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來,玻璃制造業一直處于“制造大于智造”“規模優先于質量”的發展階段。面對日益上升的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的能源消耗以及產品附加值偏低等結構性難題,轉型呼聲雖高,卻遲遲未能全面落地。如今,隨著數字化與綠色低碳理念加速融合,這一傳統產業正在尋找通向“質效并重”發展的關鍵路徑。而那些具備綜合技術能力、系統思維和落地執行力的科技人才,正成為推動行業躍升的決定性力量。
技術融合驅動產業躍升
作為區域內率先完成智能化轉型的企業之一,近年來依托自主研發的智能制造系統,不斷打通從單點設備自動化到全流程數字化的關鍵環節。公司技術負責人馬靜,正是這一系統性變革的引領者。
成長于傳統工業資源較為集中的地區,馬靜所就讀的院校以金屬材料和重工業相關專業見長,而她選擇的則是計算機應用技術這一看似“冷門”的方向。
在她著來,計算機技術與工業制造并不沖突,反而在高溫、高壓、高精度等復雜場景中,更能展現自動控制和數據分析的獨特價值。
也正因如此,在加入正成玻璃后,她將技術根植于制造一線,主導研發了智能玻璃制造與質量管控集成系統,通過傳感器陣列、邊緣計算與大數據算法的協同運作,完成了對生產過程的全鏈條閉環控制。在試點產線部署后,系統使生產效率提升 22% ,廢品率下降超 40% ,為公司贏得了節能、提質、降本的綜合競爭優勢。
攻克瓶頸,構建技術壁壘
隨著行業向高端產品邁進,馬靜帶領團隊將技術攻關重心轉向超薄玻璃、高性能微晶材料等復雜工藝領域,持續破解制約產業升級的“卡脖子”技術。
在超薄玻璃制造中,她主導開發的生產控制系統成功解決了長期困擾行業的強度穩定性難題,使得批量化、高一致性的超薄玻璃生產成為現實;與此同時,針對透明微晶玻璃的復雜幾何切割難題,她團隊設計了具備動態識別與路徑自優化能力的切割系統,在提升加工效率的同時確保邊緣完整性和美觀性。
目前,馬靜團隊已獲得10余項核心發明專利與軟件著作權,涵蓋玻璃成型自動控制系統、微晶玻璃堆垛調度算法、耐高溫防爆玻璃處理裝置等關鍵環節技術,并榮獲建筑裝飾行業科學技術獎等獎項,不僅助力正成玻璃在全球市場占據技術高地,也為國內同行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樣本和突破方向。
推動標準化建設,引領行業共識
作為企業技術骨干,馬靜的角色不止于內部研發,她還積極投身行業標準化建設與技術交流。在全國玻璃科學技術年會、智能建材峰會等重要行業平臺,她圍繞智能制造、能效標準與可持續發展議題發表專題演講,呼呼建立統一、可量化的綠色制造標準體系。
在她看來,技術突破不能只是“一個企業的成果”,更應成為推動行業整體躍遷的“共享能力”。因此,她牽頭推動正成玻璃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聯合實驗室與研發平臺,在設備互聯、智能檢測、工藝建模等方向開展深度合作,促進成果轉化。同時,她也在主導構建行業級數據平臺,探索在玻璃制造領域引入碳足跡核算與綠色分級機制,進一步夯實綠色低碳制造的底座。
成為國際一流的玻璃制造企業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斷推進,全球建筑材料行業的綠色化變革步入關鍵期。在馬靜的帶領下,正成玻璃正開展低輻射、智能調光、光伏集成等新型玻璃的智能制造路徑研究,同時探索將大模型嵌入制造系統,構建具備智能評估與實時優化能力的新一代控制平臺。
馬靜希望,未來的正成玻璃不再只是“產品制造者”,而是“綠色解決方案”的提供者,能夠為建筑、交通、能源等領域持續輸出智能化、可持續的玻璃材料與服務。在技術持續演進、標準深度參與及國際合作三重驅動下,正成玻璃的目標是成為全球玻璃行業的標桿企業,引領行業在智能化與綠色化的雙輪驅動中實現質的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