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火紛飛到歲月靜好,一家五代人跨越百年的守護,正是秋收起義精神在血脈中的鮮活傳承。
1927年11月30日凌晨,正是黎明前最黑暗陰冷的時刻。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三都鎮西向村半山腰的一座農家大院里突然人聲鼎沸、槍聲大作,大院后墻有一處斷裂的低矮墻頭,只見一個年輕人躍上墻頭,正要向院外跳去,卻被早已經埋伏在墻角的敵人抓獲。
這個年輕人是中共銅鼓縣第一任縣委書記陳逸群。29日晚上,陳逸群在家中秘密召開中共銅鼓縣委擴大會議,會議結束后,其他與會同志立即撤離了西向村,而陳逸群卻在次日凌晨,被得到消息的反動武裝銅鼓縣靖衛隊圍捕于家中。陳逸群尚在坐月子的妻子周棠卿聞訊抱著剛滿月的小女兒巧蓮追趕出來,跌倒在地。看著妻子懷里哇哇大哭的嬰兒,陳逸群說:“我此去兇多吉少,最對不起的是我女兒巧蓮,我沒有抱過她一次……”
這是2025年元月,江西旅游商貿學院的師生們參觀陳逸群故居時,陳逸群的侄孫陳道榮給大家講述陳逸群烈士當年被捕的故事。74歲高齡的陳道榮在陳家老屋,也就是現在的陳逸群故居、中共銅鼓縣委舊址,守護了一輩子烈士遺物。今年,他入選 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榜”。
守護,是一份歷史的見證
陳道榮生在老屋、長在老屋,從他記事起,每天晚飯后,在學校任校長的爺爺陳宅梵就愛帶他坐在屋前的桂花樹下講述家族往事。這棵桂花樹下,正是叔祖父陳逸群晨讀過的地方,也是他和同志們商討革命工作的地方。許多個黃昏,爺孫二人沉浸在那段紅色過往中……
秋收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端,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銅鼓縣是秋收起義的主要策源地之一,也是秋收起義的領導指揮中心。
1927年6月,中共銅鼓黨團中心支部升格為中共銅鼓縣委,陳逸群任縣委書記,而陳家大屋就是縣委所在地。為了響應秋收起義,陳逸群帶領革命武裝打開銅鼓縣城監獄,救出上百位革命者;燒毀了銅鼓反動首惡的住宅和祠堂;搜捕反動分子,為毛澤東親臨銅鼓縣領導秋收起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秋收起義后,陳逸群繼續留在銅鼓縣開展革命,后不幸被捕,英勇就義,年僅23歲。后來,陳逸群的父親陳以謙和弟弟陳章倫也在戰斗中犧牲。
一門三忠烈的陳家成了反動派的眼中釘,陳宅梵作為幸存的長子,遵照父親陳以謙被捕前的交代,帶領全家老少躲進了通往修水縣的大山上。出發之前,陳宅梵將部分烈士用過的物品分別藏在了親戚朋友家里。
陳家在大山上搭棚度日,一過就是三年。等到陳家人回到老屋的時候,滿院荒草已長到了齊人高。面對滿目瘡痍,陳宅梵決心不僅要保護好烈士遺物,還要拿起筆記錄下這一段歷史。他歷時多年書寫80萬字,起名為《宅梵大事記》,成為研究銅鼓縣革命史、黨史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資料。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土改的時候,陳宅梵將當年搶奪家產的惡霸家里的烈士遺物悉數收回,重新修復一新。
陳道榮始終記得爺爺陳宅梵對他說過的話:“我們不能忘記歷史,要懂得歷史的重要性。烈士遺物不是我們個人的財產,而是國家的財產,這是國家的歷史見證。”耳濡目染中,陳道榮和父親陳達孝都自覺地將保護遺物作為人生中重要的功課。
陳道榮至今還記得那個雷電交加的日子,連日的暴雨帶來大水,山上的泥土伴隨著大水不斷涌入老宅后面的排水溝內,父親帶著陳道榮冒著閃電和暴雨挖泥挑泥,衣服濕了、凍得受不住了,他們回屋換一件衣服又沖進雨里繼續挖,衣服濕了一件又一件。當晚,陳道榮就發起高燒,由于沒錢去醫院,只能用土方子治療。陳家老屋在這次特大暴雨中安然無恙,這是陳道榮最寬慰的事情。
后來,父親在彌留之際,將陳道榮叫到床邊,反復叮囑:要記得爺爺的話,將老屋和烈士用過的物品保護好,任何時候不能拆不能賣;如果政府需要,要無償捐贈。
陳道榮在爺爺和父親的影響下,已經將守護好烈士遺物的信念融入自己的生命中。
傳承,是紅色基因里的堅守
多年來,陳道榮夫婦盡心呵護著陳家老屋,因為它是烈士的故居。
又一個午夜,黑暗的天空突然劃過一道閃電,幾秒過后,雷聲炸裂,大雨頃刻如瀑布般灑落。睡夢中的陳道榮立刻驚醒了,他從床上坐起來,徑直奔向屋角的柜子,從柜子里拿出手電筒和水桶,跑出了臥室。與此同時,妻子也緊隨在陳道榮身后跑出了臥室。
陳家老宅占地面積有370多平方米,共有22間屋子,這些暗黑的屋子里開始亮起一道道手電筒的光,這是陳道榮夫婦在逐一檢查每間房屋的屋頂有沒有漏水。
為了留住歷史記憶,更是為了守護好文物古跡,陳家老屋一直保持著烈士居住過的原貌,經年累月,屋頂的瓦片會被大風吹移位,貓捉老鼠也會翻動瓦片,這些在平時很難被發現,只有在下雨屋頂漏水時,才知道哪里的瓦片需要檢漏、屋頂椽條是否需要更換等。因此,每逢下雨天,都是陳道榮夫婦最忙碌的時候。
老屋因為年代久遠,遇到風雨雷電等自然災害天氣時,房屋的屋頂、墻體、門窗、地基等就易受損,陳道榮幾乎每年都要帶領兒孫對老宅進行基本的修繕。為了更好地保護烈士遺物,陳道榮想建一座新房用來保存烈士用過的家具。但家里經濟緊張,陳道榮幾次三番想跟孩子們說這件事,卻始終張不開口。這天晚飯后,全家坐在庭院里納涼,大兒子說:“近期雨水較多,而且都是后半夜下的,爸爸媽媽經常為此忙碌。這件事情得想個辦法解決,一來遺物容易受潮腐爛,二來老人晚上休息不好也影響身體。”
陳道榮被孩子們的孝心感動了。最后,全家達成了一致意見。老宅為了保持原貌,不能改建,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在老宅附近再建一座新房。新房不久就建好了,新房的二樓專門用來保存烈士遺物。陳道榮和三個兒子一起將烈士用過的桌椅、書柜、筆墨紙硯等用品全部搬到了新房的二樓。陳道榮說:“只要烈士的遺物住上了新房,我就放心了。”
20世紀80年代,有收購老家具的古董販子,愿意高價購買烈士用過的家具,陳道榮一口回絕:“不賣!”古董販子不肯放棄,采用人海戰術,每天都有好幾撥人以參觀的名義在陳道榮家里賴著不走,陳道榮只能放下農活,陪著他們坐一整天,最后還是留下兩個字“不賣”。
還有苗木商人看上了陳家的5棵百年桂花樹,愿意出25萬元的高價購買,陳道榮不假思索地拒絕了。這5棵桂花樹中最大的一棵,正是烈士陳逸群讀書和會友的地方,也是陳道榮和爺爺最愛的去處。
2012年是陳道榮家最難的一年,二兒子患腎結石在南昌住院需要手術,孫女考上了大學,卻因病也在南昌住院等待手術,上大學的費用還沒有著落。有商販聽說陳道榮家急需用錢,又上門來游說,陳道榮還是干脆地回復“不賣”。
有好一段時間,陳道榮總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老屋門前發呆,他心疼孩子們,但絕不可能拿著烈士的遺物去換錢。那段時間,陳道榮一下子老了許多。最后,他決定拉下老臉,一家一家去借錢。鄉親們都不富裕,陳道榮好不容易借到三萬元。他又將家里的豬和牛等能賣的都賣了,終于湊夠了兒子和孫女的手術費用和上學的錢。三萬元的債務,陳道榮足足還了三年。
講述,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為了更好地保護革命歷史文物,銅鼓縣政府出資修復陳家老屋,2021年正式掛牌成立中共銅鼓縣委舊址紀念館,這里也是陳逸群故居紀念館。陳道榮不僅無償將老宅捐贈給政府,還將烈士用過的書桌、椅子、柜子等家具一起捐給政府,作為紀念館里的展廳陳列品。烈士用過的一套梨花木的一桌六椅,陳道榮也無償捐給銅鼓縣政府,現保存在縣政府辦公室的展廳中。
陳道榮還主動擔任起紀念館的義務講解員,給前來參觀的黨員、群眾講述秋收起義的歷史,講述革命前輩在白色恐怖下英勇斗爭的故事,紀念館也被三都鎮政府定為講述“新時代微黨課”的課堂。
紀念館的參觀者來自全國各地,一位老干部聽了陳道榮的講解,感嘆道:“在這里聽到的‘黨課’太真實、太獨特,也太震撼人心!”
隨著年歲漸長,陳道榮開始思考紀念館今后的管理和講解工作該如何發展。這座隱于山區的老屋,通勤很不方便,如果孩子們長期居住,也會面臨學習和工作的困難。同時,這座老宅承載著太多無法割舍的記憶與責任,如何讓兒孫們接好這一班,成了他心頭的牽掛。
一日傍晚,三個兒子難得齊聚。飯后,父子4人來到院中那棵百年桂花樹下。斑駁的樹影里,陳道榮說出了自己的憂慮。這些年,孩子們太了解陳道榮了,知道那些磚瓦梁柱間凝結著他怎樣的執念和堅守。
“爸爸,我們兄弟仨都考慮過這事。等到接班時,我們兄弟仨會共同商量,選出一個最合適的人來。”大兒子的話讓陳道榮放下心來,望著三個兒子,他突然意識到:這份堅守或許早已在血脈中悄然延續。暮色漸濃,山間的涼風一陣陣吹來,百年桂花樹枝葉輕搖,簌簌作響,陳道榮抬頭,欣慰地看了看這棵百年老樹。
2025年清明節,陳家的兒孫們都回到了老屋,這是他們每年的約定,全家人一個不能少,一起去給烈士掃墓。
當年,陳逸群和陳章倫烈士的遺體被反動派破壞后找不到了,只有陳以謙烈士的遺體被家人們尋回安葬。這個春天,陳以謙烈士墓地上的小草長出了新綠,陳道榮仔細地擦拭著墓碑,感嘆著又是一年青草綠,時光過得真快,現在的生活幸福而自由。
陳道榮又一次跟兒孫們講起了先烈們的往事,孩子們照樣認真聆聽著。在烈士的墓前,那些熟悉的故事變得無比神圣,讓人充滿力量,激勵著他們走向未來。
(感謝江西省宜春市婦聯、銅鼓縣婦聯對本次采訪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