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青少年時期是養成閱讀習慣、發展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推進全民閱讀、構建書香社會必須從青少年學生抓起,盡早在他們心中埋下書香的種子。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全民閱讀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希望孩子們養成閱讀習慣,快樂閱讀,健康成長”。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引導激勵青少年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立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我們所從事的教育出版工作,也是以推動青少年閱讀來立德樹人的工作。
用好課堂教學主陣地, 夯實閱讀基礎
學校是青少年學習成長的重要場所,過去人們常常將學生到校學習稱為“讀書”,可謂說出了本質。根據最新的課程方案,一個學生從小學到高中,至少要完成12114個課時。教材作為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和基本要素,是中小學生持有時間最長、需要反復學習和深度閱讀的書,也是對他們一生影響最為深遠的書。
許多人對教材中的一些經典篇目留有深刻印象,教材就是這樣傳承和塑造著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的。在青少年心中埋下書香的種子,首先就要保證課內閱讀的質量,引導他們讀懂教材、讀透教材,并以此為基礎,將課內閱讀積累的方法、形成的習慣、培育的素養和涵養的品位,廣泛運用和融會到課外閱讀中去。
抓好課內閱讀,要以語文教材為重點。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語文課通過不同題材、體裁文本的教學,幫助學生習得系統的閱讀方法,激發內在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它的性質和功能,決定了語文教材必然是青少年學生閱讀的重中之重。溫儒敏先生說過,“當年輕人有了讀書的興趣和習慣,素質教育、人文教育就會自然而然地帶動起來”。目前,全國使用的統編語文教材構建了“教讀一課內自讀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明確三類文本各自承擔的閱讀功能,以及三者之間的密切關聯,搭建好由課內到課外、由單篇到整本書的階梯。用好這套教材,能夠逐步拓寬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視野,提升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和能力。
在打好語文閱讀基礎的同時,也要兼顧其他學科的閱讀。每個學科都蘊含著獨特的閱讀資源,要使史、地、政、數、理、化、生、外語等學科協同發揮作用,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文科教材以故事的方式,講述文明的歷史、地球的格局、睿智的哲思、多樣的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和抽象認知,培育人文精神、歷史意識、辯證思維、人地協調觀念等;理科教材或以嚴密邏輯講解科學知識,或深入淺出地呈現科學探究的過程,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有利于深化科學教育、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加強課外閱讀,鼓勵青少年系統、廣泛地汲取養料
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與拓展。呂叔湘先生說過,“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于課外閱讀”。現行統編語文教材加強了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延伸指導,并在構建課內外閱讀有機關聯的同時,特別突出課外閱讀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一方面,在一篇課文后推薦若干課外閱讀篇目,設置一定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進行同主題閱讀、拓展延伸性閱讀、回顧總結性閱讀或者比較閱讀,增強閱讀文本的整合性和關聯性;另一方面,設置“名著導讀”欄目或獨立的整本書閱讀單元,以閱讀方法為核心,精選書目,以類相從,引導學生沉下心來完整地閱讀一本書,幫助他們抵抗時下碎片化閱讀、功利性閱讀帶來的消極影響。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設立“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從一、二年級就開始鼓勵學生嘗試閱讀整本書,并在各個學段都提出了整本書閱讀的要求,希望到初中,學生每學年能閱讀兩三部名著,“感受經典名著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近幾年,“整本書閱讀”的理念已深深地影響著青少年學生的課外閱讀。
除了引導學生系統、完整地讀,還要鼓勵他們廣泛地讀。就像課內閱讀不能只考慮語文學科一樣,課外閱讀也不能局限于文學作品,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歷史類、藝術類的書都要讀一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培養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
科學閱讀對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在課外閱讀中,可以根據青少年不同發展階段的認知特點,有意識地引導他們閱讀科學童話、科學故事、科學史等不同類型的科普讀物。
近年來,少兒主題出版逐漸升溫,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呈現方式,一改以往主題出版嚴肅、宏大的印象,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為青少年的課外閱讀提供了新的選擇。人民教育出版社開展過“讀《藍海金鋼》,做強國少年”主題閱讀活動,受到青少年讀者歡迎。有很多有益的課外閱讀主題值得關注,有很多健康有趣的課外讀物值得閱讀,要鼓勵學生博覽群書,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將親子閱讀貫穿青少年成長全過程
許多人在步入學校前,就已經開始接觸書籍了。家庭不僅是孕育生命的地方,也是啟蒙閱讀的地方?!度耖喿x“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大力倡導家庭閱讀、親子閱讀,發揮父母和未成年人監護人言傳身教的重要作用”。
全國婦聯等5部門曾印發意見,推動開展“書香飄方家”親子閱讀行動。親子閱讀是父母與孩子相伴而行的閱讀過程,強調的是大人與孩子一起閱讀,創造共同的閱讀記憶。學齡前的兒童通過聽父母講故事、讀繪本,在懵懵懂懂之中識圖認字。孩子上學后,雖然有了老師的指導,但父母的陪伴依然不可或缺,父母要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指導,和他們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讓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大人的閱讀可以產生積極的示范作用,看到父母手不釋卷,孩子便會感到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會自然而然地去翻書閱讀。反之,父母不讀書,卻要求孩子愛讀書,必然收效甚微。

語文教材也關注到親子閱讀的價值,在小學低年級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欄目,希望更好地喚起家長對孩子閱讀生活的關注,進一步打通學校和家庭的閱讀空間,讓孩子時時沉浸在“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中。
推進親子閱讀,不只是父母的事,學校和社會也要給予充分的支持。學校可以定期組織“親子閱讀”講座、經驗交流會,邀請家長觀摩教師的“閱讀開放課”,社區也可以依托圖書館等場所提供專門的親子閱讀服務。出版社作為閱讀內容的提供者,要增加內容供給,提升出版質量。人民教育出版社為3一6歲兒童出版了一套《兒童分級閱讀書系》,有助于家長更好地開展親子閱讀。
當下,青少年學生的閱讀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重視,開展得如火如茶。中小學教材中閱讀的含量有所增加,課外閱讀資源愈加豐富,親子閱讀理念得到了更多家庭的認可與踐行。
青少年閱讀的注意事項
未來的青少年閱讀,還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并加以著力。
一是要摒棄功利性閱讀觀,讓閱讀成為青少年的一種生活方式。受浮躁的社會風氣影響,青少年學生閱讀領域也出現了一些認識和實踐的偏差。比如,為了在短期內取得更好的考試成績,以教師的“精講”取代學生的“慢讀”,將課外閱讀的完整篇目肢解為零散的閱讀訓練材料,不希望學生花費精力閱讀所謂的“閑書”,等等。這些做法剝奪了學生的閱讀自由,犧牲了閱讀的樂趣。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我個人愛好閱讀。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從小學開始,父親就讓他熟讀中國古典四大名著,還有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安徒生童話、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作品,要求他背誦唐詩宋詞。但幼年的丘先生更喜歡讀金庸的武俠小說、《說岳全傳》《七俠五義》《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等書籍,父親不允許他在這些“文意不佳”的書籍上浪費時間,但丘先生還是偷偷地看,躲在床上或洗手間里看。超越狹隘的功利性閱讀觀,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通過與書籍的自由對話,生成對閱讀的熱愛,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真正將閱讀融入自己的生活,應當成為我們持續努力的方向。
二是要辯證看待數字閱讀,警惕青少年閱讀的碎片化、淺表化風險。技術的變革催生了學習和閱讀方式的變革,2024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已達到 80.3% ,而圖書閱讀率僅為 59.8% 。生長于數字時代的青少年群體,更是天生的數字閱讀者。數字化閱讀究竟帶給青少年怎樣的影響,是個復雜的問題。數字媒介使得內容傳播更加快捷、廣泛,可以方便讀者隨時隨地閱讀;能夠融合視頻、音頻、圖片等多種呈現方式,給予閱讀者豐富的感官體驗;還可以提供海量信息,供使用者快速查找、瀏覽。這些都是數字閱讀的優勢,但如果將數字閱讀與青少年成長建立關聯,則必須回答閱讀對青少年成長的深層次意義。如果閱讀是為了獲取即時、一般的信息,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層面,那么數字閱讀完全可以勝任。如果說閱讀的目的在于消遣、放松,那么數字閱讀,比如網絡小說,也完全可以勝任。
對青少年而言,他們正處在人生拔節孕穗的關鍵期,閱讀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發展他們的思維,塑造認知的方式,碎片化、淺表化、瀏覽式、消遣式的淺閱讀不但不能發揮作用,還可能會損害青少年的注意力,會將青少年困于表層的閱讀快感,使其難以全神貫注地潛心閱讀,喪失追求深邃智慧的動力。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說,“人類最偉大的思想還處于離線狀態”,數字閱讀可以帶給我們海量的信息,但孤立、零散的信息并不能生成知識和智慧,尤其是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更需要深度的閱讀、整合的閱讀,打好閱讀的基礎、涵養閱讀的品位。因此,數字閱讀可以作為深度閱讀的補充,但對于系統的知識學習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數字閱讀只是輔助性手段,而非主導方式。青少年學生還是要花大力氣閱讀經典,沉浸在手托簡篇、墨香盈袖的閱讀狀態。
三是要切實保障農村地區和特殊青少年群體的閱讀權益,推進教育公平。學生在閱讀上的差距,將會決定其視野和未來選擇的差別,在培植書香種子的道路上,要特別關注青少年閱讀中的教育公平問題?!?022年鄉村小學閱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鄉村小學生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3.27本,尚不足全國同年齡段學生群體人均閱讀量的三分之一。我們要采取多種方式,進一步提升農村青少年的閱讀數量和質量。特殊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在閱讀方面也有其特定的需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特殊教育教材,今后還要著力加強對特殊兒童群體閱讀特點和規律的研究,為他們提供更多、更為適合的閱讀資源和更富針對性的閱讀服務,使特殊兒童也能夠同享閱讀的快樂。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閱讀是全民閱讀的基礎。全面提升青少年學生的閱讀素養,是老師、家長、社會各界共同的責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的同時,還要編輯出版大量適合青少年閱讀的積極健康的精品圖書。特別是要開展閱讀教育,通過舉辦各種閱讀活動,對老師、家長、學生進行閱讀培訓和指導,積極推動青少年學生的閱讀。葉圣陶先生說,要進行“宣傳和推動”,“不單叫要讀書的人有書讀,還要叫不讀書的人樂意讀書”,“把發行工作的重心放在讀書運動上,想盡種種辦法讓不讀書的讀書,少讀書的多讀書,讀了書的善于讀書”。
讓我們共同努力,引導青少年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引導他們通過閱讀不斷汲取智慧和力量,修養心性和品格,快樂閱讀,健康成長,為推動書香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