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blems i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esting Accuracy
Naritua (E'toqian Banner Market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Bureau, Ordos O162Oo,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mitations in testing technology,loopholes in equipment management, weak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personnel,and improper control of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s.Targete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novation,equipment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talent pool construction,and laboratory standardization transform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esting quality and ensuring food safety.
Keywords: food safety; food quality testing; equipment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食品質量安全關乎人們的身體健康與社會穩定,檢測技術作為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手段,其精準性與科學性直接影響相關部門的監管效能。近年來,隨著食品種類的增加和新型污染物的涌現,對檢測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現有檢測流程仍存在技術短板與管理漏洞。本文分析食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方案,旨在推動食品檢測技術高質量發展。
1食品質量安全檢測存在的問題
1.1檢測技術自身局限問題
當前,食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的局限性已成為制約檢測效能提升的關鍵因素。在農藥殘留檢測方面,傳統色譜法與質譜法雖具備一定檢測能力,但其靈敏度與特異性難以滿足新型農藥,如新煙堿類、雙酰胺類化合物的痕量分析需求,導致低濃度殘留漏檢風險顯著增加[1-2]。在獸藥殘留檢測方面,多數技術對代謝產物及結合態殘留的識別能力不足,尤其在水產品與畜禽肉類中,部分抗生素代謝物因結構復雜難以通過常規方法有效分離,致使殘留評估結果與實際風險存在偏差[3]。在微生物檢測方面,依賴傳統培養法的檢測周期過長,無法滿足食品流通環節的時效性要求,且對厭氧菌、受損菌等特殊狀態微生物的檢出率偏低[4。此外,多污染物同步檢測技術尚不成熟,面對食品中農藥、獸藥、重金屬及毒素的復合污染場景,現有技術多局限于單一指標分析,缺乏同步篩查能力。
1.2檢測設備維護管理不當
檢測設備的運行狀態與維護管理水平直接影響檢測數據的可靠性。部分基層檢測機構因經費不足或管理意識薄弱,長期使用沒有進行校準的儀器設備,導致檢測靈敏度下降。例如,未定期更換氣相色譜儀進樣口襯管,造成農藥殘留檢測中峰形拖尾或基線漂移,干擾定量分析[5;未按規范保存液相色譜柱,導致其固定相性能退化,進而降低獸藥殘留分離效率[]。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與熒光顯微鏡等微生物檢測設備缺乏定期性能驗證,易產生假陰性或假陽性結果,尤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檢測中,設備溫控模塊偏差可能影響核酸擴增效率[。此外,設備共享機制不完善易導致部分高精度儀器長期閑置或超負荷運轉,加速關鍵部件的損耗。維護記錄缺失與故障響應滯后問題突出,部分機構未建立設備故障應急預案,設備停機期間被迫中斷檢測任務,嚴重影響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連續性。
1.3檢測人員能力參差不齊
檢測人員專業素養的差異直接影響技術標準的落地效果。部分基層檢測人員對新型檢測方法的原理掌握不夠深入,操作流程依賴經驗化判斷。例如,在農藥殘留快速檢測中,膠體金試紙條的判讀需嚴格遵循顯色時間與光照條件,但部分人員因未接受系統培訓,易出現主觀誤判[8]。獸藥殘留檢測涉及復雜的樣本前處理與質控要求,操作人員若對固相萃取柱活化、洗脫條件等關鍵步驟控制不當,可能導致回收率偏離標準范圍。在微生物檢測方面,人員對無菌操作規范執行不嚴格,如在菌落總數測定中未規范使用酒精燈灼燒接種環,可能引入環境雜菌干擾實驗結果。此外,跨學科知識儲備不足問題顯著,面對食品中新興污染物,如納米材料、微塑料的檢測需求時,檢測人員對交叉學科技術原理的理解滯后,難以有效整合光譜學、生物學等多模態檢測手段[。
1.4檢測實驗環境控制不當
實驗室環境參數控制不當對檢測結果具有潛在系統性影響。在微生物檢測方面,潔凈度等級未按生物安全二級標準落實,空氣中懸浮粒子超標可能污染瓊脂平板,導致菌落計數結果虛增。在農藥殘留檢測實驗室中,通風系統設計不合理致使有機溶劑揮發物在實驗臺面聚集,不僅危害檢測人員的身體健康,還可能污染待測樣本[10]。獸藥檢測所需的低溫離心、避光保存等條件若因環境溫濕度波動無法滿足,可能引起目標物降解或衍生化反應不完全。此外,實驗室功能區劃混亂問題突出,如理化檢測區與微生物檢測區未實現物理隔離,實驗器具交叉使用增加污染風險。部分機構未配置連續監測系統,僅依賴人工記錄環境參數,難以實時捕捉環境溫濕度、壓差的瞬時異常波動,導致檢測過程質量控制鏈條存在盲區。
2提升食品質量安全檢測準確性的策略
2.1推進技術創新研發,拓寬檢測適用范圍
提升檢測準確性的核心在于突破技術瓶頸并構建多維檢測體系。 ① 優先研發高靈敏度檢測技術,如引入納米材料修飾電極增強電化學傳感器性能,實現對農產品中有機磷類農藥的痕量檢測,降低傳統酶抑制法的假陰性風險。 ② 針對獸藥殘留檢測,優化基于分子印跡聚合物固相萃取技術,結合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提升磺胺類藥物及其代謝產物的分離效率與精度。 ③ 在微生物快速檢測方面,推廣微流控芯片與等溫擴增技術聯用方案,能夠在2h時內完成食源性致病菌的核酸提取與定量分析,顯著縮短傳統培養法的周期。 ④ 構建多指標同步檢測平臺,利用高分辨質譜的非靶向篩查功能,建立農藥、獸藥、真菌毒素及重金屬的復合污染數據庫,實現樣本“一次進樣,多目標分析”。
2.2完善設備管理體系,定期更新檢測設備
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保障檢測數據可靠性的基礎。 ① 建立智能化設備監控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采集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等關鍵設備的運行參數,自動生成性能衰減曲線并預警校準節點。 ② 制訂差異化維護規程,如微生物檢測用的PCR儀需每季度進行擴增效率驗證,而農藥殘留檢測中的電子捕獲檢測器應每月開展基線噪聲測試。 ③ 推行設備分級更新制度,對超出服役年限或技術迭代滯后的設備強制報廢,優先配置高分辨質譜儀、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儀等新一代檢測裝備。④ 構建區域設備共享網絡,通過跨機構協作機制提高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等高值設備利用率,同時降低中小型檢測機構的硬件投入壓力。 ⑤ 完善設備故障應急響應體系,建立備品備件儲備庫與第三方技術服務對接通道,確保關鍵設備停機后 48h 內恢復檢測能力。
2.3開展專業檢測培訓,搭建專業檢測隊伍
人員專業素養的持續提升需依靠系統性培訓機制。 ① 設計分層次培訓課程,初級檢測人員重點強化農藥殘留快速檢測試紙操作規范,在培訓中引入實物模擬操作,讓學員反復練習試紙的正確取樣、顯色比對和結果記錄流程,同時通過案例分析講解常見錯誤操作及其導致的誤差,確保每位學員熟練掌握基礎技能。中級檢測人員主攻獸藥殘留液相色譜質譜聯用的圖譜解析技術,組織學員參與實際樣品檢測,從樣品前處理到圖譜分析全程實踐,定期開展圖譜解析研討會,分享復雜圖譜的解讀經驗,加深對技術的理解。安排高級檢測人員參與行業前沿課題研究,與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實驗,在實踐中探索新的復雜基質樣本處理方法,提升應對復雜樣本的能力。 ② 引入虛擬仿真訓練平臺,通過3D建模還原氣相色譜進樣故障、微生物平板劃線污染等典型場景,為學員制訂分階段的虛擬訓練計劃,讓檢測人員在安全環境中反復演練,積累實操經驗。 ③ 實施檢測技能等級認證制度,聯合行業協會制定考核標準,對農藥多殘留檢測、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等核心技術實行持證上崗管理,建立認證培訓體系,針對考核內容開展專項輔導,定期更新考核題庫,確保認證的權威性和實用性,促使檢測人員不斷提升專業水平。 ④ 建立跨學科知識更新機制,定期邀請材料學、生物信息學專家講授納米傳感器構建、宏基因組學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組織檢測人員與專家開展項目合作,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檢測中。
2.4科學劃分實驗分區,嚴控實驗檢測環境
實驗室環境的精細化管理是降低系統誤差的必要條件。 ① 采用模塊化空間設計理念,將微生物檢測區設置為獨立負壓空間,配備高效的空氣過濾系統,在微生物檢測區人口處設置風淋室,人員進入前必須經過風淋消毒,同時定期對空氣過濾系統進行維護和檢測,及時更換濾芯,確保細菌總數檢測時環境潔凈度達到ISO5級標準。 ② 在農藥殘留檢測區安裝定向排風裝置,利用風幕隔離技術防止揮發性試劑擴散至質譜儀器區,對農藥殘留檢測區的排風管道進行定期清理和檢查,防止管道堵塞影響排風效果,同時在試劑存放區設置專用的通風柜,進一步減少試劑揮發對環境的影響,避免交叉污染導致產生假陽性結果。 ③ 部署智能環境監測終端,實時采集獸藥檢測區的溫濕度、光照強度數據,當發現冷凍離心機工作環境溫度超過 4‰ 時自動觸發報警并啟動應急制冷。 ④ 實施實驗室動態氣流控制,依據PCR擴增區、電泳分析區等功能需求差異,設計階梯壓差梯度防止氣溶膠擴散,定期對實驗室的氣流控制系統進行調試和優化,根據不同實驗階段的需求調整壓差參數,同時在關鍵區域設置氣流監測裝置,實時監控氣流方向和速度。 ⑤ 建立環境異常處置預案,如在微生物實驗室突發停電時,立即啟用備用電源維持生物安全柜運行,并通過冗余樣本備份機制保障檢測流程連續性。
3結語
食品質量安全檢測領域面臨著技術局限、設備管理不善、人員能力參差不齊及實驗環境控制不當等問題。檢測技術的滯后性、設備老化與操作不規范、專業人才匱乏以及環境干擾均會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針對這些問題,可通過推進技術創新研發、完善設備管理體系、開展專業檢測培訓以及科學管控實驗環境,多維度提升檢測準確性。技術創新能突破檢測瓶頸,設備優化能保障檢測精度,人員能力提升能夯實檢測基礎,環境管控則能為檢測提供穩定條件。這些策略的協同實施,對構筑食品安全防線、推動食品行業健康發展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司闖,舒利賢,袁璦金.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檢測新煙堿類殺蟲劑的研究現狀[J].現代食品,2024(21):43-45.
[2]陳一萍,傅洪濤,廖麗萍,等.新型雙酰胺類殺蟲劑硫蟲酰胺的液相色譜分析方法[J].精細化工中間體,2022,52(6):75-78.
[3]劉順,黎波,段向毓,等.食用水產品中獸藥殘留快速檢測產品性能評價[J].食品工業,2024,45(11):308-312.
[4]熊穎涵,李重言,李若林,等.微生物檢測新技術在肉品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肉類研究,2025,39(2):46-54.
[5]劉龍燕.氣相色譜法測定農產品農藥殘留能力驗證的方法及關鍵控制點分析[J].福建分析測試,2024,33(4):42-48.
[6]王克然.高效液相色譜法在獸藥檢測中的應用分析[J].農業工程技術,2024,44(26):98-99.
[7]王杰清.PCR技術及其在食品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探討[J].中外食品工業,2024(1):77-79.
[8]柯童煒,駱驕陽,秦家安,等.膠體金免疫層析法快速檢測中藥材中除草劑撲草凈殘留[J].藥物分析雜志,2024,44(1):174-184.
[9]劉江花,吳頔,韓皓宇,等.新興納米材料在食品安全檢測樣品前處理中的應用[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0,11(17):5795-5811.
[10]王坤,王春雷,范香翠.基層食品檢測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食品工業,2022,43(8):27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