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數據技術在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使用中的應用日益廣泛。本文探討了大數據在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使用中的重要性與應用現狀。通過對多類補貼資金發放數據的案例,揭示了大數據篩查在防范補貼資金發放違規與錯漏方面的成效,同時也剖析了應用過程中面臨的數據質量、安全、整合以及人員素質等挑戰,進而提出了包括提升數據質量、強化安全保障、優化整合共享以及加強人才培養等一系列優化策略,旨在為提高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發放的準確性、公正性和高效性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推動大數據技術在民生領域財政補貼管理中的深人應用與發展。
大數據在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中的應用現狀
一、數據收集與整合
各部門通過信息化系統廣泛收集涉及補貼資金發放的各類數據,如人員身份信息、家庭經濟狀況信息、補貼項目申報信息等。以身份證號作為唯一標志,逐步構建起涵蓋多領域的大數據資源庫,為補貼發放的精準審核奠定基礎。例如,在住房租賃補貼資金發放中,整合城鎮住房租賃補貼資金表與企業養老信息表,通過身份證號關聯,可快速篩查出不符合政策領取補貼資金的人員。
二、精準審核與篩查
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多維度交叉比對與分析。例如,在優撫補助資金發放審核中,將優撫補助資金發放表分別與死亡人員信息表、機關養老信息表、企業養老信息表、財政供養人員信息表進行關聯比對,能夠及時發現死亡人員仍領取補助金、財政供養人員違規領取等問題。再如,在國三淘汰車補助資金發放中,依據補助金額標準篩選出少發放的車輛記錄,確保補助資金發放符合政策規定的額度。
三、發放流程監控與追溯
借助大數據平臺對補貼資金發放的全流程進行實時監控,從資金撥付到最終發放到群眾“一卡通”賬戶,每一個環節的數據都被詳細記錄。一旦出現發放異常,如發放延遲、金額錯誤等情況,能夠迅速追溯到問題根源,及時進行糾正與處理。例如,在高齡補貼資金發放中,通過對發放數據的監控與身份證號查重分析,可及時發現重復發放與向死亡人員發放的問題,并追溯相關責任人與操作記錄。
大數據應用案例分析
一、大數據在國三淘汰車補助資金中的應用
在國三淘汰車補助發放中,通過數據分析篩選出每輛車補助金額小于標準補助資金的數據;經進一步核查,確定少發放補助資金金額。大數據系統通過對補助金額字段的篩選比對,精準定位到少發放的車輛記錄,避免了此類問題在后續發放中繼續出現,同時也為追回資金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二、大數據在惠民惠農補助資金發放中的應用
通過成品油價格補助、城鎮住房租賃補貼、優撫補助金發放、高齡津貼等數據與機關養老信息、財政供養人員信息、企業養老信息、死亡人員等信息關聯分析,快速準確篩選出違規發放對象。如將不屬于低收入家庭與享受企業養老保險人員納入住房租賃補貼范圍;財政供養人員承包出租車或大巴等營運車輛從事營利性活動并領取交通運輸業成品油價格補助;死亡人員繼續發放高齡津貼;機關養老金領取人員領取優撫補助等資金違規發放線索,保障了補貼資金向真正需要的人員合理分配,有效遏制了財政資金的流失,維護了補貼政策的嚴肅性。
三、利用工商登記信息、車輛登記信息分析補助資金違規發放線索
大數據審計分析中,通過整合多源數據深人挖掘違規發放線索,如將工商注冊信息與公益性崗位補貼信息進行關聯比對,精準篩查出具有工商注冊信息的人員領取了公益性崗位補貼資金,把車輛登記信息與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信息相互關聯,篩查出擁有高檔轎車家庭的學生仍被發放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這些結果充分彰顯了大數據在跨領域數據整合與分析上的強大效能,能夠有效識別各類補貼資金發放中的不合規行為,為保障財政補貼資金的合理、精準發放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與有力的依據,促使補貼資金發放機制不斷完善與規范。
大數據應用面臨的挑戰
一、數據質量問題
各部門數據來源廣泛,數據格式、標準不一致,部分數據存在錯誤、缺失或更新不及時等情況。例如,人員身份信息可能在不同部門登記的姓名、身份證號存在細微差異,導致關聯比對時出現誤差,影響大數據分析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二、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大數據涉及大量個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證號、家庭經濟狀況等。在數據收集、存儲、傳輸與分析過程中,面臨著數據泄露、非法訪問與濫用的風險。一旦發生安全事件,不僅會損害群眾利益,還會引發社會信任危機,影響惠民惠農財政補貼政策的順利實施。
三、數據整合與共享困難
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系統相對獨立,數據孤島現象較為嚴重。部門之間在數據共享的意愿、機制與技術實現上存在諸多障礙,導致大數據資源難以實現全面整合與深度共享,限制了大數據分析在跨部門補貼資金發放審核中的應用效果。
四、人員素質與技術能力不足
基層工作人員對大數據技術的理解與掌握程度有限,缺乏專業的數據分析師與技術運維人員。在大數據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數據操作失誤、分析模型應用不當等問題,無法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在補貼資金管理中的優勢,甚至可能因人為因素導致新的發放錯誤與風險。
大數據應用的優化策略
一、提升數據質量
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與規范,明確各部門數據采集的格式、內容與更新頻率要求。加強數據審核與清洗工作,利用數據驗證算法與人工核查相結合的方式,及時發現并糾正錯誤數據,補充缺失數據。例如,建立身份證號校驗機制,對關聯比對的關鍵數據進行準確性驗證,確保數據質量滿足大數據分析需求。
二、強化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采用先進的數據加密技術,對數據在傳輸與存儲過程中的加密處理,設置嚴格的用戶訪問權限與身份認證機制,只有授權人員才能訪問敏感數據。建立數據安全應急響應機制,一旦發生安全事件,能夠迅速采取措施,降低損失,并及時向公眾通報事件處理進展,恢復社會信任。
三、優化數據整合與共享機制
加強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建立跨部門的數據共享平臺與協作機制。明確數據共享的權責關系,制定數據共享的流程與規范,利用數據接口技術與數據交換協議,實現不同部門信息系統之間的數據互聯互通。例如,建立政務數據云平臺,將各部門的補貼資金相關數據集中存儲與管理,實現數據的一站式共享與分析服務。
四、加強人才培養與技術支持
開展大數據技術培訓與普及工作,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數據素養與操作技能。引進專業的數據分析師與技術人才,充實補貼資金管理隊伍,建立內部技術支持團隊,負責大數據系統的運維與優化工作。同時,鼓勵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天數據在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中的應用研究與技術創新,不斷提升大數據應用水平。
結語
大數據在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使用中具有巨大的潛力與價值。推動大數據技術在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管理領域的深入應用與持續發展,能為保障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與制度保障。在未來的發展中,應不斷關注大數據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場景的拓展,進一步完善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體系,讓財政補貼資金更好地惠及廣天人民群眾。(作者單位:柘城縣審計局)
(責任編輯:白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