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遼寧工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遼寧工業文化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黨領導中國人民特別是遼寧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光輝奮斗的歷史文化積淀。在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科學謀劃“十五五\"規劃之際,挖掘遼寧工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將其有機融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
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是遼寧工業文化的內在靈魂。2022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指出,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后繼有人、代代相傳。遼寧作為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培育了遼寧工業文化,形成了不畏艱難、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新時代新征程,要繼續挖掘和利用遼寧工業文化與遼寧人民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將其深刻融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中,使青少年自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培養推動遼寧全面振興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偉大革命和社會實踐中,遼寧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形成了厚重的遼寧工業文化,孕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遼寧是抗美援朝出征地,既是“前線的后方”,也是“后方的前線”,奮斗的遼寧人民堅守在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前沿,全民動員參與生產支前和戰勤支援。遼寧是共和國工業奠基地和國企改革示范地,數百個“新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誕生在這里,在實現國家工業化的歷史進程中,遼寧涌現出燦若繁星的勞動模范和先進生產者群體,鑄就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與雷鋒精神一道,匯聚形成了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厚重的遼寧工業文化為遼寧成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基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敢于突破的創新精神
敢于突破的創新精神是遼寧工業文化的永恒話題,是擺脫發展難題和困境的源頭活水。新中國成立初期,遼寧老一輩勞動模范改進生產工具、壓縮加工時間、創新生產技術,掀起了技術創新的熱潮,凸顯了勇于創新的精神品格。改革開放以來,遼寧人民始終保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敢闖敢干、敢為人先,不斷以改革創新激活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活力和創造力,為中國式現代化遼寧實踐提供強大力量。
2022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要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努力把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新時代,新機遇,遼寧深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努力做好結構調整“大文章”,加快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遼寧以萬億級產業基地、重點產業集群建設為牽引,帶動規模以上工業逆勢上揚,裝備制造、石化、冶金等重點行業穩定增長,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集聚壯大,具有遼寧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在加速構建,鍛造出遼寧工業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敢于突破的創新精神。
(三)潛心創業的奉獻精神
潛心創業的奉獻精神是遼寧工業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對遼寧工業歷史積淀和工業文化特征的提煉,也是凝聚和激勵遼寧人民不斷奮斗的寶貴精神財富。遼寧工業發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歷史性重大貢獻,這種貢獻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這種精神集中體現為奉獻一一吃苦耐勞,高度認真的工作態度,廣泛的創造性,交流、協作,組織起來生產的智慧,不求回報的信賴和忠誠。遼寧的工業歷史展示了新中國工業化的輝煌,刻錄了一代代無私奉獻的旁模形象,他們不管職位高低,都勤奮工作、嚴格要求、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忘我工作,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經濟社會發展盡心盡力,以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為新中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充分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心一意為國家謀利益的崇高精神。勞模的奉獻精神,不僅支撐起個人的人生信念和生命價值,也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真切含義,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有他們的“激情奉獻”,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有他們的“英雄族譜”。勞模精神鼓舞了遼寧幾代人,至今令人心生敬意。
二、遼寧工業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
(一)遼寧工業文化進一步發揮了思政教育引領作用
1.堅持德育為先
遼寧工業文化蘊含埋頭苦干、敬業奉獻的精神,以及愛祖國、愛事業、有理想、有信念、追求真理、勇于拼搏、不畏犧牲的可貴品質,對培養廣大學子忠于黨、忠于祖國的堅定信仰和擔當奉獻的家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將遼寧工業文化融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挖掘遼寧工業文化中的可貴品質,又有利于構建完善的德育體系,從而提升德育的效率和質量。因此,要突出遼寧工業文化的引領作用,堅持德育為先,以德塑魂,挖掘遼寧工業文化中的德育資源,用遼寧工業文化的先進思想和模范行動教育引導學生。
2.強調以人為本
遼寧工業文化蘊含著愛國主義、改革創新的精神和求真務實的態度。首先,愛國主義精神是推動國家技術進步和工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學習與傳承工業文化中的歷史故事和先進人物事跡,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報效國家的重要性。其次,改革創新精神鼓舞青少年學生勇于探索,不斷突破技術難關,推動科技進步。最后,求真務實的態度能夠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價值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還能激發他們的愛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遼寧工業文化通過獨特的文化形態和價值觀,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將遼寧工業文化融入教育教學過程,可以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二)遼寧工業文化進一步發揮了創新驅動引領作用
1.賽續工業精神
偉大的事業孕育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進偉大的事業。遼寧工業華路藍縷、胼手骶足,創造了無數個新中國“第一”:第一臺機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根鋼軌從新中國成立初遼寧老工業基地成為全國首個重點建設基地,到改革開放后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再到工業結構轉型調整時期高端裝備制造業飛速發展、工業新動能發展不斷加快,遼寧工業文化始終蘊含著新中國工業奮斗的核心理念。弘揚遼寧工業文化,賡續工業精神,夯實拼搏底色,能夠讓學生深刻感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工業精神。
2.錨定時代發展
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新的征程上,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凸顯,經濟發展的動力由依靠要素驅動轉向依靠創新驅動。通過引導學生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追求精益求精,練就其解決關鍵領域問題的本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進一步向質量和內涵發力,充分發揮遼寧工業文化示范帶動作用,激發以點帶面、全面輻射作用,讓遼寧工業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學生心中,以遼寧工業文化引領創新文化,用創新精神雕琢創新人才。
(三)遼寧工業文化進一步發揮了社會風尚引領作用
1.培育創新精神
文化驅動創新發展。遼寧產業工人曾創造了許多個新中國“第一”,在發展遼寧現代工業中更是培育和形成了創新工業文化。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人轉型期,在新時代東北振興的重要關頭,只有充分發揮遼寧創新工業文化的引領力,持續在科學技術、企業組織和體制機制等方面取得創新突破,才能進一步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從而使創新精神融入社會生活,引領社會風尚。根據馬克思唯物史觀,工業創新在推動經濟和技術發展的同時,也在形成一種創新文化,而這種創新文化正是提高企業創新活力的重要推力。學校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創新精神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傳承創新文化,使創新精神融人大中小學思政課堂、成為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一環至關重要。
2.弘揚勞模精神
勞模是遼寧工業文化的突出符號,是鮮活的價值觀,是有形的正能量。“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是偉大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遼寧工業文化中有很多立得住、叫得響的先進典型,他們能夠有效帶動學生牢固樹立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爭做新時代奮斗者的堅定信念。勞模精神、勞模品牌效應和勞模先進事跡具有感召全社會、引領社會風尚的巨大能量。遼寧工業文化可以充分發揮好勞模的引領作用,助力大中小學思政課堂講好勞模故事、傳承勞模精神,更好地發揮勞模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遼寧工業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路徑
將遼寧工業文化融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具體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強化黨的領導
1.加強黨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領導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新時代新征程,思政課建設要展現新氣象新作為,必須堅持黨對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牢牢掌握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權,加強黨對思政課建設的思想政治領導,才能確保學校思政課建設的正確政治方向,確保學校用科學理論培養人、用正確思想引導人,培養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要堅持立德樹人、培根鑄魂,要聚焦目標設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交流合作機制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在目標設定上,小學階段應注重啟蒙道德情感,中學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大學階段則著力提升政治素養。在教學內容上,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接受能力,進行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安排。通過講好自身思政課故事,講解社會發展規律和深人分析理論問題,進一步將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內容一體化銜接。在教學方法上,綜合采用游戲、活動體驗、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專題教學、學術研討等方式,更好地契合各學段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不僅需要提升教師素養、完善評價體系,還需要加強學段間的溝通協作,形成大中小學一體化育人合力。
(二)融入思政課堂
遼寧工業文化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融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長效的育人體系。學校利用課堂主陣地和教師主體,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可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1.發揮課堂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遼寧工業文化要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首先,推進遼寧工業文化進教材。大中小學應結合教學實際,深度挖掘遼寧工業文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典型事例和先進人物,邀請省內外相關領域專家編寫關于遼寧工業文化的讀本,并及時更新教材內容,讓遼寧工業文化完整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其次,推進遼寧工業文化進課堂。大中小學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創新課堂形式,豐富教學手段,通過案例教學、專題研討、播放影像資源等方式,調動學生學習遼寧工業文化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形成對遼寧工業文化的正確認知。最后,推進遼寧工業文化進頭腦。思政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人腦人心,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將深厚的遼寧工業文化的精神內涵轉化為正向的價值引領,使遼寧工業文化真正做到入腦人心。
2.發揮教師教書育人的主體作用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教師作為遼寧工業文化融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提升其素質和能力刻不容緩。要堅持學校培養與自身提升相結合原則:首先,學校應通過實踐教研、主題研究、集中培訓等方式,帶領教師走出去,引導教師從遼寧工業文化中尋找思政課資源;其次,教師應廣泛了解遼寧工業文化的相關知識,將其與教學內容相融合,提升自身的教學本領。
(三)融入校園文化
校園是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營造遼寧工業文化的校園氛圍,要充分運用線上線下各類媒體和宣傳平臺,積極推動遼寧工業文化在校園內全方位參與、全平臺推廣,在大中小學不同階段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遼寧工業文化的感染力。
1.打造遼寧工業文化的宣傳平臺
當代社會已經是網絡信息化社會,學生更是網絡社會中活躍的主力軍。面對形形色色的網絡信息,營造遼寧工業文化氛圍,要充分發揮學校官網、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的作用,宣傳遼寧工業文化的百年奮斗歷程。首先,學校官網開通遼寧工業文化學習教育專題網站、在學校微信公眾號設置遼寧工業文化專題模塊,積極宣傳遼寧工業文化的內涵、精神與事例,并實時更新,同時積極反映學校師生在學習遼寧工業文化過程中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其次,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學習新平臺,可通過VR、H5等先進技術,將遼寧工業文化搬上“云端”,讓學生將線上瀏覽中國工業博物館、遼寧工業展覽館,與線下實地探訪相結合,從而加深對遼寧工業文化的了解。最后,通過多平臺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互動活動。例如,通過上傳照片,學生可利用圖像合成扮演不同時代的工業人物角色;借助短視頻平臺,學生可進行實地探索并拍攝視頻博客,或者對不同時代的工業故事進行改編演繹,讓遼寧工業文化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煥發新的光芒。
2.堅持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的原則
首先,完善遼寧工業文化在校園物質文化中的建設。實物作為客觀存在物能讓師生產生一定的精神寄托。將遼寧工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加強遼寧工業文化物質文明,是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例如,在校園里設立宣傳欄,對遼寧工業文化的來源、內涵、價值進行宣傳展示;在校園景觀中對遼寧工業文化發展過程產生的典型事跡和先進人物進行展示,讓遼寧工業文化的影響呈現在校園的諸多角落,使遼寧工業文化的熏陶無處不在,增強廣大學生的精神動力。其次,注重遼寧工業文化在校園精神文明中的建設。精神文明作為無形的力量,對師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營造遼寧工業文化校園氛圍。例如,將遼寧工業文化融人校風校訓建設方面;舉辦關于遼寧工業文化的學術沙龍、舉辦遼寧工業文化故事會、學習遼寧工業文化中的先進人物典型等活動。讓學生從多方面加深對遼寧工業文化的理解,將遼寧工業文化的精神內核轉化為思想薰陶,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四)開展實踐教學
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校園氛圍的營造,對遼寧工業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和系統的認知,真正做到遼寧工業文化入腦入心,后期還需要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通過身臨其境去感受遼寧工業文化的厚重力量。
1.立足實踐基地,品讀遼寧工業文化精神力量
遼寧從現代工業萌芽的產生,到先進裝備制造基地的崛起,享有“中國重型工業的搖籃”之稱的美譽,見證了中國百年工業的變遷。學生走進實踐基地,了解新中國工業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東北老工業基地對新中國工業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更能感受到工人階級鑄就的自力更生、無私奉獻、敢于創造的不朽精神,以堅定自身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貢獻青春力量的信念和決心。
2.開展實踐活動,領悟遼寧工業文化時代內涵
學思踐悟行,要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舉辦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遼寧工業文化在新時代中的傳承。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講座論壇、課題研究、先進人物訪談等形式,讓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生活,更能讓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提升思想覺悟、提高政治素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新時代東北振興上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奮力開創遼寧振興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22-08-19(01).
[2]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習近平.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N].人民日報,2024-05-12(01).
[4]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5]李明,李晨萌,張新巖.遼寧工業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探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1).
[6]沈勝剛.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一體化建設的路徑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3(31)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