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0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496(2025)02-003-07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沖擊。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的沿海沿邊省份,遼寧地處環渤海經濟帶與東北經濟區交匯點,既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也肩負著“打造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的重要使命。202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指出,東北全面振興,歸根到底靠改革開放?,F在,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各級干部要提高在開放條件下想問題、作決策、抓工作的本領。面對新時代的開放趨勢,遼寧需以更高水平開放破解振興難題,在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上勇于爭先。
態勢。近年來,遼寧在進出口上堅持穩存量、拓增量。2024年打破了自2016年以來連續8年出口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進口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狀況,實現了進出口增速態勢的逆轉。
從出口商品的結構來看,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增速加快,外貿競爭力有所加強。2024年,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額分別為1910.8億元和534.7億元,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達到 50.6% 、 14.15%[1] ;集成電路、船舶、電工器材和汽車零配件分別出口251.8億元、187.9億元、179.5億元和139.1億元,分別增長9.8、28.3、21.1和6.8個百分點[]。2023年,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外貿“新三樣”商品出口188.2億元,增長 48.8%[3] ,為遼寧外貿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一、遼寧對外開放取得顯著成就
(一)貿易規模持續上升,貿易結構有所改善 從貿易規模看,進出口總額在波動中保持上升
從出口對象來看,新興市場所占比重不斷提高。2024年上半年,遼寧與東盟、歐盟的進出口額分別占比為 12% 、 17.4% ,對日、韓、美、俄進出口合計占比 31.8%[4] ,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貿易伙伴分別占比 50.1% 和 35.5% 。遼寧對中東、非洲、拉丁美洲的進出口也出現了較快增長(表1),在與傳統貿易伙伴保持穩定合作的基礎上,不斷開拓新的市場,對外貿易市場多元化格局正逐步確立。
從貿易方式和外貿新動能來看,一般貿易進出口占主導地位。2024年,遼寧一般貿易進出口額為5119億元,占貿易總額比重為 67.1% ,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1465億元,占比 19.2% [2]。2024年,遼寧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59.9億元,增長
23.4% 。同時,高水平開放平臺帶動作用明顯,中國(遼寧)自貿試驗區進出口額為1303.1億元,增長 17.1% ,增速較全國高 6.8%[3] 。
從企業性質看,民營企業為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2024年,遼寧民營企業完成進出口總額3651.9億元,占比 47.9% ,較上年同期提高 1.5% 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分別完成進出口額2760.2億元和1210億元,分別占 36.2% 和 15.9% 。全省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15913家,增長5.1% ,民營企業13678家,增長 7.1%[3] 。
(二)制造業投資“大項目引領\"特征顯著,投資結構不斷優化
近年來,遼寧實際利用外資規??傮w呈現上升態勢,但波動幅度較大。盡管如此,遼寧實際利用外資的結構不斷優化,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規模不斷增加,主要集中在汽車制造、石化、高端裝備等領域。沈陽中德裝備園吸引寶馬、采埃孚等127家外資企業落戶4,形成涵蓋研發、制造、物流的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大連中日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引進松下電池、歐力士金融等日資項目??偼顿Y837億元的精細化工及原料工程項目落戶遼寧盤錦,將成為遼寧打造世界級石化和精細化工產業基地的重要支撐[5]。
遼寧實際利用外資中,日韓企業占比較高。截至目前,遼寧已有日資企業2142家,韓資企業4742家。中日(大連)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遼寧(沈撫示范區)韓國產業園、中俄(沈陽)經貿合作產業園等園區作為重要的平臺載體,推動遼寧在電子信息產業、醫藥制造、汽車制造等領域高質量發展。
遼寧利用外資具有“大項目引領”的顯著特征,遼寧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對外直接投資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截至2022年年末,遼寧在境外設立非金融類企業812家,排名全國第9位。2024年,遼寧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131份,新簽合同額1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10.7% ;完成營業額15.0億美元2,聚焦裝備制造、能源開發(如俄羅斯油氣合作)、農業合作(如東南亞農業園區)等領域。全省共備案(核準)對外投資企業106家。派出各類勞務人員17248人2。遼寧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在烏茲別克斯坦、越南等沿線國家有序推進工業園與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為當地能源開發、農業發展注入活力,深化雙邊在能源、農業領域的合作。
(三)平臺建設不斷加快,制度創新取得進展
近年來,遼寧持續推進經濟技術開發區、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各類開放平臺建設。截至2024年年末,全省共有自貿試驗片區3個、綜合保稅區5個、跨境電商綜試區6個、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96個,包括11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含經濟技術開發區、邊境經濟合作區)、85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平臺數量和檔次在全國均處于優勢地位。綜合保稅區優化監管模式,創新政策支持,推動IC裝備、生物醫藥等企業開展保稅研發,促進了新業態發展。遼寧自貿試驗區自2017年成立以來,累計推出7批207項具有遼寧特色的改革創新成果,其中16項創新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2024年遼寧自貿試驗區進出口總額為1543.7億元,同比增長 22% ,占全省的比重達 20.2% 。經濟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在商務部公布的2024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結果中,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入選綜合排名前30名[??缇畴娚叹C合試驗區快速發展,大連、沈陽獲批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2024年遼寧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為59.9億元,同比增長了23.4% 。截至2025年5月,遼寧已建成120個海外倉,分布在40個國家和地區[]。
遼寧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試點建設工作。作為全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沈陽緊緊圍繞建設東北現代服務業新目標,著力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服務業發展質效提升,要素流動更趨活躍。2024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實現5530.3億元,同比增長 5.3% ,增速高于全國、全省 0.3% ,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 61.3%[8] 。2025年4月11日,大連被納入新一批試點范圍。至此,遼寧省已有沈陽、大連兩個城市被納入試點范圍,服務業發展再迎重要利好。
(四)協同聯動不斷提升,區域合作持續深化
遼寧推動高水平開放堅持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相結合,通過多層次合作機制,形成“內外聯動、南北互通”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持續加快推進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2023年,遼寧與吉林、黑龍江共建“東北海陸大通道”,通過整合大連港、營口港與哈爾濱、長春內陸港資源,推動運輸效率有效提升。成立的東北三省一區多式聯運發展聯盟,已有194家企事業單位加入,運營68條精品班線[9。遼寧聯合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簽訂《東北三省一區標準化協同發展框架協議》,加強東北三省一區標準互聯互通和合作發展,推動標準化工作深度融入東北振興大局。
不斷加強與長三角、京津冀地區的合作。2023年遼寧與長三角共建“科創飛地”,搭建上海沈陽航天北斗衛星飛地創新中心和沈陽市皇姑區南京飛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進一步拓展與長三角地區的合作領域,吸引高科技企業和創新人才,推動遼寧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大連港與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深化合作,開通“滬連”“甬連”集裝箱航線。遼西先導區(阜新、朝陽、葫蘆島)重點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綠色農產品加工等領域,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各市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功能定位、產業特點,多形式開展科技合作與人才交流,努力打造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域,加強了與京津冀地區的產業關聯性與互補性;沈撫示范區通過“ 4+5+N′′ 科創園布局,吸引京津冀創新資源,打造區域創新高地。
二、遼寧高水平對外開放存在的問題
(一)增長動力培育不足,外貿結構有待優化
2023年以來,遼寧進出口總額連續兩年負增長。2024年,遼寧進出口總額在全國排名第12位。
出口結構上,遼寧以機電產品為主,高新技術出口占比不高,全國高新技術出口占比 24.67% ,遼寧為14.16% 。服務貿易規模上,服務貿易總規模偏小,呈現逆差狀態。2023年,遼寧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147.5億美元,較前一年下降了 0.6% ,占全省對外貿易總額的 13.6%1 0],僅占全國服務進出口總額的1.58% 。2022年遼寧承接離岸服務外包位列全國第11位,按接包合同執行金額為214504萬美元,同比減少 17.68% ,占全國總量的 1.57% ;軟件出口位列第8位,執行金額為159864.31萬美元,同比減少 15.86% ,占全國 2.8% 。新興市場開拓上,遼寧對主要出口目的地國家的出口增速有所放緩。2024年,遼寧對新加坡出口銳減 55.5% ,對日本、韓國、美國、德國、印度等國的出口也陷入增長瓶頸,增長率不足 5% 。而出口增速較快的則是馬來西亞、越南、加拿大、阿聯酋、沙特阿拉伯等國,但目前遼寧對上述國家的出口規模不大。此外,遼寧對俄出口雖有所增加,但仍有較大增長空間。2024年,黑龍江省對俄出口額為372.9億元,吉林省對俄出口額為183億元,山東省對俄出口額高達689億元,而遼寧省對俄出口額僅為157.1億元。外貿新業態發展上,遼寧試點市場與先進地區在外貿規模增長存在差距。2024年全省跨境電商進出口額為59.9億元,增長 23.4% ,但總量僅占全國的 0.2% 。2024年遼寧西柳服裝城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出口額為7億美元,同期,與其共同獲批的紡織類市場山東青島即墨國際商貿城出口總額達12.1億美元。在保稅維修方面,2022年遼寧自貿試驗區圍繞高端裝備、汽車、飛機等產業集群,形成了檢測、分析、維修、再制造等比較完善的產業生態[。但受開放程度、市場輻射范圍、人才儲備等因素制約,其相關業務水平尚不及天津、廈門等地。
(二)雙向投資規模不足,結構有待優化
實際利用外資與對外投資規模不大。2020年遼寧實際利用外資25.2億美元,2024年增加到30.7億美元。其間,2022年實際利用外資61.1億美元,但此后連續兩年下滑。與此同時,遼寧對外投資規模相對有限。“十四五”期間全省協議對外投資總額為
137.5億美元,實際中方投資額為114.6億美元[2],僅占同期全國對外投資總額的 1.45% 0
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有待優化。遼寧實際利用外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2022年,遼寧制造業利用外資總額為1013533萬美元,占全省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近 50%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業分別占比 31.5% 和 10.9% ,雖然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呈現上升趨勢,但總量仍偏小。與此同時,其他服務業對外資吸引力仍顯不足,特別是批發零售業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較為明顯,占比下降幅度較大。
(三)開放平臺發展不足,制度創新能力不強
開放平臺帶動作用有限。2024年,遼寧自貿試驗區進出口額達1543.7億元,同比增長 22% 其中通過制度創新推動外貿新增量達230億元。截至2025年4月,遼寧自貿試驗區實際利用外資累計50億美元。然而僅2021年,山東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額就高達25.6億美元。自2017年4月掛牌至2024年4月的7年間,遼寧自貿試驗區累計新增注冊企業突破10萬家,同期廣東自貿試驗區實有企業已超29萬家。此外,綜合保稅區、高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還存在數字化水平不高等問題。遼寧園區在《2024園區數字化發展水平競爭力評價報告》中,沈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分別排名32位和31位。
遼寧開放平臺存在制度創新能力不足、相關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問題。遼寧自貿試驗區8年僅17項經驗在全國推廣,數量遠低于天津(33項)、河南(25項);全省尚未建立統一物流數據平臺。對俄合作中存在工業標準互認不足、跨境結算依賴傳統渠道且銀行頭寸緊張、中小微企業結算周期長等問題;沈陽作為服務業開放綜合試點,外資準入細則與數據分級制度尚未落地,醫療、電信領域缺乏場景化服務手冊等。此外,還存在要素保障機制不健全、創新要素供給不足等問題[13]。
(四)東北地區內部聯動不足,與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協同發展有待深化
與東北其他省區開放整合進程緩慢。雖然遼寧與其他省區建立CCC(強制性產品認證)免辦工作聯動機制、與新疆共同簽訂《向北開放口岸城市深入合作框架協議》,但一體化起步較晚,較蘇浙皖地區存在一定差距,內部仍存在現代流通網絡覆蓋范圍不全面、政策協同度不高等問題。2024年12月,東北三省一區簽署了《東北三省一區標準化協同發展框架協議》,但區域協同地方標準仍未涉及開放領域。由此導致東北各省區在開放方面存在過度競爭,未能形成強有力的開放合力。
與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產業合作機制不健全。盡管遼西北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已取得階段性成果[4,但與京津冀經濟圈尚未建立常態化產業合作對接機制,產業合作有待深化。環渤海地區交通運輸與管理體系尚未形成高效網絡,制約了遼寧與京津冀經濟圈在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方面的合作[。此外,由于缺乏統一的跨區域協調機制和共建產業合作園區,遼寧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項目合作面臨項目全生命周期支持不足、區域間銜接不暢等問題。
三、推動遼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對策
(一)進出口協同發力,外貿新動能多點突破
一是穩步提升出口總額。立足遼寧產業結構,重點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鼓勵遼寧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通過完善售后服務、提升產品性能和質量等方式提升競爭力,推動輕工業和農產品企業通過提升附加值、提升品質等措施增強出口優勢。提升政府相關部門服務水平,完善金融扶持機制,幫助省內外貿企業申請低成本貸款,并通過完善風險補償及出口信用保險機制,降低出口風險。積極助力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對海外目標市場進行深入調研,了解當地消費者需求、競爭環境和政策法規,指導遼寧企業對產品進行本地化改進,包括語言支持、功能調整和符合當地標準的認證等[16]。推動產業集群抱團出海,鼓勵建立“海外倉聯盟”,降低單品類庫存壓力,在提升跨境物流時效性的同時提供本地化售后、質檢等增值服務,增強裝備制造等高附加值產品的市場滲透。
二是積極擴大進口規模。擴大從歐、美、日、韓等發達經濟體中間品和消費品的進口,滿足國內多元的消費需求。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能源、資源和食品的進口,依托中俄(沈陽)經貿合作產業園進一步擴大俄羅斯初級農產品進口,發展農產品加工等增值業務,滿足國內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
三是培育外貿新動能。打造東北亞直播電商生態圈。建立跨境直播基地,與保稅倉聯動設立專業直播間,引進MCN(多頻道網絡)機構,為企業提供硬件設施、運營服務及直播團隊。推動構建統一的中日韓跨境直播電商標準,包括選品規范、消費者權益保護、數據與隱私保護、售后服務等。擴大市場采購試點政策紅利覆蓋范圍,積極在全省乃至東北地區開展政策宣講活動,結合線上咨詢回復與指導,提高企業的注冊備案效率,推動更多中小商戶參與外貿出口業務。依托保稅維修再制造展示交易平臺,吸引龍頭企業參與保稅維修業務,引入上下游配套企業,打造保稅維修產業集群。定期舉辦與保稅維修相關的展會、論壇、研討會等活動,邀請國內外企業代表、專家、學者等參與,加強與國內外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在服務貿易方面,通過全面落實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優化資金、技術、人員、數據等要素跨境流動監管;依托遼寧深厚的制造業基礎,發展“制造 + 服務”的融合模式,推動裝備制造企業向運維服務、技術咨詢轉型,拓展工業服務出口。利用遼寧區位優勢推進“引客入遼”計劃,聚焦日韓市場需求,加強市場推廣和營銷,通過優化旅游產品和服務、提升旅游設施和服務質量來擴大旅游、中醫藥、語言服務等特色服務的出口。
(二)優化實際利用外資結構,促進對外投資
一是拓展投資來源地。除傳統外資來源地外,加大對歐洲、中東、東南亞等地區的招商引資力度,利用遼寧高水平開放平臺,發揮國內統一大市場以及在技術轉化與場景落地效率方面的優勢,開放公共領域場景資源,與外商圍繞智能制造、綠色低碳、智慧城市等領域開展應用場景合作。在氫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以寶馬、利安德巴賽爾、沙特阿美等優質項目為依托,積極開展以商招商。充分發揮這些知名項目的示范和帶動效應,借助其影響力,鼓勵其通過口碑傳播、推薦介紹等方式,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來遼寧投資,形成集群效應[7]。
二是推動外商投資向服務業轉移。依托沈陽、大連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引導外資進入互聯網虛擬專用網業務(VPN)與互聯網接入服務業務(ISP)等電信服務領域。明確外資企業資質審核標準等具體執行細則,提供清晰的申請流程和材料清單。結合本地裝備制造、跨境物流等產業特色,聯合企業評估數據敏感性,制定數據分類分級保護管理制度,明確核心數據和重要數據邊界。
三是增加對外投資。擴大對“一帶一路”沿線的投資。重點擴大對俄投資,促進中俄產業鏈協同合作。通過推進“兩國雙園”跨境產業合作在俄投資建廠實現本地化生產,規避俄羅斯進口限制政策。鼓勵企業在俄羅斯建立共享海外倉,優化物流配送網絡,實現貨物的快速響應與高效流轉,降低運營成本,提升供應鏈穩定性。推動制造業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出口,同時完善售后服務,為遼寧制造企業拓展俄羅斯市場提供全方位保障。建立專業對外投資信息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國外市場信息、投資政策、法律法規等多方面信息。圍繞鋼鐵、船舶、化工等重點領域,支持省內龍頭企業及“綠色制造”標桿企業通過投資建廠、對外承包工程、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等方式擴展全球產業布局。
(三)強化制度銜接配套,提升制度創新能力
一是完善配套制度。圍繞《沈陽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總體方案》與《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等,統籌配套制度銜接,實現制度創新從框架設計向精準賦能的轉化升級。細化并明確外資準入配套實施細則,如外商投資項目核準及備案的辦理流程、辦理時限等,提高政策透明度。在外資項目落地前提供“預審服務包”,減少政策不確定性。針對醫療、電信等行業制定《外資準入場景化服務手冊》,列明醫保接入審批時數據跨境合規路徑等細則。
二是加快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臺的制度創新。提升自貿試驗區數字化發展水平,包括完善園區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與企業服務管理水平。優化“一企一策”服務。聯合海關、稅務局、商務廳等部門,為企業提供貿易前置合規指導,幫助企業提前做好稅收規劃;優化退稅流程,實現退稅申報“零材料提交”,縮短審核周期;健全跨境涉稅爭議解決機制,為企業提供國際稅務爭議解決方案。以保稅研發管理制度創新為突破口,加速技術成果向產業競爭優勢轉化。支持企業單獨設立保稅研發電子賬冊,針對高頻低值樣品,建立“白名單 + 快速核放”機制,形成“進口免稅一成果抵扣一出口減稅”全鏈條支持,建立維修與研發協同機制,將維修數據及檢測報告上傳至研發數據庫,形成維修數據反哺研發迭代的技術閉環。依托沈陽片區國際藝術品保稅服務中心和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物流優勢,建設東北亞藝術品集散中心,打造“中歐班列藝術品專用箱”,提供溫控、防震等定制化運輸服務,進一步延伸藝術品保稅運輸服務,打造輻射東北亞的文化貿易新高地。
(四)強化東北地區內部協調聯動,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多領域合作
一是加強東北三省一區內部聯動的制度建設。在東北振興省部聯席落實推進工作機制框架內建立東北三省一區開放協同機制,設立“三省一區書記省長座談會”為區域合作規劃決策機構[18]。在開放協同機制下探討三省一區因發展程度差異、體制機制障礙等造成的政策協同、利益協調問題的解決方案,包括開放平臺建設與整合、貿易便利化合作、企業稅收分配等。以東北三省一區共同特色產業為抓手發展外貿協同。例如,整合遼寧中醫藥大學、東北藥材種植養殖、中醫藥制造企業三方共同開發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藥食同源產品和中藥衍生品,提高東北中醫藥出口附加值。將東北溫泉旅游資源與中醫藥相結合,差異化打造溫泉特色亮點,推出“中醫溫泉療愈之旅”國際線路,推動“醫療 + 文旅”服務出口等。
二是促進遼寧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遼寧西部與京津冀交通網絡深度對接,協調推進阜新一朝陽高速與京津冀銜接干線公路的升級改造。推動朝陽、阜新內陸港與天津港、唐山港等港口合作,降低產業企業物流成本。加快建設遼西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聚焦與京津冀產業互補性強的領域,形成差異化承接格局,并為赴遼進行產業轉移的企業提供定制化廠房、政策包等服務。圍繞電動汽車、無人機、機器人等領域,組織“京津冀一遼寧”產業對接會與專題展會,暢聯京津冀與沈陽、大連的高新技術產業。
三是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在對外貿易領域的合作。通過舉辦產業對接會,承接長三角、珠三角在高端裝備、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產業轉移,聯合建設研發生產基地,打造“研發在南方、生產在遼寧”的協作模式。依托沈陽作為東北亞樞紐的優勢,聯合長三角開拓日韓市場,與珠三角聯動對接東盟。以“遼寧制造”疊加“義烏渠道”合作模式為出發點,拓展紡織服裝、農產品、中醫藥乃至機械裝備、醫療器械等產品出口。加強跨境電商生態體系與規則對接能力建設,推動長三角、珠三角的知名電商平臺在遼寧設立區域總部或運營中心,推動跨境電商平臺建設。積極對接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以及國際先進的跨境電商規則和標準,提升遼寧跨境電商的國際化運營水平。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25.
[2]遼寧外貿新業態蓬勃發展[N].遼寧日報,2025-02-05(2).
[3]“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近五成[N].遼寧日報,2024-01-18(1).
[4]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貨物貿易額占比超五成[N].遼寧日報,2024-08-05(1).
[5]沙特在遼寧延伸煉化產業鏈[N].經濟日報,2023-04-11(4).
[6]遼寧兩家國家級經開區入選全國30強[N].遼寧日報,2025-01-12(1).
[7]一季度遼寧省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78. 3% [EB/OL].(2025-04-27)[2025-05-07].https://big5.cri.cn/gate/big5/ln.cri.cn/n/20250507/e6b6f5ef-de91-5555-4ab1-2295b82336e9.html.
[8]202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9027.1億元[N].沈陽日報,2025-01-21(1).
[9]東北三省一區多式聯運聯盟運營精品班線68條[EB/OL].(2024-04-27) [2024-10-22].https://www.mot.gov.cn/jiaotongyaowen/202410/t20241022_4158262.html.
[10]王鳳嬌.基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遼寧省服務貿易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24(12):148-150.
[11]全國首個!遼寧自貿試驗區沈陽片區發布保稅維修再制造展示交易平臺[EB/0L].(2022-04-27)[2022-06-23].https://www.cnr.cn/ln/jrln/20220623/t20220623_525879355.shtml.
[12]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遼寧省“十四五\"對外開放規劃[z]. 2022.
[13]關于全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督查征集問題線索的公告[EB/OL]. (2025-04-21)[2025-04-25].https://www.yingkou.gov.cn/001/001002/20250425/b19971a6-01a5-4927-9dcf-7fb2ac1d6ac1.html.
[14]全國政協委員李萌嬌:進一步推進遼寧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N].人民政協報,2024-08-31(3).
[15]周楠.環渤海大灣區建設的邏輯框架、現實困境與路徑探索[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24(1):62-73.
[16]劉葉琳.破浪前行,中國制造駛向海外新市場[N].國際商報,2025-02-27(3).
[17]我省實施打造樞紐擴開放工程[EB/OL].(2024-03-21)[2024-06-12].https://www.fushun.gov.cn/ywdt/001004/20240211/0ef1b300-7bf8-48aa-915e-473044924ac7. html.
[18]著力破除東北地區體制機制障礙[EB/OL].(2025-03-20)[2025-03-31].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3/t20250331_5865906.shtml.
責任編輯: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