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正處于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他們的思想和身體都在經歷快速的變化和發展,他們需要更多的引導和關懷,這便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講練為主的教學方式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加快教學模式轉型勢在必行?;诖耍疚牧⒆阋陨鸀楸窘逃砟?,緊扣知行合一的目標追求,探討初中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實踐路徑。從創設情境、案例分析以及實踐活動三個維度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以期構建有溫度、有深度的教學新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力。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體驗式教學 "知行合一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提出,將德育推向了新高度。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德育的重要載體,如何實現提質增效成為亟待深入探究的重要議題。教學方法作為落實教學目標的驅動,其選擇與運用是否合理是影響學科育人能效的核心要素。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追求知行合一,體驗式教學無疑是優質的選擇。體驗式教學將社會生活現象、學生經驗以及目標知識關聯起來,有助于輔助學生強化記憶、深入理解,將課堂所學轉化為行為導向,帶入日常學習與生活。
一、創設多元情境,強化感官體驗
創設情境是體驗式教學最為基礎的組織方式,借助多元化的情境營造沉浸式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帶來強烈的感官沖擊,有助于激發求知欲望與參與興趣,減緩認知坡度,深化學生對目標知識的理解。[1]教師要綜合考慮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需求,創設適合的教學情境。以“家的意味”教學為例,其主要學習內容為通過生活體驗來認識家是什么,能夠理解家的含義、特點及其在個人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家的溫暖;理解中華文化中的家的深厚意味和孝親內涵,明確孝親敬長是公民的法定義務。教師圍繞主題和核心知識,堅持由淺入深的原則,創設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逐步進行深度學習。首先,創設感官情境。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歌曲《回家的路》的視頻資料,借助富有律動感的音頻以及生動的畫面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至課堂。其次,創設互動情境。教師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片,并結合生活體驗說一說家是什么,分享家庭的幸福時刻,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喚醒腦海中對家的印象,構建家的定義。最后,創設話題情境。教師提出互動話題,分享優秀的家風故事,說一說家風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對家的認知由感性體驗向理性思考轉變。
二、引導案例分析,強化思維體驗
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而言,案例分析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師可將重要知識融入真實的案例之中,引導學生在分析中主動發現,在探討中深化理解。案例分析更易于調動學生積極思考,是強化思維體驗、錘煉思維能力的有力舉措。教師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恰當的案例,作為導學支架,促成多維互動。以“誠實守信”教學為例,本節課圍繞誠信的重要性、基本要求以及如何做到誠信展開研學。誠信是重要的人格品質,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基本前提,社會生活中關于誠信的案例不勝枚舉,為案例分析教學的組織實施創造了有利條件。教師展示如下案例:淄博燒烤走紅后,當地商家始終堅持誠信經營的原則。多家燒烤店主表示,絕對不會在食材重量和價格上欺騙消費者,主動使用誠信稱,接受顧客的監督,共同維護淄博燒烤的良好口碑。圍繞案例設置如下思考問題:談一談你對淄博燒烤店主的做法有什么看法?通過淄博燒烤店主的做法你對誠信產生了怎樣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踐行誠信?依托真實案例讓道德與法治知識鮮活、立體起來,促使學生在案例中深刻理解課文內容。
三、組織實踐活動,強化行為體驗
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初中道德與法治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也是落實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徑。[2]通過組織切實可行、富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增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行為體驗感,讓學生在身體力行的參與中將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在學習“堅持憲法至上”單元時,教師設計“憲法宣傳周”主題實踐活動,在課堂上開設模擬法庭,組織學生在演繹中感受憲法的權威與莊重。主要研學環節如下:一是收集憲法的相關資料與案例,師生共同商討選擇模擬的案例,以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案例為主;二是模擬法庭,學生分別扮演法官、律師、原告、被告等角色,針對案件糾紛展開對比辯論,根據所學法律知識嚴謹推理、公正裁決。通過模擬實踐讓學生了解司法程序和憲法的應用,讓道德與法治學習落到實處,真正轉化為維護自身權益、約束自身行為的工具。[2]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大力深化課程改革的新時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具有趣味性、主體性、深刻性的特點,無疑是教學轉型的重要方式。教師作為教學主導者,應明確了解體驗式教學的優勢,并結合實際的學情與教情探索有效的組織策略,充分發揮體驗式教學能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浩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體驗式教學法的運用思考[J].基礎教育論壇,2024(15):9-11.
[2]竇貴梅.談以體驗式教學激活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踐[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06):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