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部“全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實驗區”,北京市朝陽區積極開展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創新實踐,引領具有朝陽特色的協同育人“教聯體”新樣態。為充分發揮協同育人的基礎性作用,2011年,朝陽區成立了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構建了“組織管理、知識內容、指導支持”三個支撐體系、“隊伍建設、督導評估、評選表彰、協同聯動”四個保障機制、“理論與實踐、指導與服務、個體指導與團體指導、線上與線下、家庭教育指導與社區治理”相融合的五種工作模式,形成了具有朝陽特色的“345”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系統,為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筑牢根基。
1.“五共”目標引領,深化“教聯體”內涵
朝陽區確立了“共識共建共治共享共促”的“五共”協同育人目標,以家教指導為紐帶、以資源建設為保障、以機制建設為根本、以創新實踐為動力、以共育服務為導向,為區域協同育人發展提供有效支持。在“五共”目標指引下,構建了“三點一核心”的協同育人支持體系,即以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為核心,以提升家長教育素養為切入點,以撬動社區整合社會育人資源為突破點,以學校教育教學與社區治理相結合為支撐點,匯聚區域協同育人合力。圍繞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能力、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等方面內容,以“心理健康護航計劃”等十項重點任務為切入點,不斷加強區教委、區文明辦、區衛健委、區婦聯等部門的協作,持續深化“五共”目標引領下的“全國家校社協同育人實驗區”建設。
2.“5 ? 15”模式突破,強化“教聯體”網絡
在區教委、區婦聯及區文明辦的指導下,以朝陽區職工大學(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服務為支撐,由中小學、幼兒園及所在社區成立了 a5?15n 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延伸朝陽區協同育人鏈條。“5·15”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模式,通過發揮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研究推廣、隊伍培訓、家教指導、親子教育、家庭學習的5項職能,以朝陽區15個學區為單位,組織學區內的中小學、幼兒園及所在社區進行實驗校申報,在15個學區中分別遴選了1所中小學、幼兒園及所在社區作為“家校社協同育人實驗基地”,建立了橫跨15個學區、覆蓋58所學校、74個社區及7萬6千余個家庭的協同育人網絡體系。“15個學區”作為撬動區域協同育人發展的牢固支點,鏈接了區域中小學、幼兒園、相關社區及社會資源,通過外強保障、內激活力,逐步形成實驗基地網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點、覆蓋面,釋放協同育人的組合效應、疊加效應、乘數效應。
3.“三方協同”實踐創新,優化“教聯體”效能
朝陽區通過拓展涵蓋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育人實踐,形成了依據校情、學情、社情的多元育人場景,打造“家門口”的育人生態。學校層面,創建了“一核多元、聯動共生”的校級“教聯體\"模式,成立了58個協同育人示范校,覆蓋中小學和幼兒園、23個街鄉、15個學區以及74個社區,因地制宜建設“校級教聯體”。建立了展示交流機制,開展“教聯體”成果展示活動,從課程開發、體系建設等角度搭建平臺,進行協同育人成果匯報、經驗分享、實驗基地巡講。家庭層面,發揮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研究推廣、隊伍培訓、家教指導、親子教育、家庭學習職能,開展講座2000余場,服務家長300余萬人次。強化“家教E社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出了多層次的“家教大講堂”“網絡微課”等服務。組織開展了“家庭教育咨詢進學校進社區”活動,共開展個體咨詢52場、服務家庭156個,開展團體咨詢20場、服務家庭600個。社會層面,聯動社區共建“實踐育人基地”,與區婦聯、區法院、區檢察院、區公安機關合作成立了“朝陽區涉訴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室”等,深度鏈接協同育人資源。
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是一項動態化、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圍繞“教聯體”建設,朝陽區將不斷完善“教聯體”的發展機制,激發區域協同育人的內在活力。在引導學校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整合多元主體的協同育人力量,在“教聯體”重難點問題上集中發力、精準發力,共同探尋破解學生成長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的可行方案,繪制服務“宜學朝陽”的協同育人“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