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芥川龍之介(以下簡稱為“芥川”)是日本著名短篇小說家,在日本近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曾深受俄國文學的巨大影響,注重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作品中處處體現著大量的陌生化手法。《大川之水》屬于其早期作品,以日本明治維新推動城市化與工業化為背景描寫流經家鄉的大川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大川的深切依戀與摯愛之情。此作品使用了大量的陌生化手法描寫生態環境及心理感想。因此,本文以陌生化理論為指導,結合生態語言學下的生態話語分析模式,考察作品中的“陌生化”生態語句,進而分析芥川早期寫作的生態思想觀。
一、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研究了芥川文學作品,如日本學者主要對芥川文學作品的結構解讀和寫作風格進行研究。而國內學者對芥川作品的研究,主要圍繞其文學作品中的人性思想、中國情結及作品翻譯研究等方面展開分析。韓婧芳、潘靚、李艷詳細分析了芥川對人性多面性的敏銳洞察,以及對現實社會中人性沖突和利己主義的思考[1-3]。張思睿、周芷冰探討了中國情結對芥川作品的影響[4-5]。喻伊霖、馬高越以功能對等理論為基礎,比較中文譯本,探討不同譯者的文風、翻譯技巧和對原文內容的理解,由此提出了自己對翻譯策略的見解[6-7]
而以“陌生化”和“生態思想”為研究視角的文獻成果目前稍顯薄弱。僅有李磊和楊瑩從“陌生化”角度分別對芥川的《河童》和《羅生門》進行賞析[8-9]。在生態思想方面,中國知網中也只有兩篇相關文獻,其中黃丹主要分析芥川作品中的動物形象,并提出芥川筆下的動物與人類社會關系的處理體現了現代意義的生態和諧思想[10]。謝妍以芥川不同時期的作品為研究對象,基于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系統考察其生態思想在譯本中的傳達效果與翻譯處理方法。[]可以看出,以陌生化和生態思想為研究視角的文獻成果與其他領域相比較為不足。
因此,本文試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生態話語分析模式,并結合中國學者何偉、張瑞杰擴展和細化的生態話語分析模式,探究芥川的生態思想和作品中的生態藝術特色。
二、生態話語分析模式對陌生化生態話語的分析
陌生化理論是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的經典理論之一,通過使用藝術的手法對熟悉且常見的事物進行“反常化”和“復雜化”加工,使之變得“陌生”,以增加人們感知的難度和時長,從而重新喚起讀者對語言媒介的感知方式,延長其對美的感受,讓人們以全新的視角感受藝術作品[12]。文學的陌生化在詞匯層面體現為修辭手法的運用、外語詞、生造詞等。本文主要對《大川之水》中的“陌生化”生態語言進行總結,并用細化后的生態話語分析模式探究其背后隱藏的作者的生態觀。
(一)生態語句辭格陌生化
1.襯托
襯托手法是指為了強調核心對象,借助相似或對立的事物為背景加以烘托的修辭方式,襯托分為反襯和陪襯兩種方式。作品中使用了襯托的陌生化手法的例句如下。
例1.書齋寂寂,卻不斷予人情思的亢奮與激烈,而那大川的水色,似動非動,似淌非淌,自能融化自家一顆凄動不寧的心,仿佛位旅歸的香客,終于踏上故土一樣,既有幾分陌生,又感到舒暢和親切。因為有了大川之水,自己的情感,才得以恢復本來的純凈①。
例2.況且,雖說同樣是流經城市,或許因為大川同神秘至極的“大海”不斷流通的緣故吧,所以,絕沒有用以溝通河流的人工渠水那么暗淡,那么昏沉。使人覺得,大川總是那么生氣勃勃,奔流不息②。
例1中,大川的“水色”被譯為“似動非動,似淌非淌”,用了以靜襯動、動靜結合的反襯手法,凸顯出其緩慢流淌的動感,使大川的水流給人以平靜涓流,而非湍急之流的印象。正是這平靜涓流的大川,安撫了芥川那顆躁動不安的心。“水色”是物理系場所施事,“我”為參與者,此句整體采用陳述語氣對情感進行了評述性描述,句中形容這種感覺如同常年外出的游子重回故土時那一刻的熟悉與溫暖,使多年累積的寂寞冰冷的心被徹底融化。既從側面表明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內心世界,又生動地描寫了大川對芥川心靈上積極的情感作用,屬于最高值情態描述。同時,表達了作者對非生物體積極向上的傾向性態度,又屬于生態保護語句。
例2同樣使用了反襯手法描述大川之水,用人造物(人工渠)和自然物(大川)進行反襯對比。人造物死氣沉沉、毫無活力,自然物則處處呈現生機勃勃之勢,動靜對比鮮明,大大贊揚了大川的生氣蓬勃,表現了芥川對人造物的厭惡以及對大自然原始之物的喜愛之情,由此芥川的喜惡情感明晰地向讀者呈現了出來。根據張瑞杰學者擴展的生態話語模式中的鑒賞系統,認為鑒賞手段需與鑒賞對象的自然價值相結合,若被鑒賞之物能夠真正豐富、美化和多樣化生態系統,使之更加和諧,則予以正面鑒賞評價,反之則予以負面評價[13]。因此,可以認為此語句屬于正面鑒賞評價,體現了芥川平衡融洽的生態思想觀。
2.通感
通感是指“以感覺寫感覺”,即借聯想,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發生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官體驗互相溝通交錯、彼此轉換,使意象更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例句如下。
例3.低低的船舷外,便是柔滑的綠水,如青銅一般泛出凝重的光。寬闊的河面,一覽無余,直到新大橋遠遠橫在前面好像要攔住去處③。
例4.拿海水來說,色如碧玉,綠的過于濃重。而大川上游,那兒根本分不清潮漲潮落,翡翠般的水色又嫌太輕太淡。唯有流經平原的大川之水,融進了淡水和潮水,在清冷的綠色中,糅雜著混濁與溫暖的黃色,似乎有種通人性的親切感與人情味④
例3和例4中使用“通感”的手法將視覺(綠、青、黃、光)和觸覺(柔滑、重、輕、冷、暖)相結合。視覺與觸覺相通屬于關系過程,即將人的感覺與大自然同化,身心與自然融為一體,此時,人的世界與大自然的世界相互聯系了起來。在芥川的筆下,大川已不是簡單的獨立于人個體生命之外的外部環境,而是與他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生命共同體。這也說明他并不是在自身生命之外去認識和觀照自然界的其他生命,而是投身其中去體驗和感覺,以此和自然同呼吸,以生命的共性與自然共命運,用心感受眾生萬物的生命律動,從而達到物我相融、物我一體的生命境界。“通感”這一陌生化手法的運用除了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美,屬于正面鑒賞評價以外,還充分體現了芥川“天人合一”的生態觀。
3.擬人
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來說,擬人是基于相似性聯想機制,把人類的特征映射至非生命體或動植物中,借助創新性思維活動,使其人格化。即擬人是賦予物體生命化,使人們身邊抽象的事物變得更具體且栩栩如生,并為人們所感知。作品中出現擬人修辭手法的例句如下。
例5.盡管水色混濁,波紋迭起,像個難伺候、愛抱怨的猶太老頭,可是畢競予人以莊重沉穩、親切舒適的感覺。
例6.在充滿噪音和煙塵的空氣下,河面如同洋鐵皮,將太陽光反射得輝煌燦爛,一面無精打采地搖蕩著運煤的駁船和白漆脫落的老式汽船。然而,大自然的呼吸與人的呼吸,已經融為一體,不知不覺間化為都會水色中那一團溫暖,而這是輕易不會消失的
例5中芥川將大川渾濁的“水色”擬人化,“水色”是物理系場所施事參與者,將混濁波動的大川水色形容為像個難伺候、愛小聲嘮叨的老頭,給人以穩重、親切、舒適之感,屬于心理過程,表達了大川給予芥川的深沉親切之感,也從側面體現了大川給芥川以正面積極的情緒影響,屬于積極情感描述。同時,將水色擬人化,令抽象的水色變得具體形象,手法陌生而新鮮,令人眼前一亮。
例6中“充滿噪音和煙塵的空氣”,生動地展現了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大力推進工業化的場景。“洋鐵皮”是工業材料,缺乏自然材質的溫潤感,充斥著工業化的冰冷感。用人造鐵皮對自然河流這一物象進行陌生化處理,呈現了環境被工業化侵蝕的現象,具有生態批判的色彩。另外,芥川將大川運送運煤船和汽船的河面狀態,擬人化為“無精打采”地運送,賦予河流人性化的疲憊感,暗喻河流已失去自然活力,淪為工業運輸的被動工具,體現了芥川對現代化進程中生態破壞的隱憂與批判,屬于負面鑒賞評價。盡管芥川敏銳地捕捉到工業革命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但還是對此充滿希望,因為芥川指出“大自然”與“人”的呼吸是緊密相連、融為一體的,說明人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親密關系。“溫暖不會輕易消失”也暗含生命系統具有自我修復的潛能,污染中仍有溫暖和一線生機,體現了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觀。
4.直喻
直喻是將本體和喻體之間通過事物的類似性連接在一起,強調二者之間的共通性;而隱喻是隱含而不明示的比喻,直接出現喻體,使之出現雙重意義,給人以聯想的空間。
例7.在吾妻橋、概橋和兩國橋之間,水綠得如香油一般,浸著花崗巖和磚砌的巨大橋墩,那份歡快是不用提的了①。
例7側重于描述大川“水”的質感,將“綠水”直接比喻如“油”般柔潤,浸泡著由花崗巖和磚石砌造的巨大橋墩。何偉教授將細化后的施事參與者擴展為個體施事、群體施事、物理性場所施事、社會性場所施事和人外生命體施事[14]。對照此,“大川”是物理系場所施事參與者,芥川認為“綠水”如“香油”那般潤滑屬于心理過程。從語句的鑒賞評價來看,油的質地黏稠且流動緩慢,卻被用來形容大川水緩慢流動的動態“歡快”過程,表達了芥川對大川水的喜愛之情,屬于具有積極評價色彩的評述,所蘊含的生態意義是樂觀向上的生態場所觀。
(二)生態事物陌生化
隱喻是陌生化手法中常見的一種表達形式,它委婉含蓄且意境深遠,旨在揭示日常熟悉事物中未被察覺的特征,通過將其與相對陌生的事物關聯,從而構建一種新奇的隱喻效果。《大川之水》中出現了大量生態事物的描寫,如“蜻蜓”“月亮”等生態事物,芥川巧妙地運用“隱喻”的手法將其進行陌生化處理,暗喻了自己的生態觀。
1.“黑蜻蜓”的陌生化
例8.所見所聞的這一切,無不使我對大川增加新的眷戀。如同夏日大川的水孕育出來的黑蜻蜓的翅羽般,每當此時少年顫動的內心,不由得要睜大一雙驚異的眸子②
蜻蜓的翅羽是透明輕薄的,芥川在此處細膩地描寫了對大川的所見所聞,如同“黑蜻蜓的翅羽”顫動般柔軟地觸動了他的心靈。而“每當此時少年顫動的內心,不由得要睜大一雙驚異的眸子”說明大川給芥川的感覺除了眷戀之外,還有驚喜之感。同時,“黑蜻蜓”在此隱喻著芥川少年與童年時期的美好回憶,也從側面說明了芥川借大川之水懷念自己那顆少年童真之心,懷念孩童時期奔跑追逐蜻蜓、游玩于田間小路的那份歡快嬉戲的心情。“黑蜻蜓”與“少年之心”的聯系隱喻著“自然”與“人”的關系。全句屬于積極的情感取向,使用陳述語氣進行了評價性描述,屬于最高值情態描述和正面鑒賞評價,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融洽和芥川熱愛自然的生態思想觀。
2.“月亮”的陌生化
文末還提及了“紅色月亮”這一意象。“紅色”色彩具有渲染氣氛的作用,同時意象與色彩的結合豐富了作品的意蘊,使其具備獨特的魅力。
例9.我獨自一人,靠著船舷,閑閑地望著霧靄沉沉的水面,水色蒼黑的彼岸,在一棟棟黑黝的房屋上空,只見一輪又大又紅的月亮正在升起,我不由得潸然淚下,這恐怕是我永生也不會忘懷的③
在中國古代,“月亮”除了代表陰柔母性的象征之外,還與思鄉懷人、尋求心靈上感情慰藉與解脫孤寂的精神寄托有關。雖然日本“月亮”的意象底蘊源于中國的月亮文學意象,但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環境及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產生了“人與月亮合二為一”這一交融的意象性,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另外,句中用“紅色”修飾月亮。紅色在色彩學中往往與尊貴、青春掛鉤,也寓指女性,是生命和美的象征。“紅色月亮”與“暗黑房子”的搭配,使畫面給人一種深厚、成熟、傳統和神秘之感。芥川深深被此場景所觸動,也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紅色月亮”在此隱喻芥川所依戀及追求的母性溫柔的精神世界,并渴望從中尋求安撫與解脫。“黑夜”暗喻著寂寞與孤寂的氣息。正是在寂寞與孤寂的氛圍下,作者才會情不自禁地追求月亮給其帶來的精神安慰,并將月亮與自己合二為一有感而發,潸然淚下地發出了他永生都難以忘懷的強烈感嘆,可見對其觸動極深。何偉教授提出,人的情感來自外界刺激,是一種由場所存在而引起的情感反應,是外部動因與情感表現者的動態關系[14]。因此,此句體現了芥川對場所情景的有意傾向性態度,屬于積極情感取向,是生態保護型表述,也暗喻人從自然汲取力量,與自然緊密聯系的生態思想觀。
結束語
通過對《大川之水》中的“陌生化”生態話語的分析可知,“大川”屬于物理系場所施事,是過程當中的參與者,被表征為有行為能力的主語,即人為施事,可見芥川對其賦予了人外生命體和人類同等的地位,并承認其有各種行為感知能力,是一種積極的生態行為。此外,使用隱喻手法對“蜻蜓”“月亮”等生態物進行隱喻,將“少年孩童時代的美好回憶”“安撫內心”的含義相互聯系在一起,屬于關系過程,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的緊密關系,并形成了一個循環的生態和諧系統。在作品中芥川也多次表示對大川之水感到懷戀與親近,大川的水能讓芥川那顆躁動不安的心得到寧靜,這表明人是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能從大自然中汲取力量來治愈自身,也從側面說明人類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體現了人與自然融洽相處的和諧生態觀。
最后,從文章的描述語氣上看,大部分為陳述語氣,使用了積極正面的鑒賞評價手段和高級的情態取向,這些均符合生態保護型語篇的要求。且芥川在《大川之水》中多次描述到“灰色”的天空與“綠色”的河水,借色彩的鮮明對比暗喻現代工業化對環境的破壞。由此可見,芥川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他不僅反對現代工業化對生態環境的一味破壞,還呼呼保護、珍惜和愛護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韓婧芳.論芥川龍之介小說中的人性思考[J].內蒙古電大學刊,2020(3):38-42.
[2]潘靚.芥川龍之介《羅生門》中的人性沖突[J].普洱學院學報,2024,40(1):101-103.
[3」李艷.從《羅生門》看人性之惡[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5,44(1):141-147.
[4]張思睿.論中國情結對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之影響[J].山西能源學院學報,2024,37(2):87-89.
[5」周芷冰.芥川龍之介作品中的中國情結與“豪杰”精神[J].東北亞外語研究,2024,12(3):94-105.
[6]喻伊霖.基于功能對等翻譯理論下的《地獄變》的五個中文譯本比較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7]馬高越.《竹林中》高慧勤與文潔若漢譯本譯者風格比較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24.
[8]李磊.論芥川龍之介《河童》的思想性[D].開封:河南大學,2013.
[9]楊瑩.陌生化視角下的《羅生門》[J].鎮江高專學報,2016,29(2):26-29.
[10]黃丹.芥川龍之介作品中動物形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5.
[11]謝妍.基于功能對等翻譯理論視角下芥川龍之介作品的生態思想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2.
[12」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6.
[13]張瑞杰,何偉.生態語言學視角下的人際意義系統[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8(2):99-108,150.
[14]何偉,張瑞杰.生態話語分析模式構建[J].中國外語,2017,14(5):56-64.
作者單位:1.豫章師范學院2.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