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遼寧省非遺外宣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7):90-92.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7-0090-03
0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凝聚著民族的集體記憶、情感聯系和智慧成果。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傳播至關重要。我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擁有眾多世界級、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傳播,不僅能提高我國的國際影響力,還能加深世界各國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如何培養非遺外宣翻譯人才,通過他們推動中華非文化走向世界,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織及世界各國都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寄予厚望,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變得尤為重要[1]。遼寧省作為歷史文化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分布廣泛,數目繁多,覆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多個門類[2]。這些非遺項目呈現出多點開花、區域集中的特點。例如,二人轉主要流行于遼寧中西部地區,剪紙、玉雕等技藝類非遺則集中于技藝發源地,沿海地區的漁民文化與內陸的農耕文化、民族文化交織,共同構成了遼寧非遺的豐富圖譜。
1.2遼寧省非遺外宣翻譯現狀
1遼寧省非遺外宣翻譯
1.1遼寧省非遺簡介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居世界首位,聯合國教科文組
外宣翻譯有別于其他類型的翻譯,在翻譯實務過程中,不能僅限于對翻譯理論、方法、技巧和策略的斟酌,而是要綜合考慮翻譯和宣傳的雙重任務,并且在翻譯過程中時刻謹記翻譯的最終目標是傳播、翻譯的文本是否能夠有效推動宣傳等[3]。遼寧省非遺外宣翻譯工作總體上尚處于發展初期,面臨翻譯人才、翻譯質量和影響力等多方面的瓶頸。
1.2.1現有翻譯人才的數量與素質
遼寧省從事非遺外宣翻譯的人才主要來自高校外語專業師生、翻譯公司人員和一些自由翻譯者,他們的翻譯任務涉獵領域較廣,少有人專門從事非遺外宣翻譯,非遺領域的翻譯專家數量極為有限。現有的非遺翻譯人員還存在專業背景單一、對非遺了解不足等問題,導致譯者無法準確把握遼寧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譯作的文化表達存在偏差。
1.2.2 翻譯作品的質量與影響力
當前,遼寧非遺外宣翻譯已有包括宣傳冊、網站簡介、展覽講解及紀錄片字幕等多種形式成果,但翻譯質量差異顯著,部分非遺翻譯文本存在譯名不統一和文化闡釋不足等問題。以遼寧省國家級非遺項目“醫巫閭山滿族剪紙”為例,其英文翻譯有“Manchu Paper-Cutting of Yiwul ü Mountain”和“YiwulvshanManchuTraditionalScissor-CutArt”兩個版本,非遺術語難以統一。再如,“嬤嬤人”是滿族民俗剪紙的俗稱,其翻譯長期沿用音譯的“MomoFigure”,這里的翻譯未增加額外注釋解釋其宗教內涵,容易導致目標讀者誤認為是普通剪紙人偶,沒有充分傳遞源語的文化信息。
2遼寧省非遺外宣翻譯人才的基本素質
2.1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外宣翻譯人才所需的核心能力,要求譯者同時精通源語和目標語兩種語言。
在源語方面,扎實的母語功底是非遺外宣翻譯的基礎。遼寧省非遺項目眾多,從二人轉、民間故事到傳統技藝,文本中充滿大量地方特色表達。東北二人轉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二人轉的唱詞中,東北方言十分常見,可謂其表演的點睛之筆。在翻譯這些方言時,不僅要解釋方言的準確含義,更要凸顯其所蘊藏的幽默內涵。例如,在二人轉方言中,“忽悠”一詞表示“欺騙、蒙騙”的意思,略有調侃意味,若只將其簡單翻譯為“deceive”或“persuade”,便失去了源語的趣味,可將其翻譯為“pull one'sleg”,表示通過玩笑的方式戲弄某人,更貼近源語的詼諧效果。可見,如果譯者對這些方言的使用場景不夠熟悉,翻譯時便容易丟失原文韻味,無法實現文化的等效傳播。
在目標語方面,外宣翻譯人才要具備較高的外語水平。以英語翻譯為例,譯者不僅要有足夠的詞匯儲備,還要掌握大量非遺專業術語,如“HaichengStiltDance”(海城高曉)“XiuyanJadeCarving”(岫巖玉雕)等,保證非遺內容得到準確傳遞。譯者需充分了解目標語讀者所處的文化背景,準確定位外國讀者在面對譯文時因文化差異而可能產生的困惑,對其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進行必要的文化闡釋和語境補充,作出與之適配的文化表達,實現翻譯的功能對等。
2.2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能力是外宣翻譯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質。在非遺的對外傳播中,譯者要考慮如何讓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人理解和接受非遺。遼寧省非遺是遼寧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每一項非遺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歷史背景。外宣翻譯人員要深入了解遼寧的地域文化,包括地理環境、歷史發展、民俗風情等多個方面。以遼寧的滿族文化為例,滿族的傳統服飾、禮儀、飲食等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旗裝是滿族傳統服飾,是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統一的一種袍式服裝,滿語稱“衣介”。在翻譯時,不僅要將這一文化術語翻譯準確,還有必要簡要介紹其款式特點,解釋其背后的文化寓意,如旗裝的剪裁和裝飾與滿族的騎射生活和審美觀念密切相關,才能將這一特色服飾的文化內涵傳遞出來。
2.3專業知識
非遺外宣翻譯人才需具備扎實的翻譯專業知識,掌握翻譯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能夠根據不同的非遺文本和翻譯目的,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具體而言,對于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詞和概念,若無法直接翻譯,則可以采用音譯加解釋的方法。例如,遼寧非遺項目“遼西皮影戲”可音譯為“LiaoxiShadowPuppetry”,并在譯文中補充說明這是一種“以驢皮雕刻影人、結合唱腔與器樂表演的遼西地區傳統戲劇形式”,以輔助外國受眾理解。此外,在翻譯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翻譯人員要與時俱進,關注翻譯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應用,學習機器翻譯及AI工具的使用等,提高翻譯效率和質量。
3遼寧省非遺外宣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3.1培養模式的具體內容
3.1.1 課程設置
遼寧高校在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時,可增設非遺翻譯相關課程。這些課程的核心目的是讓學生既能掌握專業知識,又能鍛煉翻譯實操能力,滿足遼寧非遺外宣翻譯的實際工作需要。課程設置講究理論和實踐結合、基礎學習和專業訓練并重。可包含以下五大類課程:
第一類是語言基礎課,幫助學生把中文和外語的基本功打扎實;第二類是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系統教授各類翻譯技巧;第三類是非遺專業知識課,詳細講解遼寧各類非遺項目;第四類是非遺外宣翻譯實務課,模擬真實翻譯場景,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第五類是翻譯輔助課程,涵蓋傳播學、翻譯技術等內容,幫助學生了解文化傳播規律,掌握翻譯軟件和工具的使用,提升綜合業務能力。通過系統學習這些課程,學生在畢業后能更快適應非遺外宣翻譯崗位,助力遼寧非遺走向世界。
3.1.2 實踐環節
構建“基礎實踐一綜合實踐一創新實踐”三級實踐體系。基礎實踐依托校內非遺翻譯工作坊建設,開展剪紙紋樣術語、海城喇叭戲唱詞等專項翻譯訓練;綜合實踐聯合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學生參與非遺申報文本英譯、傳承人口述史譯介等項目;創新實踐對接國際傳播機構,通過虛擬仿真實驗室開展云端非遺展演同聲傳譯。在學生的日常翻譯練習中,要求每個學生畢業前完成不低于120小時的非遺口譯實踐錄音,并基于翻譯實踐練習建立個性化非遺術語庫。
3.1.3 評估機制
科學合理的評估機制有助于及時發現外宣翻譯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調整培養方案和教學方法,增強非遺外宣人才培養效果。具體可開展課程評估、實踐評估以及綜合評估三方面的評估。課程評估包括對課程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由教師和學生進行雙向評估。實踐評估主要是對學生校內外翻譯實踐表現的評估,評價學生的翻譯質量、翻譯效率、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了解學生在非遺翻譯實踐中的表現,為學生非遺翻譯實踐能力提升提供指導。綜合評估是指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和綜合素質的評估,可從知識水平、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職業素養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全面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未來是否適合并有能力從事非遺翻譯職業提供參考。
3.2培養模式的實施路徑
3.2.1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遼寧非遺外宣翻譯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目標是培養出一批既了解遼寧非遺專業知識又具備扎實外語基礎及翻譯實踐能力的跨文化交際人才。高校主要為學生提供完善的課程體系,側重于理論教學,而企業能夠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雙方發揮各自優勢,構建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可與翻譯公司、文化企業合作,圍繞遼寧非遺特色設計課程,把企業實際接手的翻譯項目變成課堂教學案例,讓學生在學校就有機會接觸真實的非遺翻譯工作,鍛煉其解決實際翻譯問題的能力。高校和企業還可以共建實習基地,為學生一對一配備企業指導教師,定期選派優秀學生參與非遺外宣項目的實戰演練,積累實踐經驗。
3.2.2 國際交流
開展國際交流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國際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校可考慮與國外非遺保護機構、博物館合作,共同開展非遺傳承項目。例如,聯合舉辦遼寧非遺海外展覽,讓學生負責展品翻譯和講解,向外國觀眾介紹遼寧非遺。高校還可以舉辦與非遺相關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和文化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翻譯專家、文化學者和非遺傳承人,共同討論非遺外宣翻譯的趨勢和困難,學生可以參與活動組織、翻譯服務等工作,了解更多非遺知識,鍛煉外語翻譯能力,促進遼寧非遺國際傳播。
3.2.3 政府支持
政府支持是推動遼寧非遺外宣翻譯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遼寧省政府已在非遺外宣方面采取了多項舉措,如2023年《遼寧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將非遺保護宣傳列為重點任務、2023年啟動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系列活動、2024年成立了遼寧對外宣傳翻譯中心等,但仍需繼續拓展政府支持的廣度和深度。在政策方面,政府可出臺相關文件,鼓勵高校開設非遺外宣翻譯專業,在專業設置和課程改革上給予更多權限,推動特色專業發展。制定人才獎勵政策,對在非遺外宣翻譯工作中表現優秀的個人和團隊進行表彰,設立專項基金,調動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培養人才的積極性。此外,建議政府整合省內文化、旅游、外事部門的非遺資料,向高校開放,為其提供真實準確的教學素材;組建省級專家團隊,集合國內外翻譯、非遺、文化傳播領域的專家,為遼寧非遺外宣人才培養制定標準,把控質量,提供專業指導,保障遼寧非遺外宣人才培養工作長期穩定發展。
4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高質量的非遺外宣翻譯不僅是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渠道,更是提升國家文化影響力的關鍵手段。本文提出的遼寧省非遺外宣翻譯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切實推動遼寧非遺走向世界,促進世界各國對遼寧非遺的深刻理解,提升遼寧非遺在世界舞臺上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劉艷華,何美萱.遼寧省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譯介與傳播研究:以《喀左·東蒙民間故事》為例[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4):299-303.
[2]李霞,尹倩倩,王巖.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6):167-169.
[3」李軍征.中原非遺外宣翻譯研究:以淮陽泥泥狗為例[J」.上海翻譯,2024(3):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