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宣稱,美國與越南已達成一項新協議,將對越南本土產品征收20%關稅,而對通過越南轉運的第三國商品實施40%稅率。然而,據彭博報道,越南領導層對特朗普突然宣布的20%本土關稅感到意外,仍在爭取降低稅率。
此外,特朗普政府還宣布對其他多個國家加征新關稅,除非這些國家能在8月1日前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見表)
美國雖然尚未對\"轉運商品\"做出明確定義,但是根據其現行貿易法規和行政體系,在已簽署的貿易協定框架下,“轉運貨物”通常指那些從享有特殊關稅優惠的國家出口,卻未能通過美國海關原產地資格認定的商品。這類貨物的核心判定標準大多依賴于由出口國官方簽發的原產地證明文件——既是商品享受優惠關稅待遇的關鍵憑證,也是海關核查貨物真實來源地的法定依據。
因此,美國若要快速實施針對第三國轉運商品的加征關稅政策,最可行的方案是在與越南簽訂貿易協定后,建立協同監管機制。由越南政府部門負責嚴格審核并簽發原產地證明文件,而美國海關則在達成貿易協議的基礎上,以這些經過認證的原產地證明作為主要依據,實施差別化關稅政策并辦理通關手續。這種基于互認的合作模式,既能確保對轉口貿易的有效監管,又能維持正常的貿易通關效率,避免因額外核查導致的通關延誤,同時降低美國海關的壓力。
在整個監管機制中,越南的原產地規則界定以及美國的認可是關鍵議題。這涉及出口國和進口國的雙重認定:出口國需根據本國標準判定產品是否屬于本國原產,并簽發相應原產地證書;而進口國則通過海關核查機驗證產品是否符合聲明的原產地,從而完成進口環節的認定。
越南目前的原產地規則主要分為兩大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和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前者適用于越南與其他國家簽訂的各類貿易協定,其中通常會明確規定量化的區域價值成分(RVC)標準。相比之下,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則應用于最惠國待遇、反傾銷等非優惠貿易措施,盡管尚未設定具體的本地價值成分(LVC)要求,但在實際操作中,LVC的最低標準通常默認為30%。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原產地認定標準核心是\"實質性改變\"原則。CBP通常采用個案分析原則來判定\"實質性改變\"。在評估過程中,CBP會綜合考量商品在最終生產國是否因制造或加工工序導致其名稱、特性或用途發生改變(三者無需同時滿足)。
一般而言,“簡單基礎型”組裝工序難以構成“實質性改變”,只有“復雜增值型”加工才能滿足認定標準。CBP在判斷一個產品是否屬于“復雜增值型”加工時,會綜合考量多項指標,包括加工過程中裝配零部件的數量、不同工序的數量、工序的耗時程度、操作所需技能水平、產品的增值幅度、零部件的原產國等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產品增值幅度并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它也不是美國認定商品是否符合原產地規則的唯一標準。
結合美越現行的原產地規則,我們可以合理預測,兩國在簽署貿易協議后,很可能會借鑒《美加墨貿易協定》的模式,制定出具體的雙邊原產地規則,并引入明確的量化指標。在這些規則中,本地加工價值成分(LVC)無疑將成為商品能否獲得原產地資格的關鍵標準。
考慮到越南目前的制造業現狀及其國內產業結構,我們預計在美越貿易協議中,30%的RVC很可能會得以沿用,或者在此基礎上略微增加5%至10%。這與越南短期內難以完全擺脫對中國供應鏈依賴的現實也是相符的。
根據LVC的計算標準,那些高度依賴中國等第三方國家原材料或中間產品、從事低端轉口貿易和簡單加工的越南行業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
從測算結果來看,雖然越南多數行業的LVC值超過40%,處于安全地帶。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特定行業在采用直接法計算時,其LVC值低于40%的安全閾值。這些行業包括未分類機械設備(27.5%)、紡織品(29.8%)、服裝及皮革制品(30.9%)、金屬制品(35.6%)和電氣設備(39.6%)。未來,這些行業可能需要應對更嚴格的合規要求,并進行相應的供應鏈調整。
對于中國而言,上述提及的行業對中國的中間產品依賴度較高。如果未來美越協議要求提高LVC標準,這些行業可能會面臨壓力。
面對日益嚴苛的原產地和供應鏈合規審查,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亟需進行關鍵的自查與提升,以有效應對復雜的國際貿易監管挑戰。
首先,中國企業需要明確其生產的產品是否已在美國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稅令管轄范圍內。如果相關產品已被征收“雙反”稅,那么當貨物從越南等第三國出口到美國時,特別是當出口提單或報關單顯示出中資企業背景時,貨物將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國海關的重點監管。
其次,中企必須深入審視其供應鏈情況,需盡力實現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的本地化采購,或者至少在越南完成了實質性的、復雜的加工。
再次,在越中企需要評估自身的內控制度是否完善,以及原材料進口記錄和企業ERP系統中的數據是否完整和規范來排查風險。最關鍵的是,企業能否支持進行“穿行測試”(walk-throughtest)。例如,針對某一特定批次或某一筆發貨的貨物,企業應能提供相關的生產工單、原材料采購文件以及在企業ERP系統中的對應記錄。這種測試能有效判斷企業在面對美國海關質詢時,是否具備提供完整、可追溯資料的資質。
最后,企業需審視自身應對美國原產地調查或美國海關/商務部問詢的專業能力。企業能否在專業人士(如律師、顧問)的協助下,提供完整且有說服力的證明文件,并與專業的美國法律及合規團隊保持長期合作,對企業在全球化運營中成功應對各類監管挑戰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