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將社會情感學習納入教育系統主流:政策指南》。該指南認為,社會情感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是獲得識別和管理情緒、培養對他人的同情心、建立積極關系、做出負責任的決策和有效處理具有挑戰性的情況等能力的過程。這是自21世紀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第5個與社會情感學習相關的文件。這一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概念,在AI技術狂飆突進的當下,凸顯了新的價值和意義,成為全球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變革的重要趨勢。
學者認為,在智能時代,基于商業目標和數據驅動的算法正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個體的認知框架、價值偏好和行為習慣,進而影響青少年的身份認同和自我價值感;虛擬社會交往呈現出典型的符號化與去身體化特性,會導致人與人之間難以達成深層次的情感交流,從而影響青少年共情他人的能力及社會交往能力……“情感轉向”已成為當下及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聚焦不可被技術取代的“人”的獨特性。
自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從課程、師資和家校社協同等方面不斷探索社會情感學習的實踐路徑。譬如:美國在推廣社會情感學習項目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其著名的“第二步”課程,教授學生同理心、情緒管理、建立友誼及問題解決等技能,以減少沖動和攻擊行為;新加坡和芬蘭教育部都要求教師必須參與SEL相關培訓或職前教育;英國“全校參與法”(WSA)項目強調以全校師生共同參與、課程與支持系統協同推進、家庭與社區深度聯動為基礎,構建有序且持續的學生身心健康支持機制;等等。
在本組報道中,我們將從社會情感學習的內涵、價值、困境與挑戰等多個維度探討在AI時代社會情感學習為何能成為全球教育變革的重要趨勢,以及世界各國的實踐路徑,以期為相關教育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