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Standardization and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Quali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ZHOU Xiaobo YIN Chao WANG Peng CHENYanfei (Tai'an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and TestingResearch Institute)
Abstract: Inorder toimprovethestandardizationlevelandcollaborative efciencyofagricultural productqualityinspection andtesting,thisarticleproposesacolaborative mechanismframeworkforagriculturalproductsuplychainqualityinspection andtestingbasedonmulti-partylinkage.Thisframeworkachievesunifiedcollectionandsharingofinspectionandtestingdata by building across-regional detectioniformationsharing platform,a multi-partylinkagesupervision platform,ndaquality traceability collaboration system.At the same time,this article designs a 64l+4+N3 organizational model and a“six horizontal and threeverticalquality traceabilityframework,establishes astandardized data system including testing information, regulatorydata,andtraceabilityinformation,andformsaqualitycontrolnetworkcovering theentirechain,aiming toprovidea systematic solution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Keywords:agricultural products;supplychain;qualityinspectionand testing;standardization;collborative mechanism
0 引言
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隨著農產品供應鏈的復雜化和區域化發展,傳統的檢驗檢測模式已難以應對跨區域質量管控需求。2022年,農業農村部印發《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2022—2025年)》,明確提出要構建統一權威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1。當前,檢驗檢測機構各自為政、信息共享不暢、監管協同不足等問題仍然突出,亟需建立標準統一、協同高效的檢驗檢測機制。
1農產品供應鏈質量檢驗檢測現狀分析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全國已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級三級檢驗檢測網絡體系,檢測機構數量穩步增長。實驗室配備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等先進檢測設備,檢測范圍覆蓋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微生物指標等多個領域,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2。
在標準化實施方面,我國已建立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辦法》為核心的檢驗檢測標準體系。通過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標準化框架。各地區依據統一標準開展檢測工作,在采樣方法、檢測流程、結果判定等方面實現規范化操作,有效提升了檢測結果的可比性和互認性。
在檢驗檢測機構協作層面,已逐步建立區域性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協作網絡,重點推進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的檢測資源整合。通過建設檢測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檢測數據交換與信息互通。同時,依托“互聯網 +' 技術構建質量追溯體系,推進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監測,檢測機構間通過定期開展技術交流與能力驗證活動,不斷提升檢測能力和服務水平。
2 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標準化存在的問題
2.1檢驗檢測標準體系不完善
當前農產品檢驗檢測標準體系在統一性和適用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部分檢測標準的制定未能充分考慮不同區域農產品品種特點和生產特征,導致標準實施過程中出現操作性不強的情況。以果蔬農殘檢測為例,現有檢測方法標準主要針對常規品種,對于地方特色品種和新型農產品的檢測參數和方法尚需完善[3]
在標準銜接方面,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之間的協調性有待提升。部分檢測項目在不同層級標準中存在技術指標差異,如農藥殘留限量標準、重金屬含量標準等,影響了檢測結果的統一判定。同時,新型污染物檢測方法、快速檢測技術等新領域的標準制修訂相對滯后,難以滿足市場監管和產業發展需求。
2.2標準實施過程監管不到位
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標準在實施過程中面臨監管效能不足的情況。部分基層檢測機構對標準理解和執行存在偏差,檢測操作規范性有待加強。在實驗室質量控制方面,部分機構未能嚴格執行標準方法驗證、質控樣品分析等質量保證措施,影響檢測結果的可靠性。檢測標準實施的過程管理和追蹤考核機制尚需健全。目前對檢測機構執行標準情況的監督檢查以定期評審為主,對日常檢測活動中的標準執行狀況缺乏動態監管。在檢測人員能力建設方面,標準培訓和考核體系不夠完善,部分檢測人員對新修訂標準的掌握和運用存在滯后性。
2.3質量追溯機制函需優化
現有追溯系統的信息采集多以人工錄人為主,檢測數據的實時傳輸和自動歸集能力不足。各檢測環節的信息關聯度較低,難以實現檢測數據的縱向貫通和橫向對接,影響了追溯效率。追溯信息的標準化程度需要進一步提高。不同檢測機構采用的信息記錄格式和數據存儲方式存在差異,造成追溯信息整合困難。在檢測數據共享方面,機構間的信息壁壘尚未完全打破,數據交換接口不統一,影響了追溯信息的互通共享。同時,部分基層檢測機構在追溯系統建設和維護方面投入不足,信息化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制約了追溯機制的整體運行效能。
3構建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協同機制
3.1完善跨區域檢測信息共享
在檢測數據標準化建設方面,制定統一的信息采集規范和數據格式標準。采用XML、JSON等標準格式規范數據傳輸,建立包括檢測原始記錄、儀器參數、樣品信息、檢測結果等關鍵數據項的格式規范[4]。通過分布式數據庫架構,建立檢測數據資源池,確保數據存儲的規范性和一致性。針對不同類型農產品的特點,設計專項數據采集模板,提升數據采集的針對性,如表1所示。
在信息共享機制方面,建立多層級的信息交換網絡。以省級檢測中心為核心節點,聯通市縣級檢測機構,形成區域性信息共享網絡。開發統一的數據共享接口,采用區塊鏈技術保障數據傳輸安全,確保檢測信息在不同層級機構間的安全流轉。通過建立數據質量監控體系,對共享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進行動態監控。
在協同應用層面,深化檢測數據的綜合利用。構建檢測數據分析模型,通過機器學習等方法挖掘農產品質量安全趨勢和風險特征。建立可視化展示系統,實現檢測數據的多維度展示。同時,推進檢測數據與產品追溯體系的融合,實現檢測信息在供應鏈各環節的共享應用。針對重點農產品,建立區域聯動的風險監測預警機制。通過信息化手段促進檢測資源優化配置,推動檢測機構間的優勢互補和業務協同。建立檢測能力共享機制,實現檢測任務的合理分配和遠程協作。構建技術交流平臺,促進先進檢測方法和經驗的分享推廣,提升區域整體檢測水平。
3.2建立多方聯動監管平臺
構建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為核心的多方聯動平臺,采取“ 1+4+N′′ 的組織模式。“1”是指建立統一的協同指揮中心,“4”是指設立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生態環境、衛生健康四個專項工作組,“N”是指各區域檢測機構和生產企業工作站。指揮中心負責統籌協調,各工作組按照職責分工開展監管工作,工作站承擔具體執行任務,如圖1所示。
在監管事務協同處理方面,構建“ 1+3′′ 的工作流程體系。“1”是指統一的監管事務受理平臺,“3”是指風險預警處置、例行監管執法、投訴舉報處理3個業務模塊。風險預警處置模塊設定四級響應機制,從高到低依次為紅色、橙色、黃色、藍色預警。當監測數據觸發預警閾值時,系統自動生成預警信息,并按照預設規則推送至相關責任主體。例行監管執法模塊采用“雙隨機、一公開”方式開展。通過隨機抽取檢查對象和執法人員的方式,確保監管的公平性。執法人員通過移動執法終端,按照執法清單開展現場檢查,并將檢查結果實時錄人系統。針對不同產品類別,設置差異化的檢查頻次和重點項目。對于高風險品類,適當提高抽檢比例和檢查頻次。投訴舉報處理模塊建立首問負責制,實行全流程跟蹤管理。設置統一的舉報受理熱線和網絡平臺,對接收的舉報信息進行分類處理。緊急投訴需在24h內響應,一般投訴在3個工作日內回復。建立督辦問責機制,對超期未處理的投訴進行系統提醒和跟蹤督辦。
在應急處置方面,建立“四位一體”的快速響應機制。包括應急指揮系統、現場處置系統、輿情監控系統和專家會商系統。發生重大質量安全事件時,應急指揮系統自動啟動,調度相關人員和資源。現場處置系統通過移動終端,實時上傳現場信息和處置進展。輿情監控系統對相關輿情進行追蹤分析,為應急處置提供決策參考。專家會商系統支持遠程視頻會診,便于專家及時提供技術支持。在監管效能評估方面,建立“ 3+5′′ 指標體系。“3”是指監管及時性、處置有效性、群眾滿意度三個核心指標,“5”是指檢查覆蓋率、問題發現率、整改到位率、信息公開率、協同配合度五個支撐指標。通過量化評估,定期形成監管績效報告,為改進監管工作提供依據。
3.3優化質量追溯協作體系
構建“六橫三縱”的質量追溯協作框架。“六橫”指生產、收購、儲運、加工、批發、零售六個環節的追溯鏈條,“三縱”指質量管理、責任主體、監管介入三條主線。各環節的責任主體通過統一的追溯平臺,記錄關鍵質量控制點信息,形成完整的質量追溯鏈。
在生產環節,建立農事操作電子檔案系統。種植業通過智能傳感設備采集土壤、水質、氣候等環境數據,記錄施肥、用藥、田間管理等關鍵作業信息。養殖業采用智能養殖設備,監控飼養環境參數,記錄飼料使用、免疫接種、用藥治療等信息。收購環節設置質量初檢站,對收購產品進行快速檢測,并記錄收購批次、產地來源、質量等級等信息。在儲運環節,建立冷鏈監控系統。通過溫濕度傳感器實時監測儲藏環境,記錄產品出入庫信息。運輸車輛安裝GPS定位系統和溫度監控設備,實時跟蹤運輸過程中的位置和環境參數變化。加工環節實施批次管理,記錄原料來源、加工工藝、質量檢驗等信息,建立產品批次與原料批次的對應關系。批發環節建立市場準入制度,要求經營主體在交易時錄入產品來源、質量檢測、銷售流向等信息。零售環節采用智能電子秤和銷售終端,記錄銷售信息并與追溯系統對接。
針對不同產品特點,制定差異化追溯方案。對于生鮮產品,重點追蹤產地環境、儲運條件、保質期限等信息。對于加工產品,重點追蹤原料來源、加工過程、添加劑使用等信息。對于進口產品,重點追蹤原產地證明、通關檢驗、流通渠道等信息。建立質量追溯協同處置機制。當發現質量問題時,通過追溯系統快速鎖定問題批次,并沿產業鏈逆向追查問題源頭。根據追溯信息確定涉事產品范圍,精準開展產品召回。對于區域性、行業性質量問題,組織相關主體開展聯合整治。
4結語
本文建立了基于多方聯動的農產品供應鏈質量檢驗檢測協同機制,通過跨區域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檢測數據的統一管理,依托多方聯動監管平臺強化協同監管能力,借助質量追溯協作體系構建全程質量管控網絡。后續工作重點包括完善檢測數據標準體系,優化協同處置流程,深化大數據分析應用,加強智能化監管手段建設,持續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
運,2022(3):141-142.[4]王鳳,杜偉.農產品供應鏈質量整合對流通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23(18):108-111.
參考文獻
[1]曾夢玲.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協同控制機制及優化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21(16):145-149.
[2]吳強.乳品供應鏈質量協同控制及其運行機制研究[D].濟南:山東農業大學,2020:17.
[3]張萌.果蔬類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研究[J].中國儲
作者簡介
周曉波,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工程技術。
(責任編輯: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