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62.1/G80-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488(2025)03-0020-05
The Construction of the“CircleCommunication”Model forAdolescents in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SONGHaochen
(ShortTrack Speed SkatingDepartment,HeilongjiangIce Sports TrainingCenter,Harbin15oo09,China)
Abstract: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isadominant iceand snow sportinChina,butthereisapotential crisis in thesustainable cultivation of talents.With the accelerated evolutionof the information-based society inthe new era,the“circle communication”model is expected todrive the sportsparticipation ofadolescents.By analyzing thekeyelements for establishing the“circlecommunication”modelof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itis found that it is necessryto focus onthe fancircleas thecore target guide,the mediacircleas the informationdisseminator, and the adolescent circleas the project popularization cover.Aimingat strengthening the promotionof the“circle communication”modelamongadolescents,this paper proposes to expand thecommunication power of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fan culture; break the barrier between virtual communication and reality;improve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ofschoolsportsand social sports;and improvelong-term management toavoid the riskof“fan circle” culture.By establishing the“fan-media-adolescent”“circle communication”model,the constructionofreserve talent echelons inChina’s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canbe strengthened,soasto promote the leapandchangeof iceand snow sports communication from‘sports project”to“cultural phenomenon”.
Key words: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adolescents; circle communication; project promotion
1引言
中國短道速滑隊在冬奧會上多次創造歷史,在國際賽場成績斐然,至今貢獻了我國一半以上的冬奧會金牌。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中國隊成為首支在冬奧會上包攬女子短道速滑項目全部金牌的隊伍,成為名副其實的“夢之隊”。2022年北京冬奧會,中國隊在短道速滑項目中斬獲2金1銀1銅,強勢捍衛了“王牌之師”的榮耀。2025年哈爾濱亞冬會,中國隊在短道速滑項目中獲得2金2銀4銅,再次展現出強大的競技實力。中國短道速滑項目的優勢來源于多方面,包括運動員精湛的技術和靈活的戰術、深厚的人才儲備與完善的梯隊建設、科學的訓練體系及完備的后勤保障,此外還有政府的高度支持[]。在北京冬奧會和哈爾濱亞冬會結束后,國內短道速滑項目的社會認知度和關注度顯著提升,“流量運動員”出圈頻繁,構成了縱橫交錯的信息圈層。
隨著新時期信息化社會的加速演進,為推動短道速滑項目發展,形成對于青少年群體的傳播力和感染力,應借助媒體渠道實現信息從冰迷粉絲到青少年群體的“破圈”。同時,對短道速滑相關信息的傳播不應止于“制造熱點”,而需通過情感共鳴構建認同基礎、技術拆解降低認知門檻、場景融合創造參與機會,將信息傳播轉化為青少年對短道速滑項目的價值認同和行為習慣。通過促進青少年從“圍觀者”變為“傳播者”“實踐者”,從而長效構建冰雪運動的社會支持網絡和良性推廣生態。
2短道速滑項目“圈層傳播”模式的建立
傳播是信息在社會系統中流動與互動的過程,主體要素涵蓋信息、傳播者、媒介、受傳者與反饋。其中,信息是傳播的內容,包括事實、觀點、情感、態度等,作為整個傳播過程的核心,信息決定了傳播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傳播者是信息的發出者,負責信息的選擇、加工與表達,可以是個人、組織、媒體機構等。媒介是信息傳遞的載體或通道,決定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與深度,并且能夠快速聚合公眾注意力。受傳者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傳播活動的目標對象,受傳者的認知背景、興趣愛好、文化水平等因素既影響著他們對于信息的解讀與接受程度,也決定了傳播能否達成預期目的。反饋是受傳者對所接受信息的反應和回應,使傳播者了解傳播效果,并及時調整信息內容及傳播策略。在短道速滑項目的信息傳播過程中,粉絲群體經常作為傳播者存在,對于其所接觸和了解到的原始信息,通過二次創作、話題討論等方式推動信息裂變式擴散;媒體更多作為媒介要素,以廣播、電視、網絡等不同形式為信息搭建傳播環境;大眾則作為受傳者接收來自各種渠道的項目信息。隨著信息量的增多和積累,各種群體之間會形成圈層效應,成員間的相似興趣與情感共鳴,會加速信息在特定圈子內的滲透[2]。傳播主體與要素的相互交織,共同構建起復雜且動態的傳播場域,為“圈層傳播”模式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圈層傳播”是一種基于用戶興趣、身份、行為等特征,將傳播內容精準觸達特定群體,并通過群體內部的社交互動實現擴散的傳播模式。如將短道速滑項目的信息傳播聚焦在粉絲、媒體、青少年三個群體,則三者分別對應傳播者、媒介、受傳者三個核心要素,并形成項目的青少年“圈層傳播”模式框架(圖1)。這一框架以“垂直深耕 + 跨界破圈”為邏輯策略,通過精準的內容分層、媒體技術的全面賦能、社交信任鏈的構建,實現粉絲圈層擴大聲量、媒體圈層沉淀價值、青少年圈層持續發展的多向增長,最終推動短道速滑項目從小眾競技向大眾文化轉型。

2.1粉絲圈層—核心目標引導者
短道速滑項目粉絲因興趣相同、觀點趨近而產生同溫效應,成為“圈層傳播”模式中的粉絲圈層[3]。該圈層通常呈現出多元化、專業化、年輕化、地域化等特點,核心成員為資深冰迷和新生代粉絲。其中,資深冰迷長期關注短道速滑項目,熟悉比賽規則、運動員技術特點及歷史成績,熱衷于技術分析和戰術討論,會通過微博超話或論壇分享賽事、復盤視頻、解讀成績。同時,他們還經常通過社交媒體進行視頻混剪、數據統計等二次創作,在圈層內部形成信息的“自傳播”。如有粉絲創作的“武大靖十年比賽高光混剪”在嘩哩嘩哩網站播放量超過百萬,評論區中也引發眾多愛好者參與技術討論。新生代粉絲很多受北京冬奧會影響,因林孝竣、武大靖、任子威等明星運動員的個人魅力或比賽高光時刻而選擇“入坑”。如北京冬奧會后,短道速滑受眾群體急劇增加,中國短道速滑超話粉絲從5萬人增長至12萬人[4]。他們會通過社交媒體表達支持,制作燈牌、手幅等應援物,并熱衷參與線下觀賽活動[5]。雖然短道速滑項目的粉絲圈層十分接近信息核心,但由于其只局限在特定項目和興趣愛好上,縱向傳播作用時常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因此也存在信息繭房、社交割裂、破圈瓶頸等諸多障礙。
事實上,短道速滑粉絲圈層的價值本質是通過“注意力經濟”和“情感連接”激活體育項目的商業發展潛力與社會參與度。由于粉絲圈層本身自帶流量基礎、情感驅動力和社群組織能力,因此應作為話題源頭和推廣項目這一核心目標的引導者,通過專業內容賦能、圈層資源整合、項目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價值觀引領的四維聯動[6],將無數個人熱愛轉化為集體行動,形成“粉絲熱愛-項目發展-圈層擴容”的正向循環。粉絲圈層在發揮核心作用時應注意平衡競技體育的專業性與粉絲文化的娛樂性,嘗試通過擴大傳播聲量、推動跨界聯動、倡導文明觀賽、支持行業生態、助力青訓普及、拉動消費贊助、構建正向文化等具體方式來進行精準引導、資源整合與正向賦能,形成“以點帶面”的擴散效應,最終實現從粉絲到社會的多方共贏,推動短道速滑項目可持續發展。
2.2媒體圈層—信息分化傳播者
在短道速滑項目發展中,媒體圈層在傳播賽事信息、塑造運動員形象、引導公眾輿論、推動項目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特點體現在傳播的時效性、內容的多元性、互動的即時性、受眾的針對性以及效果的顯著性上。媒體圈層通過信息分化,可以精準滿足受傳者的個性化信息需求,帶動更多人產生共同興趣并形成穩定圈層。借助于媒體圈層的力量,明星運動員和知名解說員等依靠自身“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可以將短道速滑項目從粉絲圈層向外滲透傳播,實現跨圈層的信任傳遞。如王濛的“相聲式解說”在咪咕視頻火爆出圈,便成功將專業賽事內容轉化為大眾娛樂看點,有效擴大了短道速滑項目的影響力。同時,隨著如今網絡直播、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資訊類App等各類新媒體形式日趨多樣[7],媒體圈層應嘗試匯集資源,聚焦宣傳短道速滑運動員的訓練經歷、賽場表現、個人品質和體育精神。
如整合武大靖在平昌冬奧會頂住壓力奪冠、隊員們賽后激動相擁等正向素材,形成區別于普通娛樂追星的理性觀賽文化。媒體圈層的宣傳可以增強運動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塑造運動員的個人形象,為明星運動員IP引流,同時也能為運動員爭取更多的商業機會和社會資源[8]。從交流層面來說,粉絲圈層、媒體圈層和運動員之間均應建立雙向互動關系,粉絲可以通過媒體平臺發表個人對比賽的看法和對運動員的評價,并與媒體和其他觀眾進行交流探討;媒體根據粉絲的反饋及時調整報道的內容和方式;運動員則與粉絲通過社交媒體建立直接聯系[9]。這種雙向互動既強化了圈層的黏性,也推動了短道速滑運動員主動參與圈層文化建設。
2.3青少年圈層—項目普及覆蓋者
青少年圈層是以共同興趣為核心的青少年聚合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群體。形成圈層有利于青少年獲得社交與情感支持、學習特定知識與技能、形成價值觀塑造和認同、提升社會適應能力,該過程具有自主性、開放性、動態性、亞文化特征明顯等特點[10]。在青少年中普及短道速滑項目有助于夯實后備人才基礎,提升短道速滑項目在新生代群體中的影響力,從而推動項目可持續發展。客觀來說,自北京冬奧會后,世界短道速滑項目的競技格局已然發生巨變,我國在該項目上的優勢逐漸下降,國際競爭壓力與日俱增。如短道速滑運動員出現人才斷檔,新老交替未能形成有效銜接,后備力量優勢不夠明顯等,因此青少年普及已成為提升我國短道速滑項目整體水平的關鍵環節。當前,我國青少年群體呈現出人數規模大、學業壓力大等特點,同時也是新媒體的重要受眾群體。對此,可以充分發揮新媒體力量,從宣傳推廣層面、活動策劃層面、課程教學層面等多個維度著手,聚焦于群體特質和“圈層傳播”模式,促進短道速滑項目在青少年中的普及與推廣。
3“圈層傳播”模式在青少年中的推廣徑向
3.1擴大短道速滑粉絲文化的傳播力
短道速滑項目粉絲圈層在推動項目發展、營造良好體育氛圍等方面需要發揮重要作用,應激活圈層資源,從宣傳推廣、支持賽事與運動員、促進項目發展、回饋社會等方面著手擴大粉絲文化的傳播力度。粉絲可以在社交媒體分享比賽精彩瞬間,并配上熱血文案,正向引導新聞話題,發起專業性或趣味性討論,提高短道速滑項目的曝光率。要發揮運動員的榜樣力量,提煉和挖掘拼搏奮進的感人故事,如將武大靖從傷病康復到重返賽場的勵志事跡制作成紀錄片或漫畫,傳遞“永不言棄”的體育精神,塑造頂流運動員正向IP[11] 。積極參與線下推廣,現場觀賽支持運動員,組織青少年一起觀看短道速滑比賽。在觀賽過程中發揮粉絲專業性,通過講解比賽情況,增加身邊人對短道速滑項目的了解和興趣,營造熱烈的觀賽氛圍。關注短道速滑項目基層發展,助力后備人才培養,通過參與志愿者活動及組織青少年參加“冰上體驗日”、短道速滑訓練營等[12],強化青少年的體育參與感。同時,粉絲圈層要合力抵制賽場不良行為和假賽黑幕,反對網絡暴力,維護運動員的合法權益和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尤其在與青少年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要傳播正能量,弘揚體育精神,積極傳遞短道速滑項目所蘊含的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實現“競技精神”的社會輻射[13]。還可努力構建“體育 + 公益”的傳播矩陣,聯合粉絲發起“冰場清潔日”“青少年滑冰基金”等公益項目,不斷強化圈層的社會責任感。
3.2打破虛擬傳播與現實脫節的隔閡
雖然豐富媒體傳播形式是吸引青少年關注短道速滑項目的重要手段,但其核心在于引導青少年從虛擬網絡邁向現實運動和力行實踐。要構建媒體傳播引導現實的參與機制,需從強化信息引導、精準內容策劃、線上線下聯動、社交互動激勵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傳播積極向上的冰雪體育文化。短道速滑項目的價值內核與青少年精神需求同頻共振,應強化“青春熱血”敘事方式,聚焦運動員的“逆襲故事”“團隊友情”等元素,呼應青少年對“成長進步”“集體榮譽感”的情感需求[14]。二是傳播內容要融合娛樂性與知識性,適配青少年認知偏好。可通過選取輕量化內容降低理解門檻,如報道青少年體育賽事、展示校園運動風采、分享家庭運動故事,以捕捉賽事亮點和戲劇化瞬間進行“梗化”傳播。三要拓寬媒體傳播渠道。通過運營主流社交平臺,搶占青少年“注意力高地”,構建全場景網絡傳播,在青少年聚集平臺進行短道速滑項目定點投放、精準推送。線下場景要注意同步反哺線上傳播,以此實現線上引導與線下實踐的無縫對接,形成傳播閉環[15]。如策劃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短道速滑體驗活動,線上打卡、線下挑戰;設計運動挑戰類短視頻,設置簡單易行的任務,鼓勵青少年在現實中模仿完成;推出短道速滑教學系列課程,以動畫、實景演示等方式講解動作要領,為青少年提供實踐指導。四是結合短道速滑熱點賽事發起相關話題討論。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的互動屬性,搭建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交流平臺,鼓勵青少年分享運動心得、展示運動成果,通過點贊、評論、排名等方式激發其參與熱情[16]。還可邀請明星運動員、專業教練員參與線上互動,為青少年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心理的鼓勵,增強其持續參與短道速滑運動的動力。
3.3完善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機制
推動冰雪運動進校園,為短道速滑項目培養高質量的后備人才,是“圈層傳播”模式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證。構建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融合機制,可以打通短道速滑項目推廣“進與出”的路徑,優化短道速滑項目在二三線城市的傳播與普及,建立青少年體育參與的社會生態。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融合機制需要建立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宣傳推廣和評估監督的一體化保障措施。其中,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相互融合,加大財政投入,支持場地設施建設、教練員培訓等。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冰場建設及組織青少年短道速滑賽事活動。定期開展校園體育主題活動,如冰雪體育文化節、短道速滑體驗日等,同時加強媒體宣傳,營造濃厚的校園冰雪體育文化氛圍。建立評估體系和監督管理機制,定期對融合效果進行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改進;對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社會體育工作者進校園等行為進行規范和管理,確保融合工作順利有序進行。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本質是構建“教育-社會-個體”的連通框架,實現冰場設施共享、教練資源共享、課程體系融合、賽事活動融合。構建這一機制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健康素養的長期提升,促進分散資源轉變為協同共享,從而破解短道速滑項目推廣不平衡、后備人才斷層的發展難題。
3.4健全長效管理,規避飯圈化風險
短道速滑項目的“圈層傳播”也并非全利無害,如果管理不善也可能出現飯圈化風險。由此衍生出的網絡暴力、粉絲群體對立互撕謾罵、賽事數據刷量造假、非理性應援干擾比賽秩序等亂象,不僅會損害體育精神內核,更將破壞體育行業生態[17]。因此,健全對于“圈層傳播”模式的長效管理,是阻斷飯圈化不良影響蔓延、凈化體育環境、維護體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關鍵之舉,對此要從制度層面、監管層面、教育層面和社會層面四個維度多措并舉、共同發力。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規與行業規范,為體育領域飯圈化治理提供堅實制度支撐。應以《體育法》修訂為契機,新增針對體育飯圈亂象的專項條款,明確賽事主辦方、俱樂部、社交平臺等在粉絲管理中的主體責任。其次,要構建多部門、多主體協同的動態監管網絡,強化協同治理,提升管控效能。體育、網信、公安等部門需建立常態化聯合執法機制,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社交平臺上的體育話題、賽事直播彈幕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并處置引戰言論、人身攻擊等違規行為。再次,要深化體育精神培育,塑造理性觀賽理念,特別是針對青少年粉絲群體,可以聯合明星運動員、教育專家等開展“理性觀賽”主題講座與線上宣傳活動。最后,要構建多元共治格局,弘揚正能量體育文化,鼓勵全社會參與體育飯圈化治理,形成多方聯動的良性生態[18]。同時,社交平臺要優化完善用戶舉報與內容審核功能,體育行業協會牽頭制定《體育粉絲社群自律公約》,引導短道速滑粉絲圈層建立自我管理機制,開展文明觀賽、公益助賽等正面活動。媒體圈層應加大對短道速滑賽事專業性解讀與運動員拼搏精神的宣傳力度,多報道草根體育賽事、群眾體育活動,樹立多元體育價值標桿,淡化過度娛樂化傾向,讓公眾回歸體育競技的本質與魅力。
4結束語
短道速滑項目的推廣與發展需以內容為核、渠道為翼、價值為魂,在吸引粉絲流量的同時守住體育本質。“圈層傳播”是打破冰雪運動北方專屬、小眾競技代表高門檻等認知壁壘的利器,也是構建短道速滑項目文化認同、激活體育產業生態、推動社會價值的核心驅動力。通過構建“粉絲-媒體-青少年”的“圈層傳播”模式,吸引更多青少年積極參與短道速滑項目,有助于強化我國后備人才梯隊建設,推動冰雪體育傳播從“運動項目”到“文化現象”的跨越和變遷。
參考文獻:
[1]李博.中國短道速滑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及改進策略的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9
[2]趙云澤,黃怡靜.社交媒體中情緒傳播的破圈效應研究[J].中國出版,2024(21):26-31.
[3]唐愛芳“圈層\"的認知邏輯及其價值引領[J].新聞傳播,2024(23):43-45.
[4]蘇荇.冷門項目一票難求,全國短道速滑冠軍賽火爆的背后[EB/OL].(2023-04-04)[2025-02-20].http://sports.ycwb.com/2023-04/04/content_51863199.htm.
[5]郭宗良.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路徑的新探索:社交媒體互動圈層模式[C]//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體育衛生研究會,中國巖畫學會體育巖畫研究專業委員會,全國學校體育聯盟(中華武術).首屆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論壇論文摘要集:專題報告 (Ξ)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23:98-99.
[6]曾憲荃.智媒體時代群聚傳播與圈層擬像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5,16(3):26-29.
[7]呂翔.我國體育短視頻新聞傳播的三種模式及實踐路徑[J].記者搖籃,2025(1):18-20
[8]高佩珍,朱邱晗,王倩茹.帕森斯AGIL理論視角下短道速滑推廣路徑優化[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26):104-108,115.
[9]馬英博,王進忠.協同理論視域下我國媒體冰雪文化傳播創新路徑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社會科學分會.2024年全國體育社會科學年會論文集
.沈陽體育學院,2024:231-234.
[10]閆超飛.大學生群體體育文化的圈層化傳播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22.
[11]吳明華,胡曉靈.情緒感染與認知調節:冬奧會運動員的跨文化共情傳播路徑研究[J].跨文化傳播研究,2024(2):161-178.
[12]李俊明,元曉華.我國大眾體育賽事IP運營的體育粉絲經濟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42(4):82-84.
[13]朱小娟,顏雙喜.網絡\"圈層化\"對青年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的負面影響及其應對[J].高校輔導員,2025(1):53-57.
[14]李萌.網絡\"圈層化\"背景下青年精神需求的困境與應對[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40(1):27-36.
[15]劉洋.抖音體育類短視頻的使用與滿足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3.
[16]喬鑫.體育科普短視頻傳播現狀及對策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24.
[17]趙久志.競技體育飯圈文化對我國青少年的影響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墻報交流(體育新聞傳播分會).天津體育學院,2023:219-221.
[18]郭晴,曾文莉,陳夢怡,等.對體育\"飯圈\"的現實審思與認知更新[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4,48(12):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