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將盡,天邊泛起魚肚白。晨霧中,一位鬢角斑白的老人拄著拐杖,推開吱呀作響的竹籬門,一陣涼風裹挾著幾分寒意撲面而來。他步履瞞跚,卻目光堅定地遙望著北方,恍惚間仿佛看見了那奔騰咆哮、東流入海的黃河,那拔地而起、高聳入云的華山。可當他顫巍巍地抬起枯瘦的手掌,試圖觸碰這讓他魂牽夢縈的山河時,一陣寒鴉的啼叫聲驚醒了他,一切都化作了泡影。老人想到北方壯美的山河如今被敵人占據,無數的同胞被遺留在淪陷區,眼眶不禁濕潤了。這些同胞在敵人殘暴的統治下度日如年,這樣的日子已經長達60多年了。他們年復一年地期盼軍隊的到來,淚水都流盡了,卻遲遲不見自己國家的軍隊。老人緊握拳頭,心中滿是悲憤,他多么渴望看到朝廷振奮精神,揮師北上,讓支離破碎的山河重歸完整,讓受難的百姓重見光明。盡管自己年歲已高,但他也愿意披甲上戰陣,哪怕馬革裹尸還。想到這里,老人已是淚流滿面…
這位老人,便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一陸游。
1125年,陸游出生在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一個官宦世家。次年,金兵南下,于1127年攻破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3000余人,北宋由此宣告滅亡,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變”。在這之后,宋朝皇室被迫南遷,偏安一隅,建立了南宋。與此同時,陸游的父親陸宰被罷免了官職,全家因為戰亂開始逃亡,直到1129年,陸游一家才逐步安定下來,此時的陸游才4歲。
陸游的童年是在動蕩不安的歲月里度過的。他自幼就跟著家人四處逃亡,飽經顛沛流離之苦。一路上,他目睹了金兵燒殺搶掠的種種暴行,這些殘忍的畫面像鋒利的刀子一般刻在他的心里,讓他怎么也忘不掉。也就是從那時起,一顆收復失地、報效祖國的種子,深深地埋進了他的心底。
陸游自幼聰慧過人且勤奮好學,常常手不釋卷,讀書至深夜。隨著年齡漸長,陸游的文學天賦開始嶄露頭角,他12歲時就能作詩、寫文章。他一心渴望通過科舉考試做官,然后為國家效力,實現收復失地的理想。然而,陸游的科舉之路卻布滿荊棘,異常坎坷。當時,大奸臣秦檜權傾朝野,把持著科舉考試的大權,凡是不愿投靠他的考生,都難以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1153年,陸游赴臨安(今杭州市臨安區)參加鎖廳考試(現任官員及有功官員后代可以參加的考試,陸游因為祖上有功,被授予登仕郎一職,所以可以參加),主考官認真看完所有試卷后,覺得陸游寫得最好,把他評為第一名。沒想到,秦檜的孫子秦損也參加了這次考試,名次剛好在陸游后面。秦檜知道后氣得暴跳如雷,恨不得馬上懲罰主考官。到了第二年,陸游又去參加禮部的考試。這次秦檜安排了自己的心腹主考,秦塤成了第一名。但是當時規定所有錄取人員的試卷要張榜公布,陸游的文章十分出彩,秦檜怕人看出端倪,于是直接將陸游從考生名單里劃掉,讓他落了榜。直到秦檜死后,陸游的仕途才開始明朗,他多次出任地方官員,在任期間始終兢兢業業,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但由于一直主張抗金,陸游的為官之路也很不順,起起落落。
1171年,四十多歲的陸游迎來了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時光,他只身前往南鄭投身軍旅生活。在南鄭期間,陸游不僅親身參與抗金戰斗,還積極參與軍事謀劃和士兵訓練,對前線局勢有了深入了解。為了收復失地,陸游曾寫下《平戎策》。在這篇文章中,他深刻分析了金兵的軍事部署和弱點,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進攻方案,認為收復中原必先取長安,取長安必先取隴右;積蓄糧食、訓練士兵,有力量就進攻,沒力量就固守。然而,他的這些建議卻因南宋朝廷內部主和派的阻撓,未得到朝廷的重視與采納。
陸游晚年雖退居家鄉山陰,但心里始終牽掛著國家的命運。他每日都會讓家人讀邸報給他聽,盼望能聽到收復失地的好消息。然而,南宋朝廷的軟弱無能一次又一次讓他失望。一天夜里,他在睡夢中又回到了那烽火連天的戰場,與將士們并肩作戰,奮勇殺敵。可當他醒來時,才發現這只是一場夢……
1209年秋天,陸游憂憤成疾,入冬后,病情越來越嚴重,直至臥床不起。
1210年1月26日,陸游與世長辭,享年85歲。臨終前,他留下絕筆《示兒》作為遺囑,這首詩飽含著他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擔憂和對收復失地的強烈渴望。即便生命即將走到盡頭,陸游依然心心念念著恢復中原的大好河山,希望國家能夠實現統一。
陸游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少年時,他豪情壯志,寫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中年時,他仕途坎坷,但矢志不渝,寫下“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壯年時,他投筆從戎,親臨前線,晚年回憶這段經歷時寫下“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暮年時,他退居家鄉,卻時刻不忘報國,在風雨之夜寫下“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注:本文根據《宋史·陸游傳》及相關資料改寫,可作為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的補充閱讀。)
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南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