骨干選拔計劃”,通過村民推薦、才藝展示等方式,從村民中發掘一批擅長短視頻創作、網絡直播的鄉土人才。對表現突出的文化骨干給予適當獎勵,并通過數字平臺進行宣傳推廣,既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又培育本土文化傳播力量,逐步形成“村民自主策劃、數字平臺展示、線上線下聯動”的鄉村文化自治新模式,讓農民真正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第三,促進鄉村文化黨群互動。鄉村基層黨組織應圍繞鄉村文化建設、農民群眾文化需求,采取蹲點調研、定期走訪的方式與村民進行直接交流,認真傾聽農民的呼聲,及時了解他們的文化訴求,做到事事有回應。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2022,(11):4-28.[2]路新華.新時期鄉村文化振興的困境與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22,(08):54-56.[3]王浦劬.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03): 11-17.[4]謝守成,高尚.論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邏輯與實踐指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6):11-17.[5]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09-27(001).[6]黃嫣,蔡振華.黨建引領鄉村文化建設的現實依據、作用機理及實現路徑[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6(03):105-110.[7]霍軍亮.鄉村振興戰略下重塑農民主體性的多重邏輯——以山東省 L 村的實踐為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3):1-10.[8]賀芒,范飛.脫域與回歸:流動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困境與路徑[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1(02):83-93.[9]李鋒.政治引領與技術賦能:以數字黨建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J].貴州社會科學,2022,(07):20-27.[10]李重,林中偉.鄉村文化振興的核心內涵、基本矛盾與破解之道[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6):39-48.[11]梁若冰.文化自信引領鄉村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42(03):190-196.[12]楊文華,李海艷.網絡文化空間中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導機制的建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0(01):24-28.[13]王書慧,姚桓.新時代鄉村振興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革命性鍛造[J].新視野,2021,(01):86-90,97.[14]劉志剛.城鄉融合發展視域下鄉村振興的文化困境與現實路徑[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2,(06):76-82.[15]范以錦,鄭昌茂.數字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探析和邏輯建構[J].中國編輯,2021,(11):16-22.[16]張學昌.鄉村文化振興的社會參與機制——基于協同治理的視角[J].新疆社會科學,2022,(04):163-172.[17]唐成玲,陳諾,胡琴.鄉風文明的政策實踐與農民聲音[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9(04):73-88.[18]劉紅.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22,(03):255-259.[19]周柏春.中國特色鄉村文化振興道路的內在機理與推進策略[J].學術交流,2021,(07):141-150,192.[20]劉紹宇.數字政府建設中個人信息保護的風險規制路徑[J].財經法學,2023,(02):51-67.[21]金軍.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與實現途徑[J].農業經濟,2023,(02):55-57.[22]馬麗,楊艷梅.農民數字素養賦能鄉村振興的理論機制與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2,(06):46-54.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