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25)03-076-04
接種疫苗作為對動物進行疾病預防的重要手段,在降低疫病發生風險、保障畜牧業生產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動物接種疫苗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免疫副反應,輕者影響動物的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重者可導致動物死亡,給養殖戶帶來經濟損失,也對基層獸醫工作的順利開展造成阻礙。因此,深入了解動物免疫副反應的發生機制,準確識別其臨床癥狀,對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至關重要。
1動物免疫副反應的發生機制
1.1機體免疫機能異常
1.1.1免疫系統過度激活
免疫接種預防疫病的機制是疫苗中的抗原刺激動物免疫系統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在某些情況下,疫苗中的佐劑(如鋁鹽)可能過度刺激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導致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α)大量釋放,免疫系統過度激活,從而出現發熱、紅腫等炎癥反應。
1.1.2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
疫苗中的抗原和動物體內的抗體結合,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這些復合物未參與免疫反應,會沉積在腎臟、關節等部位,激活補體系統,引發IⅢ型變態反應,導致組織損傷和炎癥反應。
1.1.3T輔助細胞1型(T-helper1 cells,Th1)/Th2免疫反應失衡
免疫接種后Th1型(細胞免疫)和Th2型(體液免疫)反應失衡是引發免疫副反應的又一因素,Th1型反應過強會引發細胞介導的炎癥反應,致使機體出現肉芽腫,Th2型反應過強可能導致過敏反應或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1.2動物個體因素
不同年齡的動物對疫苗的耐受性和免疫反應存在差異,幼齡動物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對疫苗的免疫應答能力較弱,且機體的解毒和代謝功能相對不健全,免疫后更容易出現副反應,如仔豬接種豬瘟弱毒疫苗后可能會出現體溫升高、精神萎靡等癥狀。此外,處于亞健康狀態或患有某些疾病的動物,其免疫功能可能也受到影響,當接種疫苗時,動物機體可能無法正常應對疫苗的刺激,從而引發免疫副反應,如患有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氣囊炎等疫病的家禽,在接種禽流感疫苗后,會導致病情加重,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等癥狀。在接種過程中也會有部分動物存在過敏體質,對疫苗中的某些成分過敏,接種疫苗后,可能會迅速發生過敏反應,表現為呼吸困難、皮膚瘙癢、休克等癥狀。
1.3疫苗因素
實際工作中,利用病原微生物不同毒株制備的疫苗對動物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存在差異。若疫苗毒株的毒力較強或抗原含量過高,可能會引發動物機體的過度免疫反應,如某些高毒力的活疫苗在免疫幼齡動物時,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或消化道癥狀。疫苗佐劑應發揮增強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但部分佐劑可能會引起動物機體的局部或全身反應。如油佐劑疫苗常引起注射部位腫脹、硬結,甚至化膿等局部炎癥反應;鋁佐劑可能會引起動物的過敏反應和局部組織的肉芽腫形成。
1.4免疫操作因素
不同種類的疫苗接種途徑不同,要嚴格按照疫苗說明書和免疫程序進行接種。若將皮下注射的疫苗進行肌內注射,可能會引起局部組織的損傷和炎癥反應;若將滅活疫苗進行滴鼻、點眼接種,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免疫效果,還可能引發呼吸道刺激癥狀。疫苗接種劑量過大,會使動物機體產生過度的免疫反應,增加免疫副反應的發生風險;疫苗接種劑量不足,則會引起免疫失敗。在實際操作中,注射器使用不準確或注射操作不規范,都容易出現接種劑量偏差的情況。再者,疫苗的保存和運輸應嚴格按照疫苗說明書規定進行操作,若溫度、濕度等條件不符合標準,會降低疫苗的質量,甚至失效。使用劣質疫苗進行免疫接種,不僅無法產生有效的免疫保護,還可能引發動物的不良反應。
2動物免疫副反應的臨床癥狀及案例分析
2.1局部反應
副反應癥狀較為輕微,多出現在接種部位,主要表現為接種部位紅腫、疼痛、硬結、化膿等,一般在接種后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輕者可自行恢復,重者可能需要進行局部處理。
案例分析:某豬場接種豬口蹄疫疫苗后 2~ 3d,部分豬注射部位出現明顯的紅腫,腫塊直徑 3~5 cm,觸之有痛感。經獸醫詳細檢查,排除傳染病和體外寄生蟲病,最終診斷是因為肌內注射疫苗過淺,導致疫苗在皮下積聚,引起局部炎癥反應。
采取措施:首先,局部用熱水袋熱敷20 min, 2~3 次/d,加快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吸收;其次,用 0.1% 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創口,1~2 次/d;最后,涂抹紅霉素軟膏保護創口,促進愈合,2d后豬的癥狀逐漸緩解。
2.2全身反應
全身反應是免疫接種后較為常見的情況,主要表現為接種動物體溫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困難、腹瀉等癥狀,癥狀一般在接種后1~2 d出現,嚴重程度因動物個體和疫苗種類而異。
案例分析:某規模化蛋雞場120日齡蛋雞在接種禽流感-新城疫二聯苗后,部分雞出現體溫升高至43 °C 左右,精神沉郁,羽毛松亂,采食量明顯下降,部分雞還伴有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經診斷,是疫苗接種后引起的全身應激反應,同時雞群可能存在潛在的呼吸道感染,導致癥狀加重。
采取措施:首先,將出現癥狀的病雞迅速隔離,降低疫病傳播風險;其次,調整飼養管理方法,給雞群提供清潔飲水(添加電解多維,以補充營養、緩解應激反應),促進新陳代謝,保持雞舍溫度 20~25 °C ,相對濕度 65%~70% ·最后,在飼料中添加氟苯尼考,添加量為每噸飼料 250g ,連用3d;飲水中添加阿司匹林,添加量為每升水 100mg ,2次/d,連用3d。
2.3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是免疫接種工作中較嚴重的副反應,可分為速發型和遲發型。速發型過敏反應通常在接種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發生,表現為呼吸困難、心跳加快、皮膚瘙癢、蕁麻疹、嘔吐、腹瀉等,嚴重者出現休克甚至死亡。遲發型過敏反應一般在接種后數天至數周內出現,主要表現為皮膚紅腫、脫毛、關節疼痛等。
案例分析:某羊場免疫接種羊痘疫苗約15min后,一只羊突然出現呼吸困難,張口呼吸,口鼻流沫,全身皮膚發紅,出現大量蕁麻疹,隨后倒地抽搐。獸醫立即對其進行搶救,頸部肌內注射 0.1% 腎上腺素 0.5mL (按照羊體重調整使用劑量, 10~20kg 使用 0.2~0.4 mL,20~30kg 使用 0.4~0.6 mL,超過 30kg 使用 0.6~1.0mL) ,并肌內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每只3mg,經過及時救治,羊逐漸恢復正常。
3 預防免疫副反應的措施
3.1改善飼養管理
給動物提供適宜的飼養環境。以豬為例,育肥豬適宜的溫度范圍為 18~22 ℃,溫度升高5°C 以上會增加能量消耗,生長速度減緩,同時影響免疫效果。相對濕度為 60%~70% 較適宜,當相對濕度超過 75% 時,圈舍潮濕加劇,為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的滋生提供有利條件,感染疾病的風險加劇;相對濕度低于 50% 時,空氣干燥,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同時還可能導致皮膚干裂,降低皮膚的屏障功能。良好的通風能夠及時排出圈舍中的有害氣體,避免對黏膜造成過度刺激。定期清掃圈舍,及時清除糞尿和雜物,減少環境因素對動物機體健康的不良影響,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免疫副反應的發生率。
3.2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
在飼養過程中為動物提供營養均衡的全價料是增強免疫力、降低免疫副反應發生率的基礎。飼料中蛋白質不僅維持動物生長,還參與新陳代謝、免疫調節等生理活動。飼料中蛋白質含量不足時,動物免疫細胞減少,抗體合成能力降低,影響免疫效果。
3.3優化免疫程序
在免疫工作開展前,應深入調查當地動物疫病的流行規律、發病原因和易感群體信息,結合當地疫病監測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預測疫病暴發的可能性,提前調整免疫程序,確保在疫病暴發前動物機體已產生足夠的抗體,降低因免疫程序不合理導致的副反應風險。此外,結合動物品種、年齡、生長階段等特點,選擇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的疫苗,嚴格控制接種劑量和接種途徑,適度調整免疫程序,確保最佳免疫效果,減少副反應的發生。
3.4對發生過免疫副反應的動物進行特殊處理
對發生過免疫副反應的動物建立專門檔案,記錄其基本信息和免疫副反應發生的事件、疫苗種類、接種劑量、副反應的具體癥狀和嚴重程度,采取的治療措施和治療效果等,通過詳細的檔案記錄,為后續的免疫決策和健康管理提供全面的數據支持。再根據免疫副反應發生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對后續免疫程序進行調整,如有嚴重過敏反應的動物,免疫前,先進行過敏試驗,確定是否可以再次接種相同或同類疫苗,若試驗陽性,則需要更換疫苗或脫敏免疫;另外,對這類動物合理添加一些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的中藥制劑,如黃芪多糖、黨參等,幫助其恢復或提高免疫,減少因免疫副反應對動物健康造成的長期影響。
4結論
動物免疫副反應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疫苗、動物個體和免疫操作等。不同類型的免疫副反應具有不同的臨床癥狀,基層獸醫在對動物接種疫苗時,要充分了解免疫副反應的發生機制和臨床癥狀,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免疫接種,做好疫苗的選擇、保存和運輸;加強動物的健康管理,一旦出現免疫副反應,要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以減少免疫副反應對動物健康的影響;通過不斷提高基層獸醫的業務水平和應對能力,保障動物免疫工作的順利開展,為畜牧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簡介:陳瑋(1987一),男,本科,獸醫師,主要從事動物防疫及畜牧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