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幼兒期是環境意識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在幼兒園開展生活垃圾資源開發與利用教育具有特殊意義。當前,許多幼兒園已開始探索將垃圾分類與資源再利用融入課程體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實踐模式。
一、生活垃圾資源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價值
生活垃圾資源教育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環境教育理論、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環境教育理論強調通過直接經驗培養兒童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和情感,而生活垃圾作為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環境要素,是開展環境教育的理想載體。
從兒童發展角度看,生活垃圾資源教育具有多重價值。認知發展方面,垃圾分類活動能促進幼兒觀察、比較、分類等思維能力的發展。實踐表明,幼兒在探究“廚余垃圾—動物飼料—動物糞便—植物肥料”的生態循環過程中,不僅理解了物質轉化的科學概念,還發展了系統性思維。社會性發展方面,垃圾分類需要幼兒遵守規則、合作完成任務,有助于培養其責任感和規則意識。[1]
二、生活垃圾資源教育的實踐策略
(一)課程整合策略
將生活垃圾教育有機融入幼兒園現有課程體系是有效的實施路徑。上海新育實驗幼兒園構建了“生活垃圾再利用”項目化學習課程,引導幼兒探索“分類+回收+應用”的生態化循環路徑。該課程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問題出發,如“如何處理園內生活垃圾”,通過觀察、實驗、記錄等方式,讓幼兒親歷垃圾資源化的全過程,幼兒園則將垃圾分類納入一日生活環節,結合世界地球日等主題開展系列活動,使環保教育常態化。
(二)游戲化學習策略
游戲是幼兒最自然的學習方式。幼兒園創新設計了“垃圾分類棋”游戲,幼兒扮演棋子,在超大棋盤上根據垃圾分類知識前進或后退,在玩樂中掌握分類標準。幼兒園則通過“變廢為寶”創意活動,鼓勵幼兒用廢棄物品制作玩具和教具,如用紙杯搭建“古羅馬斗獸場”,用易拉罐制作橋墩等。這些游戲化活動不僅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其創造力和動手能力。[2]
(三)家園社協同策略
有效的垃圾資源教育需要家庭和社區的積極參與。幼兒園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邀請家長志愿者講解垃圾分類知識,并與幼兒玩“我是分類小衛士”游戲。設計“1+1”親子環保任務,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舊物改造和垃圾分類挑戰,統計顯示該活動減少了約50公斤垃圾。幼兒園還與社區合作建立垃圾分類科普教育基地,形成了“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區”的輻射效應。
三、典型案例分析:幼兒園的生態循環課程
幼兒園的“生活垃圾生態化循環路徑”課程是一個系統性實施垃圾資源教育的典范。該課程以園內的植物園和動物園為實踐基地,引導幼兒發現“飯菜殘渣→動物食物→動物糞便→蔬菜肥料→美食”的生態鏈。課程實施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垃圾分類初體驗
從“光盤行動”開始,幼兒學習區分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廚余垃圾用于喂養園內動物,可回收物則放入“垃圾百寶箱”作為游戲材料。幼兒還合作繪制了“園內生活垃圾分類分布圖”,將抽象的分類知識可視化。
第二階段:“垃圾百寶箱”行動
幼兒園在各個班級設置分類垃圾桶,引導幼兒裝飾垃圾桶并正確投放。針對“哪些垃圾可再利用”的問題,幼兒在園內收集可回收物,如紙箱、瓶罐等,用于創意制作。家庭中也同步開展“垃圾百寶箱”行動,形成教育合力。
第三階段:廢物創意利用
幼兒將收集的廢棄物轉化為有價值的產品:用樹葉、落花制作花草紙,用紙箱制作機器人,用自然材料創作工藝品。這些活動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創造力,還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該課程的成功之處在于將垃圾分類教育與幼兒的真實生活緊密結合,通過項目化學習讓幼兒親歷探究過程,形成了對資源循環的系統理解。課程還獲得了社區支持,修建了智能垃圾亭,使垃圾分類真正成為幼兒的生活日常。
四、教育建議與展望
基于理論分析和案例研究,我們對幼兒園開展生活垃圾資源教育提出以下建議。
課程設計方面,應注重生活化和游戲化,從幼兒的實際經驗出發設計活動。可以借鑒“垃圾分類棋”游戲或“舊物煥彩”活動,將知識學習融入趣味體驗中。
環境創設方面,需提供充足的分類設施和操作材料。幼兒園要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活動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素材組織實踐活動,豐富幼兒的體驗,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環保素養和積極的勞動意識。
家園合作方面,應建立常態化機制。幼兒園“家長進課堂”“家園社會議”,都是促進家庭參與的有效方式。
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垃圾資源教育與STEAM教育的融合,開發更多跨學科活動。同時,應關注教育效果的長期追蹤,評估幼兒環保行為的持續性。隨著科技發展,智能垃圾分類設備的應用也將為幼兒園教育提供新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沙溪,王妍.生活垃圾生態化循環路徑的課程實踐[J].山東教育,2023(18):28-29.
[2]王艷君.棋開多彩 樂在棋中——大班棋類游戲的實踐與探索[J].好家長,201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