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兩堵墻,前后百米長…”每當校園廣播里響起歌曲《六尺巷》時,我的眼前就不禁浮現出一個畫面來:秋日暖陽下,斑駁的樹影投在青磚、鵝卵石上,一條古巷靜謐悠長,矗立的牌坊頂端醒目的“禮讓”二字閃著光芒,像加了一層金色的濾鏡,化作一道絕美的風景線。
那定格的風景,融入這熟悉的旋律,時時浸潤著我們的心靈,處處演繹著禮讓的故事。
一個球,感動你我
“球誰拿去踢的,就誰賠!”“可踢球的有許多人,為啥就我孩子賠?
憑什么? ”
周末,班級微信群里炸開了鍋。起因是體育課上,小希拿了月月的足球和大家一起踢,后來大家忘記把球帶回 —球被操場邊用除草機施工的叔叔給割破了。
月月爸爸知道后,氣得要求小希照價賠償。小希媽媽卻覺得冤屈,不想賠。最后,矛盾自然交給了我們班的“定海神針”—班主任吳老師來解決。“為這點事不值得傷和氣嘛,這樣吧,現在全國都在學六尺巷精神,我們也彼此各讓一步,以和為貴,凡參與的同學一人湊一點,讓月月再買一個。我也有責任,帶頭發個紅包,請月月爸爸收下。”
“哎呀,吳老師見笑!我一時氣話,您別當真喲。一個大家庭,友誼第一,球就算了吧。”
“月月爸爸,您別不好意思。小希之前就想買球,正好讓他買一個帶到班里”小希媽媽回復道。
“你讓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一個球帶來的風波,因為你謙我讓,談笑間風平浪靜,群里群外頓時洋溢著融融的暖意…
一條路,讓出佳話
我現在就讀的這所初中,也曾是爸爸的母校。聽他講,當年學校的大門是朝東的,門前的公路僅容一輛小車通過,對面是村民住宅,西邊是 90° 的大拐彎,過往行人和出入的師生天天擁堵在這條路上,難免磕碰,沒少埋怨
怎么辦?學校汲取六尺巷典故中的智慧,后來將新大門移到南面的開闊地帶,還主動將原來大門的位置向后縮進2米,這才有了今天我們學校旁邊暢通無阻的新路,
這條路成了我們學習六尺巷精神的鮮活課堂。每學年初,學校都組織新生到學校大門外清理環境,向他們介紹關于校門前大路流傳的佳話,感受其所承載的六尺巷精神
一條路,一個暖心的善舉,生動詮釋了“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內涵,它像一本無聲卻極具力量的教科書,激勵著我們在學習、生活中,傳承并踐行先賢的美德
一座城, 懿德流芳
我們要去六尺巷景區研學啦!去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六尺巷走一走,實地感受家鄉這座千年小城的底蘊和魅力。這可是我心心念念的事啊!
漫步在六尺巷景區鱗次櫛比的古建筑群中,沉浸在展館的聲光電影里,如同一腳踏進了時光隧道。一眼百年,無數桐城名流仁義禮信的故事,匯成了一部地方文明、道德的巨著,延續著這座城市和諧的血脈,書寫著新時代中華美德的新篇。
把我從沉醉中喚回的是曲廊里傳來的黃梅戲曲調:“莫道謙讓無所獲,送人玫瑰留余香…”是啊,“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你看一—一拔拔游客來了,他們合影贊嘆,流連忘返;一群群記者和“網紅”來了,他們熱情似火,將六尺巷精神推向四海…眼前的花木映著人潮,曼妙的歌聲和著流水,連空氣中也彌漫著歲月靜好的馨香……
再次回眸游人如織的六尺巷,再次凝視照壁前“讓三尺”的圖案,中華民族謙和禮讓的精神氣息充盈天地,游走我的全身。我深深省悟:這片土地上,真正永恒的風景,不是白玉牌坊、詩畫照壁等有形的建筑,而是光耀千秋的“禮讓”二字。
安徽省桐城市文昌初中指導老師 周曉樂
推薦語
文章緊扣“禮讓——世間絕美的風景”這一主題展開,從個人、學校、城市三個層面深刻詮釋禮讓精神,立意高遠且富有現實意義。文章采用“總一分一總”的結構,開篇以歌曲《六尺巷》引出主題;中間選取三個事例,層層遞進地闡述禮讓在不同場景中的體現;結尾回扣主題。語言優美,富有文采,如開篇對六尺巷秋日畫面的描寫,運用細膩的筆觸,營造出一種寧靜、美好的氛圍。文中多處引用名言警句,不僅增添了文化底蘊,還深化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