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理性是一種力量,它使我們能以冷靜、客觀的態度進行嚴謹的思考和決策。那么,擁有足夠強大的理性是否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津
題目圍繞理性展開,可以簡單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對理性的價值進行肯定,并強調其賦予人的“冷靜、客觀的態度”;第二個層次是在第一個層次的基礎上進一步推理得出的關于“解決所有問題”的思考。但二者在語言的表達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也能看到語言背后命題人不同的意圖。
第一層次陳述“理性是一種力量\"這樣一個事實,是作文展開論述的基本前提。因此,作文對理性不能只有批駁而無認可,必須辯證地展開分析。同時,結合整個題目中理性被頻繁提及,可以明確理性是整篇作文最核心的論述重心,故而文章必須側重分析理性,不能將整篇文章以常規的二元結構進行組織,或是把理性與非理性的地位完全等同,更不能直接以非理性代替理性
第二層次以提問的形式呈現,并且加人了“就”“所有\"這樣比較極端的表達:“就”代表“只要…就…”的關聯,是明確的充分條件;“所有”則指向一切,使得充分條件導向的結果難以實現。故而這一問題看似有著“是”與“否”兩個選項,實際上命題人希望同學們做出的只有否定的回答。同學們真正需要思考的不是“足夠強大的理性是否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足夠強大的理性為什么依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不僅如此,由于提問中有“解決所有問題”的限制存在,關于理性的分析就必須牢牢限定在“解決問題”的范圍之內,那么作為前提的“以冷靜、客觀的態度進行嚴謹的思考和決策”,它的價值也應該在“解決問題”上,不能隨意延伸。
在確立了論述重心與核心話題之后,文章的論述框架便得以確立:同學們可以肯定理性在解決問題方面的重要價值,再進一步指出只講理性所帶來的局限,最后嘗試針對那些無法被理性解決的問題提出策略,如肯定感性、直覺等非理性因素對解決問題的價值,肯定理性與非理性結合的必要性。
擬題參考:
1.以理性樹思考以感情存溫度
2.以謙卑慎思,破理性自負
3.明理性之有瑕,掘生命之韌性
4.真正的理性承認局限
5.揚理性之光,存人性之溫
【佳作展示
佳作1
以謙卑慎思,破理性自負

徐安卓浙江省溫州中學高二(5)班
帕斯卡曾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人腦之理性思考賦予人冷靜分析的強大力量。然而我以為,縱然再強大的理性也不具備解決所有問題的能力,世人應懷謙遜之心慎思,不因過度理性而走上僵化的歧途。
當今社會,信息呈指數級膨脹,鐘擺理論”的誘惑永無止息。在這樣的背景下,理性是辨別世事真偽、冷靜處事的重要法寶。一方面,理性予人客觀辯證處理、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使人沖破世俗紛雜的屏障,“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于天上看見深淵,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人得以冷靜慎思,把握處事的智慧,嚴謹地思考與決策。另一方面,理性使人克服意氣用事,我們需要適當的理性,以破除感性主觀的局限,更為客觀地尋找生活問題的最佳方案。
然而正如哈耶克“理性的自負觀點所揭示的,極致的理性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反而會使人淪為無情的機器,抑或阻礙社會發展。蘇聯模式試圖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將國家發展完全納人理性規劃的框架,最終卻導致制度僵化,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反烏托邦文學”正是批判了烏托邦社會看似美好、實則一切都是在絕對理性控制之下人性扭曲與僵化的“井井有條”

過于強大的理性遏制了感性訴求的發展,把人僅僅視為“社會性動物”,忽視了人豐富的情感特質。生活中問題的解決需要感性與理性的適度配合。畢淑敏曾對當代青年的發展提出擔憂一一他們只會在自己的行業說內部語言,而“不懂得和人親密地交流”。我們為了尋求計算機高科技領域的鉆研突破,培養了強大的理性,反而對生活中與長輩的親密交流感到無所適從。人不可能成為像AI一樣完全理性的產物;完全理性的產物,亦無法適應富有溫存的人情社會,無法解決情感訴求,難以滿足人與人深層次的精神共鳴的需求。
理性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兼具理性思維與感性人情的綜合型人才。我們亦應承認人認知的局限性,從而不為“理性的自負”所蒙蔽。
攜帶理性之思解決問題,探求問題本質,亦因自身“芝諾的圓圈”外圍的擴大而更加意識到理性的局限。常以謙卑之心慎思,合理運用理性解決問題,適當將理性、感性有機結合,方為“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之至道。
【點評】該文最大的特點在于對學理術語名詞的熟練運用,文章中諸如“鐘擺理論”“理性的自負\"等術語的使用頗為貼切,既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也為文章的分析深入提供了助力。可惜文中對于“理性的自負”只是淺淺略過,錯過了將文章主旨深化的機會,如果能夠看到“理性的自負”背后更深層的原因,即人類渴望用整體規劃擺脫和征服現代社會的高度不確定性,以及它帶來的焦慮和不安,那么文章的思辨深度將更上一層。
(本文得分:55分)
佳作2
以謙卑慎思,破理性自負
陳可卿

《南方周末》曾有言:“你對人生所有的規劃與努力,或許都抵不過時代洪流一次不容分說的安排。”我們的理性恰似其中嚴謹的“人生規劃”,它使我們以冷靜看待事物。然而,擁有強大的理性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總有“不容分說”的局限。因此,我們當以理性為思考之底色,輔以人情之溫度。
誠然,理性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大多數問題。從中世紀的黑暗走來,理性之光照亮了人間被困的心靈,解放眾人的思想。牛頓用理性解開了科學的謎題,建構了經典力學的大廈;雨果以理性之筆為刃,堅持人類文明的價值底線,為苦難的人民發聲。理性的追問能使我們破除迷信,不輕信權威,讓我們從隨波逐流、盲目跟從的桎梏中脫離,讓我們在科學上取得豐碩成果,在決策時不被情緒所左右,讓行事有邏輯、有根據。
然而,理性越是發展,我們越深感其局限。理性雖能解決以數據說話的科學之問,卻無法進行價值的判斷和情感的堅守依靠理性,只能知道“值不值得”,而不能篤定“該不該做”,而且,理性背后的利益驅動往往導致個人主義的滋長,使手段壓倒目的,使世間缺失很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忠義之士。
因而,我們不僅要用理性解決問題,更要用情感給予思考以溫度,以內心的價值堅守選擇更有意義的解決方法。情感的溫度,讓孔子面對“禮崩樂壞”的春秋亂世,依然堅持傳道授業,即使理性告訴他“仁義”難行,他仍舊周游列國;讓常書鴻明知留在西方會有更多機遇,仍堅持回國,飛奔向心心念念的莫高窟;讓羅曼·羅蘭放下理性所趨的安全自守,勇敢地在仇恨的風口浪尖舉起人道主義旗幟,以堅守呼喊人性的回歸。理性能給我們現實主義的參考答案,能給出我們優選方案,而真正能解決“走向何方”問題的依舊是有堅守、有人情味的自我。我們當以客觀理性為基,用人性化的“我們”賦予問題策略以溫度。
當然,一味追求情感堅守,也可能引向感情用事的陷阱。理性是問題思考的必需要素,在理性之上,我們還要輔以“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的溫情目光。
理性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當以強大理性樹思考之基,加以人情的溫度、價值的堅守,以星火促一次綻放,像一只蝴蝶扇動翅膀引起一場颶風!
【點評】該文脈絡清晰、邏輯順暢,其中各段的關聯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觀“誠然”,便知道是對理性價值的肯定;看“然而”,便知道是進入轉折道出理性的局限;見“當然”,便知道是對前文內容做出的補充。關聯詞無疑是呈現段落意圖、實現段落過渡的高效方式,也是非常值得同學們借鑒的一種手段。當然,同學們也要避免濫用關聯詞以致呆板。
(本文得分:5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