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培智學生障礙類別多、程度重,異質性顯著,多伴有運動、感知覺、溝通與交往、情緒與行為等問題,往往具有教育與康復的雙重需求。《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康復訓練課程標準(2016年版)》提出“教育與康復相結合”是培智學校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康復課程也是促進培智學生發展的重要教育內容之一。但經歷假期,培智學生家長由于環境限制、專業限制、心理限制等原因,無力保持康復訓練的持續,導致學生康復效果消退甚至消失,因此可實施家校協同康復模式以應對該問題。
首先,教師通過問卷、訪談調查了解學生的家庭康復生態(包括居住的物理環境、人員構成、每日的作息、常規活動等),學生康復訓練現狀和發展需求的矛盾(包括學生居家康復存在的諸多限制和不足、家長急需解決的康復訓練的相關困難、希望獲得的幫助與支持等),為設計康復育人計劃提供有針對性的依據。
其次,依據調查、訪談和評估的結果,以提高學生生活品質為導向,結合家長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考量學生年齡、障礙類型、動作功能等要素,由康復教師、班主任、家長、學生共同研討制訂個別化康復計劃(IRP),確定康復訓練的長短期目標。
最后,環境、技術、心理三維支持共建,家校協同實施康復訓練計劃。
一是創新設計和現有改造兩手抓,形成環境支持。以學生生活環境為依托,運用家庭現有資源(如桌椅、海綿墊、床頭、樓梯、木板、單車、矮凳、玩具等)和社區健身設施進行創新設計或功能改造,設計各體位(蹲姿、坐姿、站姿、仰躺姿、俯趴姿、跪坐姿)的姿勢控制、活動控制和平衡協調活動,并將康復訓練融人學生居家生活場景,拓展延伸至社區康復環境。學生在獲得充分生活體驗的基礎上,提升身心健康。
二是專業技術線上 + 線下支持,破解實施難題。教師借助線上溝通方式(如微信視頻等),開發康復訓練系列微課,向家長講解和示范訓練內容,指導重點操作手法、關鍵點控制、正向積極的康復育人策略、訓練動作劑量的分配和順序等內容,使家長明確訓練動作的意義和作用。如果家長難以掌握準確的操作手法和正確的誘導技術,同時對輔具功能和使用技巧理解有限,訓練方案的具體實施形似而神不似,教師會以線下入戶支援的方式加以解決,現場示范適合學生居家康復輔具的操作方法和技術,破解訓練的技術難題。
三是改善親子關系、提供心理支持,優化訓練生態。針對家長難以依據學生的心理需求采取合適互動方式的問題,教師指導家長通過數數、游戲、任務、情境、模仿等方式,提升誘導技巧和制約水平,克服急躁心理,積極溝通,減少學生的不良情緒,利用正向行為支持方式實施訓練活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培智學生在節假日一般每天開展約30分鐘的訓練,家長在教師的指導下定時拍攝學生訓練視頻,教師及時跟蹤評價,解答訓練疑惑,堅定家長訓練信心。
培智學生每個康復目標的達成都需要漫長的訓練時間和足夠的訓練劑量,必須常抓不懈。家校同訓康復模式將學生家長及其生活活動納入了康復育人系統,與學校康復計劃有機銜接,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康復訓練的退行和斷層難題,實現缺陷補償與潛能開發雙重功效,提升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