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的實施和2024年人民音樂出版社(以下簡稱“人音版”)新版音樂教材的使用,在音樂課堂教學領域,教師需要尋求科學先進、高效合理的教學策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求?;谛抡n標、新教材的“雙新\"教育背景,“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也應運而生。
一、“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整體分析
在\"雙新\"視域下,“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將課堂教學、學生學習和學業評價三個方面緊密結合,形成以授課引導學習、以學習推動評價、以評價促進育人的整體循環模式,全面推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積極互動、高效完成學習任務,為初中階段的課堂教學策略調整、完成教學任務帶來生機和活力,同時也能夠促進教師專業素養和學生核心素養兩者之間同步提升。
具體而言,在“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教學活動中,“教”是統領并指導整個教學模式推進的核心要素,為教學活動指明方向;“學”是教學活動的基礎,更是其中的關鍵環節,是教學目標達成的直接途徑。教”與“學”緊密相連,需要密切配合、相輔相成。“評”則貫穿教學全過程,發揮著橋梁與紐帶的作用,將“教”與“學\"緊密地聯結在一起,這些教學環節相互交融、深度整合,共同構成了一個點、線、面交織的有機整體,恰似空間幾何體般結構緊密。“教”“學”“評”三者的核心特點體現為一致性、即時性與發展性,它們相互作用,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推動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二、“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
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具有美育屬性。初中音樂教育應重視實踐性的音樂綜合學習,幫助學生形成新課標規定的審美感知能力、藝術表現能力、創意實踐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進而承載音樂課程立德樹人的使命責任?!都t旗頌》是2024年人音版初中音樂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祖國頌歌》中的欣賞課,是一首經典的管弦樂作品。下面,筆者將以《紅旗頌》作為教學案例,具體分析如何實施\"教一學一評”一體化課堂教學。
(一)“教”—以核心素養為課程目標
在初中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從新課標中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維度出發,構建“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教學模式?;诤诵乃仞B的教學目標應符合以下三個關鍵性特點。首先,教學目標應具備明確性。明確的教學目標導向,可以引領本課教學內容及單元內容結構的重要性和完整性。教師需要對本單元教學目標進行細致整理,確定其在課程內容中的位置,以保證教學方向不偏離單元主題。其次,教學目標應具備科學性。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教師應基于學生現有認知水平開展教學活動,從學生實際角度出發,確保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相契合,推動學生實踐能力提升。最后,教學目標應具備集中可操作性。在自標設計過程中,應力求事半功倍,從有限的教學資源內容中提煉出核心素養要素。結合《紅旗頌》這部音樂作品,具體表現可分為以下四點。
1.探究審美對象,在對比聆聽表達中體驗審美感知
審美感知目標可設定為引導學生通過音樂要素的分析、對比,欣賞樂曲主題旋律,感知樂曲動人的音樂情緒。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玲聽這部作品,辨別《國歌》與《紅旗頌》旋律相似之處,了解“三連音”音型在樂曲中的作用;在審美體驗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教學片段1】
師:請同學們玲聽《國歌》前奏和《紅旗頌》引子部分,找出旋律和節奏的相似點。
生:兩段旋律都是以大調主和弦,DoMiSol分解上行構成,都有“三連音”節奏型。
師:“三連音”在樂曲中有什么樣的作用呢?
生:能強化激昂的情緒。
師(小結):“三連音”的加入可以讓音樂的情緒表達更加強烈。這段音樂仿佛將我們帶回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星紅旗升起時那激動人心的時刻。
2.聚焦實踐活動,在分析主題要素中提升藝術表現
藝術表現目標可設定為運用聽辨、體驗、對比、視聽結合等音樂實踐活動。教師可鼓勵學生運用肢體動作等手段,展現曲目所蘊含的音樂要素,進而增強藝術表現力。
【教學片段2】
師:接下來,我們通過視頻欣賞展開部《紅旗頌》主題,對比一下呈示部《紅旗頌》主題,看看情緒有什么不同。音樂要素發生了哪些變化?
生:展開部《紅旗頌》主題音樂速度加快,力度加強。
師:請同學們視唱呈示部和展開部《紅旗頌》兩段主題旋律。思考兩段主題音樂在節拍和節奏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
生:展開部《紅旗頌》主題由原本的四四拍變為四二拍,并且出現了“三連音”節奏型。
師:請同學們跟隨老師鋼琴彈奏展開部《紅旗頌》的主題旋律,通過拍手、擺動身體、躁腳等不同方式來感受“三連音”節奏特點。
(學生用肢體動作表現“三連音”節奏特點。)
師(小結):創作者通過改變音樂要素的變奏手法,將樂曲由頌歌體畫面變成了鏗鏘有力的進行曲風格。
3.感受作品意蘊,在創編思維發展中點燃創意實踐
創意實踐目標可設定為根據《紅旗頌》呈示部主題音樂特點,為音樂作品的旋律創編歌詞。學生可以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創編歌詞并進行展示。這樣創意實踐目標的設定,能夠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生創作具有個性化風格特點的歌詞內容,能夠精準深刻地理解呈示部主題音樂,培養核心素養。
4.拓展相關文化,在正確價值觀念中引領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目標可設定為結合樂曲的創作背景,傳授與之相關的文化知識。教師可結合管弦樂曲《紅旗頌》音樂作品主題旋律,讓學生了解“魚咬尾”創作手法,深挖樂曲背后的故事,感受作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
【教學片段3】
師:請同學們隨音樂視唱旋律思考上句尾音與下句首音有什么關系?是什么樣的創作手法呢?
生:樂句尾音與下一句首音相同。
師:音樂第一樂句尾音和第二樂句首音以及第二樂句尾音和第三樂句首音均為相同音。這樣的旋律發展的創作手法也被形象地比喻成“一條魚咬著另外一條魚的尾巴”,是我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中“魚咬尾”式創作手法。
師(小結):正是因為《紅旗頌》的主題旋律的調式—“魚咬尾”式創作手法具有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特點,使它成為20世紀60年代歌頌類作品的成功代表。用《紅旗頌》主題貫穿全曲,以宏偉莊嚴的歌唱性旋律,熱情謳歌了偉大祖國蒸蒸日上,人民從此當家作主的繁榮景象,表現出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氣魄。作品演出跨越多個歷史時期,至今長盛不衰。
(二)\"學”—以自主合作為實施路徑
教師應在本課核心素養目標達成的前提下,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策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不同演奏版本的《紅旗頌》管弦樂曲,聽辨管弦樂隊樂器音色特點;了解《紅旗頌》的創作背景和相關文化。通過充分的課前預習和自主學習,能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充分聽辨管弦樂隊不同的樂器組音色特點,學生可以準確地回答出《紅旗頌》呈示部的主奏樂器是由弦樂組演奏的。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課上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能夠喚起學生對樂曲的深度學習興趣,使他們感悟音樂作品的風格意蘊。
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自主學習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師需要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采用分組互助的教學策略,助力學生完成拓展學習任務。例如,以“祖國頌”為主題,寫一寫在學習和欣賞《紅旗頌》之后的感悟心得。小組同學之間可針對感悟心得進行積極地討論、發言和交流,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在交流中相互學習、共同成長。教師可根據學生在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
(三)“評”—以作業評價為素養導向
1.運用音樂課程的作業評價設計
新課標在“課程實施\"的“評價建議”中提出“作業評價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與補充,是促進學生學習發展的手段之一,是學習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教學環節中,評價作為檢驗學生學業完成情況的方式和手段,扮演著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和助力成長的角色。教師可運用作業評價手段,確保對學生學習狀況的評價既全面又公正,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夯實基礎。
2.建立一體化、可循環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完整、可循環的教學結構,應構建\"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完整、可循環教學模式。在作業設計的選擇上,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既關注結果,也關注過程。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身發展情況為基礎,以教學目標和素養達成標準為目標進行作業設計。在作業設計的評價方式上,要科學合理,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功能。教師可以運用質性分析和量化評定等方式評價,還可以運用書面紙筆測試等方式評價,以評價促進學生發展。例如,教師可設計作業試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利用紙筆測試的評價方式,有針對性地反饋課上所學的重點知識內容,達成“以評促教\"的學習效果。
【作業設計】(1)單項選擇題
聆聽以下四首音樂片段,思考管弦樂序曲《紅旗頌》引子部分音樂,采用了以下哪段音樂素材
A.《黃河大合唱》B.《游擊隊歌》C.《義勇軍進行曲》D.《軍隊進行曲》正確答案:C
(2)創作類型題根據《紅旗頌》音樂主題旋律中“魚咬尾\"旋律寫作手法特點,為主題音樂的旋律發展續寫和創作。
旋律創作要求:
① 采用“魚咬尾”旋律寫作手法特點。
② 長度范圍控制在8小節以內。
③ 符合《紅旗頌》音樂主題發展的要求。
④ 采用簡譜的記譜形式。
⑤ 易于學唱和傳播。
三、“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育人導向
義務教育階段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期。將愛國主義情懷與學生身心發展有機融合,能夠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表現力。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育人功能,對學生的發展起到全面促進作用。在《紅旗頌》管弦樂作品中,優美的旋律和豐富的情感表達,及其作品所蘊含的情感藝術價值,具有豐富的愛國主義元素和強大的時代奮進精神感召力,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品德修養。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作品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傳承和吸收愛國主義精神,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敢吃苦、勇擔當的新時代青年學子。將立德樹人滲透“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讓教育回歸育人的屬性。
在“雙新\"視域下開展“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教學實踐模式,教師首先應從核心素養培養視角出發,從音樂學科特點著手,科學合理設計教學目標,通過聽、賞、唱、玩等多種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次,教師應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幫助學生吸收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所蘊含的“知識營養”。再次,教師應實施“以評促學”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循環運轉,使“教”“學”“評”保持一致性和完整性,切實幫助學生提升核心素養。最后,教師應優化課堂教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育人為導向,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實施“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對于推動教育課程改革、課堂的轉型升級和“以音育人”的音樂學科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敖桃粚W一評”一體化教學實踐需要貫徹和執行新課標和新教材的各項要求,助力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呂玲燕.基于任務的初中音樂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江蘇教育,2023(4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鄭強.構建初中音樂單元整體教學模式的策略探究[J].中國音樂教育,2021(10).
[4]倪敏.核心素養語境下初中音樂欣賞教學課堂探析[J].當代音樂,2019(12).
(責任編輯: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