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我國企業主動修復并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情形比較少,這是否合理?以2013—2023年A股披露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基于企業高質量發展視角,通過與被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情形進行比較,研究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以及內外部治理環境的保障作用。結果表明:相對于被動修復,主動修復并披露內部控制缺陷有利于企業高質量發展,且股權制衡度和審計師聲譽越高,上述關系越明顯。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一效應是通過提高創新投入、緩解融資約束來實現的。研究結論對企業根據公司內外部治理環境,積極主動修復并披露內部控制缺陷,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 內部控制缺陷; 主動修復; 高質量發展; 股權制衡度; 審計師聲譽
【中圖分類號】 F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5)16-0102-09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首要任務,發展始終是黨執政興國的頭等大事”[ 1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為此,要“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企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踐行者[ 2 ]。因此,企業必須“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和貢獻者。
內部控制是企業抵御風險,實現發展目標的重要機制。提高內部控制質量是提高企業創新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 3 ],是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制。但是,企業內外部環境是在不斷變化的,業務和商業模式也在不斷翻新和變革,必然使原有的內部控制產生新的缺陷或冗余,因此就需要不斷修復缺陷,以持續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修復內部控制缺陷有主動和被動之分。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是指企業在沒有暴露舞弊、財務報表重述、財報重大錯報等問題之前,即內部控制沒有失控之前,提前主動評價、發現和積極采取措施修復內部控制缺陷,以持續保持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情形[ 4 ]。現實中,內部控制缺陷常被企業管理層視作“家丑”,因而主動發現、修復并披露的不多,根據筆者統計,2021—2023年主動發現、修復并披露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A股上市公司分別有250、230、240家,占比很小,更多的是被動修復。那么,企業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缺陷主動修復的這種態度是否合理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有必要從企業發展質量視角對這種態度進行客觀評價,即需要研究企業主動修復并披露內部控制缺陷,是否有利于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如果有利于企業高質量發展,其內在機理是什么?企業內外部治理環境在其中又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為了研究清楚上述問題,以2013—2023年A股披露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上市公司為樣本,考察與被動修復相比,主動修復并披露內部控制缺陷,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及作用機理,進一步研究股權制衡度和審計師聲譽等內外部治理環境的調節作用。
本文的研究貢獻在于:(1)不同于已有文獻研究內部控制缺陷總體修復情況的經濟后果,本文通過區分內部控制缺陷修復主動性,研究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對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深化了如何持續優化完善內部控制才能更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豐富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2)研究了公司治理內外部環境對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豐富了公司治理內外部環境建設的經濟后果研究,揭示了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機制。
二、文獻綜述
(一)內部控制缺陷修復的經濟后果研究綜述
現有圍繞內部控制缺陷修復的經濟后果進行研究的文獻,普遍認為成功修復缺陷不但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的盈余質量、盈余穩健性、盈余持續性[ 5 ]、投資效率、創新投入效率[ 4 ]、董事會治理水平[ 6 ]、誠信擔當,而且能夠降低財務風險[ 7 ]、審計費用[ 8 ]、股價崩盤風險、融資約束[ 9 ],進而提升企業的整體價值[ 10 ]。
(二)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關于企業高質量發展,已有研究表明,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提升創新效率[ 11 ]。進一步而言,企業若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不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12 ]。因此,多數學者將全要素生產率作為衡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指標[ 13 ]。
已有研究發現,企業踐行社會責任[ 14 ]、推進數字化轉型[ 15 ]、增加研發投入以提升技術創新水平[ 16 ]、擴大企業規模、優化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企業金融化程度[ 17 ]、增強人力資本與管理能力[ 18 ]、高管海外經歷[ 19 ]、多個大股東等有利于企業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政府治理[ 20 ]等也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但是,企業融資約束[ 21 ]、企業金融化、企業風險承擔能力弱、企業政治關聯[ 22 ]以及發展目標過于激進,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產生限制作用;政府經濟政策不確定性[ 23 ]等因素,也會阻礙企業高質量發展。
(三)文獻評述
盡管已有文獻就內部控制缺陷修復對企業管理與治理的正反面影響,以及影響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企業與政府方面的正反面因素,進行了比較充分的研究,但是未有文獻從區分內部控制缺陷修復主動與否的視角,研究如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這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契機。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與企業高質量發展
企業內外部環境變化會引發企業的業務翻新、組織變化、商業模式創新。這些重要變化必然導致企業原有比較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出現缺陷和冗余,降低其有效性。因此,要保持內部控制有效性,就需要定期檢查、發現和修復其缺陷。盡管內部控制缺陷具有“家丑”性質,但是,主動發現、修復和披露內部控制缺陷,不僅可以降低缺陷可能造成的損失,而且可以展示企業誠信可靠、積極向上的良好形象,還可以借助投資者等外部治理力量,促進內部控制有效執行及對其缺陷主動發現與整改,從而贏得投資者等利益相關方的信任,提高融資能力、供應鏈韌性、創新發展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具體作用機理可按照內部控制目標詳細分析如下:
首先,保證企業資產安全完整,防止資產流失和浪費,是內部控制最基本的目標。主動及時整改、修復內部控制缺陷,可以更持續地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資產的損失和浪費,有利于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高效地使用資產不僅意味著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而且能為企業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創新投入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內部控制越有效,創新投入和創新效率就越高[ 4 ],從而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反之,被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則缺陷造成的資產損失會更多,還會影響企業的誠信形象,影響企業高質量發展。
其次,內部控制是財務信息質量的基本保障機制。企業在財務報告發布前積極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就能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反之,在財務報告公布后,企業再被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則財務報告的公允真實性就會受到損害,會產生一系列經濟惡果[ 10 ]。企業通過高質量的財務報告可以獲得投資者和債權人的信任,能夠提高融資便利性,降低融資成本,緩解融資約束,從而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優化ESG表現,實現高質量發展。
再次,保證經濟活動的合法合規是內部控制的基本目標。顯然,企業及時發現內部控制缺陷,并積極主動加以修復,就能盡可能地減少違法違規問題;反之,等企業發生了重大違規違法問題,再去尋找引發重大違法違規問題的內部控制原因,被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則會因發生的財產損失和聲譽損失而追悔莫及。因此,及時發現和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能夠降低企業違法違規問題[ 7 ],提高企業的社會聲譽。企業良好的社會聲譽能夠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提高投資效率,促進創新發展,為高質量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11 ]。
最后,企業要想確保經營目標的順利實現,就需要主動及時識別和控制風險,因為內部控制是企業識別和控制風險的基本機制。主動識別和修復內部控制缺陷,就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識別、評估和管理風險,減少風險事件帶來的損失[ 7 ],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促進企業經營效率和投資效率的提高,保證經營目標順利實現,促進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1。
H1:與被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相比,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更有利于企業高質量發展。
(二)股權制衡度的調節作用
內部控制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會受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礎——股權結構的影響。股權制衡度是衡量股權結構的重要指標。股權制衡度提高,一方面,可以使股東之間形成相互制衡機制,促使企業更加重視并積極完善內部控制體系[ 24 ],從而為持續保持內部控制有效運行打下良好的基礎,能夠有效保障會計信息質量,降低融資成本,提高投資效率,改善企業經營績效,促進創新投入,實現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可以使股東更愿意積極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能使企業決策過程更加透明、科學,提升企業經營決策質量,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2。
H2:股權制衡度越強,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效應越顯著。
(三)審計師聲譽的調節作用
內部控制作為審計的重要對象和基礎,其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等作用的發揮必然會受到審計師聲譽和能力的影響。聲譽作為審計師的一種無形的資產,是審計師素質的集中體現。聲譽高的審計師意味著其審計質量高,能夠更準確地發現企業內部控制缺陷,并能提出更有效的管理建議,說服企業及時主動予以修復,從而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時,聲譽高的審計師能夠更全面地發現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其內部控制方面的原因,可以更有效地抑制企業管理層的違規行為和道德風險,促使企業管理層更積極主動地修復內部控制缺陷,提高信息披露質量[ 25 ],從而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3。
H3:審計師聲譽越高,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效應越顯著。
四、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與數據樣本
2012年后,內部控制評價報告進入強制披露階段,本文以2013—2023年披露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并根據研究所需剔除以下數據:(1)金融類上市公司;(2)ST類公司;(3)相關數據缺失的上市公司。經篩選,共有1 093家公司披露內部控制缺陷,樣本數為10 180個。本文所需要的內部控制缺陷相關數據在迪博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數據庫中收集獲得,其余數據均在CSMAR數據庫中收集獲得。為控制極端值的影響,本文對連續變量進行上下1%的Winsorize處理。
(二)變量選擇與度量
1.被解釋變量
企業高質量發展。由于全要素生產率通常被解釋為總產出中不能被投入要素所解釋的“剩余”,可以較好地反映企業各要素投入轉化成產出的水平。本文借鑒曹海敏等[ 15 ]的研究,采用全要素生產率的LP計算方法衡量企業高質量發展。
2.解釋變量
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借鑒吳秋生等[ 10 ]的方法,采用企業被發現存在舞弊、財務報表重述、財報重大錯報和內部控制監督失效四個問題的時間作為界定標準,若企業是在四個問題被發現前(其中,對不屬于被發現年份的跡象歸屬到實際發生年份)發現、修復內部控制重大缺陷并披露修復信息的,則表明企業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考慮到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對企業發展質量的影響與被動保持內部控制有效性情況下的企業發展質量存在差異,檢驗時采用多期DID變量設定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衡量方式:將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設定為處理組(ACRD),處理組(ACRD)與時間虛擬變量(TIME)交乘構成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的變量(DID)。根據回歸結果判斷,與被動保持相比,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是否更有利于企業高質量發展。
3.調節變量
股權制衡度(Balance)。借鑒單春霞等[ 26 ]的研究,采取第二至第十大股東持股比例總和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之比進行衡量。
審計師聲譽(Auditor)。借鑒謝德仁等[ 27 ]的研究,若年報審計師屬于前十大所,則認定為高聲譽審計師,取值為1,否則為0。
4.控制變量
借鑒已有研究[ 15 ],本文選取公司規模(Size)、財務杠桿(Lev)、資產收益率(Roa)、企業虧損(Loss)、成長性(Growth)、董事會規模(Directors)、二職合一(Dual)、董事會獨立性(Indep)、公司上市年數(FAG)作為控制變量。
各變量定義見表1。
(三)模型構建
為了檢驗H1,考慮到不同企業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的時點的不同,采用多期DID模型檢驗:
為了檢驗H2中股權制衡度的調節作用,本文在模型1的基礎上設計模型2:
為了檢驗H3中審計師聲譽的調節作用,本文在模型1的基礎上設計模型3:
五、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由表2描述性統計結果可知,企業高質量發展——全要素生產率(LP)的均值為8.328,最大值為11.640。最小值為5.031,說明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高質量發展處在正常水平內,并且最小值與最大值有明顯差異,且標準差較大,表明不同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其中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DID)的企業均值為0.154,說明大多數企業沒有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股權制衡度(Balance)的均值為0.770,最小值為0.004,最大值為3.848,說明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中,股權制衡度較低,且股權制衡度差別也較大。審計師聲譽(Auditor)的均值為0.549,說明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聘請十大事務所的企業占比有一半。其余變量描述性統計合理,不贅述。
(二)平行趨勢檢驗
本文多期DID模型平行趨勢檢驗采用回歸中加入交乘項的方法進行,具體交乘方式為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的分組虛擬變量與企業在四大跡象被發現前發現內部控制缺陷的時間虛擬變量進行交互。根據圖1平行趨勢檢驗結果顯示,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與未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組別,在政策時點前企業高質量發展沒有顯著差異,滿足平行趨勢假設。
(三)回歸結果分析
表3回歸分析采用了多期DID模型,回歸結果匯報了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與企業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根據列(1)回歸結果顯示,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DID)與企業高質量發展(LP)的回歸系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與被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相比,企業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能夠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符合H1。并且,考慮到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數量較少,為了解決選擇偏差問題,保證檢驗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采用PSM方法進行配對,之后再進行回歸分析。將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作為處理組,通過1:1不放回近鄰匹配法配對得到的公司作為對照組。選擇前文回歸中控制變量作為匹配變量,通過傾向得分匹配法對模型進行重新估計。對匹配后得到的樣本,采用模型1回歸,根據列(2)回歸結果顯示,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DID)與企業高質量發展(LP)的回歸系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仍舊表明與被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相比,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能夠提高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上述結果說明,企業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能夠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H1成立。
(四)調節效應檢驗結果及其分析
表4調節效應檢驗結果匯報了股權制衡度與審計師聲譽對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與企業高質量發展之間關系的影響。列(1)回歸結果顯示,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和股權制衡度交乘項(DID×Balance)與企業高質量發展(LP)的回歸系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與被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相比,股權制衡度越高,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越能夠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列(2)回歸結果顯示,企業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與審計師聲譽交乘項(DID×Auditor)與企業高質量發展(LP)的回歸系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與被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相比,審計師聲譽越高,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越能夠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綜上說明,股權制衡度越高、審計師聲譽越高,企業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發揮越充分,H2和H3成立。
(五)穩健性檢驗
1.替換被解釋變量
為保證企業高質量發展——全要素生產率指標選取的有效性,本文對企業高質量發展重新用全要素生產率GMM法衡量,進行再次回歸。根據表5列(1)結果顯示,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DID)與企業高質量發展(GMM)的回歸系數仍然顯著為正,說明企業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能夠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的提升,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結果支持了前文的結論。
2.傾向得分匹配法
為了提高檢驗結果的可靠性,本文對驗證H1回歸時采取的傾向得分匹配法進行1:2不放回近鄰匹配,分別對匹配后數據進行回歸。根據表5結果顯示,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DID)與企業高質量發展變量(LP)的回歸系數仍然顯著為正,進一步支持了前文的研究結果。
3.內生性檢驗
考慮到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即企業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可能存在滯后效應,本文在DID研究方法基礎上,選取滯后效應緩解內生性。選擇滯后一期的企業高質量發展變量再次進行回歸。根據表5結果顯示,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DID)與滯后一期的企業高質量發展變量(L_LP)的回歸系數仍然顯著為正,進一步支持了前文研究結果。
4.排除其他政策干擾
考慮到2019年國務院國資委《關于加強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的實施意見》(國資發監督規〔2019〕101號)要求中央企業強化重大風險隱患和內控缺陷整改工作跟蹤的力度,這對于企業內部控制缺陷修復實施與企業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本文嘗試排除上述相關政策對核心結論的潛在干擾,進一步在基準模型中控制了2019年國資委發布政策虛擬變量的影響,再次進行回歸。根據表5結果顯示,在控制了2019年國資委發布政策的影響下,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DID)與企業高質量發展變量(LP)的回歸系數仍然顯著為正,排除了其他政策的干擾,支持了研究結果。
5.安慰劑檢驗
考慮到企業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與企業高質量發展之間的相關性可能存在偽回歸問題,通過安慰劑檢驗以排除該問題對研究結論的干擾,即通過對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隨機產生一個實驗組名單,從而產生錯誤的倍差項系數估計值,該過程重復500次,再將這500個的分布進行觀察,如圖2所示。可以發現,其分布在0左右且近似于正態分布,說明其他非觀測因素不會產生顯著影響。
六、進一步研究
(一)企業創新投入的中介效應
技術創新作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是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基本假設理論分析中已經闡明,企業通過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能夠更高效地運用資源,降低閑置成本,加速資金周轉,從而有更多資金投入到研發、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等方面,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為了檢驗企業創新投入在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關系中的中介效應,本文參考溫忠麟等[ 28 ]的中介效應檢驗模型,設計如下模型:
表6列(1)回歸結果顯示,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DID)與企業創新投入變量(RD)的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列(2)的回歸結果顯示,企業創新投入變量(RD)與企業高質量發展變量(LP)的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企業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能夠通過提升企業創新投入水平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
(二)融資約束的中介效應
融資約束問題是我國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之一,解決企業融資約束問題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25 ]。基本假設理論分析中已經闡明,企業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不僅能提升企業管理效率,還能提高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增強外部投資者的信任,有效緩解企業融資約束。而融資約束的降低帶來的融資成本降低,使得企業創新發展能夠獲得更多的外部資金支持,進而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為了檢驗融資約束在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關系中的中介效應,本文參考溫忠麟等[ 28 ]的中介效應檢驗模型,設計如下模型:
表6列(3)回歸結果顯示,企業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DID)與融資約束變量(KZ)的回歸系數在10%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列(4)回歸結果顯示,融資約束變量(KZ)與企業高質量發展變量(LP)的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說明企業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能夠通過緩解企業融資約束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七、結論
以2013—2023年A股披露內部控制缺陷信息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考察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研究結果表明:與被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相比,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能夠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且股權制衡度越高、審計師聲譽越高,這種效應越明顯。進一步研究發現,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與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主要是通過提高創新投入、緩解融資約束來實現的。
本文研究結論表明,企業要提高發展質量,應當把及時發現、主動修復和披露內部控制缺陷作為建立誠信、負責形象和切實保障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措施,這樣做有利于緩解融資約束、提高創新投入,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同時,要通過提高股權制衡度,聘請高質量審計師,促進這種效應的充分發揮;企業的投資者等利益相關各方,對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應當予以積極評價,要根據內部控制缺陷的發現、修復是否積極主動,以及公司的股權制衡狀況和聘用審計師的聲譽,正確判斷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作出有效投資等決策;政府應當完善相關監管規則,明確企業及時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的標準及有關激勵政策,推動企業積極主動修復內部控制缺陷,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立峰.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N].人民日報,2022-11-14(006).
[2] 李瑜,管春花.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影響分析[J].會計之友,2024(15):44-52.
[3] 樊行健,肖光紅.關于企業內部控制本質與概念的理論反思[J].會計研究,2014(2):4-11.
[4] 郭飛,李鑫,吳秋生.內部控制缺陷修復信息披露與企業創新投入效率[J].經濟問題,2022(2):121-129.
[5] ASHBAUGH SKAIFE,COLINS D W,KINNEY W R.The effect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Z].2006.
[6] 林鐘高,常青.內部控制監管、內部控制缺陷及修復與董事會治理[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7(1):65-83.
[7] 林鐘高,陳曦.社會信任、內部控制重大缺陷及其修復與財務風險[J].當代財經,2016(6):118-129.
[8] 蓋地,盛常艷.內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對審計收費的影響:來自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3):21-27.
[9] 顧奮玲,解角羊.內部控制缺陷、審計師意見與企業融資約束:基于中國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會計研究,2018(12):77-84.
[10] 吳秋生,郭飛.內部控制重大缺陷修復信息披露有效性研究:基于成本效益視角[J].會計研究,2020(4):130-142.
[11] 黃速建,肖紅軍,王欣.論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J].中國工業經濟,2018(10):19-41.
[12] 蔡昉.中國改革成功經驗的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18(1):29-44.
[13] 肖曙光,彭文浩,黃曉鳳.當前制造業企業的融資約束是過度抑或不足:基于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審視與評判[J].南開管理評論,2020(2):85-97.
[14] HASAN I.KOBEISSI N.LIU L.et al.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the mediating role of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8(3):671-688.
[15] 曹海敏,趙亞斐.數字化轉型、員工持股計劃與企業高質量發展[J].會計之友,2022(21):31-39.
[16] MARCHESE M,GIULIANI E,SALAZAR-ELENA J C,et al.Enhancing SME productivity:policy highlights on the role of managerial skills,workforce skills and business linkages[J].OECD SME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sis,2019(6):50-58.
[17] 劉篤池,賀玉平,王曦.企業金融化對實體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6(8):74-83.
[18] 程惠芳,陸嘉俊.知識資本對工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14(5):174-187.
[19] 盛明泉,蔣世戰,盛安琪.高管海外經歷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9(11):141-147.
[20] 李賓,周雨婷,劉艷霞.政府治理、互聯網應用與企業高質量發展[J].會計之友,2022(19):109-116.
[21] 任曙明,呂鐲.融資約束、政府補貼與全要素生產率:來自中國裝備制造企業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4(11):10-23.
[22] 徐慧華,李碧珍.民營企業政治關聯、企業家精神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J].金融與經濟,2019(11):74- 80.
[23] 王麗納,李敬,李玉山.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基于中國各省級黨報數據的分析[J].財政研究,2020(9):65-79.
[24] 劉浩,許楠,時淑慧.內部控制的“雙刃劍”作用:基于預算執行與預算松弛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5(12):130-145.
[25] 黃銳,賴曉冰,唐松.金融科技如何影響企業融資約束:動態效應、異質性特征與宏微觀機制檢驗[J].國際金融研究,2020(6):25-33.
[26] 單春霞,李倩,仲偉周,等.政府補貼、股權結構與創業板上市公司成長性:基于企業異質性視角[J].經濟問題,2021(1):39-46,124.
[27] 謝德仁,廖珂.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上市公司真實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18(8):21-27.
[28]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5):61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