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864(2025)07-0001-09
Research Advance on Coordinated Adaptation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LIU Tao,KONG Yuhui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Henan Jiaozuo 454ooo,China)
Abstract:Thesynergisticdevelopment ofnewquality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isconducive tounleash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newquality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significantlyimprove theoverallfactorproductivityof agriculture,and accelerate tobuild an agricultural power.Basedon existing research advanceand statistical data, theconnotation of thecordinated development ofnew qualityagriculturalproductivitywas explored froma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of productivityand productionrelations.Onthis basis,itanalyzed the non-coordinated issues inthedevelopment of newquality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and thepath of cordinated development.Theresults showed that theconnotationof China’snewquality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laidin thecoordinatedadaptation between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factorsand thecoordinatedadaptation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relationsinthe 4 aspects of production,consumption,circulation,and distribution.Its development faced non-coordinated issues suchas insuficientinnovationcapacity,shortageoftalents,resource misalocation,non-coordinationof production relations,weak infrastructureand lack of greenconcepts.Promoting 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requiredto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agricultural machineryand equipment, cultivatehigh-qualityagricultural talents,optimizeproductionresourcealocation,promoting thecoordinated adapt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lations,improve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anddeepengreen developmentconcepts.Aboveresultsprovide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 new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Key Words: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lations;non-adaptation issues; coordinatedadaptation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然而在新時代,我國農業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如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產品質量不高、農民收入不穩定等。為了改善這些問題,促進農業強國建設,需要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實現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創新應用,能夠顯著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產出,同時降低環境污染,從而有效解決傳統農業存在的低效率、低產出和高污染等問題,縮小我國農業與發達國家農業發展之間的差距,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核心動力。林萬龍指出,新質生產力正在快速改變農業的產業模式,通過對現代化智慧農業的描述向我們展示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潛力與必要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我國農業發展仍然大而不強,與世界農業強國存在明顯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的巨大差異。據統計,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 63% ,但與農業強國 80% 左右的貢獻率相比,農業科技進步貢獻延緩了我國農業強國的發展步伐,急切需要加速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創新農業發展的新動能。
目前,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探討主要集中于以下4個層面。第一,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研究。羅必良等根據歷史脈絡剖析了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歷程,并結合傳統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核為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主線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高,進而促進農業發展;葉興慶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體現在生產力三要素及其組合的躍升,并據此提出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路徑及基本準則;蘇藝從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二重性出發,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不僅具有新質生產力所具有的基本內涵和一般特征,還具有農業基于自然生態系統獨有的特殊性。第二,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生成邏輯研究。尤亮等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生成機理進行剖析,認為新發展理念、顛覆性創新技術、多元主體以及日漸完善的制度體系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了各方面的基礎;陳衛強根據經營方式系統變革、生產要素滲透融合及產業功能邊界延展三維視角理論推演了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內在邏輯;王欣亮等通過分析數智技術對生產力、生產關系及二者間相互作用的影響,認為數智技術可以作用于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第三,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作用機制研究。馬曉河等從要素融合效應、業態變革效應和供需匹配效應3個維度分析了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作用機制;王亞紅等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不僅直接影響農民增收,還通過影響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土地生產率進而促進農民增收;高貴現認為,新質生產力有利于推動農業技術進步和鄉村產業融合,進而影響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并且其影響具有異質性和空間溢出性。第四,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路徑研究。黃祖輝等[13指明了培養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其中包含具體的建議措施,提出在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時要處理好的3對關系,即顧及小農、傳統產業和深化改革各方的利益;王通林4分別從歷史維度、現實維度和實踐維度闡述了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性,同時結合浙江省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發展路徑;常璇[1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基于科技、人才和制度3個維度組成的框架,結合目前我國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面臨的實際困境,提出了相關的實踐路徑。
以上研究探討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生成邏輯、作用機制、發展路徑等方面內容,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但是現有研究大多強調農業新質生產力“三要素”的發展,而較少論及其內部結構及其與外部的關系,忽視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協同適配性。本文從農業生產力的協同適配和農業生產關系的協同適配2個層面探討農業新質生產力協同適配發展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分析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非適配問題,最后提出協同適配的發展路徑。
1農業新質生產力協同適配發展的內涵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協同適配發展是指在農業領域內,通過多種方法促使農業新質生產力實現量的擴增和質的飛躍,同時確保這種新型生產力與各種客觀條件協同適配的發展模式。目前,我國正處于農業強國建設階段,農業發展的客觀條件相較于發達國家還不太成熟,要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需考慮現有條件是否足以支持各種發展路徑,即要評估這些發展路徑的協同適配性。從生產方式的角度出發,可以將農業新質生產力協同適配發展的內涵分為2個層面:一是農業生產力的協同適配,二是農業生產關系的協同適配。
1.1農業生產力的協同適配發展
農業生產力的協同適配發展涉及農業生產的多個方面,要確保農業生產力的各個要素能夠高效協同工作,滿足農業強國發展目標的要求。從農業生產力三要素人手,就是傳統的農業勞動者要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而成為高素質勞動者,原來比較落后的農業勞動工具進化為高科技智能化的農業生產工具,勞動對象隨著育種技術的進步變得更加多樣,這3個要素的質態變化可以優化傳統低效率的農業生產過程,使農業生產力與我國目前的農業發展戰略更加適配。此外,生產要素之間也要相適配,需要對要素組合進行優化配置,減少資源浪費,使農業生產盡量靠近生產邊界,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農業利潤。具體來看,農業生產力協同適配的內涵可以包括以下4個層面。
1.1.1高素質勞動者是農業生產力協同適配發展的主要推動者高素質勞動者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平,是農業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協同適配發展的主要推動者。勞動者是農業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在現代社會,數字技術不斷發展,信息的可得性增強,勞動者可以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來拓寬視野、掌握更多的知識,轉變為與我國農業發展戰略協同適配的高素質勞動者。一方面,需要將原本束縛于土地、機器的勞動者更多地轉變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勞動者,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更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性,促進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勞動者知識、技能和經驗的提升,他們運用新型生產工具的能力也隨之增強,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因此,應積極促進傳統勞動者向新型勞動者轉變,并吸引更多高素質的農業創新人才投身農村,以更好地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改變農業發展的落后現狀,推進農業生產力的協同適配。
1.1.2高科技勞動工具是農業生產力協同適配發展的活力源泉高科技勞動工具在農業生產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推動農業生產力協同適配的活力源泉之一,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質量和可持續性,使各個生產環節更加協同配合,推動整個農業生產系統的發展和進步。高科技勞動工具可以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并幫助農民完成繁重的勞動任務,提高生產效率。機械化設備的使用可以代替人工完成繁重或重復性勞動,如挖掘土壤、搬運貨物等,從而減少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勞動工具也不斷迭代升級,現在許多大型農業生產利用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來實現“數智化\"生產,減少了對勞動者的依賴,同時也能夠提高要素配置,更加貼近全要素生產。生產過程中對勞動工具的新需求不斷涌現,這不僅激發了勞動工具制造商的研發熱情,還促使他們研發新的工具和設備,這種技術創新和進步將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環。此外,高科技勞動工具的使用還可以提高勞動產品的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等。只有通過不斷引入先進的農業勞動工具,才能推動農業的現代化、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強國的建設。
1.1.3高效益勞動對象是農業生產力協同適配發展的具體目標高效益勞動對象是指那些通過科學技術手段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農業勞動對象,提高這些勞動對象的經濟效益不僅能夠實現農業生產力的協同適配,還能推動整個農業生產系統的持續發展和進步。當今世界的農業主要以“現代化大農業”為主,勞動對象呈多樣化、優質化的特點,從常規動植物品種向高產優質耐逆動植物品種躍升。種子是農業生產領域最重要的勞動對象,是農業發展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目前,我國優質種子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超過 45% ,發達國家一般在 60% 以上[7],因此,要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關鍵在于研發高效益的新質勞動對象。一方面,新質勞動對象的高效益體現了其高質量,這種高質量的勞動對象可以有效降低對外力的依賴,降低生產成本,并能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要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勞動對象的高效益代表著其技術水平,高新農業技術可以創造出新型的勞動對象,與現代化農機設備的結合可以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從而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總的來說,農業勞動對象整體上會對生產力產生積極影響,選擇合適的農業勞動對象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農業生產力和效益,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協同適配發展。
1.1.4要素組合優化配置是農業生產力協同適配發展的本質要求實現要素組合優化配置、提高農業生產資源配置效率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要求。在農業生產中,不同要素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和關聯,要想達到最佳的生產效果和效益,就需要對這些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實現要素間的協同適配。從1995年到2017年,我國農業資源配置效率改善的貢獻率從 19% 上升至 31% ,這種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資源在農業生產內部的重新分配,即資源由效率較低的農戶流向效率較高的農戶[8]。在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工勞動占主導地位,土地利用方式較單一,同時缺乏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機械設備和生產技術,導致各種要素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使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與農業強國發展目標不適配。我國農業資源有限,要想用有限的資源獲得更高的生產率,必需根據不同要素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程度,合理地配置各種生產要素。要素組合優化配置的關鍵是要根據農業生產的特點和生產函數,合理地組合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以實現最優的要素配置,這一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地接近農業生產邊界曲線,以達到最優組合。隨著政策的引導和技術的進步,我國農業生產資源配置效率正在逐年改善,但與其他產業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異。通過要素組合優化配置,可以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勞動力的高效率運用、技術的充分應用和管理的科學規劃,從而實現農業生產力的協同適配和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也可以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1.2農業生產關系的協同適配發展
農業生產關系的協同適配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同生產環節所需的各種生產要素之間的協同配合與適應性調整。生產關系是最根本的社會關系,具有人類社會屬性,往往先于生產力發生質態改變,因此,農業生產關系的變革需與現實相協調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協同適配發展。生產、消費、流通、分配是商品經濟中的4個基本環節,農業生產關系始終體現在這4個環節中。因此,從生產、消費、流通、分配4個環節對農業生產關系協同適配的內涵進行闡述。
1.2.1生產環節中的協同適配發展農業生產環節的參與者包括農民、農業企業、各級政府組織、農產品市場等。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各方參與者以促進農業發展為共同目標進行協同合作,其相互關系的協同適配在生產環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數字化背景下,農業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與主體差異愈發明顯,需要調節這一環節中的生產關系,確保各方主體能夠協調適配,形成發展合力。具體來說,生產環節中的協同適配主要體現在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遵循政府政策的指導、積極利用科研機構提供的高科技生產設備和多樣化的農作物品種,同時還要與農業企業進行合作,發展規范化、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業生產的創新發展,進而有效地促進農業強國目標的實現。
1.2.2消費環節中的協同適配發展農業生產中的消費環節主要涉及農產品的直接消費。在這一過程中,農產品通常與食品安全問題緊密相關,這一直是消費者關注的重點。因此,為了保證消費者權益,農民、農業企業和監管部門需要在消費環節協同合作。消費環節的協同適配主要體現在農民需要遵守相關的規定,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農業企業在對農產品進行購買、加工以及其他相關過程中要加強生產過程的各方面管理,確保產品符合安全標準;監管部門需加強監管力度,建立全國糧食管理平臺網絡體系和國家糧食大數據中心[19],及時發現并處理食品安全問題,保障消費者權益。通過農民、農業企業和監管部門協同合作,共同保障農產品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增強消費者信心,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1.2.3流通環節中的協同適配發展農產品流通環節是價值的實現環節,在這一環節,各市場主體需要達到合作共贏,保障農產品市場的有效平穩運行。目前,我國部分農村已與電商平臺建立了合作,簽訂單來保障農產品的暢銷,2023年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2.49萬億元,其中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5870.3億元,比2022年增長12.5%[20] 。但是,平臺間的\"價格戰\"往往會壓縮利潤空間,隨著競爭的加劇,多方主體的利益會受到負面影響。不過,隨著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產地直銷、興農直播等流通方式也已出現,這種流通方式在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政府需要出臺相關政策來推動農產品市場的規范性。通過流通環節的協同適配,可以給大眾消費帶來便捷,也能推動農產品的有序流通。
1.2.4分配環節中的協同適配發展在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階段,參與分配的勞動及要素發生了深刻變化,不同要素或勞動所創造的邊際貢獻也發生了重要變化2。農業生產的分配環節涉及各參與方對利益的分配問題,包括農民收入、企業利潤、市場價格等。分配環節中的協同適配主要體現在政府可以通過稅收政策、補貼政策等手段調節收入分配,保障農民和企業的合理利益;農民、企業和市場需要合作共贏,合理分配利潤,互相尊重協商,實現共同發展。通過分配環節的協同適配,可以實現資源和利益的合理配置。
2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非適配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力有了明顯的發展,但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面臨各種非適配問題,嚴重抑制了技術進步與效率改善,導致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緩慢。具體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層面。
2.1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水平不足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近年來,隨著政策的不斷推進,我國在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其發展程度與實際農業生產需求還存在非適配性問題,遠遠不夠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 60%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 ,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 96% 以上[22],但是早在20世紀,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就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生產,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23]。我國目前所使用的農機產品多為低端產品,國產裝備缺乏核心競爭力,許多關鍵技術難題還有待通過科技創新突破。第六次國家技術預測結果顯示,在農業農村領域,我國有 10% 技術處于國際領跑地位,處于并跑和跟跑階段的技術分別占 39% 和 51%[24] ,技術基礎仍然比較薄弱,在農業機械創新和技術突破方面,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美國從20世紀就開始使用動力換擋技術、閉心式液壓系統的大馬力拖拉機和大割幅、大功率的縱軸流谷物聯合機,而同樣的技術在我國比他們晚了三四十年[25]。另外,我國的農機化發展程度比較低,科研基礎數據積累不夠,還面臨著理論研究不足的問題,在一些高水平智能機械設施設備制造上還存在短板弱項,像高端農業傳感器、生命信息感知設備、動植物生長模型等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還依靠進口,這些都限制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科技創新[26]。
2.2 高水平農業科技人才缺乏
高水平農業科技人才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推動者。當前,農村發展缺乏創新動力,創新的主體是人,歸根結底還是人才的缺乏。從高層次農業創新人才來看,我國高水平農業科學家比例是 0.049‰ ,美國是 0.738%o[27] ,當前我國農林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還停留在傳統農業模式,傳統人才多而復合應用創新型人才匱乏。從農業生產經營從業人員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年齡結構失衡,36歲以上的人群占了八成,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小學和初中學歷[28]。從農村人口流失的角度來看,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留不住”人才,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10年間鄉村人口減少約1.6億人,人口占比達 36.11%[29] 。從全國形勢來看,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人口增速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過去發展所依賴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以上這些現象都會導致農業發展缺乏創新活力,不利于農業進行科技創新和推廣,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進程。
2.3農業生產資源錯配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存在明顯的資源錯配現象,不僅降低了我國農業生產效率,還不利于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協同適配發展。具體來看,農業生產資源錯配突出表現為勞動力錯配、土地資源錯配和資本投入錯配等。勞動力的錯配主要體現在農業勞動力“數量大、產出少”。2021年,我國大約 24% 的農業勞動力僅產出了國內生產總值(grossdomestic product,GDP)的 6% ,而在美國,僅1.4% 農業勞動力就產出了總GDP的 5% ,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非農產業的25.3% [30],勞動力投入與農業產出嚴重失衡。土地資源的錯配主要體現在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土地流轉的交易成本高、效率低,土地資源分配不合理等方面。有的地區“人多地少”,一些優質農田因過度開荒等問題造成土地貧瘠,而有的地區則“人少地多”,存在著土地資源閑置的問題。資本投人的錯配主要表現為金融約束導致農業主體貸款難的問題。受自然因素等不可抗力的影響,銀行對農業貸款的貸前審查有更高的標準,普通農戶面臨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而農業規模經營主體雖受資本約束影響相對較小,但整體上農業資本投入效率不高,影響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現代化。
2.4農業生產關系的非適配性
農業生產關系決定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產出。在我國農業生產的4個環節中,農業生產關系還存在許多非適配性問題。一是生產環節中的生產關系非適配性問題,主要包括農民對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的了解與掌握程度較低、政府相關引導政策缺乏、科研機構與農業企業的合作較少等問題,這些問題會導致農業生產力三要素的現代化水平較低。二是消費環節中的生產關系非適配性問題,主要包括由于生產環節不合規、監管缺乏等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這些問題會降低消費者的積極性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性。三是流通環節中的生產關系非適配性問題,主要是指由于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競爭的日漸激烈等問題導致的農產品流通不順暢。四是分配環節中的生產關系非適配性問題,主要是指農民、農業企業等各參與方之間的利益分配不均,這可能會降低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這些問題體現在農業生產的不同環節,但都會阻礙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協同適配發展。
2.5 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
當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框架初步構建31,但是還存在諸多不足,這是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村地域面積廣,農民居住密度分散,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成本高,經歷了從無到有、覆蓋到村的長期過程[32]。目前,我國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與農民日常生產生活的需求相比,農村地區的道路、農機裝備和田地間的各種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后。一方面,各種設施的供給總量較大但是分配不均勻,大部分地區都重視一些基本生活設施,而忽視了數字化背景下互聯網已然成為新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有效管理的長期缺乏導致許多基礎設施在一段時間之后很快就淪為“廢品”。這些都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非適配性因素,需要進一步對其進行完善,才能夠改善我國的農業生產環境,從而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協同適配發展。
2.6農業發展與綠色發展理念相矛盾
《安吉共識》倡導,“新農業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之業,更是三產融合之業、綠色發展之業\"[33]綠色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通過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過度使用會對土壤、水源等自然資源造成污染,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還比較依賴傳統農業,所造成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2017年,水污染物氨氮8.30萬t,總氮71.95萬t,總磷7.62萬t;秸稈產生量8.05億t,可收集資源量6.74億t,利用量為5.85億t;地膜使用量141.93萬t,多年累積殘留量118.48萬t34等。加之我國每年產生的畜禽養殖廢棄物近40億t35,農業總體上污染情況還比較嚴重。在農業生產中,污染小、效率高的綠色農資產品也比較常見,但是其成本一般相對較高,并且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與技術水平等都會限制其使用,推廣還面臨重重困難。
3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協同適配路徑
為了解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非適配問題,釋放其發展潛能,并大幅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必需針對具體問題建立協同適配路徑。
3.1 加快農機裝備科技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36。要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需先加快農機裝備的科技創新。首先,要激發農業機械化設備制造企業的創新熱情,出臺一系列支持創新或者稅收優惠的政策,讓企業敢于創新、勇于挑戰。其次,要鼓勵企業與農業經營主體對接,結合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建設新型智能農機裝備推廣試驗區,為農機設備創新提供實踐支持,加快推動農機裝備向綠色、智能、全程、全面發展。最后,打造農機設備產業鏈,科技創新需要通過產業鏈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打造雙鏈耦合的科技體系,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持續提升國產農機設備的核心競爭力。要提升農機的創新能力,把新興技術應用到農機制造上,積極促進我國的農業現代化。
3.2培養各類高素質農業人才
當今世界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在農業發展中必須始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聚焦國家的技術戰略需求,形成“人才引進人才\"“人才激發人才”的良好氛圍。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協同適配發展必需要有與之相適配的人力資源配備和高素質人才的持續供應,才能滿足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利益訴求[38。首先,要大力培養鄉土農業人才,針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農民開展新型農技培訓,使他們具備使用高科技農機設備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農業素養。其次,可以通過與高校合作聯合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如高校開設的“新農科\"專業,可以為農業發展培養各類不同學歷層次的創新型和管理型人才。再次,科創平臺是培養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要載體,要繼續加強科創平臺建設及應用,為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引入更多活水源泉[39]。最后,要健全農業科技人才激勵政策,改善人才的待遇水平,加強對農業科技人才的政策宣傳和服務指導,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大力吸引青年人才回鄉,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生機。
3.3優化農業生產資源配置
研究表明,農業生產資源錯配導致大約 27% 的總體全要素生產率損失,主要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的資源錯配造成的[40]。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需要對資源錯配進行改善,優化農業資源配置。首先,要促進農業產業鏈協同發展,加強農業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協同合作,優化資源配置和農產品流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生產成本。如建立農牧漁業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其次,針對不同的資源錯配現象,政府部門要制定不同的應對政策,對于土地,要完善農地賦權活權體制機制、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41;對于勞動者,要制定好人口流動的配套措施;對于資本投入,可以結合抵押貸款和擔保貸款,設計新的小農戶貸款模式4等。最后,各個地區要依據其資源稟賦,打破空間壁壘,與其他地區進行互補,改善區域間的資源錯配現象。此外,還有其他各種措施,比如可以通過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式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以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3.4推進農業生產關系協同適配發展
農業生產關系貫穿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其協同適配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協同適配的一個重要內涵。首先,在生產環節,要對農業生產力三要素進行提質升級,包括提高勞動者的科學素養和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能、加強科研機構與農業企業的合作、創新發展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其次,在消費環節,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對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的事前監管,并加強對食品安全問題的事后處罰力度,提高消費安全性。再次,在流通環節,市場和政府要發揮作用,引導農產品企業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良性競爭,打破空間限制,使得農產品的流通更順暢。最后,在分配環節,可以通過建立健全農業生產關系體系,明確規范各方的利益分配權利,也可以加強農業合作社建設來實現收入合理分配。總體而言,就是要在每一生產環節促進農民、農業企業、政府、市場等各方主體的協同合作,共同推進農業生產關系的協同適配發展。
3.5 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的改善,事關農業農村的長遠發展。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推進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從各地實際和農民需求出發,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43]。在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時,首先要改善農村的道路水平,道路水平不僅對農村居民的出行產生影響,還關系著農產品的物流運輸,對農村居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都有重要影響;其次,需要改善農村的水利設施,彌補農田水利的不足,解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用水的難題;此外,還要與時俱進,改善農村的網絡設施,讓農民可以更廣泛地獲取信息,打破信息壁壘。提升農業和農村的基礎設施水平不僅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體現,也是更好滿足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要條件。因此,要積極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為拉動經濟增長、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做出更大的貢獻。
3.6以綠色發展理念推進農業強國建設
綠色興農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44]。2023年全國化肥農藥施用持續減量增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處置率分別超過 78%.88%.80% ,要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仍需繼續在綠色農業發展方面努力[45]。首先,要把發展綠色農業作為重要方向,協調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高品質農業和品牌農業,構建綠色農業產業鏈。其次,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根本所在4,可以通過育種技術來研發適應能力更強、耐病蟲害品種,從而降低對農藥的依賴。同時,利用有機肥料可以提高土壤和農產品的質量。再次,增加農產品供給的多樣性,鼓勵農民種植多種作物和品種,減少單一作物的種植面積,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降低農業生產風險。最后,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強對農業生產環境的保護。如加強土地保護措施以防止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推廣節水農業技術以減少農業用水量等。通過這些舉措,可以有效降低農業領域的污染,同時減少資源浪費,讓多余的資源流入其他生產單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4-06-26].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10/25/c_1129079926.htm.
[2]林萬龍.新質生產力正在改變農業[EB/OL].(2024-03-19)[2024-06-26].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10849286129357.html.
[3]蒲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邏輯與實踐進路[J].行政管理改革,2023(11):51-61.PU S.The inherent logic and practical approach to comprehensively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building up China’s strength inagriculture [J]. Admin.Reform,2023(11):51-61.
[4]羅必良,耿鵬鵬.農業新質生產力:理論脈絡、基本內核與提升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24(4):13-26.LUOBL,GENGPP.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theoretical framework,coreconcepts,and enhancementpathways[J].Issu.Agric.Econ.,2024(4):13-26.
[5]葉興慶.把準農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N].農民日報,2024-03-30(005).
[6]蘇藝.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邏輯基點、內涵闡釋與著力重點[J].農村經濟,2024(5):1-14.
[7]尤亮,田祥宇.農業新質生產力:現實邏輯、內涵解析與生成機理[J].經濟問題,2024(6):27-35.realistic logic,connotation analysis and generation mechanism [J].Econ.Problems,2024(6):27-35.
[8]陳衛強.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邏輯框架、現實挑戰及推進路徑[J].經濟學家,2024(8):109-118.CHEN WQ.The logical framework,real challenges,and promotionpath of forming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J].Economist,2024(8):109-118.
[9]王欣亮,李想.數智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邏輯與進路——基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4(5):17-27.WANG X L,LI X.The logic and pathways ofdigital andintelligent technology enabling the cultivation of new qualityproductivity in agriculture: an analysis based on Marxist theoryof productivity [J].J. Northwest Univ. (Philos.Soc.Sci.),2024,54(5):17-27.
[10]馬曉河,楊祥雪.以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2024(4):4-12.MA X H, YANG X X. Promoting high-qualityagriculturaldevelopment byaccelerating the formationof new qualityproductivity [J]. Issu. Agric.Econ.,2024(4):4-12.
[11]王亞紅,韋月莉.農業新質生產力對農民增收的影響[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4,23(4):446-455.WANG Y H,WEI Y L.Impact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productive forces on farmers'income growth [J].J.Agro-Forestry Econ. Manage.,2024,23(4): 446-455.
[12]高貴現.新質生產力驅動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理論機制與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24,40(17):18-23.GAOG X.New quality productivitypromoting modernization ofagricultural industrychainandsupply chain:theoreticalmechanism and empirical test[J].Stat.Decis.,2024,40(17):18-23.
[13]黃祖輝,趙興泉.認識新質生產力、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EB/OL].(2024-04-17)[2024-06-26]. https://mp.weixin.qq.com/s/TjsrZLUU53N2sxcPFUKK1Q.
[14]王通林.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路徑與策略[EB/OL].(2024-04-01)[2024-06-26]. htps://nynct.zj.gov.cn/art/2024/4/1/art_1589296_58958038.html.
[15]常璇.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理論框架、現實困境與實踐進路[J].經濟問題,2024(7):20-28.CHANG X. Accelerating the 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productive forces: theoretical framework,realistic dilemmaandpractical approach [J]. Econ.Problems,2024(7):20-28.
[16]奚國華.推動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N].經濟日報,2023-11-20(11).
[17]孟哲.用中國種來保障中國糧[EB/OL].(2023-04-24)[2024-06-26].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2023/210808/c60299-4007175.html.
[18]王璐,楊汝岱,吳比.中國農戶農業生產全要素生產率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12):77-93.WANGL,YANG RD,WU B.A study on total factor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inChina[J]. Manage. World,2020,36(12):77-93.
[19]詹晶,劉濱,陳鳴.全球性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及其防范[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22,24(2):49-57.ZHAN J, LIU B,CHEN M. Influences and preventionof foodJ.Agric.Sci. Technol.,2022,24(2):49-57.
[20]常欽.按下農村電商發展\"快進鍵\"(人民時評[N].人民日報,2024-04-08(05).
[21]王平.新質生產力條件下的新型生產關系:塑造與調適[J].當代經濟研究,2024(7):5-15.
[22]周懷宗.我國農業科技水平邁入世界第一方陣[EB/OL].(2023-12-07)[2024-06-26].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01932014129460.html.
[23]李瑞鵬,吳廣昊.發達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共性特征與經驗啟示[J].當代經濟管理,2024,46(3):55-64.LIRP,WU G H. The similarities and inspirations of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J].Contemporary Econ.Manage.,2024,46(3):55-64.
[24]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農業現代化輝煌五年系列宣傳之六: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支撐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EB/OL].(2021-05-14)[2024-06-26].http://www.ghs.moa.gov.cn/ghgl/202105/t20210514_6367690.htm.
[25]農機化司.對我國農機化科技創新的思考[EB/OL].(2019-01-03)[2024-06-26].http://www.njhs.moa.gov.cn/nyjxhqk/201905/t20190529_6315827.htm.
[26]何可,吳昊,曾楊梅.“雙碳”目標下的智慧農業發展[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23,42(3):10-17.HEK,WUH,ZENG Y M.Development of smart agriculturewith goals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J].J.Huazhong Agric. Univ.,2023,42(3):10-17.
[27]高旺盛,孫其信,陳源泉,等.世界農業強國評價指標構建與中國對標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3,28(11):1-13.GAOW S,SUNQX,CHENYQ,et al..Construction of the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benchmark analysis of strength inagriculture [J].J. China Agric. Univ.,2023,28(11):1-13.
[28]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EB/OL]. (2017-12-16)[2024-06-26]. htps://www.stats.gov.cn/sj/tjgb/nypcgb/qgnypcgb/202302/t20230206_1902105.html.
[29]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EB/OL].(2021-05-11)[2024-06-26]. https://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
[30]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EB/OL].(2023-03-15)[2024-06-26]. htps://www.gov.cn/xinwen/2023-03/15/content_5746861.htm.
[31]馬曉河,劉振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需要明確攻堅方向[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0(1):68-70.
[32]宋洪遠.提升鄉村建設水平:現實基礎、關鍵問題與對策建議[J].世界農業,2024(4):5-16.SONG HY.Improving the level of rural construction: realisticfoundation,keyissues,and countermeasures[J].World Agric.,2024(4):5-16.
[33]人民網.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安吉共識》[EB/OL].(2019-06-28)[2024-06-26]. http://edu.people.com.cn/n1/2019/
[34]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關于發布《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的公告[EB/OL].(2020-06-09)[2024-06-26].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1/202006/t20200610_783547.html.
[35]王玉斌.畜牧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N].經濟日報,2024-09-13(11).
[36]孟繁哲.科技下田地,增收添底氣[N].人民日報,2024-03-22(05).
[37]鄧玲.習近平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理論內蘊及時代意義[J].學術探索,2024(5):1-8.DENG L.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discourse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its significancein the new era[J].Acad. Explor.,2024(5):1-8.
[38]金碚.論新質生產力研究的經濟學思維[J].西部論壇,2024,34(2):1-8.JINB.Economic thought on the study of new qualityproductive forces [J]. West Forum,2024,34(2):1-8.
[39]王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策略[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4,45(4):65,77.
[40]胡江峰,王釗,黃慶華.資源錯配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損失和原因[J].農業技術經濟,2023(11):78-98.HUJF,WANG Z,HUANGQH.Resource misallocationandagricultur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loss and causes [J].J.Agrotechnic.Econ.,2023(11):78-98.
[41]高強,程長明.農業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邏輯思路與改革路徑[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1(4):41-54.GAOQ, CHENG CM.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and new-type production relations:logical thinking and reformpaths[J]. J. China Agric. Univ.(Soc.Sci.),2024,41(4):41-54.
[42]劉西川,江如夢.小農戶抵押擔保融合貸款模式創新:機理與條件——基于3個反擔保貸款案例[J].中國農村經濟,2023(6):114-138.LIUX C,JIANG R M.Mechanisms and prerequisitesofsmallholders’loan model innovation of integrating mortgage andguarantee: based on three cases of counter-guarantee loans [J].Chin.Rur.Econ.,2023(6):114-138.
[43]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EB/OL].(2024-02-03)[2024-06-26]. https://www. gov.cn/zhengce/202402/content_6929934.htm.
[44]王拯.綠色興農,擦亮農業高質量發展底色[N].光明日報,2024-02-19(02).
[45]喬金亮.農業綠色底色更鮮明[N].經濟日報,2024-2-19(06).
[46]陳慈,龔晶,趙姜.北京種業科技創新的國際比較及提升路徑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24,26(7):1-13.CHEN C,GONG J,ZHAO J.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improvement path research of Beijing seed industryscience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J].J.Agric.Sci.Technol.,2024,26(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