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出臺后,照明行業迎來“智改數轉網聯”的發展機遇,但也面臨產品同質化嚴重、個性化需求激增、綠色制造標準升級等現實壓力。目前,頭部企業已率先開展全場景智能化布局,從研發智能燈具到落地智慧城市照明解決方案,逐步構建“硬件+軟件+服務”的生態體系,但中小企業仍普遍存在數字化基礎薄弱、系統協同不足、跨界融合能力欠缺等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深入挖掘生產制造、產品服務、管理生態等方面的核心需求,科學規劃信息化建設路徑,成為突破行業發展瓶頸、實現價值躍升的關鍵。
照明行業信息化建設的核心需求
照明行業信息化建設聚焦生產制造、產品服務及管理生態三大核心。
企業在生產方面,要以設備互聯與自動化為基礎,通過數控化改造打通設備數據鏈,依托智能排產動態優化生產節奏,結合AI質檢實現全流程質量閉環;同時,推進綠色化轉型,利用能效管理系統挖掘節能空間,以自泳防腐等低碳工藝替代高耗能環節,構建廢料數字化回收體系,以此強化可持續制造能力。
產品創新則瞄準了服務智能化與場景化,企業需要開發支持智能家居行業統一協議(Matter協議)的跨生態互聯燈具,研發具備環境感知與自動調光功能的適老化照明產品;同時,企業需要積極推動“照明+基建”的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樓宇自適應調光系統及集成5G基站、充電功能的城市智慧燈桿。
在企業管理方面,通過數據中臺整合全鏈路信息流,支撐精準決策與柔性生產;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上下游訂單、庫存數量的實時協同,推動產業鏈從單點智能向生態化協作演進,最終構建高效協同、綠色低碳的行業新范式。
照明行業信息化建設的規劃與核心內容
總體架構與目標。照明行業在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遵循“政策導向與企業需求結合、短期試點與長期生態并重”的基本原則,構建“技術賦能+模式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架構。在政策層面,企業緊密對接《輕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提出的“智改數轉網聯”目標,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提升、標桿企業培育等要求融入企業戰略。在制定新目標的過程中,聚焦企業端生產效率低下、產品同質化等實際痛點,針對性地規劃智能化改造路徑。比方說,短期可以以試點突破為核心(2025—2027年),選擇3—5條核心產線開展智能化改造,同步開發智能照明控制系統、適老化燈具等標桿產品,形成可復制的“燈塔產線”經驗。而在長期規劃建設的過程中,照明企業則需要以生態構建為目標(2028—2030年),推進研發、生產、供應鏈、服務全鏈條數字化協同,建成覆蓋設計端(PLM系統)、制造端(MES系統)、客戶端(CRM平臺)的一體化管理體系,同步搭建區域級或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吸納100家以上產業鏈企業入駐,形成以“設備互聯、數據互通、業務互融”的照明產業數字化生態。
重點建設內容。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工作的第一步,應該聚焦于完善技術基礎設施與創新核心技術。具體來說,企業通過部署5G專網、工業光網及IPv6網絡,實現工廠設備聯網率100%,打造中山古鎮、佛山等照明產業集群級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研發出智能排產AI算法,解決多訂單混線生產的資源調度難題,同步構建數字孿生工廠模型,通過虛擬仿真優化生產線布局,縮短新產線調試周期。技術基礎搭建好了,在實際應用層面需強化場景落地,即企業生產端可以借鑒羅萊迪思“未來工廠”經驗,科學建設智能工廠或者數字化車間,實現從原材料入庫到成品出庫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企業的產品端要致力于開發出支持遠程升級、場景聯動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統,適配智慧家居、樓宇、園區等多元場景,同步推出健康照明解決方案,通過光環境自適應技術滿足辦公、教育、醫療等場景的個性化光照需求。從生態這一角度出發,企業需要注重跨界協同與標準引領,嘗試與華為、百度等企業共建智慧照明生態圈,開發車路協同照明系統(如智能路燈聯動自動駕駛車輛)、智能家居聯動場景(燈具與家電、安防設備數據互通),形成“硬件+軟件+服務”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照明行業信息化的實施路徑與保障機制
分階段實施路徑
照明行業信息化建設推進過程,必須遵循“試點—推廣—融合”三階段路徑。
在試點期(1—2年),企業要聚焦標桿打造,選擇高自動化生產線,部署數控設備與智能排產系統,嵌入AI質檢形成質量閉環;同步開發智能路燈等遠程控制產品,根據“智改數轉”的政策進一步爭取資源支持,完成ERP與MES(制造執行系統)系統集成以優化訂單與庫存管理,積累標準化改造經驗。
在推廣期(3—4年),企業就應該開始推動成果向產業集群延伸,引導中小企業通過云平臺接入區域工業互聯網,共享設備運維與訂單協同能力;聯合高校共同建設適老化照明實驗室,突破環境感知與安全預警技術,研發符合國標的智能適老燈具;構建產業協同平臺,提高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形成大中小企業聯動的數字化轉型生態。
在融合期(5年及以上),企業需要深化智慧燈桿的多場景集成,融合5G基站、充電樁等功能,以實現市政系統數據互通,構筑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底座;依托“一帶一路”把中國智能照明標準與解決方案“輸出去”,在東南亞、中東等區域主導項目建設,實現從產品出口到技術標準全球化的躍升,最終形成“智造升級、生態融合、國際引領”的產業新形態。
保障措施
為保障照明行業信息化建設成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在組織管理上,企業要成立由高層管理者牽頭的專項小組,統籌跨部門協作破除數據壁壘,還要設立專項預算,優先投入到工業互聯網平臺與智能裝備中。同時,利用政策資源申報智能制造專項,借助地方金融工具降低中小企業升級成本。
在人才培養方面,企業可聯合高校開設智能控制、數據中臺等專業課程,定向培養復合型人才。另外,組建產學研聯盟協同攻克跨平臺互聯技術,與科技企業共建實驗室共享AI算法能力,和職校合作開展工業機器人運維等技能培訓。
在風險防控上,企業需要建立技術分級評估機制,引入第三方驗證AI質檢等方案的可靠性明確跨界合作中的知識產權歸屬與利益分配規則。在這時,同步制定應急預案,完善數據備份與系統冗余機制,確保平臺出現故障時業務仍能持續開展。通過組織協同、資源整合與風險兜底這三重保障,為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可持續的支撐。
照明行業制造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本質是技術創新與產業生態重構的深度融合。從生產端推進設備互聯、應用綠色工藝,到產品端開發智能場景、開展跨界融合,再到管理端依靠數據驅動、實現產業鏈協同,每一步探索都需緊扣政策導向、貼合企業實際。通過分階段實施路徑的穩步推進與多維保障機制的協同發力,行業正從單點技術突破邁向系統性能力提升,催生出智慧照明管控、適老化產品解決方案等新業態,重新定義了“照明即服務”的價值。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深化應用,行業需進一步強化標準體系建設、深化跨界生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