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明確提出“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根據新課標要求,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制訂指向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整體把握教學內容,選擇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方式。同時,教師還應設計有效的數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數學和具體形象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學會觀察、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并能嘗試解決,從而更好地提升能力和素養。在教學“歡樂購物街”時,教師可設計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
一、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活動的設計原則
(一)情境真實性原則—構建擬真購物場景
新課標強調\"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理解數學”,皮亞杰、維果茨基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的主動建構。低齡兒童的具象思維特點決定了其對真實情境的依賴性,“歡樂購物街”將數學知識嵌入模擬購物、商品分類等具體實踐,使抽象的“元、角、分\"概念在情境化互動中轉化為可操作的經驗系統。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意義建構平臺,使數學知識(如貨幣計算)與生活經驗(購物實踐)形成認知聯結。好玩的、有趣的、生動的、百變的數學更容易在學生心目中扎根,當學生親近數學,熱愛數學的“種子”悄悄“埋下\"時,數學核心素養也隨之得到培養。
(二)學科融合性原則一構建多維能力生長點
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核心在于打破學科壁壘,讓數學知識在真實情境中與多學科元素自然連接。新課標明確提出“綜合與實踐\"領域的跨學科屬性,要求“以問題為載體,整合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提出個體智能具有多元性與差異性。在本單元的學科融合時,教師應設計核心知識(數學)、語言表達(語文)空間設計(美術)、社會交往(實踐)等多維度任務,滿足不同智能類型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其數學邏輯智能與其他智能的協同發展。
(三)評價多元性原則一構建多維反饋守護成 長的“全光譜”
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評價多元性原則,旨在突破單一知識技能評價的局限。新課標提出的“綜合與實踐領域評價應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合作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契合多元智能理論對“評價需捕捉不同智能表現”的主張,構建“主體多元、維度多維、方式多樣”的評價體系,全面捕捉學生在“歡樂購物街\"實踐活動中的成長軌跡。通過多元評價,學生在購物實踐中獲得的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分數”,更是“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是否愿意在合作中貢獻力量”“能否在挑戰中保持熱情\"等影響終身發展的\"成長指數”
二、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活動的設計策略
(一)活動組織與引導
在活動開始前,教師要向學生詳細介紹活動的目標、流程和要求,確保學生明確活動任務。在活動進行中,教師要巡視各學生小組的活動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應引導學生自己思考,鼓勵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例如,在\"購物計算\"環節,學生出現計算錯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人民幣的換算方法和計算步驟,讓學生自己找出錯誤原因并改正。
(二)小組合作與交流
小組合作是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教師要合理分組,確保每個小組的學生在能力、性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在小組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各項任務。例如,在“商品宣傳海報設計\"中,有的學生負責繪畫,有的學生負責撰寫宣傳語,有的學生負責排版,通過小組合作,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優勢,提高活動效率和質量。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三)資源整合與利用
為了豐富活動內容,提高活動效果,教師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種資源。除了教材提供的素材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生活資源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料和實踐機會。例如,在活動準備階段,教師可以收集一些超市購物的視頻,讓學生了解真實的購物場景和流程;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邀請家長作為志愿者,參與購物活動,扮演“顧客\"或“收銀員”的角色,增加活動的真實性和趣味性。
(四)評價方式與標準
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和標準是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活動成功實施的重要保障。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參與度。評價方式可以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等。評價標準可以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進行制定。例如,在知識與技能方面,評價學生對人民幣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在過程與方法方面,評價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問題解決能力等;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評價學生的學習興趣、團隊協作精神等。通過多元化的評價,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給予反饋和鼓勵,促進學生不斷進步。
三、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活動的設計方案
(一)教學目標
數學自標:認識人民幣的面值,了解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系;能正確進行簡單的人民幣計算,解決購物中的數學問題。
語文目標:能清晰表達自己的購物需求和想法,介紹商品的特點;通過閱讀商品標簽和說明書,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美術目標:設計商品宣傳海報,培養繪畫和設計能力,提高審美水平。
綜合目標: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二)材料準備
準備各種面值的人民幣道具、模擬商品若干(貼上價格標簽)收銀機模型、購物籃、繪畫工具、紙張等。教師還可收集一些商品的宣傳海報、廣告視頻等資料,用于活動中的展示和參考。
(三)活動流程
活動一:歡樂購物街開業籌備
語文與美術融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種商品的宣傳工作。首先,學生需要運用語文知識,為商品撰寫宣傳語,突出商品的特點和優勢。其次,利用美術知識,設計商品宣傳海報,包括繪制商品圖案、排版宣傳語、選擇色彩搭配等。用色彩、圖案吸引“顧客”,在創意表達中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將語文和美術知識有機結合。
數學知識運用:小組討論確定商品的價格,考慮成本、利潤等因素,運用人民幣知識進行價格設定,并在海報上標注清楚。最后,學生設計“價格分類”任務:按價格高低將商品分為“低價區( 1~5 元)”“中價區( 6~15 元)”“高價區(16元以上)”,滲透“數的大小比較”與“分類思想”。通過這個環節,學生不但進一步鞏固了人民幣的認識和價格計算知識,還在實踐中強化\"數的運算”與“量感”。
問題溝通與合作協商(數學 + 社會):在小組合作“開商店\"時,學生需協商分工(誰當收銀員、誰當顧客、誰負責擺貨),并在“交易糾紛\"(如“顧客\"說“我給了5元,你找錯錢了”中通過溝通解決問題,提高責任意識與社會交往能力。
活動二:購物體驗
數學與生活實踐融合:模擬歡樂購物街場景,每個小組設立一個攤位,擺放自己宣傳的商品。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收銀員,進行購物活動。顧客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商品,計算購買商品的總價,并使用人民幣進行支付;收銀員則要準確計算找零金額,完成交易。在購物過程中,學生將所學的人民幣計算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購物中的數學問題,在“情景交流”中發展邏輯思維。同時,教師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購物場景,如統計“購物清單中哪種商品買得最多\"(簡單統計)規劃\"用20元錢買3件不同商品的最優組合\"(策略優化),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建模的初步嘗試。
語文交流應用:顧客和收銀員之間需要進行交流,顧客要清楚表達自己想買的商品和數量,收銀員要禮貌回應并解答顧客的疑問。這個過程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體現了語文在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三:購物分享與總結
語文表達與數學分析:購物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享交流。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介紹自己小組在購物活動中的經歷和收獲,包括賣出了哪些商品、收入多少、遇到了哪些問題以及如何解決等。在分享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還學會了運用數學知識對購物數據進行分析和總結。
綜合評價與反思:教師引導學生對整個活動進行評價和反思,從團隊協作、商品宣傳、購物計算、溝通交流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通過評價與反思,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為今后的學習和實踐積累經驗。
在“歡樂購物街”的跨學科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能掌握\"認識人民幣”“簡單計算\"等數學知識,更能在語言表達、動手操作、社會交往中實現“單一知識掌握”向“綜合素養發展”的跨越。這種跨越不是對學科邊界的消解,而是通過“數學內核 多元外延”的方式,讓抽象的數學知識在多學科土壤中生根發芽,為低齡兒童構建“知識關聯、思維互通、能力遷移”的學習范式。
參考文獻:
[1]聶奎.小學數學教學中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5(6).
[2]郭海娟.“實踐一創生”式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要點與實施路徑:以小學數學學科為例[J].江蘇教育,2024(41).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