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革命烈士敬獻花圈,默哀3分鐘!”2025年4月2日上午,邵陽縣下花橋鎮關工委聯合鎮中心完小,“五老”代表、師生代表共70余人,在五龍嶺烈士陵園開展祭掃活動。隨后,“五老”代表深情講述了革命先烈們的英雄事跡,鼓勵同學們繼承先烈們的遺志,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組織這場活動的就是被稱為“愛心爺爺”的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邵陽縣下花橋鎮關工委執行主任蔣述寅。
關愛青少年成長,舉辦100余場宣講會
“我們要加強新時代新知識的學習,掌握孩子成長的心理狀態和基本規律。”今年1月15日,在邵陽縣下花橋鎮老年協會的會議室內,鎮關工委執行主任和老年協會會長蔣述寅向其他老人分享自己的隔代教育經驗。他總結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3個叛逆期,其中12歲至18歲的“青春叛逆期”是長輩們最頭痛且最難把握的。
“我們作為長輩要學會調整心態,不要自以為是地按照自己的設想去規劃孩子的人生,更不能以自己的經驗或長輩的權威來逼迫孩子順從自己,”68歲的李茂全在宣講結束后說,“蔣老宣講的這些內容,讓我們學到了不少教育孫輩的知識,對我們大有幫助。\"
隨著農村青壯年外出就業、創業,隔代教育問題日益突出。對于如何做好隔代教育、讓關愛之光照亮留守兒童,蔣述寅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對祖國有忠心,對長輩有孝心,對社會有愛心,對他人有誠心,對自己有信心。他提出的“五心”教育理念在邵陽縣各中小學得以廣泛傳播。2020年10月,他牽頭成立了由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組成的邵陽市第一個“五老”工作室,工作室成員組成隔代教育宣講團,圍繞“如何當好爺爺奶奶”“隔代不隔心”等內容下村進校開展宣講。截至目前,宣講團累計舉辦宣講會100余場,受眾達1.2萬余人次。
“我們學校近500名留守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在帶,隔代教育知識缺乏。”下花橋鎮中學黨支部書記唐君龍說,鎮“五老”宣講團結合這一實情,深入校園和留守兒童家庭進行隔代家庭教育宣講,這種宣講形式新穎、內容真實、典型突出,給了家長和師生深深的啟示。
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為進一步貫徹黨史學習教育精神,切實推進隔代家庭教育、禁毒、移風易俗等工作走深走實,\"6?26\" 國際禁毒日這一天,蔣述寅組織“五老”宣講團成員在巖門村開展隔代家庭教育暨黨史學習教育系列微宣講活動。活動開始,郭佐成從“為什么要移風易俗以及怎樣開展移風易俗”幾個方面進行宣講。隨后,蔣述寅對“什么是隔代家庭教育”進行詳細講解,并通過現場互動,解答了家長們在教育孫輩時遇到的一些困惑,指導家長們要注意接收新思想,學習新知識,為孫輩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幫助接受隔代教育的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接下來,劉勉之利用身邊的故事為現場聽眾講解中國共產黨黨史;最后,唐夏橋就如何認識毒品、拒絕毒品,給全體聽眾上了一堂生動的禁毒教育課。宣講現場,村民聽得非常認真并不時提問。

“雷鋒的奉獻精神體現在個人、集體和社會三個層面。個人層面,意味著對于他人的關懷;集體層面,意味著對集體的忠誠;社會層面,意味著對于社會的熱愛。”今年3月5日,在下花橋鎮石聯小學學雷鋒啟動儀式上,蔣述寅從“什么是雷鋒精神、青少年為什么要學雷鋒、怎樣推動青少年成為學雷鋒主力軍”幾個方面,進行了宣講。他說,推動青少年成為學雷鋒主力軍,要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方面努力,使在座的師生和家長受益匪淺。
守護烈士陵園,傳承紅色基因
“解放軍戰士在這里和國民黨部隊打了三天三夜,消滅了國民黨一個團,140多名英勇殺敵的戰士長眠在此!”今年五一節期間,蔣述寅在五龍嶺烈士陵園為帶著孩子的游客講衡寶戰役的故事。游客李先生說,每年清明節、“五一”節和國慶節,他和妻子都會帶孩子從廣東回到家鄉下花橋鎮瞻仰烈士墓,讓孩子們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讓信仰之光照亮孩子的未來。
2003年,時任下花橋鎮司法所所長的蔣述寅,看到五龍嶺1967年立的在衡寶戰役中壯烈犧牲的解放軍烈士墓碑孤零零地位于荒草叢中,周圍還有一些菜農在種菜,臭氣熏天,心情十分沉重。
“革命烈士為國捐軀,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應該把烈士墓修好,讓下花橋的子孫后代永遠銘記這段光輝的歷史!”蔣述寅與10多位老同志商量,并向鄉黨委、政府提出建議,將革命烈士墓修建成“衡寶戰役下花橋五龍嶺戰斗烈士陵園”,得到了肯定與支持。
1944年12月出生的蔣述寅,1963年當兵入伍,兩年后光榮入黨。1970年退伍后,他先后擔任下花橋公社(鄉)干部、武裝部長、副鄉(鎮)長、鎮司法所所長。2005年退休后,他得知五龍嶺烈士陵園改擴建資金短缺而影響工程進度,便主動請纓參與修繕工作,同時組織老年募捐隊多次往返深圳、廣西等地,與在外工作、經商的家鄉人聯系,籌集資金45萬元,迅速填補了工程經費缺口,修建了烈士陵園的牌樓、涼亭、廁所和通往歷史紀念碑的混凝土臺階,栽花種草,使烈士陵園花團錦簇,四季常青,成為居民休閑游覽的好去處以及社會各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烈士陵園修繕后,常有部隊官兵、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在校師生前來瞻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為此,蔣述寅不但自己為烈士陵園除草、打掃衛生,他還發起成立了“銀發\"志愿服務隊,負責烈士陵園的日常維護和向前來瞻仰的人講解五龍嶺戰斗英雄的故事。
在籌資將烈士陵園擴建修繕后,蔣述寅一直琢磨著如何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他與幾位老同志一起通過調查走訪,為《中共邵陽縣歷史》第一卷《下花橋五龍嶺戰斗》和《邵陽縣志》軍事編第八節《五龍嶺戰斗》等歷史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提供了真實的第一手素材。
為了把革命烈士的故事講得更加完整、更加生動活潑,2015年5月,蔣述寅又動員縣黨史聯絡員、退休干部劉遠明撰寫了3000多字的《下花橋五龍嶺戰斗紀實》講解稿。講解稿的開頭寫道:“1949年10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下花橋烏龍嶺打了一次大勝仗。戰斗從上午開始,持續6個多小時,將國民黨的一個‘鋼鐵團’徹底殲滅。這是一次驚天動地、振奮人心的戰斗!‘
“五龍嶺戰斗是解放戰爭時衡寶戰役中一場激烈的追殲戰。解放軍經三天三夜的持續追擊、6個多小時激戰,終于將桂系白崇禧‘王牌團’——第7軍171師513團全部殲滅…”2024年清明節前,下花橋鎮初級中學師生在五龍嶺烈士陵園開展志愿祭掃活動,蔣述寅同往常一樣,向師生們講起了革命英烈的故事。同樣的故事,他講過不下百遍,但情到深處,他依然忍不住落淚,聲音幾度哽咽。

倡導文明新風,助力鄉村振興
“老唐,我侄孫和你外孫女馬上要結婚了,我們就快成一家人了!”今年1月15日清早,下花橋鎮老年活動中心內兩位老人相互道喜。
“恭喜恭喜,馬上過年了,你們家又添喜事,真是雙喜臨門。不過現在都提倡婚事新辦,你外孫女的婚禮,可不能相互攀比、鋪張浪費啊!”蔣述寅上前握住老唐的手,笑呵呵地開始了文明勸導。
“蔣老,您放心,就算您不提我也會跟孩子們說,婚宴就放在自己家里,熱鬧隆重但絕不大操大辦。”兩人找到共識,相視一笑。
這既是邵陽縣倡導文明鄉風、讓文明之光照亮鄉村的工作縮影,也是蔣述寅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日常寫照。
2007年和2014年,蔣述寅相繼擔任下花橋鎮老年協會會長和老干部黨支部書記后,面對全鎮黨員群眾缺乏活動場地、健身器材等問題,他帶頭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25萬元,建成了老黨員之家、文體廣場,并安裝健身器材,購置棋牌、音響、二胡等娛樂工具,引導各村村民組建文化娛樂隊伍,極大地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為挖掘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蔣述寅硬是把停演了20多年的木偶劇團組織起來,逢年過節在鎮上和村里火熱演出。同時,他還倡導各村建立了老年廣場舞、太極拳、舞劍和腰鼓隊。隨著這些活動的開展,村民打牌賭博的少了,鍛煉身體的多了,鄰里爭吵也少了。
這些年來,蔣述寅還帶領鎮關工委、老干部黨支部、老年協會的班子成員深入各村開展鄉風文明建設,倡導婚喪嫁娶移風易俗。在他的努力下,全鎮22個村修訂村規民約,將婚事新辦、喜事簡辦、厚養薄葬等納入其中,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現象逐年減少。
“父親經常發動‘五老’參與基層矛盾糾紛的調解。”說起蔣述寅的執著,兒子蔣武勇深有感觸。2015年,下花橋鎮進行小城鎮開發,征拆任務重、矛盾多,他組織8名老同志成立志愿勸導組,帶頭入戶講政策、講法律、講道理,解開了涉拆涉遷群眾的心結。
“剛開始覺得他為了別人的事情不顧自家,心里難免有些怨言,后來覺得他是做好事,也就理解了。”蔣述寅現年75歲的妻子陳珍華坦言,老伴不忘初心、情系百姓,她只有在背后默默支持。

“村里和社區解決不了的難事,蔣老就帶領我們上門解決!”下花橋鎮老年協會執行會長李順懷說,儲英社區的李家6兄弟曾因房子分配問題吵得不可開交,社區工作人員多次上門協調未果,便將情況反映給了老年協會,蔣述寅第一時間上門了解情況,并頂著“多管閑事”的冷言冷語,反復溝通協調,最終促成兄弟6人握手言和。
近年來,蔣述寅帶領全鎮“五老”積極參與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為打造紅色文化全域旅游獻計出力。他說,10多年前他帶領群眾自發籌資修建和維護烈士陵園的事,引起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與重視。后來政府立項、民政部門撥專款征地,對烈士陵園進行大規模的改擴建,并計劃將其打造成4A級旅游景區。項目建設啟動后,規劃了觀景平臺、游客接待中心、紀念廣場、陳列館、英雄園等配套設施建設,但工程至今沒有完工,工地雜草叢生,他和鎮關工委、老干部黨支部及老年協會一班人多次呼吁,希望盡快重啟項目建設。
蔣述寅的大愛情懷,不但得到家人的理解與支持,也贏得了黨和政府的褒獎。近年來,他相繼被評為“湖南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湖南省最美老干部”,他所在的鎮老干部黨支部被評為“湖南省示范離退休干部黨支部”。
黛綠的遠山、清澈的溪流、精致的院落、煥然一新的街市,還有洋溢著幸福的村民笑臉…如今走進下花橋鎮,一幅幅新農村美麗畫卷立馬映入你眼簾,讓你感覺如入仙境,流連忘返。當地人發自內心地說,下花橋鎮今天的美景與鄉風文明,有逐光而行、一心為民的“愛心爺爺”蔣述寅帶領的鎮關工委、老干部黨支部和老年協會一班人的功勞。(題圖為蔣述寅/攝影 黃旭)
編輯/徐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