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提振消費相關工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今年以來,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通過創新場景、完善機制、精準發力,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形成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良性互動。然而,消費品以舊換新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仍然面臨一些堵點問題,亟需多措并舉完善政策體系,帶動消費市場持續回升向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取得顯著成效
(一)政策充分激發消費活力
2025年,中央財政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3000億元加力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較2024年翻倍,覆蓋家電、汽車、數碼產品等12大類消費品,市場反響良好,民眾認可度高。2025年初至5月5日,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量突破300萬份,消費者購買12大類家電以舊換新產品5516萬臺,購買手機等數碼產品4167萬件。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25年“五一”假期重點監測零售企業家電、汽車、通訊器材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5.5%、13.7%和10.5%,重點監測電商平臺智能家居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超20%,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發力顯效。
(二)產消兩端共享政策紅利
以舊換新政策的實施形成“換新消費—產能提升—服務升級”良性循環。調查顯示,參與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受訪企業中有82.4%認為消費品以舊換新促進銷售效果較好,其中,政策對汽車商貿和百貨零售行業的帶動效果尤為明顯。2024年,山東省汽車換新撬動新車銷售超960億元,家電換新拉動消費逾160億元。同時,政策間接帶動效果顯著,有力促進了消費貸等金融服務發展,某銀行反映自政策實施以來,“以舊換新”消費貸業務進展喜人,2024年四季度共發放消費貸約224億元,創近年新高,占總發放貸款比例達12%。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激發消費市場活力的同時,也提振了相關企業經營投資的信心。
二、進一步釋放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效果存在四大難點
盡管各方對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認可度較高,但也要看到,消費品以舊換新在宣傳推廣、政策配套、政策落實、舊物回收體系建設等方面仍有改進空間。
(一)政策知曉度有待提升
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動態的宣傳仍主要依賴傳統渠道,對短視頻、直播等新型媒體渠道覆蓋不足,老年和青少年群體對政策知曉度不高,削弱了政策穿透力。同時,政策宣傳解讀未根據消費能力和城鄉差異進行分眾化處理,農村和偏遠地區居民因信息渠道有限,對政策內容、參與流程等知之甚少。一些消費者反映,雖然知道可以享受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補貼,但對補貼申請的流程、補貼比例和操作方式一無所知,客觀上削弱了其享受政策優惠的熱情。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宣傳多數情況下仍然以羅列條款為主,缺乏具體操作案例或成功經驗分享,消費者難以形成直觀認知,也對優惠政策的傳播造成障礙。
(二)配套措施亟待加快出臺
各地方在落實補貼政策時自主性較強,不同地方在補貼申領渠道、補貼標準和規則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消費者常因跨區域補貼規則差異大而放棄補貼,亟需明確統一的政策改進方向,確保各地方步調一致。由于以舊換新市場監管措施不完善,一些企業在政策執行時存在較大的隨意性,易出現違法違規問題。部分經銷商采用“先提價,后補貼”的方式來抵消補貼優惠,降低了補貼政策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還有些無良商家存在一機多賣和騙取“以舊換新”國家政策補貼等違規經營行為,對政策執行造成了較大影響。不少企業和消費者反映,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在補貼力度和產品覆蓋范圍方面仍有加力擴圍空間,希望根據市場動態和消費者訴求對政策進行動態優化。
(三)政策落實存在溫差
一些線下門店商品補貼力度不足,較“雙11”“618”等電商促銷活動吸引力較弱,與消費者的期待存在一定的落差。一些消費者反映,電商平臺上部分品類商品申領補貼的“性價比”不高,例如購買三四百元的小家電僅能獲得10—20元的補貼,如果不是必需品,很難吸引消費者主動消費。此外,部分地區在政策執行中對參與以舊換新的商品品類或產品型號進行了嚴格限制,此類“隱性門檻”導致消費者的選擇空間被壓縮。也有個別商家借機清理滯銷庫存,將性能落后、款式陳舊的非適銷商品混入補貼范圍,導致消費者難以選購到匹配實際需求的優質產品。
(四)舊物回收體系不完善
當前,消費品回收端矛盾較為突出,回收市場整體呈現評估標準不統一、評估團隊不專業、定價機制不透明的“三不特征”。舊物回收過程中,回收企業面臨人工、運輸成本高與低值物品收益低的矛盾,一些舊家具、舊家電不提供上門無償回收服務,無形中增加了消費者以舊換新的成本。此外,網點不足也成為舊物回收的重要障礙,以北京市為例,2023年舊家電回收網點數量約為160個,2024年全年幾乎沒有增加,然而2024年前11個月,北京市領取家電以舊換新補貼資格的人數已超過233萬人,回收點的稀缺與市民需求的激增形成了鮮明對比。
三、多措并舉提升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質效
(一)精準提升政策穿透力
實施差異化補貼機制,依據區域消費能力和城鄉差異制定補貼標準,為低收入群體開辟定向補貼通道。構建全方位宣傳矩陣,在中央媒體開設專題專欄,聯動抖音、微博、小紅書等平臺打造“以舊換新攻略”話題,邀請主播開展政策解讀直播,擴大政策知曉度。推進信息透明化建設,開發全國統一補貼查詢小程序,實時更新補貼品類、額度及回收標準,定期發布政策細則。優化申領服務流程,推廣北京、廣州等地“京通”“粵煥新”經驗,整合省級線上平臺多品類補貼入口。在老舊小區、城鄉結合部等重點區域設立政策咨詢點,由社區工作人員協助完成補貼申請流程。
(二)強化政策配套和市場監管
創新政策工具組合,充分調動產消兩方參與積極性,探索“綠色消費貸專項貼息”,建立企業參與度與稅收優惠掛鉤機制,擴大政策覆蓋面。嚴格市場監管執法,推行企業黑名單制度,對虛標價格、套取補貼等行為實施聯合懲戒并公開曝光,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監管震懾。建立消費者投訴快速響應機制,對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等行為依法嚴懲。鼓勵地方政府及時總結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經驗教訓,推廣形成季度性消費“煥新”等行動的良性機制,讓消費活力持續釋放。
(三)持續優化政策落實方式
完善跨部門協同機制,推動地方政府成立發改、商務、財政等多部門參與的政策專班,集中破解政策落地堵點問題。拓展政策覆蓋范圍,探索將二手商品流通、租賃住房配套等納入補貼體系,構建循環消費生態。強化需求導向施策,通過精準調研匹配消費者需求與產品供給,促進舊品高效回收、新品精準投放。建立動態補貼調整機制,針對節能空調、智能家居等高潛力品類實施階段性補貼上浮,激發綠色智能消費潛力。
(四)加快完善舊物回收體系
提升舊物估值科學性,支持地方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和行業協會制定舊品估值指導價,建立估值爭議快速處理通道,縮小消費者心理預期差。推進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打通跨行業舊品信息數據庫,實現回收信息透明化。優化基層回收網絡布局,利用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資金支持郵政、供銷社回收網點建設,補貼相關物流成本,在社區、商場投放智能回收箱,推廣“線上下單+上門回收”模式,實現舊物回收數字化閉環。培育龍頭企業整合回收、拆解、再制造全產業鏈,對廢舊家電、汽車拆解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推動規模化資源化利用。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