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雙生”模式的人物設置在創作中比較常見,其通過鏡像的角色形成敘事張力,不僅制造了文本表層的戲劇性反差,更深層次地指向了對人性與價值觀的辯證思考。喬葉在《我是真的熱愛你》中就以一對進城務工的雙胞胎姐妹為書寫對象,設置了冷紅、冷紫這對“雙生”,使她們互相映照,形成鏡像。她們一母同胞、出身相同、外貌相仿、經歷相似,卻踏入了迥異的命運軌道。她們是獨立的個體,又像是一體兩面,構成人格的二重性,喬葉將這對“雙生”的命運選擇置于更廣闊的社會語境中加以觀照,既隱喻了現代女性面臨的生存困境與價值抉擇,又激發了讀者對人性、價值觀念和道德底線的思考;同時使文本超越了簡單的道德說教,呈現出現實生活的復雜性與多義性。其對人物的自我心理拷問更加自然,不露痕跡[]。在這個充滿誘惑和挑戰的世界里,如何保持初心,堅守正確的道路,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雙生”模式的運用使得《我是真的熱愛你》這部作品具有了更高的藝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雙生”的外界摧殘 一共性的遭遇
《我是真的熱愛你》中的主角關系就像一株并蒂蓮,一莖生兩花,花各有蒂。兩人為孿生姐妹,雖是同根生,卻呈現出迥異的性格特點。作者展現了這對姐妹在面對相同境遇時所做出的不同抉擇,但同時她們命運的交織與碰撞又暗示了某種宿命般的關聯,呈現出“雙生”人物特有的命運糾葛。
(一)生存焦慮沖擊人格防線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生理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涉及人的生存問題,涵蓋個體維持生命所需的食物、睡眠等。安全需求則是個體對安全穩定的生存環境的需求,能使個體不受外界威脅、消除恐懼。從生理需求到自我實現需求,構成了一個逐層上升的階梯。個體存活于世首先需要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這是最基本的,也是其他需求實現的基礎。個體需要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爭取生存空間,而當物質條件、生存條件未被滿足時,便會產生焦慮感受。其中,以經濟因素為標準劃分的“底層”群體,對生存焦慮的感知最為敏感。從《我是真的熱愛你》中設置的社會背景和兩姐妹的家庭狀況來看,對于初次進城務工的底層姐妹冷紅和冷紫來說,這兩項基本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因而難免陷入焦慮的泥沼,生活的壓力使她們失去對價值的衡量尺度,當焦慮發酵到一定程度便逐漸演變為吞噬理性的精神頑疾,逐漸沖擊人格防線,致使道德倫理層面的底線被攻破。
在喬葉設置的社會背景中,作為進城務工的農村人和低學歷的女性,這雙重身份使姐妹二人要想在城市中立足困難重重,她們處于底層和邊緣,由于身份限制,只能作為勞務市場中的備選。兩姐妹尋找工作屢屢碰壁,沒有經濟來源就無法在城市中立足,更為重要的是,她們在城市中難以獲得身份認同感,農村人的身份使她們不可避免地被城市所輕視和排擠。同時家庭狀況日漸糟糕、經濟壓力日漸增大,兩相擠壓之下使她們產生了生存焦慮,而母親的病重也愈發加劇了生存焦慮??梢哉f造成姐妹二人悲劇命運的原因除了社會因素或許還有來自她們的性格因素[2],當個體存在不成熟、不獨立,甚至出現偏執、貪婪的性格弱點時便很容易被利用,方捷正是捕捉到姐妹倆心理防線的脆弱點一—為擺脫困境而愿意挺而走險的“被誘惑因子”,先是施以小恩小惠解其燃眉之急,繼而利用她們對家庭的負疚感和對城市生活的渴望,逐步誘導她們走上違背初衷的道路,將她們拉入命運的悲劇軌跡中。
(二)被物化的邊緣女性
在商品經濟社會中,歡場女性被物化為產品進行“以性易物”的所謂等價交換,此時她們已經不具備自我主體意義上的價值,而只具備被男性界定和評估的“價值”。冷紅在初到洗浴中心時,男人們看她的眼光像是在挑選商品時的精細思量,并堂而皇之地用“新的”這一性質詞匯為冷紅定性。待她真正淪落之后,她的“商品屬性”越發加重,甚至后來她與方捷設計,和妹妹冷紫打造了“并蒂蓮”的“品牌”,而“品牌”這一符號極具商業性質和附屬性質。同時,方捷利用她們的身體與商人的金錢、政客的權力進行了一種所謂的“等價”置換,以換取洗浴中心的業務興旺和安寧穩定,她們甚至都沒有選擇的權利,更沒有反抗的能力,只能作為被支配的對象。
凱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中指出,男性與女性的關系是一種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并且這種關系在父系社會中逐漸演變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成為我們的文化中最為普及且滲透性極強的意識形態,它逐漸內化為女性的一種自我規約,變成一種十分精巧的“內部殖民”,比任何形式的種族隔離更堅固,比階級的壁壘更嚴酷、更普遍、更持久[3]。女性在社會中的生存空間原本就十分狹小,在社會地位和心理勢能上處于弱勢,更不必說在特殊環境中身份的特殊性加劇了這類女子在心理上的自卑,關于性的深重的罪惡感幾乎都壓在女性身上,男性泄欲就被宣傳為人的性欲和性滿足的重要性,而女性的性功能被視為是不潔凈的,女性是不能進行性享受的,否則就是道德墮落。性行為的雙重標準,凸顯了女性政治地位的邊緣地位,這也正是男權制長期、普遍存在的結果。
(三)文化宿命的悲劇
喬葉在《我是真的熱愛你》中為我們揭示了女性試圖掙脫泥潭時面臨的巨大阻力,這種阻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傳統道德文化的強力規訓。傳統觀念的桎梏遠比制度性壓迫更頑固,當整個社會形成對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和道德評判時,個體的自我救贖之路就會變得異常艱難。
這種文化層面的集體無意識,構成了歡場女性實現身份轉變的最大障礙。
在小說中,被城市文明傷害的漂泊者試圖重返故土尋求慰藉時,等待她們的不是溫暖的接納,而是更為尖銳的文化沖突。冷紅、冷紫的家鄉是深受傳統倫理道德熏陶的地方,在村民們眼中,貞潔的喪失意味著道德的敗壞,失掉貞潔這一標簽使村民們將冷紅姐妹排除在倫理體系之外,并實施著無形的道德審判。小說中極具象征意義的場景出現在母親的葬禮上一作為長女的冷紅被剝奪了穿凈手鞋、持孝子棍的資格,村民們用這種方式無聲地宣告了冷紅的“不潔”和“不配”,這兩個極具意味的細節構成了鄉土社會對失貞女性的公開宣判。
面對這樣的文化審判,冷紅的心理發生了深刻變化:村中男性輕挑的自光與其他失貞女性悲慘的結局,徹底粉碎了她對回歸鄉土的期待。她清醒地意識到,即便結束城市漂泊,等待她的也只能是生活在傳統道德的審判之下,難以翻身。這種對既定命運的深刻恐懼最終迫使她做出痛苦抉擇,唯有重返城市,繼續以身體為資本換取生存空間。喬葉通過這一系列描寫,深刻揭示了傳統道德暴力如何將邊緣女性推向更深的生存困境。
二、符號化的弱者與主體內在生命力的對照 -個性的相異
作家選用“雙生花”作為主要人物是基于這個世界在作家精神世界的投射,通過對兩個女人生存狀態的思考來展示自身的價值認同。在喬葉的這部作品中,冷紅的形象被塑造為一個符號化的弱者,代表著女性的悲慘遭遇和無力反抗,她們仿佛是被命運裹挾著前進,從而表現出命運的虛無感和此類女性對宿命的認同感。在這類女性身上,她們往往將自身的不幸歸咎為外部因素的殘酷,而忽略了自身所具有的內在生命力。而冷紫作為對照,則恰恰是作者所創造的理想人物的具象化,這樣的女性形象“出淤泥而不染”,勇于為自己爭取新生活,表現出作為一個主體的人的內在生命力。
(一)冷紅- 認同宿命的符號化弱者
喬葉在創作冷紅這個人物的過程中,將其逐步塑造為在歡場女性母體研究中經常會出現的一個典型形象,從而上升為符號化的弱者,這類女性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不可抗的外部沖擊,也往往更容易接受宿命論的觀點,從而逆來順受、聽天由命,削弱了掙扎與斗爭的動力。
對于冷紅而言,她的宿命就有無法選擇的出生、長女身份帶來的道德責任感以及面對生存難題時所產生的迫不得已的選擇。而當這一切將冷紅放置在一個道德所不允許的陰暗面時,她便嶄露出自己作為弱者的身不由己。作為弱者,她面對壓迫和欺侮時所做的也只有妥協,沒有主動擺脫困境的能力,但身為性工作者會感到良心的不安。作品中多次出現了對冷紅在欲望滿足后的愉悅感的描寫,她在收到客人支付的金錢后會產生踏實感,洗浴中心的環境讓冷紅得到物質享受、性欲釋放的滿足。她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當她有機會金盆洗手時卻選擇了繼續留在這個行業。為了緩和內心的沖突與良心的不安,家人與苦難便成為蒙蔽道德的屏障。
頗為諷刺的是,主流觀念所認可的職業并未給予她期待中的安全感,反而在一個被傳統道德所鄙夷的場所,她卻意外地找到了久違的“歸屬感”,然而這種“歸屬感”帶有明顯的虛幻色彩,但在滿足生存需求與追尋心理慰藉的雙重驅動下,她選擇性地忽視了道德尺度,將這種畸形的認同感視為精神依托。她由被動到主動、由無奈到迎合,逐步形成了一套自我心理平衡系統的內在心理機制[4],任由自己越來越墮落。
不僅如此,冷紅已經很難改變自己的“茍且”心理,很難阻擋在以性易物的慣性中前進,她在金錢和欲望的泥潭之中難以自拔,極度膨脹的變態私欲使得她不惜對自己曾經極力呵護的妹妹下手,將冷紫拉進深淵。在道德良知與金錢欲望的天平上,冷紅逐漸偏向了后者,并且當后者以壓倒性的態勢戰勝了前者時,她一再用為了家庭與妹妹生活得更好為借口,以緩解內心的焦慮。然而當這一借口為當事人所不認同的時候,也就是妹妹冷紫在呵斥“我們不需要你的臟錢”的時候,她為自已建設的道德屏障也轟然倒塌了。
(二)冷紫——主體內在生命力量的凸顯
喬葉將同處黑暗環境的冷紫塑造成一個理想的人物,她具備較強的主體性,有頑強的生命力量和強大的精神世界,最重要的是她始終沒有放棄尋找光明出路的念頭。冷紫因此形成與冷紅相對應的鏡面,如果說冷紅的形象帶給讀者的是對于底層女性困境的關注與對女性悲慘命運的同情,那么冷紫形象的意義就在于為同處逆境中的女性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范本,同時也開拓了當代歡場女性的思想內涵。
當面對同樣被設計失身的事件時,她沒有同冷紅一樣,通過自欺欺人來進人并適應甚至是迷戀上這份“工作”,她雖然選擇留在洗浴中心,但她的道德評判和價值判斷始終不認可現在的處境。她對方捷那套發家致富的倫理買賣表示鄙夷,面對冷紅對自己沉淪原因的辯解她感到難以置信,面對來到洗浴中心尋歡作樂的男人她會產生心理上的厭惡和生理上的抗拒,這些都表明冷紫沒有喪失傳統的榮辱觀以及良知,所以她一直沒有停止尋找走出泥潭的途徑,沒有在淤泥一樣的環境中越陷越深,反而因為在這種環境中產生不適感,促使她有足夠的動力和理由掙脫這個灰暗的網。
同時,她一直沒有失去對愛情的渴望和對健康干凈生活的向往,沒有將楊蓬帶有假意的愛當作一種恩賜,而是在說服不了自己時堅定地選擇和楊蓬分開。在與張朝暉的交往中,她想要回到正常生活軌道的念頭也越來越強烈。如果說冷紫當初選擇留在洗浴中心一半是因為對姐姐的理解和愛,另一半則是因為想要實現對姐姐的他救「5],當她探析冷紅是因為欲望驅使選擇主動沉淪時便不再執著于此。而姐姐面臨生命威脅時她又選擇挺身而出,犧牲自己保護了姐姐??梢哉f冷紫是作家喬葉塑造的理想人物,是具有主體生命力的,也是對冷紅這一人物形象的補充。
三、“雙生”鏡像世界的深層內蘊
“雙生”題材在眾多作家的筆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畫卷,她們各自沿著迥異的人生軌跡前行,指引著讀者領略世間百態?!半p女主”模式的人物架構背后,往往蘊含著作家精心的布局以及他們想要傳遞的深層信息,而這些都需要讀者細細剖析與解讀。
(一)互為鏡像的成長與自我認同
“雙生花”模式的人物設置其根源可以說是借用了拉康的鏡像理論。依照拉康的說法,嬰兒在出生后第6\~18個月處于“鏡像階段”,該階段包含初始期和發展期兩個認知階段。在初始期,嬰幼兒往往將鏡中影像視為他者;在發展期,則會將鏡像誤認為是真實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認知階段實際上都包含著本質性的誤認:第一階段的誤認表現為無法區分自我與他者的界限;第二階段的誤認則體現為將虛擬的鏡像當作實體存在。按照拉康的理論,他認為一個人在確認自我的過程中,通常會經歷第一階段,混淆自己和他人;在第二階段,混淆影像與真實;到第三階段,能夠確認鏡子中的影像是自己的影像,也即確認自我。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主體的形成需要“鏡子”,也即他者[6]。自我觀照他者不斷探尋自身所缺失的部分,不斷使自我趨于完整。
對于《我是真的熱愛你》中的“雙生”鏡像世界而言,喬葉巧妙地將鏡中的虛像具象化,塑造出與現實生活中一般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因此,我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產生一種強烈的感受,即文中的兩位“雙生花”似乎是一個人的兩面,彼此之間存在深刻的內在聯系,二者羈絆頗深、難以分離,根本上又處于共生狀態。她們以血緣為紐帶,視對方為自己生命的另一半,這種獨特的設定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命題——尋找另一個自我[。從鏡像理論的角度來看,小說中“雙生”冷紅、冷紫的形象具有極為豐富的象征意義。她們有時會渴望成為對方,這種渴望源自對另一種存在方式的向往,但同時也可能導致她們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她們或許會將對方的生活誤認為是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從而陷入一種對自我的混淆和迷失之中。這種情節的設置不僅豐富了小說的敘事層次,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關于自我認知的復雜性。
(二)生命形態的多元闡釋
“雙生”的鏡像角色設置通過兩位女性的命運對照,展現了生命存在的多種可能性,一方的命運走向填補了另一方命運的可能性。這種人物設置暗合了人類對平行生命的想象一一人們常??释谑澜绲哪硞€角落,存在著另一個能與自我靈魂產生共鳴的“鏡像存在”[8]?!段沂钦娴臒釔勰恪分兴茉斓睦浼t與冷紫兩個性格迥異的雙胞胎姐妹,兩人的命運互為對照。冷紅的人生軌跡展現了環境浸淫下的沉淪,而冷紫的命運則呈現出困境中的覺醒與抗爭,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模式為作者提供了多元解讀文學思想的契機。從藝術效果來看,借助“雙女主”的人物架構來展開故事,不僅能使小說的意蘊更加豐富,還便于情節的布局與展開,同時也能有效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因此,“雙女主”的人物設定模式堪稱文學創作中的一種高明技巧。
喬葉以冷靜而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對姐妹花的命運沉浮及其在復雜社會關系中的抉擇。她并未站在道德高地去評判冷紅的沉淪,也未對冷紫的抗爭給予輕率的憐憫,而是通過二人相互映照的敘述方式為讀者提供了價值判斷的參考。在命運的戲謔面前,是選擇如冷紅般向生活妥協、自我麻痹,還是如冷紫一般堅守內心原則清醒而堅定地反抗?這種敘事模式構成了一個開放的文學文本,充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與角色產生共鳴,不論是代入冷紅體驗其遭遇與無力感,還是站在冷紫的立場感受其純潔的內心世界,讀者都將經歷一場深刻的人性探索和自我反思,從而深入理解文本人物和作者所傳達的生命意義,并以此指導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價值實現。
由此,“雙女主”設定為作品開啟了廣闊的闡釋空間,賦予小說更強的藝術張力和吸引力,使讀者的情感體驗得以升華。在細膩勾勒生活中的瑣碎片段時,作品巧妙地將其升華至哲學層面,促使讀者深入思考自身的價值與意義,彰顯出文學所蘊含的人文關懷精神,為小說注入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結束語
“雙生”的鏡像世界雖指涉的是自我與他者,但其探討的卻是人與自己,以及女性本身在精神層面的欲望以及焦慮[9]。喬葉通過作品揭示了在現代社會中女性成長的外部考驗以及精神處境:她們不僅要面對外部世界的物質誘惑與情感陷阱,更要完成艱難的自我價值確認。這種“雙生”模式的深刻性就在于,它既展示了命運的強力,又肯定了主體反抗的價值。女性可以通過自我覺醒獲得精神自主性,這便是喬葉“雙生”模式想要傳達的真相,也為女性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尋找自我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李遇春.喬葉小說創作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1(3):67-74.
[2」潘晨.論喬葉小說人物形象及風格[D」.廣州: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8.
[3」[美」凱特·米利特.性政治[M」.宋文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4]張磊.喬葉小說中的“底片情結”[J].許昌學院學報,2018,37(1):43-46.
[5]張淑坤,劉廣遠.苦難敘事中的自救與他救:談喬葉長篇小說《我是真的熱愛你》[J].棗莊學院學報,2020,37(1):9-14.
[6]韋語斯.論拉康“鏡像階段”及相關主體理論[D].長春:吉林大學,2015.
[7]王平.“雙生花”:中國當代小說的一種敘事模式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8.
[8]陳曉云.雙生花:雙重身體·雙重身份·雙重生命:對當代中國電影中一種視覺主題與敘事模式的研討[J].文化藝術研究,2009,2(2):140-145.
[9]施雅頌.從精神分析角度看雙生花題材[J].明日風尚,2017,(6):312.
作者單位:濟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