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7日,秦嶺之巔還籠罩在風雪之中,山脊兩側的溝壑如巨獸獠牙般密布,一場生死營救正在“鰲太線”進行……
牛馬救援隊隊長董博緊攥著對講機,聲音沙?。骸鞍l現腳印蹤跡!大家兵分兩路走,中午在河道盡頭匯合?!迸R近中午,對講機里傳來一聲急促的呼喊:“找到了!活著!”失聯10天的孫亮,終于在鰲太線2800 米營地下方獲救。當救援隊員走近,他翕動的嘴唇艱難地擠出幾個字:“有吃的嗎?”
這是董博在鰲太線救援5年以來,第一次找到存活者。
鰲太線是一條縱貫秦嶺鰲山與太白山之間的線路,也是秦嶺山脈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秦嶺是中國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線,被視為華夏文明的龍脈,所以鰲太線又被稱為“中華龍脊”。這條線路全長大約170公里,中途需要翻越10余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徒步穿越整條線路需要一周左右時間,對挑戰者的身心是極大挑戰。但正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鰲太線的魅力恰恰在于它不可馴服的野性。
在社交媒體上,有人描述穿越鰲太線是“身體在地獄,眼睛在天堂”。鰲太線的地質基底,堪稱第四紀冰川運動的經典之作,山脊及周邊區域保留著豐富的冰川侵蝕與堆積地貌。其中的標志性地形“石海”,由冰川侵蝕形成的巨大花崗巖塊堆砌而成,雜亂無章的巨石延綿數十公里,像一陣陣凝固的黑色浪濤。這些石海不僅是冰川退縮的見證,更成為徒步者的天然障礙,攀爬時需要在鋒利巖棱間尋找平衡,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墜。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的段建軍解釋過其中的危險:“很多人以為這些石頭腳一抬就能跨過,但3500米海拔之上,惡劣天氣早已讓人失去平衡力,很可能這一腳就滑在石縫里掉下去,有些石頭有三四米高,屋子那么大?!贝送?,鰲太線上還有刀刃狀的狹窄山脊——“刃脊”,橫切行走時,會面臨強風與滑墜風險。從太白山主峰拔仙臺直到鰲山,大小不等的棱角狀礫塊遍布,徒步者稍有不慎腳部就會受傷。
雪山怪石彰顯自然的凌厲,植物、動物同樣在石縫與薄土中傳遞著進化的史詩。這條“中國最虐徒步線路”保存了完整的垂直自然帶譜:山腳是溫帶落葉林,海拔2300~3200米是冷杉林,3200米以上則是高山草甸與寒漠帶。其中,海拔3150米的冷杉林尤為獨特,低矮的冷杉在石縫中扭曲生長,形成天然盆景般的奇觀,被驢友稱作“盆景園”。在海拔2800米的營地,穿越者還有機會邂逅珍稀野生動物羚牛和大熊貓,以及花上百年時間才長到巴掌大的太白山雪靈芝……
其實,這條線路的發現時間并不久,也很偶然。開辟這條線路的陳錚在圈內被稱為“打開鰲太線潘多拉魔盒”的人。2001年9月30日,時任陜西省登山協會主席的陳錚帶領一支50人的隊伍,在探險時無意間發現了鰲太線。當時的活動由《三秦都市報》等媒體組織,初衷是尋找戶外探險節目的拍攝地,不過受限于當時戶外文化尚未全面普及,鰲太線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專業圈層。2002年,陜西省登山協會在國內首本戶外雜志《戶外探險》上發布了穿越鰲太的線路。
秦嶺山區中,有許多珍稀動植物,非非法進入危險地段,很難見其真容。
但真正讓鰲太線進入民間視野的,是2004年“灰騎士”(《行走秦嶺7年間》一書的作者周本州)在綠野論壇發布的游記:《大美無言——從鰲山到太白》。這篇游記圖文并茂,首次系統展示了這條線路的壯美與艱險,成為一眾驢友的“啟蒙教材”。此后,鰲太線開始在“背包吧”“8264”等小眾戶外論壇引發討論,但參與者仍以資深徒步者為主。2012年,知名驢友“穿山甲”在戶外網站“磨坊”上發布了一篇詳細的鰲太線穿越攻略,這份堪稱“骨灰級”的攻略細致注明了沿途的每一處險阻,被驢友們奉為經典。然而,這份攻略就像一把雙刃劍,既打開了鰲太秘境的大門,也讓人類活動的足跡更深地嵌入到了這片高冷之地。
2013年是鰲太線熱度上升的轉折點。
這一年,中國戶外運動進入高速發展期,徒步大會、戶外俱樂部雨后春筍般涌現。以“行走秦嶺,挑戰自我”為口號的極星—冰巖第一屆鰲山太白山徒步大會在8264等論壇投放廣告,吸引了132人參與,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穿越活動。這次大會共設置5條不同強度和時長的徒步線路,最終有122人完成穿越,其余10人因體力問題在領隊護送下安全下撤。“熱鬧時活像趕集,一個營地冒出上百頂帳篷?!睋晃划數叵驅Щ貞?,鰲太線的徹底走紅正是從2013年開始。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的普及也讓鰲太線的“中華龍脊”景觀迅速傳播,大量戶外“強驢”的穿越視頻和攻略紛紛涌現,進一步推動其成為圈內“頂流”線路。這一階段,鰲太線事故率開始攀升。要知道,作為秦嶺主脊,鰲太線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核心區域。夏季暖濕氣流與冬季寒流在此處激烈交匯,形成“一日歷四季”的極端小氣候。晴空、暴雨、冰雹、濃霧、暴風雪可能在數小時內甚至幾分鐘內交替出現。
2017年五一節期間,云南一個徒步團在穿越鰲太線的途中遭遇暴風雪,3人下落不明。這一消息火速傳遍網絡。最終經過搜尋,走失的木文勝、楊黎平、賈輝3 人都倒在山梁右側避風處,死因均為失溫。
失溫,是穿越鰲太線80%死亡事故的直接原因。中國登山協會山地救援教練符海曾打過一個比方:“烏云過來時溫度會瞬間下降,能將人體暴露在外的皮膚凍僵,類似于食物加工時候的速凍效果?!边@里提到的“烏云”,實際上是指小型寒流?!昂芏囿H友根本沒有識別天氣的能力?!贝蠖鄶禃r候,當人體感覺到冷,失溫就已經發生。
失溫不是瞬間的死亡,而是一場與時間的絕望賽跑。當大腦因低溫導致代謝減緩,神經功能受損時,可能會觸發人的求生本能,在空曠的戶外,洞穴或巖石縫隙往往成為遇難者眼中的“庇護所”。2017年5月5日下午1點,木文勝的遺體在一處石縫中被發現;5月5日下午5 點半,賈輝的遺體在雷公廟以東兩公里處的石梁上被找到,他雙手裸露在衣服外,頭部卡在石縫中。救援隊推測,兩人在臨死前因失溫導致意識模糊,試圖躲入石縫里避風,但未能自救成功。曾經,珠峰遇難者“綠靴子”的遺體同樣在洞窟內被發現,呈現蜷縮姿態。這些石縫中蜷縮的身影,再次印證了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與脆弱。
不過,這些悲劇非但沒有遏制穿越鰲太線的熱度,反而因為被各路媒體、論壇冠上“頂級”“十大”“中華龍脊”等噱頭,吸引了更多人挑戰極限,探索未知。據《中國鰲太穿越事故調查報告》統計,2012-2017年,共有46人在鰲太線失蹤或死亡,如今,這個數字已經超過50人。
2018年4月16日,陜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陜西省公安廳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聯合發布了禁止“鰲太穿越”的公告。同年10月16日,寶雞市眉縣和太白縣也聯合發布公告,全面禁止“鰲太穿越”。發布禁令的直接導火索,是生態環境破壞與救援成本劇增。
鰲太線貫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這里是大熊貓遷徙的關鍵通道,也是羚牛、朱鹮等瀕危物種的棲息地。然而,非法穿越者丟棄的塑料垃圾、帳篷殘骸和煤氣罐等物品,已對高海拔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破壞。數據顯示,2012-2017年,保護區內羚?;顒訑盗恳蛉祟惛蓴_銳減,而大熊貓遷徙路徑亦被頻繁阻斷。鰲太線區域的生態系統本就脆弱,人類活動更是加劇了其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保護區管理局指出,非法活動不僅威脅生態,更讓救援成本激增,僅2017-2021年,保護區投入的搜救費用就達230萬元。除了財力物力的投入,在救援途中,救援人員自身也常常面臨生命危險。
然而,禁令并未完全遏制穿越行為。
據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統計,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已攔截勸返驢友110余人次,處罰11人。近年來,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社交平臺已成為非法穿越活動的主要招募渠道。一些博主通過發布驚險刺激的穿越視頻吸引流量,甚至直接組織活動。2024年,多名互聯網自媒體博主因發布穿越鰲太線的相關內容被行政處罰。2025年3月的央視新聞報道,有組織者在社交平臺發布行程路線,承諾提供“專業領隊、救援和保險”,每人收費2388元,包含救援費和服務費。部分組織者還建立微信群,通過展示其他驢友的付款記錄來打消參與者的顧慮,并聲稱“被抓住由我們承擔罰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非法穿越者最高罰款5000元。也就是說,如果按照每人2388元的收費計算,一個10人團可獲利約2萬元,相較于5000元罰款,違法成本遠低于收益。此外,部分博主通過發布穿越視頻引流,帶動戶外裝備銷售,還能形成一筆“流量變現”的附加收益。如此“低成本高收益”的買賣,讓許多人愿意鋌而走險。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西安市累計搜救秦嶺山區被困人員就有350余人次。大多數穿越者并非完全漠視生命,而是低估了風險,再加上社交媒體上大量傳播成功穿越的“壯舉”,使得鰲太線的兇險遠不如它的榮耀廣為人知。
看似不問姓名、職業與現實的戶外圈,同樣矗立著一座以行走履歷為基石的金字塔。作為中國十大奪命徒步線路之首的鰲太線,正是從“青銅”晉升到“王者”的試煉場。新驢將其視作“強驢資格認證”的投名狀,強驢則通過“速穿”“冬季無補給穿越”等極限挑戰重塑鄙視鏈頂端規則。一位網名叫“猛蛇過江”的戶外博主便是典型一例。2020年4月,猛蛇過江在短視頻平臺發布了首個戶外徒步作品《冬季單人鰲太速穿》;2023年11月,再次發布《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輕裝冬季鰲太穿越,不帶帳篷和睡袋,零下20度,怎么活》。猛蛇過江的視頻累積播放量高達3094.7萬次。流量蜂擁而來,點贊量飆升,評論區不乏“老哥真猛”“你是真男人”“你太牛了”等充滿敬佩意味的字眼。網友在乎的是徒步強者的成就,多數人忽略了這種行為一是非法,二是具有生命危險的客觀事實。即便這位博主后來受到行政處罰,并在網絡上發布了道歉視頻,但道歉視頻也引發數十萬次轉發,側面反映出網友對鰲太線的緊密關注。
石海依舊沉默,冷杉在風中低吟,鰲太線的風雪從未停歇。
“或許我就是運氣好而已,我們征服不了任何一座山,只是山放過了我們而已。”孫亮在獲救后的采訪中反思。
所謂的“強驢”勛章,不過是大自然偶爾的垂憐;而真正的榮耀,始于對荒蠻之力的敬畏,終于在警戒線前轉身的清醒?;蛟S,唯有將“鰲太線”從網紅標簽還原為生態禁區,從冒險者的試煉場轉化為自然保護的課堂,那些想要挑戰極限的人才能在“禁”與“行”的博弈中,找到與荒野共生的答案。
( 編輯 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