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術“狂飆突進”的背后,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愈發凸顯:無論技術如何先進,人類尊嚴才是文明的核心。
智能表象下的人類本質
如今,評價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已成為熱門話題。不可否認,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展現出了非凡的智能。然而,當我們深入探究時,會發現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異。盡管它發展迅速,卻無法像人類一樣真正地思考。在情商方面,人工智能缺乏人類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細膩的情感感知能力。它無法理解人類在特定情境下的喜怒哀樂,無法給予情感上的慰藉與支持。在創造力領域,人類獨有的創造力是人工智能難以企及的。人類能夠憑借靈感、想象力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創造出全新的藝術作品、發明前所未有的科技產品,而人工智能的“創作”往往基于已有的數據和算法,缺乏真正的創新性和獨特性。
人工智能雖被稱為“智能”,但本質上是由人類創造的。它旨在模仿人類行為并影響人類,其發展始終和人類的參與、互動及影響強度緊密相連。它并非完全獨立于人類而存在,我們的世界和人類生活,因人工智能而發生的改變,并非是“人工”的,而是人類與人工智能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類尊嚴面臨的新挑戰
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如同又一次工業革命,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給維護人類尊嚴、正義和勞動帶來了新挑戰。
從勞動層面來看,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可能導致部分傳統工作崗位的消失,引發就業結構的調整。一些重復性、規律性強的工作逐漸被人工智能取代,這使得一些勞動者面臨失業風險,其勞動價值可能被低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障這些勞動者的尊嚴,讓他們在技術變革中不被邊緣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人類尊嚴方面,人工智能的算法偏見和數據濫用等問題可能對個人權利和尊嚴造成侵害。如果人工智能系統在招聘、司法判決等領域存在算法偏見,就可能導致不公平的結果,損害特定群體的尊嚴。此外,隨著人工智能對個人數據的廣泛收集和分析,個人隱私面臨嚴重威脅,一旦個人數據被泄露或濫用,將嚴重侵犯個人的尊嚴和權利。
在正義層面,人工智能的決策過程往往缺乏透明度和可解釋性。在一些關鍵領域,如醫療診斷、金融風險評估等,人工智能的決策可能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利益,但由于其決策機制復雜,人們難以理解其算法依據,這可能導致正義難以得到伸張。
以人類尊嚴為準則的造福使命
人工智能是一種工具,人類發明工具大多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工作更高效,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人工智能科研人員,作為將這項技術帶給人類的一代人,肩負著重大責任。
在醫療領域,人工智能可以助力藥物研發。通過對大量生物數據的分析和模擬,加速新藥的研發進程,為患者帶來更多治愈的希望,讓病人更安全。在物質科學研究方面,人工智能能夠幫助我們發現新材料。通過模擬材料的性能和結構,預測新材料的特性和應用前景,推動科技的進步。在社會科學研究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幫助社會科學家瀏覽并從海量數據中學習,以了解經濟運行方式,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所有這些應用都必須以人類尊嚴為準則。在利用人工智能的過程中,我們要確保每個人的權利和尊嚴得到充分尊重,避免因技術的不當使用而對人類造成傷害。不能僅僅追求技術的先進性和效率的提升,而忽視了人類尊嚴這一文明的核心價值。