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0;D6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4496(2025)02-094-06
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一環,更是爭奪國際文化話語權的重要前提。新時代,黨和國家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內涵和外延發生重大變化,對維護我國文化安全提出新要求。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三,“七個著力”為維護我國文化安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
一、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堅決反對指導思想多元化
“旗幟指引方向,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2199。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工作,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自覺向黨中央看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統一,真正實現文化建設上下一心,切實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凝心聚魂,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獻策出力。
極個別喪失理想信念的黨員干部,忘卻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人民群眾賦予的權力行享樂主義、形式主義之風,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漠視,更是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一)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要總攬全局,妥善應對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思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3]一方面,要正確認識新思想的能動作用,分析新思潮與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契合度,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掌握群眾所思所想的深度和廣度,努力實現堅定指導思想、推動文化發展與維護文化安全三者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面,新思想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既涉及文化發展問題,又涉及文化安全問題。文化發展與文化安全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文化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一環,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之一。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統籌國家安全與發展全局,將文化發展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局,維護文化安全納入總體國家安全觀,運用系統思維,處理局部風險,協調聯動其他領域安全工作共同應對新思潮,堅定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二)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要突出重點,抓實抓緊黨政領導干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政黨乃至全人類解放的學說,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過程中,黨政領導干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堅決反對指導思想多元化。要注重挖掘黨的宣傳思想文化資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涌現出無數革命英烈、先進人物,鍛造出中國共產黨人獨特的精神譜系,是中國共產黨重要的宣傳思想文化資源。利用這些宣傳思想文化資源,補足黨政領導干部的精神之鈣,堅定其理想信念,消除錯誤思想對黨政領導干部的負面影響。
二、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決抵制西方意識形態滲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人民共同參與的事業,全體中國人民能否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看的就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沒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4不僅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而且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開展,更為維護我國文化安全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
新時代,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意識形態工作發生重大改變。從國內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思想觀念也發生深刻變化,給意識形態領域帶來新的問題和風險隱患。從國際看,中國在國際社會積極作為,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為人類謀和平,為世界謀發展。但當前國際局勢動蕩復雜,中國在國際上面臨意識形態壓力,不僅外部意識形態環境安全有待加強,而且內部意識形態陣地也遭到滲透。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各國之間聯系日益密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對我國意識形態陣地的滲透方式復雜多樣。內外部意識形態環境與現代信息技術對當前中國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適應新要求、迎接新挑戰尤為必要。
(一)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筑牢我國意識形態陣地,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
“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句話不僅適用于黨的自我革命,更適用于中國意識形態安全工作,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意識形態環境,筑牢自身意識形態陣地尤為重要。一方面,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馬克思主義是經過歷史檢驗與實踐證明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指導思想,更是共產黨人必須學好的“真經”。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性、實踐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筑牢意識形態陣地需要始終站穩人民立場,不斷推進科學理論的發展并用以指導實踐。要堅信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在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過程中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二)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提升外來意識形態鑒別能力,防范西方意識形態滲透
提升外來意識形態鑒別能力,一方面要認識“去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終結論”以及資產階級倡導的“自由”“平等”“人權”“普世價值”等思想觀念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危害。另一方面,要鑒別否認社會主義理論的合理性,“馬克思主義過時論”“中國威脅論”等思想言論。
三、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防范價值觀念歪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契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需要,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定相關政策,從國民教育、經濟、社會治理、宣傳、組織、實踐等方面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指導。
(一)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發揮道德模范的引領帶動作用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公民個人的道德修養與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對國家的興旺發達具有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個人提出要求。黨和國家自2007年以來每兩年進行一次道德模范評選活動,道德模范的事跡與所彰顯的道德品質同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他們來自廣大人民群眾之中,自己講自己的故事更具說服力和感召力,能提升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力,端正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在發揮道德模范引領作用的過程中要防范對道德模范的歪曲和黑化,防止造成負面影響擴大進而滋生錯誤價值觀念。
(二)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深入開展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
中華民族擁有重視知行合一的傳統,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不僅強調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更強調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先進的、科學的思想,將其僅停留在認知的層面是遠遠不夠的,更要推進其向實踐轉化;人民群眾正確價值觀念的養成僅依靠理論灌輸是遠遠不夠的,更要在實踐中深化鞏固。要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例如習近平同志在浙江親自謀劃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以及近年來文明校園、文明城市創建活動等,讓人民群眾真正參與到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來,切實享受到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好處,并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此外,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社會征信系統與誠實守信社會風尚建設等活動的展開,也能夠為人民群眾提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平臺,抵御錯誤價值觀念的影響。
四、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防范網絡生態惡化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安邦定國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期以來,中央主要媒體與黨和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進步,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真理、宣傳黨的主張、反映群眾呼聲,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6]331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前往人民日報社等國家重要新聞單位進行實地調研,召開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指導新聞輿論工作發展。
(一)著力提升新聞與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必須堅持黨管宣傳、黨管媒體不動搖,實現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和改善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是新聞輿論工作順利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6]34互聯網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其領導權必須牢牢掌握在黨的手中。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貫徹到網絡領域,確保社會主義主旋律始終高揚,新聞輿論工作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黨對新聞輿論事業的領導,有利于人民群眾通過新聞學習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黨通過人民群眾的輿論了解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從而實現新聞輿論工作中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堅持黨對新聞輿論事業的領導,推動各級地方黨政領導干部與所轄區域主流媒體相銜接,將主流媒體牢牢掌握在黨的手中,利用主流媒體發現矛盾問題、組織動員群眾、推動問題解決。
(二)著力提升新聞與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必須堅持正面宣傳,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6]333主流媒體必須堅持正面宣傳,及時廓清有爭議的社會熱點問題,搶占社會輿論制高點,防范敵對勢力輿論影響,積極引導輿論風向向上向善,當好社會輿論的“智者”。此外,國家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開展“清朗”行動,凈化網絡生態。政策法律約束能夠對凈化網絡生態提供幫助,網民思想道德素質的良莠不齊更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要建立健全輿論監督機制,從法律、政策、機制三端入手,共同防范網絡生態惡化。
五、著力賡續中華文脈,防范優秀傳統文化連續性中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7]236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倡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履行好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的義務。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但還存在著部分問題亟待解決。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在歷史上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部分傳統文化傳承方式復雜,伴隨傳承者的減少逐漸消失。文化的產生有著特定的歷史條件,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快餐文化”逐步盛行,而部分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缺乏受眾,隨著關注度的降低逐步淡出歷史視野。此外,外來文化的傳入以及相關國家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申遺”等現象也威脅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安全。
(一)著力賽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堅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由中國人民自己來傳承與弘揚,不能讓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遺失在歷史長河中,更不能放任其成為別國的傳統文化。為此,必須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安全傳承,首先要努力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申遺”工作,確保優秀傳統文化“守下來”;其次國家要調動相關資源向傳統文化發展領域傾斜,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培養工作,確保優秀傳統文化“活過來”;最后要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工作,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開來”。賡續中華文脈,必須實現“守下來”“活下來”與“傳開來”三者的有機統一。
(二)著力賽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堅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對于特定經濟基礎上產生的特定文化,中國共產黨歷來主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待傳統文化,要增強辨別能力,對封建糟粕,要防范其負面影響并遏制剔除;對優秀傳統文化,要推動其在當今時代煥發生機與活力,融入當今主流價值體系,借用當代傳播媒介,為當代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為此,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豐富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以網絡媒體拓展其傳播方式,以自媒體創新其表現形式,最終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統一起來,把防范優秀傳統文化遺失與賡續中華文脈統一起來。
六、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防范人民立場偏移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關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和拓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不僅事關文化建設,更事關經濟建設,事關物質文明生產,更事關精神文明生產。因此,能否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事關能否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事關能否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事關我國文化軟實力強弱。
(一)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人民群眾首創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5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主要提供精神產品的素材來自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主要消費者是人民群眾,因此精神產品的生產要從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汲取智慧,力求來源于現實且反映現實。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直接參與了部分精神文化產品的創造,文藝工作者要自覺拜人民群眾為師、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立足人民群眾創造出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產品。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黨歷來主張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注重社會效益就是看其為人民群眾所做的貢獻,為的是確保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始終堅守人民立場。
(二)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推動科技賦能文化,文化旅游融合,拓展文化發展新領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5]新時代,維護文化安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跟隨時代潮流,拓展文化發展新領域。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提供可能,豐富文化的內容與形式,延長文化產業鏈,增加文化產業附加值。另一方面,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兼具著旅游資源與文化產業資源雙重使命,為文化和旅游融合提供了可能,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開辟了新路徑,更為人民群眾創造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七、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防范文化國際影響力缺失
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歷來注重國際文化交流,漢代張騫開辟陸上“絲綢之路”,唐代鑒真東渡、玄奘西行,明朝鄭和七下西洋都是開展國際文化交流的典范。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會議上旁征博引、引經據典,秉承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得到國際社會的熱烈響應,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的統一,貢獻中國智慧與展現中國形象的統一。
我國文化傳播形勢整體向好,但文化國際軟實力與綜合國力尚未匹配,文化國際傳播工作有待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仍需提高,國際文化安全需要重視。
(一)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要提升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展現中華文化魅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5文化貿易是推動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促進文明交流的重要渠道,既關乎經濟發展,又關乎文化傳播。一方面,要通過文化產品展現中華文化內涵,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對外國友人的吸引力,搶占國際文化市場。另一方面,要完善國內文化走向國際文化市場的政策配套和權益維護工作,為提升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提供堅強后盾。
(二)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爭奪國際文化話語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5]。中華優秀文化不僅要做好國內的傳承發展工作,更要做好在國際上的傳播交流工作,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國際影響力,掌握國際文化話語權。中國的國際形象應該由中國人民自己塑造,中國的故事也應該由中國人來講,近年來眾多自媒體博主身穿漢服漫步巴黎街頭,或在紐約時代廣場彈奏古箏,向國外友人展現中國古典服飾、古典音樂之美,引起國外民眾對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不少國際友人前來國內學習中國功夫,體驗中國文化,都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典范。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覺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開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貫徹“七個著力”,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協調推進意識形態建設、核心價值觀培育、新聞輿論引導、優秀文化傳承、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以及文化國際交流工作。樹立高度文化自信,維護我國文化安全,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J].旗幟,2023(10):6-7.
[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黨的十九大以來大事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18(2).
[4]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8(9):5-7.
[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8]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國新聞發布(實務版),2023(9):3-8.
責任編輯:董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