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利用非遺文化開展校園活動,不僅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還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增強文化自信。近年來,河南省漯河市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學校)積極探索非遺文化進校園的實踐路徑,通過設計非遺課程,開展非遺技藝培訓、非遺體育大課間活動、非遺社團活動、非遺文化主題活動等多種形式,豐富了特殊教育課程體系,提升了特殊學生核心素養,為其未來融人社會奠定基礎。
一、開設非遺課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學校從文化傳承、技能培養、情感發展等多個維度精心設定非遺文化課程目標,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掌握相關非遺技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促進心理健康。如剪紙課程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空間想象力,泥塑課程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學校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地方非遺文化資源,開設了泥塑、剪紙、面塑、嗩吶、健身龍、青龍舞、盤鼓等課程,開發了相關校本教材。非遺課程的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技能情感相融合,學校邀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每周進校授課,手把手指導學生。
非遺課程的教學注重學生技藝技能的掌握,并與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相結合。學校與本地非遺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例如與非遺傳承人丁大軍的泥塑工作室、常桂連的剪紙工作室合作,學生可以在周末時間參與工作室的項目,制作加工文創產品,積累實踐經驗。
二、開展非遺體育大課間和社團活動,豐富非遺育人形式
非遺體育項目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健身功能。學校將非遺體育項目納入日常體育教學和陽光大課間活動。如大課間活動時間安排在每天上、下午的固定時段,時長為30分鐘。學生學習“潁河龍”“青龍舞”等非遺體育項目,既能鍛煉身體素質,又能掌握傳統文化體育項目的要素。
為了讓特殊學生更深入地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和藝術修養,學校組建了剪紙社團、泥塑社團、面塑社團、盤鼓社團、健身龍社團等。非遺社團在每天下午第三節課開展活動,每次時長為35分鐘。活動突出育人導向,強化核心素養,注重實踐性和趣味性,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
三、開展非遺系列展示活動,增強文化輻射功能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文化,展示特殊學生的學習成果,學校精心策劃、組織了一系列非遺文化主題活動,如“非遺進校園\"展示活動、非遺文化節等;加強與社區的合作,參加地方相關文明實踐、宣傳展示活動,為市民提供剪紙、泥塑、面塑等非遺體驗;在“第十四屆全國殘疾人健身周(漯河)特色活動”“2024年河南省特殊教育工作推進會”等各級各類活動現場展演非遺健身龍、青龍舞等項目,贏得一致好評。通過展覽、表演、互動體驗等形式,特殊學生感受到了學習非遺文化項目的價值和意義,增強了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拓展了非遺文化的影響力。2025年2月14日,《中國教育報》以“為特殊學生開一扇“文化窗’”為題,報道了學校的非遺文化課程泥塑項目,對“非遺文化進校園\"教育實踐給予充分肯定。
特殊教育領域的非遺文化傳承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諸多可探索的方向,希望能有更多的特校以此為抓手,為特殊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⑥
(責任編輯:葉萍)
河南省漯河市特殊教育學校師生非遺作品
《福壽康寧》(面塑)
孫舒綺
指導教師:劉杰馬強《祥龍迎春》(泥塑)
王燕于富海譚海洋周梓煊陳雨晴
指導教師:丁大軍王雅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