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往往以“重復式的寫作訓練”為主,缺乏系統的閱讀訓練,這種割裂閱讀與寫作關系的做法,導致學生素材積累不足、表達能力薄弱、寫作興趣喪失,很難將閱讀時汲取的知識養分轉化為寫作能力。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當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將閱讀與寫作融為一體,引導學生借助閱讀時積累的素材輸出高質量的寫作內容,提升作文水平及語文素養。
一、讀寫結合模式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一)積累寫作素材
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詞語、句式以及精妙的修辭手法等素材,這些素材能夠使學生的作文情感表達更加細膩、內容更加生動。以朱自清的《春》為例,這篇散文在描繪春花的艷麗色彩時運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學生可以將這種修辭技巧牢記于心,在寫作文時靈活借鑒。比如描寫秋天的樹木,用“黃的像金,橙的像橘,紅的像火”來描繪樹葉的色彩,可能會成為整篇作文的亮點。
(二)掌握構思技巧
一篇作文的架構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整體寫作質量,因此,在寫作之前,學生首先需要對作文進行巧妙構思、精心布局,以突出主題。而閱讀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可以給作文的架構提供靈感。比如莫懷戚的《散步》采用了“總一分一總”結構,開篇入題,點明散步的人物、時間,中間對散步過程進行詳細說明,結尾點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習這篇課文后,學生可以將這種結構形式融入自己的寫作當中,使作文主題更加鮮明、層次更加清晰。
(三)激活創新思維
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風格、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作品,接觸得越多,視野越開闊,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創新思維也更加活躍,這就給創作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礎。比如在閱讀《皇帝的新裝》后,學生可以從奇思妙想的情節與濃重的諷刺意味當中汲取創作靈感。
二、讀寫結合模式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深入剖析文本,提煉寫作技法
“以讀促寫”是讀寫結合模式的一種基礎策略,只有對文本內容進行精細閱讀與深入剖析,才能產生源源不斷的寫作靈感。基于這一思想,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精選閱讀文本,并正確引導大家留意文本當中的好詞、好句、好段,然后對文本整體架構進行細致分析與解讀,準確提煉出所選文本的寫作技法。
比如吳伯簫的散文《燈籠》以燈籠為主線,將生活回憶、歷史典故、家國情懷巧妙地串聯在一起,并運用托物言志的創作技法,借燈籠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贊美之情。以此為突破口,學生可以模仿《燈籠》中托物言志的寫作技法,創作一篇描寫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作文。比如有的學生以“鋼筆”為主線寫了一篇作文,結尾寫道:“手握這支舊鋼筆時,奶奶伏案練字的場景便清晰地浮現在我眼前,這支鋼筆不單單是書寫工具,更寄托了我對奶奶深深的懷念之情。”
(二)布置寫作任務,開展針對性閱讀
閱讀給寫作帶來豐富的靈感,而作文則是深化閱讀體驗的重要載體。當前,寫作已經成為部分學生的一種負擔。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常常因為素材匱乏、靈感缺失而無法找到正確的寫作思路。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揮讀寫結合模式的應用優勢,通過布置寫作任務的方式,為學生精準推薦與寫作主題相匹配的閱讀文本。
比如教師布置了一篇題為《成長中的感人一幕》的命題作文,結合這一主題,可以向學生推薦《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小說,小說中有爸爸逼“我”上學、給“我”送衣、鼓勵“我”寄錢等感人的片段。通過對這些內容的精讀與分析,學生可以采用類似的手法寫作文。總之,通過這種以寫促讀的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借鑒一些獨特的創作技法,汲取成熟的創作經驗,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參照閱讀文本對作文結構進行調整、對內容進行優化,以增強作文的可讀性。
(三)讀寫深度融合,開展多樣活動
閱讀與寫作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只有將二者深度融合在一起,才能使“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為此,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開展一系列讀寫結合的訓練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首先,在閱讀某一篇文章之后,可以開展“仿寫訓練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架構、語言風格等。比如在閱讀《蘇州園林》后,可以借鑒文章當中“整體與局部相結合”“對比與類比”的手法,圍繞某一處景觀、某一個建筑寫一篇說明文。其次,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續寫訓練活動”,在忠于原作品主題思想的前提下,對故事脈絡予以延伸,以此來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最后,可以選取一些經典文學作品,開展“改寫訓練活動”,即圍繞原作品故事主線創作不同體裁的作文,比如將散文改寫成一篇小說,將詩歌改寫成一篇抒情散文等,這種方式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讀寫結合模式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一)寫作構思能力顯著提升
讀寫結合模式在作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能夠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構思技巧,大幅縮短構思時間。一個清晰、完整的寫作思路可以激發出更多的寫作靈感。比如某學校八年級某班的學生經過訓練后,作文的構思時間由原來的25\~30分鐘縮短至10\~15分鐘,全班有 90% 以上的學生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寫作任務。而通過對作文質量的評價發現,主題鮮明、結構清晰、構思完整的作文比例由原來的 35% 提升到 75% ,構思能力提升效果顯著。
(二)素材儲備量激增
借助讀寫結合模式,學生能夠積累大量優質的寫作素材。比如在寫《成長中的感人一幕》這篇作文時,學生事先閱讀了《爸爸的花兒落了》。小說當中不僅運用了大量的人物刻畫技巧,而且也涉及大量的親情類素材。參考“爸爸送衣”的細節,學生回憶母親下雨天為自己送外套的情形,并以此為主要情節行文。這一借鑒方法使得作文表達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

(三)激發寫作熱情
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過于僵化,久而久之,一部分學生喪失了寫作興趣。而讀寫結合模式則打破了這一壁壘,尤其是教學實踐當中開展的仿寫、續寫、改寫等一系列訓練活動,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也可以帶動和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比如在續寫《皇帝的新裝》時,學生以獨特的視角、豐富的想象力構思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場景。有的學生續寫了“皇帝微服私訪發現真相”的內容,有的學生續寫了“皇帝與騙子聯手懲治官員”的內容,有的學生則續寫了“騙子自投羅網,落入皇帝圈套”的內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讀寫結合模式能夠營造一個集趣味性、互動性、啟發性于一體的教學氛圍,這對寫作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初中作文教學中應用讀寫結合模式,不僅為作文教學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強大的實踐指導,也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構思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有利條件。基于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持續創新教學方法、不斷優化教學流程,并基于“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為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提供指導與支持。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