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發現,縣以下市場的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和購買意愿持續提高,但受制于充電服務短缺,新能源汽車消費潛力尚未完全釋放。充電服務短缺背后,折射出縣以下市場充電樁建設運維成本高、盈利難、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有待激發等諸多難題。建議聚焦潛力較大的縣以下市場區域,適度超前建設充電基礎設施,創新充電基礎設施運維模式,構建便捷充電服務網絡,緩解潛在的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的購車顧慮,使其“敢于消費、樂于消費”。
一、縣以下市場新能源汽車消費潛力巨大,但充電服務短缺制約新能源汽車推廣和消費潛力釋放
(一)我國縣以下市場蘊含巨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潛力
我國縣域常住人口近7.5億人,市場容量和消費潛力巨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縣鄉消費品零售額占全國比重提升至38.8%,鄉村消費增速比城鎮快0.9個百分點。以汽車為例,公安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機動車和駕駛人的數量占全國總數的比例已經超過了50%,且仍在以每年超過千萬級的數量迅猛增長。調研發現,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和服務的逐步提升,縣鎮與農村地區的居民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和購買意愿持續提高。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布的《中國農村地區電動汽車出行研究》指出,未來非限購城市、中小城市、縣鎮區域有望成為新能源汽車巨大的增量市場。
(二)充電服務短缺嚴重制約縣以下市場新能源汽車推廣和消費潛力釋放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4月,我國縣鎮市場純電乘用車滲透率約22%,鄉村市場滲透率更低,均遠低于一線城市36%的平均水平。調研發現,充電服務短缺是制約縣以下市場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最重要因素。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底,我國縣以下市場公共充電設施僅占全國公共樁總數12.53%。即便在沿海地區三線城市,大量消費者也由于充電基礎設施不完備,對新能源汽車望而卻步。實地調研還發現,縣以下市場的充電樁不僅少,還夾雜著部分“僵尸樁”,而且多是慢充,至少需要七到八小時才能給電動汽車充滿電。節假日期間,由于排隊車主數量較多,“排隊3小時,充電1小時”現象較為普遍。“一樁難求”“僵尸樁”與“充電慢”現象并存,縣以下市場的充電服務供給不足引致“里程焦慮”,讓潛在的新能源汽車車主望而卻步,嚴重制約新能源汽車推廣和消費潛力釋放。
二、縣以下市場充電樁建設運維成本高、盈利難,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不足,是充電服務短缺的主要原因
(一)縣以下市場充電樁建設運維成本高,且政策支持力度相對較弱,導致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不高
充電樁有重資產屬性。據調查,單根充電樁的行業平均成本約10萬元,一個標準充電站約10根充電樁、20把充電槍,建站成本約100萬元。特別是,由于縣以下地區居民居住相對分散,充電設施建設施工工程量加大,電纜敷設增加,投資成本會進一步增加。此外,在較發達城市,政府部門較重視充換電設施的建設管理,一般規定新小區停車位及社會公共停車場配備一定比例的充電樁,以及預留電力容量及安裝條件,并對充電樁建設予以一定補貼。但是縣以下市場在充換電設施的建設管理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對較弱,影響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
(二)充電樁投資回報與利用率高度相關,縣以下市場充電樁利用率相對較低,盈利難進一步制約投資積極性
當前我國充電樁運營企業盈利模式較為單一,主要依靠充電服務費回收投資,充電樁投資回報與其利用率高度相關。據測算,一根典型的60kW直流樁,在全國平均服務費為0.6元的情況下,如果充電樁利用率從8.8%提升至10.6%,動態投資回報周期將從6年縮短至4年。縣以下市場不同區域的經濟基礎、人口聚集度及新能源車滲透率差異較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較高的百強縣充電樁利用率較高,而其他地區充電樁利用率相對較低,盈利難進一步制約投資積極性。
三、分級分類推進充電設施建設,構建便捷充電服務網絡,激活縣以下市場新能源汽車消費潛力
(一)破除縣以下市場充電設施建設管理亂象,分級分類推進充電設施建設,讓潛在消費者“敢于消費”
一是破除縣以下市場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亂象。建立部門聯席機制,全面摸排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基本情況,優化建設審批流程,持續跟蹤破除縣以下市場安裝審批慢、充電秩序亂等問題。壓實縣以下市場新建居住區建設單位主體責任,嚴格落實充電基礎設施配建要求。建立“僵尸樁”動態清理機制,對連續12個月利用率低于10%的充電樁強制退出,提升充電設施利用率和用戶體驗。實施“低效充電樁遷移計劃”,將低效區域設備向高速服務區、農產品物流園等熱點區域轉移。
二是分級分類推進充電設施建設。依據經濟總量、人口密度、新能源車保有量等核心指標,將縣以下市場劃分為重點發展型(GDP超500億元/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35%的百強縣)、潛力培育型(人口密度高、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25%的縣鎮)、基礎保障型(其他縣鎮及鄉村地區)三類區域。對重點發展型區域采取“超前布局”策略,重點在商業綜合體、交通樞紐布局大功率快充樁。對潛力培育型區域采取“以需定建”策略,重點完善縣鎮中心區域充電網絡。對基礎保障型區域采取“靈活補能”策略,重點推廣“戶用充電樁+移動充電車”組合方案。
(二)創新充電基礎設施運維模式,構建便捷充電服務網絡,讓潛在消費者“樂于消費”
一是鼓勵充換電商業模式創新。明確充電樁運營企業的信息采集邊界和使用范圍,鼓勵其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大膽創新。鼓勵充電樁企業與民宿、物流中心、商旅場所共建,探索“充電+產業”“充電+廣告/電商”等融合模式,結合鄉村旅游、農產品電商等場景,拓展充電樁廣告位租賃、農產品展示平臺等增值服務,擺脫僅依靠充電服務費回收投資的盈利模式。
二是構建便捷充電服務網絡。在公共充電站點部署AI攝像頭和地鎖聯動系統,實時識別燃油車占位并自動警示。整合電網負荷、車輛導航等數據,鼓勵充電服務商通過動態充電服務費引導錯峰充電,提升充電樁利用率。推動充電平臺整合互通,鼓勵地圖廠商、地方政府平臺、第三方平臺打通各充電運營商數據接口,實現多平臺無縫接入,降低用戶使用門檻。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